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與養生

黃帝內經飲食與養生

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春季增辛減酸、溫熱為主,夏季減苦增辛、清淡為主,秋季減辛增酸、滋陰為主,冬季增苦減咸、補陽護陰,你知道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淤血質、氣鬱質、特稟質這九大體質該如何通過飲食進行調養嗎?你知道晨起一杯涼開水其實是個誤區嗎?通過酸甜苦辣咸、溫熱寒涼進行自我調養,讓你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遠離慢性病!

話說飲酒  辛味食物,中國作為飲食文化的大國,酒在其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但凡婚喪嫁娶、搬遷升職均會以酒相慶。然而,飲酒不當已變成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內經》酒的性質和作用為:性辛溫,主於驅寒,提神,調暢氣血。在寒冷的季節,或有一定的氣血淤滯性病症的人少量喝一點酒,確實會對健康有一定的好處。但這個分寸要把握好,因為過量飲酒對人體不僅沒有好處,而且還會有很多損害。  不知從何時開始,酒從療病之品搖身變為人們的杯中摯愛,酒的身份也就從單純療病去疾的「藥物」變身為招病納邪的「妖物」。《內經》記載,嗜酒之風在西漢時期已經盛行,不僅對酒的藥物之性認識得十分透徹,而它給人體造成的損傷,也已瞭然於心。《內經》就有「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故半百而衰也」的記載。  酒本狂葯,過量飲用疾病叢生  後世醫家對「酒」所致疾病多列專篇論述。清代醫家吳澄在《不居集》中將酒稱為「狂葯」,言「酒本狂葯,大損真陰」,認為酒有陰陽兩性,陰虛者縱飲之,性偏動火,故熱者愈熱,出現吐血、便血、尿血、咳喘、煩躁、狂亂等症;陽虛者縱飲之,性不足以扶陽,寒者愈寒,而病為臌脹、泄瀉、腹痛、吞酸等。具體來說,吳澄認為酒這東西,陽虛的人喝了體質會越來越寒,陰虛的喝了體質會越來越熱,實在是只會損人陰陽。喻昌在《醫門法律》中則提醒說:「過飲滾酒,多成膈證,人多不知。」即喝熱的白酒,最易導致食道癌。長期飲酒還會導致肝硬化、肝癌、胃癌、胃炎、中風、不育等很多疾病。  嗜酒文人多短命  酒對壽命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按照生物學的常規生長規則,一般生物的壽命是其生長周期的5~7倍。比如,牛的生長期為6年,牛的壽命為30~42歲。因此,生長周期越長的生物,其壽命就應越長。《黃帝內經》認為,智齒的出現是人發育成熟的一個標誌,男性智齒生長於24歲左右,則男性的生長周期一般為24年;女性的智齒生長於21歲左右,則其生長周期為21年。由此可知,男性比女性生長周期長3年,所以其壽命應長過女性15年左右才對。但實際數據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男性的平均壽命均比女性要短。在中國,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壽命短4歲左右;數值差別最大的是俄羅斯,男性的平均壽命要比女性短14歲,女性

是73歲,男性是59歲。其原因就是世界各國男性普遍嗜酒,而在俄羅斯尤甚,其酒精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文人多數都比較短命,就是與這些人嗜酒有關。從中國古代詩詞中出現的大量與酒相關的作品,就知道喝酒或嗜酒是很多古代詩人的通病。  李白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沒人陪伴,對著月亮也要喝;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有話題就要端著酒杯詢問;李清照雖是女流之輩,酒一點都不少喝,「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過了一夜,酒勁都沒下去。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統計,李白總共作了1050首詩,與酒有關的有170首;杜甫的1400首詩作中,有300多首與酒有關。看來酒真是他們創作靈感的源泉所在!酒雖成就了他們的詩作,卻也敗壞了他們的身體,所以唐宋詩人長壽的不多:李白活了62歲,杜甫活了56歲,李賀活了27歲,杜牧活了49歲。  解酒妙方  酒雖為辛辣之味,卻具濕熱之性;酒為水液之狀,為濕,卻能燃燒,故熱。酒最易傷脾胃,脾胃受傷,則濕濁內停,從而導致濕熱留滯。所以,長期飲酒者,常常呈現濕熱內盛的體質,出現舌苔黃膩、食慾欠佳、

