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禮儀
道教禮儀—敬香儀-
敬香是「以香達信」,即人的誠心通過香煙達於神前,所謂「一柱真香通信去,上聖高真降福來」。香之為用,在於傳誠達悃。殿主燒香,正爐以三炷為宜。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間隔不過一寸寬,這須氣靜心平始能做到。 -
默念《祝香咒》為:「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施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
道教禮儀—叩拜儀-
叩拜是道教傳統禮儀,是比較隆重的禮拜儀式。《周禮》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稽首為敬之極,故為首至地。一說行跪拜禮時,兩手拱至地,頭至手、不觸及地。-
道士(尤其是全真派)叩拜儀式為: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要頭著手。但為了方便起見,一般頭磕下去不必定著於手。道士叩拜,要足站八字,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按在右手上,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頭與脊背同時向下伏,形似青蛙卧狀,切忌臀高於背。如臀高於背,則成後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亦為止失儀。道教認為:道士磕頭是對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
道士對信眾的見面禮節為「抱拳拱手」禮,或有所請問,則要躬身作揖,稱謂「稽首」(這當然不是古稽首禮)。不論乾道坤道,抱拳皆是左手抱住右手,蓋左手稱為善手故。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指插於右手虎口內,按住右手子紋;右手大指趨於左手大指下,按住午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握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座時,常行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而已。作揖躬身時,兩足成八字自然站立,兩膝切忌前屈,頭、腰成自然彎曲狀,如月牙;兩手自然下垂於丹田處抱拳,邊直身邊行走,手上至口齊為度。-
道教禮儀-道士稱謂-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鍊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教禮儀-道教服飾-
冠服: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齋醮儀式中穿著衣帔的總稱。早期道教對於冠服之規定甚為簡單,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服區別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確規定。書稱:「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具備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張萬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類已趨簡化,按法派分為六類。-
法服: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師在齋醮儀式中所穿服飾的名稱。道教法服源於中國古代祭祀禮儀的服飾規定,又與道教教義思想和服飾的時代流變有關。-
道士諸巾-
混元巾:象徵混元一炁。是以黑繒糊制而成,硬沿圓帽。頂之正中留有一圓孔,以露髮髻,現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莊子巾:象徵如莊子一樣,無拘無束,超凡脫俗。亦稱沖和巾,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徵品性端正。老年道士多戴莊子巾。-
純陽巾:明朝《三才圖會》稱:「純陽巾,又名樂天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曰純陽者以仙名,而樂天則以人名也。」-
九梁巾:類似純陽巾。前頂平斜如尾面,排有九疊,九縫。道教奉九為極陽之數,一切修行最終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徵道徒們對大道的嚮往。-
浩然巾:清代道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說:「雪夜用浩然。」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中有雪巾的記載:「以玄色紵絲為之,以天鵝皮為里,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可見浩然巾即是雪巾。此巾象徵道士的浩然正氣。-
逍遙巾:亦稱荷葉巾,全真年輕道士多戴此巾。用塊大方巾將挽好的頭髮包紮起來,留有兩角虛於後背。走路時隨風飄動,顯示出道士逍遙自在。-
三教巾:應該是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時所縫製。體現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極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舊稱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帶,端頭用優質木雕成太極八卦扣相互銜接。平時為了固定頭邊沿的短髮所戴。該巾扣上為「混元圈」,散開為「一」,正體現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教義思想。-
太陽巾:形如現代的太陽帽,主要是遮擋夏日陽光。不同的是,太陽巾是用藍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發後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間隆起的部分為三角形。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較多。-
道士諸冠-
黃冠: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三台冠,受過中極戒者可戴;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蓮瓣形,中綉五老像,晚間做超度法事時,高功所戴;元始冠,是洞真法師、太洞法量和三洞講法師所戴;芙蓉冠,大羅金仙所戴。-
道士諸衣-
法衣:道教科儀中高功法師各種穿著的統稱。懺衣,道士在科儀中念經拜懺時所穿的一種法衣;絳衣,在大型齋醮法會中,高功法師所穿的一種法衣,穿時里襯海青,其制兩袖寬大垂地,雙臂展開時,兩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兩袖和衣身均綉有金絲龍紋;海青,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簡單製作而成寬袖道袍。現今為了穿著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對襟和斜襟兩種道衣,多數以棉綢製做。-
道人鞋襪-
道人平時穿雙臉鞋或十方鞋,用青布製做,鞋邊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將孔縫上或不縫,多為夏天穿。用高筒白襪套住褲管繫上,以便進入殿堂避免體垢落地。-
高功法師所用的鞋-
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
道教禮儀-道教齋日-
齋日:齋日也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醮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範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日,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①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里必須嚴格持戒、護戒,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凈心感,化世人。-
⑥違戒的處罰: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準,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催單(開除)。-
⑦現行主要齋日: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製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曆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裡還以傳統定製齋日為主。-
