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警惕地球處於第六次大滅絕早期階段|地球|大滅絕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30日消息,科學日報報道,地球目前的生物多樣性是35億年進化反覆試驗的產物,但它可能已經到了臨界點。根據對發表在期刊《科學》上的科學文獻進行審閱和數據分析之後,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警告稱動物的丟失和下降或將促成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的早期階段。

大象和其它大型動物都面臨滅絕的風險

自1500年來,已經有320多種陸地脊椎動物滅絕。剩餘的物種則表現出25%的平均滅絕速率。對於非脊椎動物來說這一情況同樣可怕。雖然之前的滅絕主要是因自然行星變化或者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目前這次滅絕可能與人類活動有關,這一形勢被研究首席作者、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教授魯道夫·迪爾索(Rodolfo Dirzo)描述為「人類世除動物區系」時代。

在脊椎動物中,16-33%的物種已經面臨威脅或者瀕危。較大動物——也被稱為巨型動物,包括大象、犀牛、北極熊和無數個其它物種——面臨較高的衰退率,這一趨勢和之前滅絕事件的相一致。

較大的動物一般具有較低的生長率,產生的後代也較少。它們需要更大的棲息地以維持能生育的群體。它們的大小和質量使得它們更容易成為人類獵捕的目標。儘管這些物種只代表了面臨威脅的動物物種的一小部分。它們的丟失所產生的下滲效應會影響其它物種的穩定性,有時候甚至包括人類的健康。

例如,之前在肯亞進行的實驗將一片土地與巨型動物,例如斑馬、長頸鹿和大象相隔離,並觀察生態系統對大型物種的移除所作出的反應。很快,這片區域就生長了大量嚙齒動物,草地和灌木迅速生長,土壤壓實率迅速下降。種子和避難所隨處可得,捕食的風險也降低。結果嚙齒動物的數量翻倍了,因此它們身體上所存在的攜帶病毒的皮外寄生物也大量存在。

「當人類密度增加,除動物區系的速率增加,繼而嚙齒動物的數量增加,病原體水平也增加,這將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美國斯坦福大學森林環境研究所的研究研究學者迪爾索這樣說道。「誰能夠預想到「世除動物區系」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後果?它可能是個惡性循環。」

科學家細節描述了無脊椎動物區系的令人煩惱的趨勢。 在過去35年間人類人口數量已經翻倍,在同一時期無脊椎動物——例如蜜蜂、蝴蝶、蜘蛛和蠕蟲——的數量已經減少了45%。

對於較大的動物而言,數量的下降主要是因為棲息地的喪失和全球氣候變化,這可能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上滴式效應。例如,昆蟲會對全球75%的糧食作物授粉,這相當於全球食物供應產生的經濟價值的10%。昆蟲還在營養物循環和分解有機物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確保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在美國,靠天然捕食者進行的害蟲控制所產生的價值相當於每年45億美元。

迪爾索表示解決方法是非常複雜的。立即降低棲息地改變和過度開採的速率的確有成效,但這些方法必須根據具體的地區和情況而定。迪爾索希望提高對正在發生的大滅絕——這些大滅絕涉及的不僅僅是大型物種——以及相關惡劣後果的意識性將幫助刺激改變。

「我們常常認為大滅絕就是地球上物種的丟失,這的確很重要,但還有一些其它的需要引起我們的密切關注,例如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性的丟失,動物在這些系統中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迪爾索說道。「諷刺的是,我們一直認為動物區系是一種神秘現象,但我認為隨著這一現象對地球以及對人類健康產生的日益明顯的後果,這一形勢將日漸明朗。」

這份報告的其它研究合作作者還包括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希拉里·S·楊(Hillary S. Young)、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的莫羅·加萊蒂(Mauro Galetti)、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傑爾拉多·塞巴洛斯(Gerardo Ceballos)、英格蘭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生態水文中心的尼克·J·B·艾薩克(Nick J.B. Isaac)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本·科倫(Ben Collen)。(編譯/嚴炎劉星)

推薦閱讀:

TAG:生物學 | 地球 | 生物 | 生物學家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