小便黃濁、大便黏滯之症,甚則出現肝膽濕熱之酒精肝、肝硬化之象。解酒之傷,應以清熱祛濕為主。

「良藥苦口」,這句話的真實性幾乎沒人懷疑,因為,我們用來治病的藥物幾乎都是苦的。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葯為什麼多是苦味呢?如果藥物都是甜的,那我們吃起來會多輕鬆啊。   苦味是最難喚起人們口舌愉悅感、也是人們最不喜歡的味道。女性喜愛酸甜食品,男性酷愛辛辣,老年人口味偏咸,卻少有人喜歡 苦味之品。作為應該平衡的五味,苦味對人體的影響,不是攝入太多,而是攝入太少。  老子《道德經》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過食甘、咸、辛之味引發了疾病,只能服之相對不足的苦藥治療疾病。不知這是否是冥冥之中大自然對人體五味偏失的一種糾正。我們甚至也可以這樣理解,當苦藥入口之後,疾病消失,身體舒適,恢復健康,可能恰恰是被我們冷落的苦味進入人體後,五味達到平衡、調和的結果。因此,正確認識五味調和的含義與作用,在平素的飲食中隨時攝入一定量的苦味之品,應該可以很好地預防疾病。如果你是一個體弱多病之人,不妨檢討一下自己的飲食是否存在五味之偏。  「苦」的甲骨文字是: 上為「草」,表示「苦」為百草之味,因多數植物都是苦味;下為「古」,表聲符。其實,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營養物質,屬於甘味的,很快就列入主要食物的範疇;而那些苦味植物,則一直被冷落在一旁,卻成為我們治療疾病、糾正人體之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分。  生活中易出現的苦味過用  雖然平時喜歡食用苦味之物的人並不多,但並不意味著生活中就沒有人為苦味所傷。《黃帝內經》說:「味過於苦,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可見,苦味太過也可以引發疾病。生活中常見的嗜苦太過的形式有:  嗜茶  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茶的淡、靜、雅之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的精髓極度契合,飲茶不僅是文人表現性情風雅的方式,並且逐漸深入黎民百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多性寒味苦,尤其是綠茶、苦丁茶、菊花茶等。這類茶,少飲之則清熱降火、安神定志、助益消化、降脂降壓,確實對身體有益。但很多人誤以為茶對人體有百益而無一害,其實嗜飲茶水也會導致身體出現諸多疾患。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1. 損傷心陽——苦味入心,寒性傷陽,過飲茶水,首先導致心陽損傷,出現心氣衰微的徵象,如心悸、胸悶、胸痛等症,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心氣喘滿」之症。喘為心悸、呼吸氣喘;滿,同「懣」,音悶,胸悶之意。 2. 損傷腎陽——心陽受損,會進一步波及腎中陽氣,從而出現全身陽氣虛、虛寒內盛的徵象,表現為口渴多飲、小便頻數、四肢冰冷腰膝酸軟、面色黧黑,甚至下肢浮腫等,即《內經》所說的「色黑,腎氣不衡」。  藥物過用  生活中易於出現的另外一種過用苦味是藥物治療的過度。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基本上都是苦味,西藥中的抗生素,中藥里的清熱解毒藥等,苦性尤強,且皆為寒性,屬於苦寒之品。因此,過用藥物,或治療過度,不但同嗜茶一樣損傷人體的心腎陽氣,還會導致臟器功能的障礙,所謂舊病未去,新病又起。《黃帝內經》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大毒,是指毒性強,或具有攻伐作用的藥物;中毒,是指攻伐作用平緩的藥物;小毒,是指一般的行氣活血藥物;無毒,指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即使是對這些小毒或無毒的藥物,《黃帝內經》中也提示我們不要過用,用藥做到去其大半即可,否則就容易傷人正氣。因此,臨床用藥一定要注意中病即止。  總之,苦味不易讓人喜愛,作為五味平衡,稍稍攝入一點就可以。而對於苦味之品而言,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兩類錯誤飲食習慣則是:一是因為不喜歡,一點都不吃,導致五味平衡中少了苦味,從而易於出現某些疾病;一是過用苦味,如過用清火藥、抗生素等。鹹味的是與非 鹹味主要來自食鹽,食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氯和鈉都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特別是鈉,它與肌肉收縮、心臟的功能密切相關。鹹味是構成我們飲食的基礎味道,但大量食咸並非生理需要,而是後天誘導出來的,並且會對人體造成很多損傷。醫學研究證實,成年人每天吃鹽6克左右即可滿足身體的需要。而很多人每日的實際攝鹽量卻高達30克左右,高鹽膳食已被證明是導致很多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改變口味、清淡飲食,是養生必修一課。  鹹味的作用  補益腎精  腎精可以化生腎氣,腎氣是人體的元氣,即人體的本原之氣。腎氣從下焦發出,就像人體的發動機一樣維持著生命活動的運轉、生化活動的進行。人體生命活動的強弱盛衰,均是腎氣強弱的一種體現。因此,腎氣虛衰的人,最容易出現疲勞乏力。腎氣不足引起的疲勞症,往往見於先天稟賦差,身體素質偏弱,或過度勞累、身體消耗過大的人。  鹹味在五臟歸屬上歸屬於腎,所以,鹹味藥物多偏入腎,部分鹹味藥物有補腎的功能,如鹿茸、紫河車、龜板、鱉甲、海馬、蛤蚧等,均是填補腎精的上佳藥物。部分補養葯在炮製時經過鹽炒,其補腎作用就會增強,如巴戟天、補骨脂等。  在這裡,我們順便糾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就是人們經常把中醫的腎氣與西醫的腎臟混同起來。我們在臨床接待病人時,常遇到這種情況:給病人切完脈後,他就會問自己的身體有什麼異常,如果你說他的腎氣有些虛,這個病人立刻就很緊張,以為自己的腎功能出了問題,並立刻要求去查尿里是否有蛋白。其實,中醫的「腎」與西醫的「腎」概念是不同的:中醫的腎氣,是一種稟受於父母的元氣,主持著人的體力、智力、生殖功能的發育等,通俗來講,就是人體整體的一種生命力或生機,會涉及到多個系統的功能活動與代謝。所以,一個人腎氣虛,往往代表整體體質狀況的不良,而並非是腎功能出現了什麼問題。  軟堅散結  中藥歸類藥性時,認為鹹味之品可以散結,多數水生物都有這類作用,如海藻、海帶、牡蠣等,可以治療中醫里的「積」症,即病灶堅硬的病症,如腫瘤、癌症、肌瘤等,除此之外,皮下結節、甲狀腺腫大、淋巴結腫大等,亦可以使用這些鹹味之品。

鹹味的是與非活血化淤  鹹味藥物多數來源於昆蟲類,這類藥物多秉承了蟲類能爬善行的特點,善於活血,祛除淤滯,地龍、全蠍、蜈蚣、土元、水蛭等均是臨床常用活血葯,對於腦中風後遺症、腫瘤、婦科疾病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過食鹹味致損傷生活中很多人嗜食鹹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口重」。從地域來說,北方人比南方人吃鹽多;從年齡來說,老年人因味覺遲鈍,多數嗜咸。食咸過多,會引起或加重人體很多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腎功能損傷等。其實,飲食過咸引起的身體損傷還遠不限於此。 

多臟器損害 鹹味雖然是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味道,並且部分藥物有補腎精腎陰的作用,但與甘味的作用特點不同的是,甘味對於人體,是多益而少害,但鹹味對於人體,卻是多害而少益。《內經》在五味過用對人體產生的損害之中,鹹味涉及的系統最多,病症最廣。《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之言,即鹹味過重會損及腎、脾、心臟等多個器官系統,因為鹹味在五味中屬陰性,為寒水之性,鹹味入腎,一般情況下可以補腎益腎,但太過就會損傷腎陽,而腎氣之於人體各臟腑經絡,又有一種本源的、推動的作用,腎氣一傷,五臟就難以保持正常的功能活動。 

損折壽命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食鹽的過多攝入,會導致水鈉大量瀦留於體內,水鈉的瀦留,會加重各個臟器的負擔,不僅易於出現血壓升高、心力衰退等,而且會加速人體所有器官、組織的老化。因此,平素嗜咸之人,或許一時看不出發生了什麼具體的病症,但這種人往往會提前衰老,難以長壽。所以,鹽雖然是人體必需的成分,但是最好少吃。  哪些人尤須忌咸  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患者,飲食尤其要清淡。因為,嗜食鹹味,導致水液大量滯留在體內,會增加血容量,使血壓升高,特別是舒張壓。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咸傷腎,腎陰被傷,會導致肝陰亦傷、肝陽愈亢,則頭暈、頭痛癥狀加重。  腎病患者  素有急慢性腎炎、腎病者,已經存在腎功能的損傷,為保護腎臟,應儘可能少食鹽,減少鹹味對腎的損傷。所以,各種腎病患者尤要清淡飲食。部分腎病的康復期,醫生甚至要求病人無鹽飲食,其原理亦在於此。  咸為腎味,如果口中出現鹹味,是腎氣外泄的表現,往往見於腎氣虛的患者。治療這類病人,我們需補益腎氣,比如用金匱腎氣丸或如單用蟲草、胡桃肉等,亦可起到相同作用。

