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

論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

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又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黨中央還制定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可是在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過程中,上述方針貫徹得總是不盡人意,原因何在?拋開人們在種種正式場合的表態和聲明,思想深處認識上的種種問題仍然是這種不盡人意的重要原因。就道德建設而言,道德建設在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究竟應該怎樣擺,市場經濟對道德的影響究竟應該怎樣估價,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道德建設究竟建設什麼,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精神文明建設主管部門和學術界的重視,人們正在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

一、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

否定道德建設重要性的種種認識都是圍繞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的關係問題展開的。道德進步自發論的觀點認為,對於我國道德領域中出現的道德滑坡和道德水平下降等問題不必大驚小怪,只要我國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富裕了,目前存在的道德問題都會自然而然地解決,道德進步是經濟發展的自發的、必然的結果。道德建設靠後論的觀點則認為,道德建設等經濟發展了再抓也不遲。顯然,要克服阻礙人們認識道德建設重要性的這些觀點,還得科學地理解和把握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的相互關係問題。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我們闡明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把社會發展描述為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和意識形式矛盾的推動下有規律地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變化過程,認為隨著人們獲得新的生產力,人們就會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而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會導致人們之間的政治關係、思想精神關係的或遲或早的相應變革。由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所形成的不同的歷史時代,人們都形成著不同的道德關係和道德規範。在唯物史觀看來,建基於經濟發展基礎上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是人類道德的歷史進步過程。因此,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長過程來看,經濟發展必然導致道德的進步,這是人類發展歷史的基本事實,也是用唯物史觀考察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相互關係的基本結論。

但是,我們不應該將上述經濟發展對道德進步的制約作用作簡單的、機械的、絕對的理解。人類的歷史發展充滿著矛盾和曲折,是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類的存在和個體的存在、社會整體和部分之間各種矛盾的展開和解決的過程,中間充滿著前進和倒退的複雜情況。在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又沒有達到高度發展的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社會是在分工、私有制和階級對立中演進的,生產、經濟、社會的發展往往是以人的原始狀態所具有的那種豐富性、全面性的喪失為前提的,社會一部分人的發展是以大多數人的不發展或片面畸形的發展為前提的。如果把人們對自身發展的自主性、豐富性、全面性的追求作為人的價值實現過程,把人的發展狀況作為一種價值尺度,把生產、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作為一種歷史尺度,那末人類又似乎是在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矛盾中發展的。此外,雖然人們的物質的經濟的存在決定和制約著人們的道德的精神的文化的存在,人們的物質需要決定和制約著人們的精神需要,但是人的物質存在、物質價值、物質需要畢竟不能等同和取代人的精神存在、精神價值、精神需要,在一定意義上講正是精神存在、精神價值、精神需要才使人超越了動物的自然界限。精神、文化、道德領域成為人所獨有的領域,它們在人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中獲得了某種獨立性,它們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獨特的機制和規律。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革只是為道德進步提出了客觀要求、提供了客觀條件,道德進步的真正實現還取決於人們對這種客觀要求、客觀條件的自覺把握,取決於對人們在這種客觀要求下自發地形成的若干風俗、習慣、心理進行的總結和提高,取決於人們對道德領域中傳統的精神文化價值的批判和繼承,取決於人們把上述三個方面結合起來的創造。只有當人們以系統的理論和觀念的形式提出一整套新的道德理想、道德規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的時候,才形成了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而存在的新道德,只有當通過教育等傳媒手段在社會成員中傳播和推廣了這種意識形式層次上的新道德,只有當人們認可和接受了這種新道德,才會在一個社會中形成新的道德輿論、道德環境、道德氛圍,才會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形成新的道德修養、道德情操、道德追求、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人們之間才會形成新的道德關係,社會才會實現道德進步。這表明,道德進步並不是經濟發展的自發的結果,而是人們在精神生活和精神生產中自覺活動的結果。這也表明,道德的發展除了受經濟發展的制約外還遵循著思想、精神、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總之,社會歷史發展的矛盾性、道德進步的特殊性,又造成著社會歷史發展某些階段、某些時期的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之間的不協調、不同步、不合拍局面,在舊規範瓦解新規範還沒有形成時還會出現道德的混亂和滑坡。

