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札記56 燕國變革與莊子《讓王》的禪位思想

按,緊接前文。上文下秦國得巴蜀而輕諸侯。這就使諸侯更加感到壓力,壓力必然產生動力,促成內部變化。這樣,下面的燕國的變--革就有了根據。

蘇秦既死,秦弟代、厲亦以遊說顯於諸侯。燕相子之與蘇代婚,欲得燕權。按:從蘇秦到子之,就是一個不小的政治集團。蘇代使於齊而還,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對曰:「不能。」王曰:「何故?」對曰:「不信其臣。」按:從這裡我們也看到前面蘇秦遇刺,是必然的,而田文也不能全部掌握國政。這裡似乎成為一個笑話,或者說是對「信」這種政治道德的一個反思。商鞅徙木立信而使秦國強大,司馬光說信乃是君主之寶,但這裡燕王真的這麼做了的時候卻最後被人巧取了江山。所謂竊國者為諸侯之輩也。另外,我們要注意,蘇代的角度是「信」,這是儒家的政治道德角度。在這裡蘇代的著眼點在於君主不信其臣,卻沒有說是否該信其民。這恰恰是與商鞅徙木立信不同。商鞅雖然口說老百姓不行,但是第一步卻恰恰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說到底,蘇代在內政上是儒家學派的。於是燕王專任子之。按:蘇代的話是子之專權的第一步。這個子之有何德能呢?沒有說,而是因為蘇代的話。可見這是一個集團的行為,子之是這個集團的代言人。

鹿毛壽謂燕王曰:「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能讓天下也。今王以國讓子之,是王與堯同名也。」按:此處有幾點,1,提到堯帝。將儒家打造的聖人擺到了前台。這是標準的儒家了。2,在這裡提到了一個此前誰都不敢提的問題,讓天下。在理論上正式提出了「革----命」這個時代的命題。我們在之前的所有討論中都沒有看到。沒有人敢取代周天子。這個儒家是真的很大膽。法家都慚愧了。3這個儒家很狡猾,上來就給燕王一個堯帝的空名,用空名套住他。燕王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按:這是權力讓渡的第二步。上面只是專權。

或曰:「禹薦益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於益。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而實令啟自取之。按:這是大禹傳位的一個版本。史記夏本紀是另外一個說法:「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這裡分明是不一樣的。今王言屬國於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按:看來,此人說的更像是與燕國當時的情況對號入座。王因收印綬,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按:終於將高級幹部的人事權讓了出去。後代,唐睿宗、清高宗、宋高宗當太上皇都是緊緊把著大權的。這個燕王這裡給後來君主很多啟發。這是第三步。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按:儒家的讓天下的思想終於得到了實現了。起碼目前是這樣的。寫到這裡,通鑒作者就不寫了,所謂欲知後事如何,竊聽下回分解。

我們知道這個扣扣的是很有價值的。這種事情在之前是沒有的。可以滅國,但是沒有讓王。《讓王》這個概念在《莊子》一書中有。如果將莊子這篇文章和燕國這場讓王運動結合,就會發現,莊子這篇《讓王》讓我覺著很可能是燕國這次行動的理論準備,將道家、儒家綜合起來改造為一個不流血的革----命的理論。我們不在此詳細解讀莊子的這篇文章,但是從這篇文章中可以讀到大量的宣揚王位,權力無用,或者不如生命寶貴等否定權力的思想。這應當是一股非常大的社會思潮,而這個思潮恰恰為不流血的社會革------命提供了一個理論支撐點。而戰國這個時代就是一個不斷變動,不斷流血的時代。但是提出代替周天子,居然否定周天下,這是當時可以說是最為大膽的舉動和言論了。如果不是戰國這個時代,這絕對屬於滅十族的大罪。周天子八百年所未有。我們與燕國這場真正的讓王行動結合起來看,就找到了這篇文章的真正的社會需求點。另外,我們從《讓王》篇中對道德、生命的高尚的追求中也發現了赤裸裸的陰謀,讓人不禁渾身陣陣發冷。無為自然是帝王術的高級境界,但是,無為也是帝王最危險的手段。最危險和最高級的帝王術在無為這裡結合起來了。而我們之所以說是陰謀,是子之之輩盜取燕國江山的輿論騙局,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子之後來究竟有什麼本領,真正為燕國的百姓做了什麼,徒然盜國而無其他。《讓王》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因為它填補了國家政治生活的一個空白環節,就是革——命。

推薦閱讀:

「最偉大的印度人」安倍多伽爾:多次批判甘地,引領印度變革
細說早餐品牌:新剛需、新消費升級下的深度變革正在發生
人工智慧: 變革時代有識者無畏
中央空調:一場悄然發生的深刻變革
亟待研究政黨變革的深層邏輯|政治觀

TAG:思想 | 資治通鑒 | 變革 | 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