甘味——百味之王 甜屬於五味中的「甘」味,甘味是五味之中給人的感覺最為愉悅的味道,看其甲骨文的字形:  這個字的構成是象形加指事,外面是一個口字,是「口」的早期象形字;口中含著「一」字,代表一種物品。整個字看上去很像我們口裡含著糖塊在品味,說明甘味給人一愉悅感,屬於美味之品,所以「甘美」二字含義相近,可以通用。  甘味的作用  溫中補虛,長養氣血  相對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即使攝入偏多也最不易對人體造成損傷的味道,因為甘味在五行屬土,土能生養萬物,對人體的補養作用最強。中國人的主體食物為五穀,五穀皆生於土中,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個體會,小麥、大米、小米、玉米等穀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後均會出現淡淡的甜味。同時,常用的補藥如人蔘、桂圓、紅棗、山藥等,也多為甘味之品。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以五穀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為主體,其原因就在於甘味對人體補養性最強,當然,也是由於這些食物均屬於微甘之味,即甘而不過。  由於甘味歸屬於脾胃,所以多能補中焦脾胃之虛,不僅能改善脾胃,而且間接補益其他臟腑。對於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者,平素應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體質,強身壯體。  緩解疼痛  甘味性和緩,疼痛多屬筋脈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緩急止痛。我們的方劑中,有很多治療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葯為主要藥物:如《傷寒論》中用「小建中湯」治療虛勞性腹痛,「小建中湯」即是「桂枝湯」加飴糖250克組成的方子;用「芍藥甘草湯」治療小腿轉筋的疼痛。同樣,人體各個部位出現疼痛,如頭痛、腹痛、腰痛、肢體關節疼痛等,皆可選用甘味藥物。  解百葯之毒  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在中藥組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調和眾葯」的作用。之所以醫家喜歡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緩,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偏性與毒性,使整個方子趨於平穩。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葯之毒外,常用的解毒之品還有蜂蜜、紅棗。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等時,常加入紅棗;而川烏頭等大毒之品,必須要與蜂蜜同煮方可,否則,服用後就會出現唇麻、手麻等徵象。蜂蜜還是丸藥、膏劑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藥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則緩和藥性,二則解毒。

甘味太過必致病 甘味雖然為百味之王,對人體的補益長養最強,但食之亦當有度,過食甘味,亦會損傷人體,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厭食 如果食物過甜,或攝入甜食過多,往往會出現厭食,還會有脘腹脹滿、肥胖、舌苔厚膩等癥狀。這是由於甘味性緩,過量的甘味會導致脾胃之氣壅滯不行,食物不能運化的徵象,也就是《內經》所說的「味過於甘,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消渴 過食甘味,或者飲食營養攝入過多,所導致的最嚴重的病症是脾癉,「癉」是熱的意思,即脾熱,認為過食甘美之品,壅滯脾氣,使脾氣日久郁而化熱。這種脾熱,最早是灼傷胃陰出現易飢多食,身體消瘦,繼而波及肺陰、腎陰,出現口渴、多飲、多尿的三多症。這種脾癉就是我們常說的糖尿病。現在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極高,1990年發病率僅是3%,2005年大中城市的糖尿病發病率已經超過1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恣食肥美甘膩之品,是形成糖尿病高發病率的重要因素,而且這種疾病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飲食攝入量過大,造成身體肥胖;同時,孩子出生後過早喂牛奶、過早吃澱粉類食物也會增加患病概率。這就是甘味過多給人體造成的疾病。  肥胖  過食甘味,為人體提供的營養過度,難以通過正常代謝排泄時,就會變生痰濕留著在體內,形成肥胖症。同時,這種痰濕沉積在肝臟,就會出現脂肪肝;附著在血管壁,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甚至腦中風。  脫髮  過食甜味之品還可以導致另外一種不為人知的損傷——脫髮。因為甘為土味,土盛則克水,脾旺則克腎,腎氣主骨,其華在發,《黃帝內經》有「過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所以吃甜過多有時會使頭髮掉得很嚴重。現在很多人有掉頭髮的問題,這就要檢查一下,看看自己的甜食是不是吃多了。

病多是撐出來的 雖然過飢過飽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但《黃帝內經》更側重於飲食過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同時,從實際情況來看,因為吃不飽、營養缺乏而導致的病症確實不多見了,特別是在城鎮居民中,飲食所致疾病多數是過食所致,也就是說,疾病多數是撐出來。  哪些疾病與飲食過量有關  怠惰乏力  攝入食物過多,胃腸道消化食物就會耗費大量的氣血,人體其他組織反而會營養不良,很多人都有餐後容易睏倦的體驗,這是大腦血液供應不足的表現。所以,很多體形肥胖、飲食無度的人,不但沒有表現出營養充足的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狀態,反而呈現出懶惰、倦怠、有氣無力的樣子。這是由於人體氣血長期聚集在胃腸道消化食物,人體其他部位的臟腑組織氣血供應反而不足。  胃腸疾病  由於不斷的、大量的進食,胃腸道負擔加重,極易損傷胃腸道,《內經》說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飲食超過了自己適合的需要量傷害了腸胃。在臨床上由於暴飲暴食而引起的胃病並不少見,如胃脘脹滿、疼痛、消化不良、腹瀉等,日久則會導致胃炎、腸炎以及慢性腸道病變。  代謝障礙綜合征  飲食中營養過剩,導致體內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是一種變相的多食。人體不能充分代謝與利用這些營養,就會變為痰、濕等病邪損傷臟腑,從而引起疾病。《黃帝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膏是指油膩的食物,粱是指精美的食物,二者相合表示過食肥美油膩的食物,這不僅可以使人變生疔瘡類疾病,而且這種體質容易招致任何疾病,罹患疾病就像拿著空罐子裝東西一樣容易。《黃帝內經》說:「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這其中包括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肢體痿廢、心肺氣虛等疾病,均與此類飲食有關。  提前衰老  過多肥甘食物,容易引起的另外一種損傷是產生大量代謝產物及糞便,這些廢物產生的濁氣、毒素,會損害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加速人體臟器的衰老、面容的損傷。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便秘的人不僅容易發生咽痛、頭痛等病症,而且還會出現面部痤瘡、皺紋增加、頭髮變白等現象。  其實,古人早就發現,適度的減少食量,對身體的健康、長壽都是有益的。諺語說得好:「吃飯省一口,活到九十九。」美國醫學家通過一項實驗,在大鼠體內發現了一種基因叫長壽基因,這種基因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表達,也就是沒有生物學活性,只有在飢餓情況下,這種長壽基因才表達其活性,延長動物的壽命。因此,適度的飢餓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而且有助於長壽。調查資料顯示,體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體偏瘦者壽命短3~5歲;90歲以上的老人,80%都有節食的習慣。所以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這些都告訴了我們少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禁食之害  我們強調飲食過飽、肥甘厚味太重對身體存在傷害,提倡少食對健康的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飲食可以無限制地節制,很多女性為減肥瘦身而採取節食,不吃主食、肉食,只吃水果、蔬菜,其結果同樣會出現很多疾病。