所以,在觀察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相互關係的時候,我們只有既承認歷史發展的長過程中兩者之間的協調性、同步性,又承認社會發展某些階段上兩者不協調不同步的可能性;既承認道德進步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客觀條件的依賴性,又承認道德進步是人們在精神領域中自覺活動的結果;既承認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所存在的歷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相悖性,又在主觀指導上力求實現兩者的統一,這才算在這個問題上堅持了唯物史觀。

二、市場經濟的道德影響

按照唯物史觀的理論,一定的生產關係、經濟關係必然要求一定的道德關係、道德規範。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作為人們生產和交換物質財富、配置資源的—種方式,也必然對人們的道德關係、道德規範提出要求,因此市場經濟會對人們的道德關係、道德規範產生巨大影響,這是必然的、毫無疑義的。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也已經直接地感受到了這種影響,因此在有沒有影響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認為市場經濟不會對道德產生影響或認為市場經濟道德中立的觀點還沒有見到。目前人們爭論的問題是究竟怎樣估價市場經濟的道德影響:這種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有利於道德進步的,還是負面的、消極的、不利於道德進步的。這個問題,在我國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提出來的新問題,在世界範圍內則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以來一直爭論著的老問題。

市場經濟就是通過產權所有關係、價值交換關係、供求關係、競爭關係、契約關係和價 格、盈虧、資源變動的機制達到解決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和有效地配置稀缺資源目的的一種體制。市場經濟體制要運作起來就要求人們在道德領域中樹立起一系列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去規範人們的行為,在道德力量不解決問題的場合,還要建立相應的法律,通過法律強制人們按一定的規矩從事交換活動。不管法律條文還是道德規範,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總是所有權、獨立、平等、自由、公平、正義等原則。然而對於這些原則產生的實際的道德影響,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參閱艾倫·布坎南:《倫理學、效率與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l、就產權原則來說:擁護者認為,個人權利不受侵犯是制度功能的一種最基本的道德標準,市場是唯一能尊重財產權的體系。因為市場承認進入市場的人們對其財產的占有權,財產權在市場交換過程的讓渡也不是無償的,通過有償轉讓而獲得的財產權也是正義的、道德的。因此,市場樹立了人們的財產權不受侵犯的道德原則。反對者則認為,市場承認人們進入市場時所擁有的財產權的正義性、道德性,但是這種最初的占有權的正義性、道德性是一個不清楚的問題。市場並沒有考慮人們的這種財產是怎麼獲得的。他們的財產可能是他們自己勞動和正當經營的結果,也可能是通過榨取別人的勞動而獲得的,還可能是在讓社會和生態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獲得的,甚至可能是搶來的、偷來的。這就是說,進入市場的人們所擁有的財產並不一定都是正義的、道德地獲得的,可是市場卻不管這些。正義性成問題的財產權經過市場交換後卻變成了正義性得到承認的財產。市場也是那些在黑道上非正義地獲得的巨額「黑錢」進行「洗錢」的場所。市場的這種特性究竟要人們樹立一種什麼樣的財產觀呢?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即使在市場交換過程中人人都服從正義的交換原則,市場體制仍然可能無情地奪去無數人獲得財產的權利,市場交換的累積效應會產生人們在財產上的極大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難道是道德的嗎?

