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的八大趨勢與六大問題
為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商業銀行明顯加大了科技投入,在強化傳統電子銀行優勢的基礎上,積極介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嚴格的監管以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規範審慎乃至於略顯保守的經營行為和文化氛圍,使得商業銀行在發展互聯網金融時面臨諸多制肘。
自2013年以來,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為代表,藉助第三方支付或社交平台所積累的客戶以及數據資源,從餘額理財切入,並拓展消費金融,乃至發起設立民營銀行,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對商業銀行的衝擊也日益顯現。在這樣的趨勢下,商業銀行明顯加大了科技投入,在強化傳統電子銀行優勢的基礎上,積極介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嚴格的監管以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規範審慎乃至於略顯保守的經營行為和文化氛圍使得商業銀行在發展互聯網金融時面臨諸多制肘。
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
趨勢一:進軍直銷銀行。目前已有北京銀行、民生銀行、上海銀行、興業銀行、包商銀行等約20家銀行推出在線直銷銀行。商業銀行推出在線直銷銀行的直接推動力來自於以餘額理財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因此,已上線運行的在線直銷銀行無一例外將餘額理財作為主打和必備產品。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跨區域開展業務,則是眾多中小銀行倍加青睞直銷銀行的主要原因。從更深層次來看,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深入應用,社會消費習慣和商業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從而引發金融行為模式進而商業銀行服務模式的改變。在線直銷銀行正是商業銀行的提前布局。
趨勢二:搭建電商平台。截至目前,包括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主要大型商業銀行,以及成都銀行、上海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已開設網上商城。如果說商業銀行設立在線直銷銀行的推動力來自於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客戶分流和業務分流,那麼開設網上商城的推動力則來自於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務模式的改變。阿里巴巴、京東等依靠網上商城所積累的大量商家和用戶的交易數據,紛紛創新運作模式,進入金融領域,對商業銀行形成挑戰。依託大數據的創新,日益成為傳統金融的未來發展方向。在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中受到諸多制肘,無法獲取第一手交易數據的情況下,自身主導搭建網上商城,積累交易數據,成為商業銀行的最終選擇。
趨勢三:網上銀行轉型。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是國內最早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因其便捷、靈活、高效的特點,深受商業銀行和客戶推崇,近年來實現快速發展。但由於其設計理念是作為銀行櫃檯的延伸和產品的銷售渠道,網上銀行更像一個操作平台,只是面向自身客戶,資金在銀行內部封閉運作,不具有獲客和經營功能。這正是其與當前所指的互聯網金融的最大區別所在。無論是操作的便捷性,還是產品的豐富度,以及所謂的應用場景,網上銀行均存在較大差距。基於此,近年來,商業銀行紛紛推動網上銀行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一是開發針對網路客戶的專屬產品,豐富產品線;二是打造應用場景,尋找入口,增加獲客功能;三是引入互聯網思維,簡化流程,提高便捷性;四是整合線上線下渠道,形成網上銀行優勢。
趨勢四:開發基於社交平台的金融服務。互聯網、移動通訊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帶來新的競爭對手的同時,也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藉助社交平台的便捷性及其積累的龐大客戶群,推出微信銀行、微博銀行和宜信銀行。一方面,豐富產品宣傳和品牌傳播渠道,提高宣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基於社交平台,融入網點查詢、轉賬支付、交易提醒、理財購買、無卡取款等功能,構建起一種新的服務模式,提高對客戶的服務能力。此外,通過開發微融資、微理財等專屬產品,在營業場所或其他場所引入自動獲取微信客戶並推送產品信息的技術,實現主動獲客,提高經營能力。
趨勢五:大力拓展移動金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便捷性和高客戶體驗度。商業銀行大力拓展移動金融正是對這一點的積極應對。概括起來,有如下做法:一種是傳統網上銀行移動化,推出手機銀行,打造掌上移動金融服務平台;另一種是與互聯網企業等跨界合作,推出專門的移動金融APP,融合金融服務、消費、娛樂等場景,構建移動金融生態,比如中國銀行推出的中銀易商,廣發銀行推出的月光寶盒等;第三種以浦發銀行為代表,與移動運營商合作,推出基於NFC-SIM卡模式的手機近場移動支付產品和服務。
