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的實現與公民意識的培養-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摘要:人民民主的實現不僅需要建立相應的民主制度和機制,同時也依賴於人民自身素質的提高。沒有用公民意識武裝起來的現代化公民,就不可能有人民民主的實現。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培養應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進程健全公民政治參與的機制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治理和優化社會生活環境等五個方面著手。

  關健詞:人民民主;公民意識;權利責任

  一、公民意識的內涵

  什麼是公民意識朱學勤在《書齋里的革命》中解釋說「公民意識是近代憲政的產物,它有兩層含義,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於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及監督當民眾側身面對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身維護和積极參与。因此,公民意識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權力成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與私人事物之間出現公共領域之後的產物。」〔『扛公民意識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認識領域與範圍的突破與革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和體現。就我國而言,公民意識特指人們充分認識、正確履行《憲法》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和義務的意識。它反映人們對其自身地位、權利義務及其實現的認識水平。公民意識內容極為豐富。作為政治法律範疇,主要包括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及由此產生的民主觀念、平等意識、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

  主體意識是公民意識的基本形態,是對國家與公民關係的正確認識,即公民作為與國家相對應的概念無論在法律上制度上,還是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應該具有的和被充分肯定的法律人格及尊嚴。公民是國家權力的唯一合法來源,國家權力的存在和運行就是以公民及公民權利為基點和歸宿的。因此,在一切政治構架和政治活動中,必須確立公民的政治主體地位,人們在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中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角色,而非市民、百姓、國民、臣民、群眾的角色。

  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是公民對自己擁有的權利,維護自身權利渠道的了解,以及對實現和維護自身權利的渴望和意識。每一個公民都應該知道自己擁有憲法和法律保障的權利和基本自由,要有政治參與熱情和監督意識。公民的權利和基本自由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受教育權、就業權、全面的社會保障權、就醫權、人身財產安全權等,還有政治民主方面權利。具體地講就是十七大報告中列舉的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有了這些權利意識,有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說具有了公民意識。

  責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基礎,是指公民對自身所應承擔的社會職責、所應盡義務的自覺意識。公民能否正確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責任意識。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理性化體現,目的在於保證社會的秩序狀態。馬克思說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公民在享有法律所賦予的各項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權利和義務是每個公民必備的,無權利的思想便喪失了自由公民的資格,而不講義務的權利則成為一種特權。公民應該重視並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自覺履行自己的法定義務。

  二、培養公民意識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礎

  人民民主是指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全體人民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其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的實現首先是以確立相應的民主制度為標誌,如果說民主制度架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一種外在規範,一種必要前提,那麼民主權利和民主觀念所表徵的公民在法律規定範圍內表達個人的意志和行為自由的公民意識,則是為人民民主的實現提供價值引領和思想基礎。國家形態的外在民主規範與公民理念、公民意識的內在民主自覺必須同步發展,它們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兩個輪子。美國學者英格爾斯指出「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即便是有再完善的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如果沒有公民意識和民主型政治文化提供價值引領和思想基礎,完善的民主形式和制度也只能變成僵死的教條,人民民主也不可能落到實處。只有通過公民意識的培養,激發起廣大人民的政治熱情,真正把自己看作國家的主人,把政治觀念回歸到「公共事務」上來,人民才能真正地、主動地關心國家事務只有通過公民意識的培養,人民才能具有理性的政治思維能力,具有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的能力只有通過公民意識的培養,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參與機制。因此可以說,培養公民意識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國民眾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事物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意識越來越強,這就為實現人民民主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前提。然而,由於深厚而又濃重的封建專制主義傳統等歷史原因和全民族教育的相對落後,我國公民意識的現狀與實現人民民主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現實生活中,踐踏民主,蔑視法律,以權代法的現象屢屢發生,公德意識、社會責任感普遍淡薄和缺乏,全社會還沒有形成人人踴躍參與政治,共同進行民主協商、民主參與、民主決策的濃厚氣氛,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公民尚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適應民主政治時代的公民意識。加之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即從落後的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邁進的關鍵時期,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形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發生重大變化。在這樣一個時期,更加註重人們公民意識的培養對於實現人民民主無疑顯得更為重要。