2、以市場在人們間分配財產的公平原則來說:擁護者認為,市場培養著人們根據啟己對社會對他人福利的貢獻、根據自己能力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品質。在他們看來,市場之所以公平,是因為市場按照應得原則在人們中間分配著財富。他們論證說,市場對人們財產的分配是通過盈虧機制實現的,在市場上盈利意味著財富的增加,在市場上虧損則意味著財富的損失,市場交換不斷使某些人盈利和某些人虧損,從而實現著財產的不斷分配。本來進入市場的人們都存在盈和虧兩種不同的機會、不同的可能性,這種機會是均等的、公平的,結果之所以出現了盈家和虧家,說明盈家經營有道,其商品有市場銷路;虧家則經營無道,其商品沒有市場銷路。因此這種由盈虧造成的財富分配是公平合理的。反對者則認為這種應得的公平原則也是有問題的。獲得盈利者難道都是因為對社會、對他人作出了福利貢獻嗎?難道都是因為他們的能力造成的嗎?人們通過市場獲得財富的許多前提不能被視為應得的恰當基礎,不能被視為公平的。在市場上,人們有時靠運氣獲得並保持財富,有時靠投機、猜測、極不合理的投資決策而大發「橫財」,有時又是靠諸如貪婪、奸詐等道德上不值得讚揚的品性而獲得財富的。一個人的財富還常常受其父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影響。當人們通過這些手段、途徑從市場上獲得財富的時候,並沒有對他人、對社會作出福利貢獻,他們獲得的財產難道是「應得」的嗎?用邊際生產率作為衡量對他人對社會貢獻的標準和應得分配的基礎也是有問題的。因為那些生產和銷售海洛因之類的有毒產品的人可能表現出極高的邊際生產率,他們的收入也可能實際地反映著這種生產率,但不能說他們的這種收入相當於他們對他人或社會福利的貢獻。因此,市場分配財富時的上述特點會引導人們走上各種有害於社會及他人的投機取巧的發財道路,造成著道德墮落。

3、以市場的功利原則來說:擁護者認為,功利是市場主體從事生產和交換活動的動力,他們追求自身功利的結果會推動社會總功利的提高,市場體制就是一種最大限度地提高功利的體制,而社會總功利的提高則有益於所有人的福利的提高,因而市場體系推動著人們樹立一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念,即推動人們用功利原則作為評價人們行為和社會體制合理與否、道德與否的標準,認為凡是有利於人們獲得和擴大功利的行為和社會體制都是合理的、道德的。在這種原則下,效率、效益等和功利有關的指標都直接成為道德標準。反對者則認為,這種功利原則本身存在著許多問題。市場的功利原則確實把人們的經營活動同他們的利益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推動人們為著自己的利益而活動,為自身的利益而不斷提高活動的效益和效率,市場通過功利可以最大限度地把人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但是,人們對自己利益的追求如果不斷膨脹起來,就會走上極端的利己主義的道路。市場在培養人們功利性道德觀念的同時也為極端利己主義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和條件。市場的功利原則還忽略了人們功利目標之間、個人功利目標和社會功利目標之間的差別性、矛盾性,人們追求自己功利的活動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利於他人的功利及社會總功利的提高。在功利原則的推動下,人們還把他人、社會作為實現自己功利的手段,甚至通過犧牲他人和社會的功利來實現自身追求的功利,最後還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某些人獲得的功利或社會功利的提高是建立在犧牲大多數人的功利的基礎上的,因此市場倡導的功利原則在道德上是有嚴重缺陷的。

4、以市場的競爭原則來說:擁護者認為市場作為一種競爭機制起著選擇作用,使那些在競爭中獲勝者得到發展而使那些失敗者被淘汰。通過競爭可以使人們發展出一些極有價值的品質,如獨立、勤奮、想像、創造、勇敢、自律,使一些人成為優秀的企業家、經營管理人才。反對者則認為,市場競爭也使人們發展出諸如陰險、狠毒、狡詐、不擇手段等應該在道德上加以反對和譴責的習性,即使亞當·斯密等一些最著名的市場維護者也都承認市場確實使人們滋生著某些令人們在道德上討厭的品性。同時,市場競爭只講機會上的平等不講結果上的平等,而且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競爭對手們實際上也很難站在公平的同一起跑線上,也很難真正做到機會上的平等,因此這種競爭原則的公平性、合理性也是有問題的。