趨勢六:開發線上供應鏈金融。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關鍵在於,通過電商平台積聚商品供銷的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或產業鏈,進而積累交易信息。這正是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拓展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所在。受此影響,商業銀行紛紛開發線上供應鏈金融產品。在推進路徑上,一種是與第三方合作,如中信銀行與海爾日日順物聯網平台合作,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1號店合作電商供應鏈金融產品;另一種是自主開發產品,如招商銀行推出針對電商和物流行業的在線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線上供應鏈金融更加智能和開放,銀行從對資金的管理到對交易對手的管理,不僅為企業提供融資、結算支付等傳統資金服務,還融入理財、訂單管理,甚至賬務處理等功能。
趨勢七:實體網點智能化升級。隨著互聯網的深入運用,網點面對面的櫃檯交易日益被自助交易和網上交易所替代。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適應這一趨勢,近年來,商業銀行著手開展實體網點的智能升級。一是重新進行功能布局,增加智能化自助交易設備,如VTM、ITM、自助發卡機等,甚至打造無人值守的智能輕網點,打破交易的時間限制;二是在傳統業務流程中引入智能元素,如藉助移動pad,更高效和便捷地為親臨網點的客戶提供服務,提高客戶體驗度;三是藉助互聯網技術整合線上線下渠道和服務,打造O2O金融服務新模式。此外,一些商業銀行還積極探索與咖啡店、商店等合作,推出新型網點業態。
趨勢八:線下業務線上化。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豐富網上銀行產品,實現線下產品同步線上化,主要集中在理財業務領域;二是開發線上貸款業務,實現線上申請、受理和審批,提高處理效率,如工商銀行的逸貸、浦發銀行的網貸通,以及建設銀行的快貸;三是針對某項業務領域,整合線下所有相關服務,打造在線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如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圍繞中小企業存、貸、匯等金融需求,開發了企業在線信用評級、網貸易、惠結算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並實現了與銀行中後台信貸管理系統、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的對接,形成了從客戶接觸、跟進營銷、商機發掘、產品銷售到在線業務辦理的全鏈條經營模式。
商業銀行進軍互聯網金融面臨六大問題
問題一:不對等監管制約優勢發揮。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監管的容忍。無論是餘額寶,還是京白條,亦或是票據理財,都是事實上的金融產品,但從事這些業務的互聯網企業仍然被定義為商業企業,未被納入金融監管範疇。同樣開展此類業務的商業銀行則需要接受嚴格的資本監管和產品准入審批。這種不對等的監管,大大提高了商業銀行拓展互聯網金融的成本,並限制了其創新活動的開展。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監管制約了商業銀行優勢的發揮。相比於互聯網企業,商業銀行的優勢在於豐富的金融業務經驗,尤其是設計理財產品,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但目前監管要求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必須親見親簽,第一次購買要簽署協議。造成的結果是,商業銀行無法像餘額寶一樣藉助互聯網開展理財業務。而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於技術和平台,以此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理財業務則不受監管制約,既發揮了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高了客戶體驗度,又繞開了監管約束,造成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的不公平競爭。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遠程開戶,給予虛擬電子賬戶與傳統銀行賬戶相同的身份,這一問題將一直存在。
問題二:文化理念影響創新效率。互聯網金融的最大特點在於創新速度快、效率高,同時,競爭激烈,產品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商業銀行長期形成的以合規文化(或稱為嚴謹文化)為主導的文化氛圍與這一特點有較大差異,制約了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在合規文化主導下,各項業務首先強調的是規範,因而設計了很多制約環節和監控措施,如業務授權與事後監督,以及系統控制等。這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創新時,流程長,制約多,難以快速響應客戶需求。互聯網企業以創新文化為主導,一旦發現市場商機,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創新搶佔市場,並為此設立較高的風險容忍度和快速補償機制,在風險可控情況下,速度放在第一位。因而創新周期短,產品推出速度快。