  三、培養公民意識的主要途徑

  1、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民意識的生成離不開市場經濟的發展,健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生髮和健全公民意識,鞏固和提高公民意識有著潛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計劃經濟下的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壓抑和抑制,在那樣的體制下,必然產生不具備獨立意識的國民。市場經濟則不然,在市場經濟中,利益驅動和公平競爭機制有利於調動競爭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於喚醒公民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的增強對公民意識生成的影響,在於公民個體意識到了自己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主人地位,開始積极參与政治經濟生活,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的反思、認同以及平等意識、獨立意識、自主意識、民主意識等。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隨著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必將促使人們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和認識,強化公民的權利意識。市場經濟的這種以法律維護正常市場秩序的特點,有助於市場主體乃至全體社會成員積極守法精神和理性自主精神的養成。同時市場經濟活動還對發展市場主體之間的合作意識、互利意識、誠信意識、自律意識等有重要作用,並對全體社會公眾有示範效應。我國現在已經基本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們的思想意識也正在發生著巨大轉變,市場經濟及其相應的經濟發展,必然為我國公民意識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

  2、加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進程。公民意識的培育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而政治文明又是公民意識賴以生長的搖籃。政治文明建設體現了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與政治行為文明的統一。建設政治意識文明,使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權、公正等現代政治意識逐漸深人人心,就會蕩滌與之相左的傳統政治意識,從政治文明的價值層面上為公民意識的產生提供精神條件。當前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我國封建社會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人治」、「禮治」而非「法治」的文化傳統與』合理,對於建設法治社會,生成公民意識與建設公民文化起著阻礙作用。在我國,由於政治家和各級官員特有的地位、權力和職責,在法治建設和催生公民意識方面負有重要責任。具有健全法治心態和公民意識的政治家和官吏自覺公正地遵守和執行法律,從而有效地樹立法律權威,對於喚起社會民眾的法律良知和公民意識,促使廣大公民積極守法,建設法治社會有重大意義。因此各級官吏依法行政,遵循程序公正原則,通過公正無私的執法,使社會成員感到法律能夠在實踐中被不折不扣地執行,對養成民眾的法律至上信念和積極守法意識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要加快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得以實現。公民基本權利是公民立足社會生活的資格,也是公民意識得以形成的前提,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證,有利於喚起公民的自主意識、民主意識,激發其參政意識和對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

  3、健全公民政治參與的機制。認識來源於實踐。人們只有在實際的政治參與過程中,真正行使其法律規定的權利,並切實盡其應盡的義務,才會對公民的角色真正認同,公民意識才有可能形成。因而培育公民意識還要健全公民政治參與機制,加強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設。首先,要構建公民政治參與制度體系。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居民村民自治制度等。同時,要不斷豐富民主的形式,健全一系列具體制度,以保障更多公民有機會參與政治。儘快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工會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公共調查制度、專家諮詢制度、信訪制度、民主評議制度、政務公開制度、新聞發布會制度,等等。這些直接性或半直接性政治參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極大地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的廣度和深度,也有利於社會穩定,提高政府管理、決策水平。其次,要保持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暢通。要將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內容用制度予以規範,建立以公民為惟一行為主體的政治參與體制要對原有的參與制度提供一些配套措施,從而避免參與的隨意性、無序性和偶然性同時,要積極探索和創建一些新的有效形式,不斷拓寬公民參與政治的渠道。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還要善於利用網路政治參與形式,為廣大群眾表達意見提供新的載體,使黨和政府能夠更好地了解民情、傾聽民聲、集中民智。

  4、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公民意識的建立和增強有賴於公民意識教育。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首先要準確把握其目標。進行公民意識教育首先是讓每一個公民明白自己在憲法中的地位、政府在憲法中的地位、自己與政府的關係。其次是明白如何做到認真履行憲法規定的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如何維護憲法所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公民意識教育要站在法治國家權威、社會公眾利益、法治秩序的合理性的立場上,通過教育與受教者的互動,以多種方式來充實和完善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識。其次,要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公民意識是在人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生活的相互關係中,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的。公民意識教育必須從建設現代家庭文明做起,把好學校教育關,並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得到檢驗和提升,從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第三,要創新公民意識教育方式,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通過有效灌輸和潛移默化等形式,使公民意識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增強教育效果。

  5、治理和優化社會生活環境。良好的公民意識來自於公民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培養公民意識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加強社會生活環境的治理和優化。一方面,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環境,形成和睦、信任、合作、互助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新型人際關係。另一方面,要著力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廣播、電視、報紙、期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宣傳報道所形成的社會輿論對公民意識的培育有著重要影響。我們要善於開發利用這些大眾傳媒的教化功能,加強對社會輿論的引導,推動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從而為公民意識的形成創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推薦閱讀:

按一個穴實現:美容、健脾、補肝腎(三陰交)
曾琦云:佛教現代禪在愛情中實現涅槃
你想通過催眠實現你的願望嗎?
曾蔭權:有生之年可見香港實現普選
如何實現婚姻「零吼叫」?

TAG:中國 | 意識 | 公民意識 | 公民 | 人民 | 選舉 | 民意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