神經性厭食  往往見於節食的女孩,在認為自己胖、自己不夠漂亮時,想通過節食來達到美麗苗條的目的。開始是有意識地控制飲食,但逐漸地把對胖的厭惡轉移到食物上來,這種意識就變成一種身體的本能反應,見到食物就出現排斥,最後即使是自己想吃東西,身體的神經系統也無法同步,這就形成了神經性厭食症。很多得這種病的女孩,最後都活活餓死了。  

月經紊亂甚至閉經  由於五穀類食物、肉類食物都是溫熱之性,而蔬菜、水果類則為寒冷之性,所以,很多過度節食的女孩,一方面會出現氣血不足,另一方面會出現陽氣虛損的寒冷症,在出現頭暈眼花、記憶力減退等癥狀的同時,還會出現月經紊亂,如月經後期、月經量少,甚至閉經。更為嚴重的,出現第二性徵退化的徵象,表現為胸部平坦、陰毛腋毛稀疏等。因此,過度節食,對追求美麗的女孩來說,是最不適宜的。  何時少食最適宜  很多人為了減肥瘦身拚命節食,常常從晨起就不吃飯,這樣一來,時常餓得頭暈眼花,有氣無力,不僅感覺不到身體的健康活力,甚至餓出很多疾病。那到底何時少吃為好呢?古人有句養生口訣,就告訴了我們適當的少食時機——「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吃申後飯」。  申時即下午3~5點,這實際是建議我們晚飯要少吃或不吃。當然,古代科技不發達,沒有什麼照明設備,天一黑就早早上床睡覺,所以吃了東西很難消化。我們現在雖然夜生活較長,但晚飯後的工作量、活動量相比白天要少很多,所以,建議晚飯少吃一些。

多吃冷品易傷身聽說,晨起空腹喝一杯涼白開,既可以調節內分泌,又可以潤腸通便、排毒養顏,因此將其稱為「生命水」,認為這是養生保健的一個好方法。 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由於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中國的北方形成了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動。在這種季節的交替中,不僅氣溫呈現出溫、熱、涼、寒的變化,自然界所有的生命也呈現出生、長、收、藏的變化。在氣候溫暖的春季,植物開始發芽、生長;在氣候炎熱的夏季,生命變得繁茂、強壯;在氣候變冷的秋季,植物開始凋零;到了寒冷的冬季,不僅植物枯萎,很多動物也處於冬眠的狀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萬里冰封的冬季,往往是寸草不生的;而在氣候炎熱的夏季,則草木茂盛。這就說明,生命的存在是以太陽為根本的,俗話說的「萬物生長靠太陽」,「向陽草木易榮,背陽草木易衰」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把太陽產生的這種溫暖、明亮的光照,生命又賴以存活的東西稱為「陽氣」。  其實,宇宙大自然,人身小天地,與自然萬物的生命活動需要依靠陽光照射一樣,我們體內的臟腑、經脈、氣血等的功能活動,或者人類生命的維持,同樣也依賴人體的「陽氣」,這種陽氣的溫煦,是生命存在的前提。而人體的這種陽氣,又是很虛少、很脆弱的,稍有不慎,就會受到損傷。明代大中醫學家張介賓,就打了一個比喻來說明人體陽氣的重要性以及其虛弱易損性,說道:「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宇宙如此博大,所有的生命所依賴的太陽也不過像一個小小的藥丸,以「一丸紅日」來說明自然界陽氣的珍貴;而我們人體所依賴的陽氣,只有一息,亦足見其小、其量少,說明人體陽氣的不足。所以,人體陽氣常不足,陽非有餘,為了保證我們身體的健康、長壽,就要好好呵護我們身體中的陽氣。  陽氣損傷,疾病叢生  人體的陽氣,是人體的生命之氣。嚴格說來,陽氣損傷後,可以導致人體所有系統、臟腑、經脈、肢體等發生各種各樣的病症。  脾胃虛寒  由於寒性食品是從口而入再進入胃腸道,所以,飲食寒涼最先見的病症是脾胃虛寒症。很多人會出現胃脘疼痛、脹滿、堵塞感、呃逆、腹痛、泄瀉等病症,飲食日漸減少,身體消瘦。  呼吸系統的病症  中醫叫肺陽虛,臨床可以見到過敏性鼻炎。這類患者往往受不得一點寒氣,晨起一打開窗戶,出門吹一點涼風,都會噴嚏不斷,清涕漣漣,甚至有的患者的過敏性鼻炎繼續發展,變成過敏性哮喘等。這類患者,除了一些人先天稟賦所致外,大多是由於受寒涼引起。  生殖系統疾病  女性身體中最虛弱的就是生殖系統了。各種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後,會首先損傷生殖系統,出現相關疾病。就陽虛而言,女性最早可以見到宮寒的一系列癥狀,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閉經、痛經、月經後期、不孕、自然流產、胎停孕等。就像三九天氣,因嚴寒而河流冰封一樣,人體氣血也會因陽虛寒盛而氣血阻滯不通,這種阻滯的結果就是氣血凝聚成肌瘤、囊腫等。在寒冷的季節,自然界寸草不生;同樣,宮寒的女性,也會出現受孕困難,即使受孕了,也容易出現流產、胎停孕。  晨起一杯涼開水的誤區  不知從何時開始流傳這樣一種保健方法:早晨一杯涼白開,可以調節內分泌,同時,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一時間大家紛紛效仿,晨起飲用涼白開者甚眾。但從臨床調查來看,很多晨起喝涼開水的人,在數月至半年之後就會逐漸出現陽虛的諸多病症,女性會出現痛經、月經後期甚至閉經,男性則出現胃病、關節疼痛、性功能降低等,有些人還會患上過敏性鼻炎及其他纏綿難愈的病症。因為,晨起空腹時直接飲用涼開水,會大傷人體下焦陽氣,這種保健習慣,實在是害人不淺。