5、從市場的自由原則來說:擁護者認為,市場只承認人們對自己財產的所有權,只承認人們在市場上按照價值原則、供求原則同他人交換的經濟關係,這種交換是由當事人的自由意志決定的,他們在交換過程中締結契約的時候也是作為自由的、法律上平等的人進行的,市場要求可以自由出入市場、可以自由地從事交換的主體,市場不承認上述經濟關係之外的種種非經濟性的人身依附關係,因此市場培育著人們的自由和解放的道德觀念,也保護著人們的公民自由。反對者則認為,在自由競爭、自由交換的市場上,雖然個別的交換活動不會有巧妙的干預,也不需要權力的集中,但這種交換累積的結果卻可以造成對個人自由的嚴重限制,市場交換往往會造成誰都不能預見的某種結果,不管這種結果是人們所希望的還是不希望的。人們在市場上的自由是建立在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的,但市場在把供求雙方聯繫起來的同時又把供求雙方隔離了開來,由無數交換環節聯結起來的交換網路像一座迷宮、黑箱一樣橫卧在供求之間,人們只能依靠市場行情所提供的信息在這座迷宮和黑箱中尋求交換對象。因此,表面上,供方可以自由地決定生產,求方可以自由地選擇商品,但實際上人們的這種活動都受市場上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揮和操縱,實際上成為這隻手的俘虜,誰操縱了、壟斷了市場,誰也就操縱了交易的對方。市場行情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滯後的,有時甚至是虛假的,人們在這種信息導引下去從事交換完全可能誤入歧途而吃虧上當。這樣,當人們以一種生怕掉入陷阱、騙局的心情,或者以一種冒險賭博的心情,或者以一種走上戰場的心情投入市場的時候,又怎麼能談得上自由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獲得了相互關係上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是以對商品這種物的佔有為前提的,人的能力、智慧、價值都要通過物的創造、生產、佔有、交換才能表現出來,人們之間的關係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人自身的價值從屬於、依附於可交換的物的價值、商品的價值,商品主宰著人們的命運,使自己從人們的使用對象上升為人們追求的對象、崇拜的對象,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拜金主義就會成為某些人的價值觀念,無限地追求物質財富就會成為某些人的人生目的,享樂主義就會成為某些人的生活態度,他們就會成為物質財富的奴隸。市場經濟的發展會導致馬克思講的那種異化現象。一個異化為商品、金錢奴隸的人還怎麼談得上道德的進步和提高呢?

人們之所以會產生上述種種不同的、有時是尖銳對立的觀點,當然不能排除人們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影響;在觀察社會歷史事物的時候,特別是在觀察存在著利益對立的不同集團的社會的時候,持有不同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人往往會得出不同的價值評價。關於市場經濟道德影響的評價問題自然也不例外,人們對社會、歷史、人、道德、價值、進步、發展的不同理解,會導致人們對市場經濟道德影響作出不同的評價。但是,我們想指出,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會產生上述種種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觀點,其客觀原因還在於市場經濟對人們和社會的道德影響確實存在著兩重性,即既存在著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又存在著負面的、消極的影響。那末,市場經濟的道德影響為什麼會具有兩重性的呢?這要到市場經濟存在的歷史根據中尋找,要到市場經濟所解決的矛盾及解決矛盾的方式中尋找。市場經濟是隨著生產的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的,是隨著社會分工、私有制及生產社會性的發展而發展的。它所要解決的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供給和需求、公平和效率、資源的稀缺性和生產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的方式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等價交換、公平競爭、自由流動和優勝劣汰。但市場經濟在解決這些矛盾的同時又在擴大著這些矛盾:在通過價格、利潤、供求、競爭機制實現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同時,又使市場主體和社會支付著各種代價和成本;在實現等價交換的過程中,每次具體的交換則是價格偏離價值的不等價交換;在為市場主體提供自由競爭條件的同時,也為他們的不正當競爭提供了機會;在激發市場主體功利動機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利己主義的貪慾。因此,正如我們必須辯證地、歷史地看待市