問題三:傳統運作模式制約創新成效。商業銀行的業務運作模式是基於資金流而設計的,是在銀行體系內的自循環,沒有直接介入客戶的交易行為,更多是被動滿足客戶需求。在此基礎上開發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跟客戶在銀行的物理渠道辦理業務所依賴的賬戶、信息、風險控制系統、業務審批和處理系統、核算系統基本相同,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運作模式。這導致銀行藉助互聯網創新出的產品往往離市場和客戶需求有一定差距。而互聯網企業是從客戶的經營行為和交易行為拓展金融業務,並基於此設計運作模式,更貼近市場、貼近客戶。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企業可以從交易行為中挖掘客戶的潛在消費或投資需求,並據此開發金融產品,創新的成效更高。
問題四:風險控制影響客戶體驗。高槓桿經營的特性,以及嚴格的金融監管,使得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中通常將風險放在第一位,風險文化在企業文化起著主導作用。加之在國內金融消費權益法律不健全,居民消費權益存在事實上的過度保護的情況下,基於防範聲譽風險,以及避免客戶損失波及銀行的考慮,商業銀行對推出的金融產品,不僅從自身角度,還從客戶角度採取了諸多風險控制措施。如網上銀行,為了保護客戶資產的安全,銀行通常要求客戶使用U-key,同時需要輸入密碼驗證,導致流程繁瑣,影響客戶體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互聯網企業推出的在線支付,只需要簡單的密碼驗證就可以完成操作,餘額理財產品也是網上綁定銀行卡號即可購買,後續購買及贖回非常便捷。互聯網的特點本來就是便捷、高效,基於互聯網技術開發的金融產品更應秉承這一特點,如果仍用傳統思維,附加過多防控措施,不僅影響客戶體驗,更有悖於互聯網精神。
問題五:缺乏平台難以快速切入。市場需求是創新的直接動力,也是創新的活力所在。互聯網金融創新同樣如此。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之所以發展迅速,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經過多年的積累,這些企業普遍構建起由眾多商家和消費者構成的網路商業生態,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而商業銀行雖然有龐大的客戶群體和客戶信息,但主要是線下客戶,缺乏互聯網應用場景和網路經濟平台。因此,其推出的以在線直銷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情況並不樂觀。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大優勢是精準創新、精準營銷,即針對平台上的不同類型客戶,基於交易行為特點,開發針對性產品,並引導其在對應的應用場景上使用。可以說,平台的缺乏是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的短板。這也是商業銀行推出網上商城的原因所在。
問題六:營銷方式和力度無法與互聯網公司比拼。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在加快金融創新速度的同時,也改變了客戶的行為。一方面,由於新產品更新速度快,可選擇餘地多,客戶的流動更加頻繁,對單家金融機構的忠誠度快速下降;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使得客戶在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轉換成本大大降低,客戶的價格敏感性同步提高,客戶黏度更多取決於產品的知名度和價格水平。因此,營銷推廣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極為重要。正因如此,互聯網企業往往出手闊綽,甚至不惜以貼錢的方式提高知名度,獲取客戶,如前期熱銷的票據理財產品,而商業銀行受監管以及自身傳統理念的制約,在營銷的力度上遠不及互聯網企業,在營銷的方式上也更為傳統,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品牌知名度,並對後續創新形成制約。
銀行業加強互聯網金融創新的五大對策建議
第一,完善監管,建立基於功能監管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架構。寬鬆的監管環境在促進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風險,特別是無監管狀態下的零門檻使得從事互聯網金融的機構魚龍混雜,一些機構超過自身風險管控能力盲目拓展業務,導致風險積累,甚至於借互聯網金融之名行詐騙之實,給金融安全帶來衝擊。更重要的是,這種不公平的監管環境限制了商業銀行更多地參與互聯網金融創新,不利於整個行業的穩定發展。因此,建立基於功能監管的監管架構是互聯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是,儘快將從事金融業務的互聯網企業納入監管體系,按照功能監管原則劃分監管許可權,確保從事相同業務的機構接受相同的監管要求,切實規範互聯網金融的准入和業務開展。二是,以互聯網金融監管為契機,順應綜合化經營和跨界經營的大趨勢,儘快形成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類監管之間的有效聯動,探索建立類似英國金融服務局的統一金融監管模式。