讓顏色述說食物的不同屬性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一桌上佳的飯菜,不僅要營養豐富,而且講究色、香、味俱全。食物顏色的豐富,不僅給人視覺上的愉悅感,而且也意味著食物搭配周到、營養均衡。其實,這一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食物的顏色與性味、功效之間,確實有著許多微妙的聯繫。  色有五臟之分,色不同、性有別  中醫將所有的色彩歸納為五類:青、赤、黃、白、黑。呈現出這五種不同色澤的食物,與五臟存在不同的入通關係,《黃帝內經》的記載,是: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南方赤色,入通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北方黑色,入通於腎。   由於五色入的臟器不一樣,所以食入人體之後就有不同的作用。青色是入肝的,青綠色的多為蔬菜,吃了可以清肝火、疏肝氣,那些血壓高、脾氣大,動輒肝火上沖的人,就可以多吃點綠色的蔬菜,比如青皮蘿蔔、芹菜、萵筍、油菜等;紅色是入心的,紅色、溫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荔枝、櫻桃等,就有溫補心火、心陽的作用,而紅色、寒涼的食物,則有清心熱、心火的作用,如紅心蘿蔔、番茄等;黃色為脾的色彩,黃色的食物多有補益脾胃的功能,像小麥、小米、玉米、板栗、香蕉、桂圓等,就有補脾益胃、長養氣血的功能;白色入肺,所以百合、銀耳、蓮藕、白果、鴨肉等可以滋養肺陰;黑色入腎,凡黑色的食物,像木耳、香菇、紫米、桑葚、紫菜、海帶、海參、烏雞等都能補腎。所以,一桌品質比較高的菜肴往往色全,而色全也意味著味全、營養均衡,食入人體之後就不會出現臟氣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不容易發生。在平時飲食中,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擇不同顏色的食物:脾虛者,多選黃色食品;腎虛者,多選黑色食品。  生活中朋友們常常問這樣的問題:「同一類農作物或蔬菜也有顏色的不同,比如蘿蔔分青蘿蔔、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不知道這種顏色的差異,是否會導致它們的作用也不同呢?」 青蘿蔔色青入肝,所以清肝火最好;白蘿蔔色白入肺,所以通肺氣、利大便作用強,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而紅蘿蔔色紅就入心,所以可以清心火,口舌生瘡的人食用效果就比較好;胡蘿蔔是黃色的,就偏入脾,所以補益脾胃的功能最強,在蘿蔔之中最有營養。食用的有小米、大米、紫米等,大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腎,小米色黃就偏入脾胃。米類中又以小米營養價值最高,女性在分娩之後,一般習慣性地用加紅糖的小米粥補身體。再比如都是木耳,白木耳就是銀耳,可以潤肺,銀耳蓮子湯是中國古代富人的常用飲品;黑木耳就偏於養腎。還有豆類,有綠豆、黃豆、黑豆、紅豆等,綠豆偏清肝,黑豆補腎,黃豆補脾胃,紅豆補心血。

與眾不同的「黃」  食物中黃色的食物營養價值是最高的,以黃為貴,我們可以多食用。這一點,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致的。你發現了嗎?不同的顏色在我們中國人眼裡也有不同的地位。  這裡,我們就要從五行與顏色的關係說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這五種物質在中國古代逐漸被抽象為哲學的概念,古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別用五行來分類和認識。顏色也是如此,首先顏色被分為五個基本的類別。繼而五色被五行規範分類,就是青色與樹木的顏色接近,所以屬木;紅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屬火;黃色與土地的顏色接近,所以屬土;白色為部分金屬的色彩,所以屬金;最後將黑色與水對應,所以屬水。五行之間依靠相生和相剋的關係,彼此間建立密切的聯繫,比如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剋關係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這種聯繫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完全平等的關係,但實際上,這五行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國是農耕國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錢,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佔據著主導之位。中國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論中都反映著這種思想。所以,在五行規範自然萬物之後,但凡與土結合,或屬於土的事物,就高於其他事物而佔據主導地位。這樣一來,五色中就以黃為貴,數字中就以5為貴,臟腑中就以脾胃為貴。所以西漢政治家賈誼在上疏給漢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議「色尚黃,用五數」。而中醫理論中,以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就是這一哲學思想的延伸。學會吃肉

肉向來是中國人飯桌上備受寵愛的食物,中國人素有「無肉不成席」之說,很多人對肉食的偏愛遠遠超出蔬菜、五穀。肉食同時也是西方人的主要食品。中國人的肉食來源很多,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中的海生物,無不作為肉食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中國人對不同的肉類,有不同的烹制方法,牛肉常與番茄、蘿蔔同燉,燉豬肉要加茴香、花椒等大料,鴨子常烤食,雞肉常熬湯,海鮮要蘸薑汁食用。這些不同的烹制、食用習慣後面隱含的道理究竟是什麼?今天,我們就解開這些問題的謎底。   肉類確實同植物類食品以及藥物一樣,具有不同的性味。《內經》對肉類食物進行了五行歸類,認為牛肉為甘、犬肉為酸、豕肉為咸、羊肉為苦、雞肉為辛。牛肉甘味故入養脾,狗肉酸味故入養肝,豬肉鹹味故入養腎,羊肉苦味故入養心,雞肉辛味故入養肺。當然,這種性味並不一定是用口舌可以直接分辨出的味道,更多的是古人在實際生活中,根據動物的生活環境、性情特徵,以及在對疾病的不同作用,不斷地體會、總結出來的。  中國人經常食用的肉類食物,包括飛禽類、牲畜類和海鮮類等。雖然動物類肉食多屬於溫熱之性,然亦有部分為寒涼之品。在食用時,有的吃了大補氣血,如母雞等;但有的則易於傷人,如螃蟹;有的陰虛體質適於食用,有的則陽虛體質適於食用。因此,在食用之前,最好能辨別清楚其寒熱之性。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經文可以讓我們對肉類食物的寒熱有一個輕鬆鑒別,這句經文是「陰靜陽躁」,即安靜少動的,多屬於陰性、寒性、涼性,躁動多動的,多屬於熱性、溫性。我們細究一下,其實多數肉類均符合這一規律。  