場經濟的經濟調節功能一樣,也必須辯證地、歷史地看待市場經濟的道德影響。

市場經濟取代自然經濟、市場經濟關係取代各種形式的超經濟人身依賴關係,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產權、自由、平等、正義、公平等等原則都是適應這種取代而產生的,是為了讓人們從以往的那種人身依附關係及相應的道德觀念的精神束縛中解放出來,也起著歷史的進步作用。因此市場經濟基礎上形成的道德相對於前市場經濟基礎上的道德來說是一種道德的進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同意那種認為市場經濟與道德本質規定相悖而不可能孕育出倫理精神和道德要求的說法。但是,我們確實應該看到,上述原則只是市場經濟存在的必要條件,當市場經濟經過了初級階段並在自身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時候,人們很快發現,上述原則是極其抽象的、表面的、矛盾的,以這些原則為依據的活動過程會得到和這些原則相衝突、相對立的結果。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已經充分顯示了這種兩重性,它的負面影響既不利於人和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現代發展。克服市場經濟本身固有的缺陷及其道德上的負面影響,不僅是社會和人的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當代工業發達國家中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人們試圖從經濟體制、經濟政策、國家法律、道德倫理等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三、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範

目前我國道德領域中出現的嚴重問題,同舊的道德規範受到了市場經濟的猛烈衝擊而新的道德規範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造成的道德失范有關,我國道德建設應該建設什麼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範體系成了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範體系,首先要求我們從實踐出發,傾聽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要求,研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總結廣大群眾在這一實踐過程中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的豐富經驗和成果。其次要正確對待過去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年代所形成的道德規範體系、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形成的道德規範體系、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規範體系。對它們肯定一切、全部照搬或否定一切、全部拒斥都不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道德規範體系的建立,正確的態度還是應該對它們進行辯證的歷史的分析,吸收其中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方面,拋棄其中不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面。鑒於我們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對古代的、西方的文化中的道德觀、價值觀主要採取批判和拒斥的態度,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道德規範體系時,應該把重點放到在認真研究、詳細分析基礎上把其中合理有用的內容吸收過來為我所用的角度。

就過去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年代中形成的道德規範體系來說:過去我們在道德領域中確實存在著失誤和片面性,如在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上,往往只強調個人無條件服從集體、服從社會的方面,忽視個人應有的權利和獨立性,忽視個性合理的自由發展,使人們淡薄了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養成了一種依賴於組織、上級、國家的心理精神狀態和道德觀念;在人們的眼前利益和未來利益、現實和理想的關係上,往往只強調理想和未來,忽視對人們當前利益的關心,這也在某些人那裡養成了一種不重視現實的空想主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在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關係上,偏重精神價值而忽視物質價值,甚至發展到脫離物質基礎、經濟基礎而空談「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在道德規範上,忽視了對少數先進分子的要求和對大多數社會成員要求之間的區別,用一種大造輿論的辦法強制大多數社會成員去接受少數先進分子的道德規範,結果則形成了一種重義輕利、重服從輕自主、重一致輕差別、重空談輕務實的道德價值觀。這種道德價值觀雖然有利於中央集權的行政計劃體制的推行,但卻嚴重地壓抑了人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中央集權的行政計劃體制之所以逐漸失去了它的活力,人們主動性、創造性的被壓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央集權的行政計劃體制所造成的道德價值觀是不利於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的。但是,我們在否定這種道德價值觀時,應該看到那時培育的革命的理想、信念、情操,所樹立的革命的、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所提倡的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所樹立的張思德、白求恩、雷鋒等道德典型,曾經形成過強大的精神力量並有力地保證了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今天,在現代化建設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人們具有遠大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仍然需要崇揚人的精神價值,因此為人類更美好的明天而奮鬥的理想、信念、情操及與此相聯繫的道德觀價值觀還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

就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範體系而言,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奮鬥中形成了勤勞、勇敢、儉樸、善良、友愛、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等優秀的道德和精神品質,中華民族素來以「禮儀之邦」稱譽世界,中國古代哲學也具有倫理哲學、道德哲學、人文哲學的特點,重視人的精神價值,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精神道德境界,提倡人既要敢於和自然災害作鬥爭又要愛護和保護自然環境,提倡人對人要講仁、義、禮、信,提倡家庭親屬關係上的孝親和和睦,等等。顯然,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優秀傳統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然,我們還應看到,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道德規範體系中還存在反映封建等級制度和自然經濟方面的內容,在人們日常生活傳統中也還有各種迷信和陳規陋習,這些既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追求,是應該將它們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區別開來而加以革除的。