三是,鼓勵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藉助互聯網技術開展金融創新,在某些風險控制能力強、信息科技水平較高的商業銀行中先行先試,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第二,引入新技術,實施信息化銀行戰略。商業銀行應轉變信息科技理念,使信息科技從面向經營轉向經營與管理並重,從科技支撐轉向科技引領,全面推進實施信息化銀行戰略。核心是通過深入運用互聯網、移動通訊、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盡最大限度提高業務運行效率、科學決策水平和客戶體驗度。具體來說,在經營上,打破傳統銀行基於資金在體內自循環的經營模式,主動延伸服務鏈條,使金融服務與客戶交易行為(包括消費、生產、投資等各方面)深度融合,並藉助信息技術,整合交易上下游,搭建交易平台,建立與之相對應的金融服務平台;此外,通過建立網上商城、與平台企業合作等方式,構建在線商業生態,積累交易數據,挖掘客戶金融需求,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實現線上獲客和在線經營。在管理上,加快整合內部各交易系統的數據資源,引入大數據技術,深度分析客戶行為特徵和市場趨勢,實現基於客戶分類的精細化管理和精準營銷。同時,積極構建整合統一的管理信息平台,統一管理指標規則,形成面向不同層級管理者的報表體系,提高管理決策的數據支撐水平。
第三,整合資源,打造四大基礎平台。平台經濟是互聯網金融實現快速發展的基礎。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方向是,圍繞「金融」這一核心,整合內外部資源,形成以客戶平台為基礎,以服務平台、產品平台和功能平台為支撐的線上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在客戶平台方面,或者構建網上商城,或者與電商合作,或者與物流、電信等擁有龐大客戶資源的龍頭企業合作,或者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客戶資源的有效整合,搭建具有不同特色的眾多客戶平台,實現快速獲客。在服務平台方面,打通網點、自助機具、網上銀行、客戶經理以及客服中心等不同服務渠道,形成區別於互聯網企業、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渠道優勢。在產品平台方面,既要實現線下產品的線上化,更要致力於開發針對性的線上金融產品,更重要的是將眾多產品按功能整合,形成一站式、全方位的綜合產品平台。功能平台方面,圍繞客戶商業行為和交易行為,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上下游商業場景,打造一個集生產、生活、消費、投資等於一體的綜合功能平台,實現客戶與金融服務、產品之間的有效聯結。
第四,借力發展,構建多元化合作渠道。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於通過跨界整合實現金融與客戶行為的深度融合。這需要建立相對完備的互聯網商業和金融生態。在這方面,商業銀行雖然擁有豐富的金融經驗,但需要實現向線上的轉換;雖然積累了龐大的客戶群體,但缺乏將其轉移到線上的應用場景,且沒有實現集群化、平台化的整合。因此,商業銀行需要與各類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打造適合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的生態環境。一方面,積極與第三方支付、電商企業合作,開發針對性金融產品,藉助其平台推廣應用;另一方面,探索與電信運營商、手機生產商合作,將自身金融產品與其手機或服務捆綁,實現營銷前移;第三,與實體商家開展合作,基於實體商家的線下商業環境,融合金融服務,構建線上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應用場景,實現批量獲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合作模式;最後,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共同研發具有特色、適合互聯網應用的金融產品,形成產品優勢。
第五,探索體制改革,實施專業化經營。打破傳統體制機制束縛,建立與互聯網精神相適應的專業化經營體制,是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關鍵。為此,商業銀行可以探索成立專門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或事業部,在公司內實現互聯網化運作,建立與互聯網企業相一致的薪酬激勵、人才引進以及產品創新機制,以此解決銀行體系內傳統機制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公司或事業部實行相對獨立的科技開發機制,避免銀行傳統業務的開發需求擠占科技資源,提高科技開發效率。同時,建立專門的客戶體驗團隊,幫助產品開發人員充分理解客戶需求,完善產品功能,從產品設計階段就實現以客戶為中心。此外,針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速度快、潛在風險或漏洞多、後續完善頻率高的特點,建立快速補償和風險容忍機制,對新產品設定風險容忍度,一旦客戶使用新產品因非自身原因出現風險,則給予快速補償,切實提高客戶體驗度。通過體制改革,重新建立與商業銀行傳統做法不同的運作模式和運行機制,提高市場化程度,彌補與互聯網企業的差距。
推薦閱讀:
※芝麻信用是重塑阿里金融的那根肋骨?
※花生票號 保守型投資者如何贏賺p2p?
※一位投資經理的自我養成術 | 投資人筆記
※對話:醫療投資與科技金融
※全球經濟略有復甦,俄羅斯經濟是否能跟著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