禽類  凡山珍、飛禽,多是熱性、溫性的,因其善飛善動的特性,造就了其屬陽的特徵。根據古代本草記載,禽類中只有鴨肉與鵝肉質偏涼,這可能與其常年生活在水中有關。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徐達,就是死於發瘡之後吃鵝肉。徐達從二十來歲就追隨朱元璋,在很多重要戰役中都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他為人光明磊落,行事小心謹慎,深受朱元璋賞識。然而,自古伴君如伴虎,在殺人如麻、嗜血成性的朱元璋面前,為人低調、委曲求全的徐達並沒有逃脫厄運。史書上雖然都說徐達是病死的,但野史上說徐達晚年背上長了一個瘡,最忌發物,但偏偏朱元璋聽說後賞了一隻蒸鵝給他。徐達聽到皇帝的賞賜後淚流滿面,當著傳旨的人一口一口吃掉蒸鵝,幾天後就背瘡大作而死。  

畜類  牲畜類的肉食也多是熱性、溫性,按照「陰靜陽躁」的理論,越善於活動的,陽熱之性越強,溫性越大。所以就我們經常食用的牲畜肉類進行溫熱之性排序,則依次為狗肉、羊肉、牛肉,因為狗最善於奔跑,速度最快,當熱性最強,羊肉其次,牛性最靜。豬肉是牲畜類肉食中不多見的涼性之品,因為豬最懶動,且生存環境多潮濕,所以其肉質為陰涼之性,人們常說:「魚生火,肉生痰。」這個肉顯然是指豬肉,因為只有豬肉是涼性,容易傷脾胃陽氣,滋生痰飲。

春季的飲食之道 春季是陽氣主「生」的季節  到了春季,隨著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的變短,白天開始延長,日照時間開始增長,氣溫逐步升高,並且隨著這種氣溫和日照的變化,自然界的各種生命開始活躍起來,不僅植物開始發芽吐綠,動物也蠢蠢欲動,昆蟲、青蛙、刺蝟等從冬眠中慢慢蘇醒。因此,《說文解字》有「春,蠢也,動也」之說,似乎春之本意就是蟲類生物的萌動。在自然萬象出現以上活躍的徵象的同時,人類的生命也伴隨自然界陽氣的上升呈現出相應的變化:處於生長期的孩子,在春季生長速度加快;人體的氣血開始向頭面部、四肢等聚集,人的面色開始紅潤;女性在冬季變重的痛經此時有所緩解,等等。我們說四季萬物的生化特性是生、長、收、藏,實際這也是對陽氣不同狀態的一種描述。春天氣溫上升、日照增加,就是陽氣的「生」,有了春季的陽氣之「生」,才有夏秋冬季的長、收、藏的變化,也就有了生命活動的生長、發育、成熟與結果,因此,春季陽生順利,是一年自然界中生命活動健康的保證。我們人體也是如此,人身小天地,宇宙大自然,要保證人體生命在四季的健康,就要順應春季陽氣這種「生」的特性,養生就要圍繞促進人體陽氣的「生」來進行。  

春季是肝氣主令的時段  《黃帝內經》認為,我們人體的五臟與四季存在著一種通應關係,即五臟分別有各自所主的時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五臟在其各自主令的季節,會表現出其功能屬性最強,並最易受到內外致病因素的傷害的特點。這就像是學校安排值日生,某生在其值日時,不但會把個人的性格、能力非常充分地呈現出來,而且,因其負擔整體的工作較多,氣血耗損最大,因而也最易患病。春季在人體是肝氣主令的季節,因此,春季最易影響的是肝的功能。肝在人體之中,通過主持氣機的疏泄而影響情緒,調節血液,開竅於目。相應的,肝在色、味對應上是:色主青,味為酸。  春季飲食,養陽為上、宜性溫熱  《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語,說的就是春天要把人體的陽氣養好。實際上,對我們人體來說,十之七八的疾病都與我們人體的陽氣不足、寒邪內盛有關。「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我們人體的陽氣就像太陽一樣,如果陽氣失常,我們就會得病甚至死亡,因此,養護好我們人體的陽氣,對預防疾病至關重要。而《內經》又告訴我們,養陽氣的最佳時令在春季,春天把陽氣養足了,才能保證這一年陽氣均不虛衰,保證身體在四季中的健康。  養陽氣的方法,飲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比如蔥、姜、牛羊肉等,所以火鍋並非冬季的專利膳食,春季也可以吃。而對那些有明顯陽虛陰寒體質的人來說,可以服用小劑的四逆湯、桃花酒等,這樣等到了秋冬季節,身體會感到很舒服。  對於兒童來說,春天是身體長高的主要時節,同時,《內經》認為陽主生,因此,在春季對於生長期的孩子,飲食尤其要注意陽熱食物的補充,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各種肉類,包括雞肉、牛肉、羊肉等均為辛熱之品,故可以給孩子多吃一些,以滿足身體的需求:一則順利長高,二則不致於出現各種營養不足的虛弱病症。  春季飲食,促進肝氣的疏泄與升發  色宜青綠  這裡的「綠色食物」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健康或衛生的天然食品,而是指青綠色的蔬菜,因為青色、綠色是入通於肝的,為養肝氣,除眼睛多看綠色的景色外,飲食上也可以多食用一些綠色的蔬菜和水果,以助益肝氣的升發。同時,春天陽氣上升,有很多人會因此出現一些火熱上擾的徵象,綠色的水果、蔬菜還可以清解虛火。  味宜增辛甘、減酸  在五味上,《內經》對於一般人的飲食與肝氣異常患者飲食的規定有所不同,一般健康人應以辛味為主,食酸要少些,因辛味主於發散,酸味主於收斂。因此,辛味符合春季之氣的生髮特性,而酸味不利於肝的疏泄。大蔥、生薑、薄荷、大蒜、竹筍、豆芽、韭菜、香椿、薺菜等亦為辛散之物,為春季的宜食之品。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除了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之外,還要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甘味氣性柔和,可使肝氣柔和地生髮;同時,甘味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春為肝氣當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即肝旺可傷及脾氣,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為了預防肝木克土,出現脾胃之氣的衰弱,要多食用甘甜的食物,如五穀中的糯米、黑米、黍米、燕麥、紅棗,蔬菜中的冬葵、南瓜、胡蘿蔔、菜花、萵筍、白菜等皆為甘味。甘味食品對於所有的人,都是適宜的春季食品。