就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規範體系而言,它主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市場面前人人平等,它反對神性崇尚理性、反對神權崇尚人權、反對專制崇尚個人自由民主,這種道德價值觀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的產物,在衝決封建的經濟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枷鎖中發揮過巨大的歷史作用,曾經有力地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和這種以個人為本位的道德價值觀一起發展的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及對集體、社會、國家、生態環境的冷漠態度,明顯地對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經濟基礎上的現代社會起著消蝕瓦解的作用,極其不利於工業發達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某些學者甚至認為應利用東方文化去解決他們面臨的道德觀、價值觀的危機。因此,對於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道德觀,我們可以借鑒和吸收其中對個人的正當權利的尊重及那些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現代社會文明生活特點的方面,但應拒斥其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方面。

上面的分析表明,我們完全可以在社會公德層次上著重吸收我國古代文化中優秀的道德 傳統,在市場經濟層次上可著重借鑒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價值部分,在先進分子和共產黨人的道德規範層次上則應著重吸收過去的革命道德傳統。

歷史的、外域的經驗和當前實踐中面臨的問題都告訴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道德規範體系時,必須處理好下列關係、明確下列原則:1、要處理好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這三種利益之間的關係,要承認、尊重個人正當的、合法的利益,應該將人們對自己正當利益的追求、維護同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區別開來,既要提倡個人對集體、對國家的奉獻精神,提倡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又要認真貫徹按勞分配、等價交換、有償服務的原則,做到權利和義務相結合、義和利相結合、奉獻和報酬相結合,要根據社會實踐不同領域的不同特點解決結合的程度和方式,形成不同的道德規範,有些領域和場合只能提倡奉獻精神,有些領域和場合只能堅決實行按勞分配、等價交換、有償服務的原則,有些領域和場合又只能兩方面都講;2、要處理好統一性和差別性、多樣性的關係,包括處理好統一行動和個人自由、政治上的統一性和個人生活上的多樣性、共同富裕和富裕程度上的差別性、基本價值觀念上的共同性和具體價值觀念上的差別性之間的關係,要承認人們在才能、個性、習慣、氣質、愛好、思想、收入、消費上的不同和差別;3、要處理好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關係,要樹立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相結合的原則,要對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在人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功能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價,要將人們對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正當佔有和享用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區別開來;4、要處理好競爭和合作的關係,樹立既作競爭對手又作合作夥伴的觀念;5、要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實現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原則,要重視理想、信念在提高人們精神境界方面的道德功能,要提倡道德理想和理想道德規範,但又要注意將它們和普遍的實踐的道德規範區別開來,在提倡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的同時也要承認市場經濟的道德原則。顯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範體系必定是由多元多層次道德規範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反映著不同主體的正當利益,反映著不同主體的不同的道德追求,承認對不同主體應該有不同的道德規範即承認道德主體的多元性;在道德標準上必定是多級多層次的,既按照第一級的初級標準將人們的行為劃分為不道德行為和合道德行為,又按照第二級的高級標準將人們的合道德行為劃分為一般的合道德行為和高尚的道德行為。至於合道德行為究竟劃分為多少層次及劃分的標準則應隨人們道德實踐的具體情況而決定。市場經濟的存在要求我們承認人們通過正當的途徑和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道德合理性,要求在道德規範和標準上把這種行為視為一般的合道德行為,而把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激勵下作出的奉獻甚至無私奉獻的行為視為高尚的甚至十分高尚的道德行為。

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說,經濟體制建設可視為它的硬體建設,道德建設可視為它的軟體建設,我們千萬不能只重視硬體建設而忽視、怠慢軟體建設,一定要真正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


推薦閱讀:

新推出7座SUV車型 更符合國內市場需求
538家境外機構或產品 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成為市場調查高手的10大秘技
傾沐品牌助陣夢想戰場 贊助《青春有搏擊》
再婚市場

TAG:道德 | 市場 | 經濟 | 市場經濟 | 道德建設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