道教禮儀-九真戒-
九真戒:亦稱「九真妙戒」,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親口宣說,佩奉者升人九天,輕慢者墮入九地。《道法會元》稱,「九真戒者,宣告亡靈,奉戒專心,克臻妙道。」據《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稱,此戒內容為:-
一者敬讓,孝養父母;-
二者克勤,忠於君王;-
三者不殺,慈救眾生;-
四者不淫,正身處物;-
五者不盜,推義損己;-
六者不嗔,凶怒凌人;-
七者不詐,諂賊害善;-
八者不驕,傲忽至真;-
九者不二,奉戒專一。-
《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謂: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策,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趨輪迴,直上丹天。-
道教禮儀-初真十戒-
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雜念,許受虛皇己尊所命初真十戒。十戒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入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這十戒,托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切苦腦。「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潔身戒行的道德規範,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競向慕之、歸之。-
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要迴光返照,與人為善,則廣施陰德,普濟群生,乃為人道之本。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慾,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對於財物方面來講: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之第一步成矣。-
道教禮儀-初真五戒-
初真五戒: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門,清心之良方,是出俗與人俗的樞紐,每人道者,必須牢牢領會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這五戒是持身之本,護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為對照,就能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後來發展成「八戒」。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匠戒之外加:六、不得雜卧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飛不得耽著,以作倡伎。-
道教禮儀-初真戒-
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介等。《初真戒說》里就制定初真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讓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道教禮儀-老君五戒-
老君五戒,托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道教規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後,再受五戒,五戒與三戒為八戒。五戒在天為五緯,天道失戒則現災異;在地為五嶽,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在數為五行,五數失戒則水火相薄,金木相傷;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為五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五戒失一則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經》中說:「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道教方術之符咒術-
符咒術是道教應用咒語祈請神明、詛咒鬼蜮的一種方術。被認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達到除邪消災、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語導源於巫覡。《尚書·無逸》有「厥口詛祝」,《正義》曰:「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①其書面形式,最初發現於東漢墓葬中,與符籙連為一紙,表明在東漢時符籙與咒語已經合併使用。故道教在承襲符籙術時,同時也承襲咒術,此後道士作法時,符咒並用一直成為定製。道教在長期傳習過程中,對咒語作了很大的發展,創製了各式各樣用於各種場合的咒語。它們散見於眾多的符籙、道法書中,又有一些咒語專書加以結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長短咒語七百三十六首,數量是很多的。-
道教咒語與符籙一樣,使用十分廣泛。有用於治病者,加《咒棗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於內丹修鍊者,如《凈口咒》《凈身咒》《凈天地咒》《安魂定魄咒》《坐煉咒》等。有用於驅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多災符咒》等。有用於雷法者,如《起風咒》《起雲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其語言內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為陳述心愿、頌揚威德之詞;有向一般神靈進行呼召役遣者,大多為命令之語;有向鬼蜮進行詛咒、呵責者,大多為斥責,威嚇之詞。其語言形式,大多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組成的韻語(以四言為最多),少數為長短不齊的無韻語,還有一些夾有梵文譯音或純為梵文譯音的咒語,如「唎吽啰吒」等。咒語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結。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一說:「急急如律令,漢之公移常語,猶今雲符到奉行。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②茲舉道書所載數例,以見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萬神之宗。威嚴大道,遊行太空。坐南斗內,立北斗中。紫微大帥,天皇賜功。……金闕玉房,大有神功。怒動天地,日月失光。氣吞五嶽,傾摧四方。順吾咒者,速來伏降。違吾咒者,傾死滅亡。急急如律令。③《凈身神咒》: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龍,降光行風。廣布潤澤,輔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聽從。敢有違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⑤道士念咒,有出聲的念,有不出聲的默念(稱心咒、密咒)。念咒時,常配合掐訣。所謂掐訣,即將手指的指根、指節、指頭、指甲背等處,分別與天干、地支、五行、七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或模仿某種形象,作出伸、屈、拉、勾、交等各種手勢,即成各種訣。《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訣有七百餘目」,「凡掐訣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⑥意謂以此手訣,上通神真,役使神將,治伏群邪。-
咒語的思想基礎,與符籙一樣是鬼神論。但也有人認為氣功師如運用這一形式與存思,行氣相配合,或許有助於集中精力,誘導意念,使其容易進入氣功能狀態。
推薦閱讀:
※華胥天府,神氣真形
※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在哪裡!
※所有的規律,包括周易陰陽五行八卦,和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是否都是由神仙創造,等待人類去發掘發現?
※道釋儒門三教歸一,算來平等肩齊。是否真如其言?
※道教分二宗——南正一、北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