夏季的飲食之道 夏季是陽氣盛壯於外的季節  自然界的陽氣經過春天不斷地生長,進入夏季後,變得旺盛而充足,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陽氣到了夏季均從藏蓄的狀態發散出來。在這種充足的陽氣作用下,自然萬物也呈現出一派繁茂的景象。同時,按照陰陽的變化規律,陽盛則陰弱,陽氣的盛大在夏至達到極點,因此,夏至之前的氣候是以炎熱為主,夏至之後,陰氣開始生長,其氣候特點可以表現為濕熱交爭,天氣炎熱的同時,雨水增多。這種氣候,促進了植物類生命灌漿、成果的生化活動。  這種盛壯的陽氣在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上也有體現,就外在徵象來說,一般人到了夏季均有面色紅潤、汗出增多的徵象,而在人體之內,夏季的脈象一般要比其他季節來得浮而偏洪。各種陽虛寒盛的患者,到了夏季病情會好轉,如關節疼痛、痛經等會趨於緩和。  夏季是心氣主令之時  在人體五臟中,與夏季相通應的是心,這種通應性表現為:一方面,夏季人體心氣最易於受傷,即炎熱的暑邪最易傷心。臨床上,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臟病患者,在高溫的天氣下病情往往會加重甚至出現死亡;另一方面,人體亦處於心氣功能的影響之下,心的功能在夏季表現最充分。  心是人體精神活動的主宰,《黃帝內經》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之說,又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由心在主持著。這種觀點,不限於中醫學理論,中國傳統文化均習慣於用「心」來表達與思想、情感等相關的精神活動,諸如「心想事成」「心情」「心思」等,「心」是精神活動的代稱。因此,到了心主令的夏季,人的精神自然變得非常飽滿,思維活躍、情感豐富。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大部分夏季出生的人,都是外向的性格,比較活潑愛動,思維敏捷,情感外露;相反,冬季出生的人,則多偏於性格內向,思維縝密,做事不動聲色,因為冬是主於閉藏的季節。心主血脈的運行,心氣虛,則氣血運行遲緩,甚至阻滯不通;與七竅的關係是開竅於舌。在五色中,赤色是歸心的;在五味中,歸入於心的是苦味。  夏季飲食,減苦增辛  對於夏季的飲食,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要「減苦增辛」,因為辛主發散,苦主沉降,苦味不利於夏季陽氣的升發。而辛味之品性主升散,與夏季陽氣發散的狀態相吻合。  有人主張夏季多食苦瓜,認為苦瓜有清解暑熱的作用,其實苦瓜只適合於長夏季節食用,因為長夏濕熱交蒸,濕熱困脾,導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苦瓜性寒可以清熱,苦可燥濕,可通暢脾胃氣機,增進食慾。  但對於陽虛的患者,則不要將苦瓜列為夏季的主要蔬菜。  夏季飲食,清淡為主  《內經》在治療思想上有「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亦同法」之論。遠,即避開的意義,強調治療上不僅要注意用藥的寒熱之性,還要注意季節的氣候特徵,飲食亦應如此。因此,夏季不應服太多溫熱性大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辣椒、荔枝、桂圓等。否則,一方面極易導致陽熱過盛;另一方面,由於夏季陽氣偏於浮於表,胃腸的陽氣並不足,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脹滿、腹瀉等病症。所以古人認為夏季是最難養生的季節,一則暑熱外蒸,一則腹內陰冷,飲食稍有不慎,極易罹患腹瀉。  當然,《內經》雖然主張夏季的飲食不能過熱,同樣亦不可過多寒涼。因為夏季雖然體表陽熱之氣偏盛,但體內的陽氣並未亢盛,大量食入冷飲、瓜果等同於毀損人體的陽氣,這就違背了「春夏養陽」的養生思想。因此,在夏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上,以蔬菜、穀類食物為主,可以多食用粥類食物,避免過分的寒涼與溫熱。  夏季飲食,忌空腹飲茶、夜食生冷  夏季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飲茶消暑,但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人體的陽氣浮於外而虛於內,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再是喜歡食咸之人,鹹味引茶入腎,消爍下焦腎陽,使人易於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陽痿、痛經等病症。因此,夏季飲茶餐後為宜,有飢餓感則立刻停飲。  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夜間尤其要注意不要食用生菜、瓜類等生冷食物,也不要吃太多肉或糯米等黏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症。秋季的飲食之道 從立秋之日開始,便進入秋季了,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中秋節是氣候轉化的分界點。  秋季是陽氣主收的季節  「夏至一陰生」,從夏至開始,自然界的陰陽之氣已經開始進入陽氣逐漸衰退、陰氣逐漸生長的季節。但在小暑、大暑的節氣,由於自然界陽氣過分盛大,微微生長的陰氣無法體現出來,到了立秋,這種陰氣才生長到一定階段,而在整個自然界的生化活動中彰顯出來。這種變化表現在氣候上就是氣溫逐漸由熱轉寒,農作物的生長也達到極點而成熟的階段。因此,秋季是生物的生化活動中「收」的階段,這一「收」字,代表著農作物應進行秋收,更深刻的含義是自然界的陽氣也處於「收斂」的狀態。《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容平」,就是表達生物經過春夏季的生長,長夏的灌漿、成熟而達到的一種外在形態的穩定,亦可以說是發育的停滯狀態。「天氣」指天陽之氣,「天氣以急」即陽氣開始收斂;「地氣」為地陰之氣,「地氣以明」則是表達陰氣上升的狀態。陽氣降,陰氣升,這種陰陽之氣的變化,是萬物形態出現「容平」的基礎。  這種變化在人體也有相應的體現,人體的陽氣亦由發散轉化為收斂的狀態,表現為皮膚汗出減少,小便增多;兒童的身高很少生長,因為主持生長的陽氣開始收斂;人體的多種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骨關節病、慢性胃病等,在夏季可能有所緩解或好轉,但進入秋季則往往舊病複發。因此,秋季陽氣的收斂伴隨著人體一系列的變化。  秋季是肺氣當值的時令  五臟通應四時,前面我們談過了肝通應春季,心通應夏季,脾通應長夏,而肺則與秋季相通應。按照我們談到的五臟與時令的關係,一方面,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現最強;另一方面,秋季最容易出現肺受傷的病症,如氣管炎、肺炎,甚至肺癌等,均是秋季發病最高。肺的功能是:主司呼吸之氣,主持水液代謝;與七竅的關係是開竅於鼻;在色、味的對應上是在色主白,在味為辛。  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  秋季的生化特性是生物生、長、化、收、藏過程中「收」的階段,也是自然界和人體陽氣開始收斂的季節,因此,在養生方面,飲食起居都要圍繞著能促進陽氣的收斂為目的,《黃帝內經》所說的「秋冬養陰」。鑒於秋季燥邪為主,在生活上亦應注意防止燥邪傷人。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飲食要「減辛增酸」。其原理有:一是秋季肺氣盛而肝氣虛,在五行上金能克木,為防止肺氣過盛而肝氣過虛,要從飲食上進行調節,辛入肺,酸入肝。秋季的養生要收斂人體的陽氣,辛主發散,酸主收斂,減辛增酸有助於「秋冬養陰」。減少辛散之味就要少食生薑、大蔥、陳皮等,並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鍋、牛羊肉等,而要多食用蘋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楊桃、山楂等酸性水果。  秋季飲食,宜滋陰防燥  秋季氣候乾燥,易傷人體津液,津液被傷,易於出現乾咳、無痰、便秘等癥狀,多服用涼潤之品可以有效預防燥邪傷人。可多食蓮藕、銀耳、雪梨、蜂蜜、百合、山藥、桔梗、甘蔗等蔬菜、水果,鴨肉、螃蟹、鱉、龜等肉類食物。  由於秋季的自然特點,一方面是陽氣開始收斂於內,體表陽氣偏少,因此,素有體質虛弱之人,常易在此季節反覆感冒;燥邪較盛,秋季的病症往往會出現燥邪傷人的徵象。  針對秋季的陽氣狀況和氣候特點,對於體質虛弱的人,除飲食調養之外,亦可以進行適度的藥物調養,由於秋季燥邪最甚,因此,藥物調養應以預防燥邪傷人為主。

