夜讀:「科幻文學的秘境」:鐵門外的世界在蘇醒
1869年,「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發表《海底兩萬里》,將科幻小說帶到人們視線中。科幻小說發展到今天,正在成為撬動文學的一個支點。
近日,上海國際文學周在黃浦江畔揭幕,此次主題為「地圖與疆域:科幻文學的秘境」,首度聚焦「科幻」,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幻作家、文藝評論人等將聚焦世界範圍內的科幻文學創作。
作家甘露說:「科幻文學獨有一片秘境,通往地球上的各個角落,也通往別處他鄉,天生的跨越性使其得以擺脫局限,書寫全世界所共同面對的問題,觸及人類文明的集體經驗。」 近年來,中國科幻文學在國際文壇受到關注,原創科幻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一批作品摘得雨果獎、星雲獎等國際大獎,為世界範圍內的科幻文學創作增加了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百餘年來,科幻小說在中國文壇越來越佔據優勢地位。
1904年,一位署名「荒江釣叟」的人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在《繡像小說》雜誌上連載。這部小說深受儒勒·凡爾納《氣球上的五星期》影響,它極好地把章回小說的形式和科幻小說的內核結合起來,毫無生硬勉強之處。儘管這部小說並未完成,僅發表35回,但已達13萬字,開啟了中國人在「科」上幻想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幻小說始於鄭文光在1954年發表的《從地球到火星》,這本書將中國人的視線從土地拉向了宇宙,並用精確的技術語言描述了惟妙惟肖的「小康」和「大同」社會理想。鄭文光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星球和不屬於自己的時代里創建了一個空前的科幻大廈,他是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科幻之父」。
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幻文學作家成倍增加,作品風格和內容也日益豐富。在這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劉慈欣和他的《三體》。
《三體》系列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組成,於2006年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連載,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2015年,《三體》第一部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復旦大學一位教授曾高度評價《三體》及劉慈欣:「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另一本獲得第74屆雨果最佳中短篇小說獎的《北京摺疊》,由郝景芳創作。在這本小說中,作者創造了一個極端的情景,書里的北京不知年月,空間分為三層,不同的人佔據了不同的空間,作品中構築的摺疊城市背後其實也是郝景芳對於這個世界的獨立、嚴肅的思考。
或許,我們能從《北京摺疊》的片段中看出如今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
「轉換開始了。這是24小時周期的分隔時刻。整個世界開始翻轉。鋼筋磚塊合攏的聲音連成一片,像出了故障的流水線。高樓收攏合併,摺疊成立方體。霓虹燈、店鋪招牌、陽台和附加結構都被吸收入牆體,貼成樓的肌膚。結構見縫插針,每一寸空間都被佔滿。
大地在升起。老刀觀察著地面的走勢,來到縫的邊緣,又隨著縫隙的升起不斷向上爬。他手腳並用,從大理石鋪就的地面邊緣起始,沿著泥土的截面,抓住土裡埋藏的金屬斷茬,最初是向下,用腳試探著退行,很快,隨著整快土地的翻轉,他被帶到空中。
老刀想到前一天晚上城市的樣子。
當時他從垃圾堆中抬起眼睛,警覺地聽著門外的聲音。周圍發酵腐爛的垃圾散發出刺鼻的氣息,帶一股發腥的甜膩味。他倚在門前。鐵門外的世界在蘇醒。」
(本文綜合新華社、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媒體報道)
推薦閱讀:
※讓你沉迷於這些藝術:世界上最美麗的10座博物館
※伊斯蘭世界:攬鏡自照與理性反思
※世界首富巴菲特教你做直銷
※電影感悟:誰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雄安新區背後玄機:中國和世界正迎來千年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