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清明的那些事

傳播:傳統文化 | 漢服 | 文學 | 漢服活動

清明,是一個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於是,當我們要「科普」清明的那些事的時候,總有人覺得,這個節日我們從小就知道,不需要科普。

真的如此嗎?

寒食

清明節的最初起源,來自於春秋時期介子推的傳說,相傳介子推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忠心耿耿,甚至不惜割肉侍君,可晉文公繼位之後,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肯出來。晉文公縱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卻寧願燒死也不出山,後世為紀念介子推,就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天下百姓在這一天熄滅灶火,只吃冷食。

傳說固然只是傳說,但寒食節的傳統卻是真實存在,寒食這個節日,其實來源於上古先民「換火」的習俗,上古時取火不易,所以灶頭總是留有長明火,到了寒食這一天,人們熄滅舊火,清理灶頭,待新的一天才重新點火做飯,之後,便遺留了「寒食節」的習俗。

踏青

清明時節,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於是關於清明節的習俗記載中最先出現的,便是踏青遊玩的場景。一個沉悶的冬天后,人們急需放鬆身心,於是就有了清明時節蹴鞠、鞦韆、風箏之類的習俗。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

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便描寫出清明與上巳節時祓禊、踏青的生動情景。

祭掃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假期

每逢節日,放假便成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自古以來,清明節作為擁有重要意義的傳統節日,總是和假期脫不開關係。唐玄宗是明文記載清明假期的第一個君主,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直接變成了「黃金周」。

隨著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2008年起,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在享受假期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該回首屬於節日的傳統文化,去真正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呢?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 | 清明
清明祭(寫給遠在天堂的公公)
清明上河圖上圖(作者一孫皖紅)                
清明掃墓禁忌:做對這5件事更得先人保佑
陝西清明公祭黃帝 省長讀祭文:華夏巋然,海晏河清|黨代表|公祭

TAG:節日 | 傳統 |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