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品】帶你解開羅睺計都的迷霧,直探中國星命學說的源頭!

誠易堂出品,必屬精品。

陳炳聿按:學習中國星命的朋友,對於四餘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來源?都存疑惑。羅睺計都,在果老星宗里,目前定義為南交點和北交點,跟印度和西佔的相反,這至少還有痕迹可尋。至於紫氣的來源,則如神龍見首不見尾,難以揣測。感謝yongbin易友帶來的精彩文章,讓我們一睹羅睺計都的演變史。如果各位朋友有去過天機論壇的話,我想對於yongbin易友絕對不會陌生。如果各位易友有精彩的原創文章,可以聯繫我發到平台上,雖然目前經費有限,但我希望將來能逐步過渡,給每位辛勤的易友給予一點物質的獎勵,雖然不多,也是我們的一份心意。

1) 羅睺計都的五行生成

rahu和ketu都是從天竺曆法傳入的概念,原本中華沒有。袁天罡和李淳風時代由於中印文化的交流就已經十分精通天竺曆法了,這個在果老的經典歌賦中有提及。既然是傳自天竺曆法,那麼就先看看天竺歷的定義。其實所謂的「天竺曆法」其源於古希臘占星曆法傳入印度被婆羅門吸收,它並非大家以為的佛門內容。

根據《中國傳統對四餘的定義 黃一農》及鈕衛星《梵天火羅九曜考釋及撰寫年代》的研究證明,至少在宋以前,羅睺是黃白升交點,計都是月亮遠地點。這個概念在密宗大師一行的論述中是毫無疑問的。

以天體動道的遠點作為計量該天體視運動的起算點的做法 ,正是希臘天文學本輪、均輪體系中標準做法。希臘天又學於公元1世紀末 5世紀初"始傳入印度,後又隨著中印交流傳入中土大唐。

2) 為什麼天竺曆法只注重升交點羅睺?

因為合朔時(農曆初一)如果月亮運行在黃道上方(升交點),並在食限內,則一定發生日食。如果合朔時月亮運行在黃道下方(降交點), 有時候即使在食限內也有可能不發生日食。而月食與日食不同,只要望時月亮在食限內,無論它位於黃道南還是黃道北,都會發生月食。我們知道以太陽為中心建立的體系注重日食是十分正常的,而且日食的形成條件原比月食苛刻,所以天竺歷中只講羅睺升交點。但是明白升交點自然知道對宮是降交點,無需再設一星曜了。

3)羅睺計都概念的變化

北宋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一書,在討論日、月食成因時,嘗敘及羅、計曰:

黃道與月道,如兩環相疊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蝕;正一度相對,則月為之虧。雖同一度,而月道與黃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黃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陵掩。正當其交處,則蝕而既;不全當交道,則隨其相犯淺深而蝕……交道每月退一度餘,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故西天法羅喉、計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謂之「羅喉」,交中謂之「計都」。

自此以羅喉為降交點(由黃道面之北向南通過黃道之點,古名初交、正交、天首或陽曆口),計都為升交點(由黃道面之南向北通過黃道之點,古名中交、天尾或陰曆口)所謂的「南羅北計」的提法出現了。而到了清朝西方曆法進入引起了羅計南北之爭。而這個羅睺南北之爭沒有意義。因為同樣升交點,西方以「月亮向北方穿越黃道的點」稱為北交,而中國以「月球在白道上從黃道以南運動到黃道以北的那個交點稱為升交點"稱為南交,大家是一個意思只是定義出發點不同罷了。

所以你如果學的西洋占星,那麼就直接用升交點&降交點的概念去論斷。如果你學七政四餘那麼就用中國概念。

4)為什麼「羅睺計都」從天竺原始的「升交點」和「遠地點」變成了中華星命中南交點和北交點?

這要從天文與術數不同方面去考慮。從天文上來講,計算日月蝕只要知道了升交點那麼降交點就是對宮180度位置,無需再算。而星命上來講羅睺是引起了日蝕還是月蝕是需要再次分出陰陽來區別。這是星命與天文上的不同。中華術數體系都講究區分事物的陰陽五行。袁李在引入天竺羅計時,為了區分陰陽還有五行上的區別,必須分開原始「羅睺」為二個星曜,所以設立計都作為原始升交點羅睺的對立面,以分別對應太陽和太陰。這樣原本的計都遠地點位置被「月孛」所替代。

紫氣月孛是中華獨有概念,很可能是唐代道門高人-袁天罡李淳風增設的,以後另文論述。道門有「天一紫氣星君」"太乙月孛星君「的稱呼。星命的獨特定命宮方式即源於六壬的月將加時,而李淳風被尊稱為六壬祖師。而且民間流傳《袁天罡五星三命》其內容類似星命,可見星命與袁天罡李淳風的深厚淵源。果老歌賦曾雲李袁二人於天竺得秘旨。其後唐僖宗年代的風水祖師楊俊松(公元834年-公元900)年傳下的造命口訣也是運用星命,訣雲「金水二星並紫氣,月孛同用又無嫌」。

5)羅睺計都五行的設定

希臘占星,天竺占星羅睺計都沒有中華的五行概念,他們有的只是「元素」概念。「元素」的概念對應中華的「五運六氣」並非「五行」。故而羅睺計都的五行設定是袁李所定的。羅睺-升交點乃與日蝕相應,配以火余。計都-降交點乃與月蝕相應,當有「水余」可配,至於為何獨取「土余」目前無資料可尋。可能的推斷是,袁李認同「月蝕是因為地球遮擋了太陽光所致」。有人懷疑古人是否知道月蝕的原理?這從南北朝時期張衡對月蝕論述就知道古人認識和今人是相同的。最終形成了南羅北計,羅火計土的設定。一行編《大衍曆》儘管參考天竺《九執歷》的一些計算方法而且自己也是密宗大師但是曆法並未採納印度的概念,這其中恐怕也有中華曆法與術數的緊密相關性並非存粹天文歷的原因。

陳炳聿(qizhengsiyu)專用微信號,有興趣研究術數和探討的可以加我。


推薦閱讀:

《中國合伙人》「三劍客」性格分析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九)
撲克收藏 ------- 中國中堂畫
釋聖凱:佛教福田思想促進中國古代慈善事業
抗生素的中國式濫用

TAG:中國 |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