冬季的飲食之道 進入立冬,漫長的冬天開始了,這個過程,要經歷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  冬季是陽氣主「藏」的季節  在冬季,夜長晝短,太陽照射時間明顯減少,而且由於地球帶有一定傾斜度的公轉,處於地球北半球的我們,在這個時期離太陽最遠,所感受到的陽光的溫度也最低。冬季是陽氣最少的時期。自然界在冬季呈現出萬里冰封、草木凋零的景象,不僅植物的生命處於一種生長的停滯狀態,甚至很多動物也是如此,如昆蟲類、青蛙、刺蝟、烏龜、狗熊等均進入了冬眠,《內經》把冬季稱為「閉藏」的季節。閉藏,可以理解為自然萬物的生化徵象,但更本質的,是對自然界陽氣狀態的一種描述。《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冬季太陽離我們很遠,可以理解為是「日失其所」的一種表現吧!  其實,在草木枯萎、萬物蟄伏的冬季,人的生命也同自然萬物一樣,受到「閉藏」的陽氣的影響而悄無聲息的發生著各種變化:處於生長期的孩子,在冬天幾乎不長身高。「萬物生長靠太陽」,看來這其中就包括我們人類自身。女性進入冬季之後,可能會有很多人出現月經推延、錯後;我們的脈象,在冬天也變得沉伏,難以觸摸;實驗研究觀察到,冬天大鼠睾丸內精子的數量比之其他季節減少了近一半,這種變化應該也存在於人體的生殖系統。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如果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解釋,就是在天氣寒冷時,體溫降低,血流緩慢,生命體細胞的代謝活動也處於一種低下的狀態,所有的生機均處於低落的階段。  冬季是腎氣主令的時段  五行屬水,與人體的腎氣相通應。冬季的人體一方面會表現出腎的功能屬性,另一方面,也最容易出現腎的病變。《黃帝內經》的論述,腎是生命之根,決定著壽命的長短,主持生殖系統功能;腎是封藏之本,人體精氣的藏蓄之器;腎是作強之官,決定著人的體力與智力。腎開竅於耳與二陰;五色之中,黑色是入通於腎的,因此,補腎的藥物通常都是黑色的;五味之中,鹹味入腎。  冬季飲食,宜食溫熱  《內經》亦有「用寒遠寒,食亦同法」的理論,即在飲食上,冬季要盡量少吃寒涼的食物,多吃溫熱性的食品,以補益人體虛弱的陽氣,因此,在冬季最好多食用辛溫之品,如羊肉、牛肉、驢肉、鮮魚等肉類,蔥、姜、花椒、茴香等調料,以及蘿蔔、韭菜、桂圓、蘋果等蔬菜水果等。但同時,由於冬季天氣寒冷,人的肌膚汗孔皆處於閉合的狀態,補益陽氣過盛,則容易導致陽郁於內,而出現火熱內生的病症,飲食上,注意補陽與滋陰、順氣結合,是最適宜的飲食,故民間又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蘿蔔上了街,藥鋪不用開」的諺語。冬季在食用補陽之品的同時,應多食用一些蘿蔔類通氣的食品,並宜配食鱉、龜、鴨、鵝、藕、木耳等護陰之味。

冬季的飲食之道 宜增苦減咸  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減卻苦,秋月辛省便加酸,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臟各平安」的養生要訣,格外強調冬季少食鹹味,宜食苦味。鹹味是入腎的,但冬天飲食鹹味太過反易傷腎,因鹹味食品多為寒性,最易傷陽,而人體陽氣之根在腎,腎陽被傷,則人體各個系統都會出現疾病。《內經》就有「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的提示,認為過食鹹味,會引起腎氣、脾氣與心氣的受傷,這種損傷是多系統的,比其他五味中任何一味太過帶來的損傷都大。少食鹹味,首要的就是減少食鹽攝入,飯菜以清淡為上。其次也要少吃或不吃海鮮類食品,因海味食物雖然鮮美,卻多為咸寒之性,最易傷陽,毀人根本。而苦味是入心的,多為溫性食品,可以養心陽、腎陽,故冬季不妨多食用一些苦味食物。

體質養生—陽虛者常見病症 一個人的體質,決定著其對某種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病變類型的傾向性。

 脾胃虛寒症  半數以上陽虛體質會出現脾胃功能的異常,表現為對寒涼食物畏懼,或稍食用則出現胃痛。平時易出現腹脹、腹瀉,

消化不良,或有堵塞感,或呃逆、反酸等。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女性陽虛多出現月經紊亂,可有劇烈的痛經,或月經延期,或月經量少,或顏色發黑,或血崩。就像到了寒冷的冬季,江河會結冰、水流會凝固一樣,如果人體陽氣不足,人體的氣血也會運行不暢,甚至會凝滯不行,表現為一系列宮寒的徵象(女性陽氣不足,最易導致子宮寒冷,簡稱「宮寒」)。這種宮寒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就是生殖系統功能低下,表現為激素分泌的含量下降、卵泡發育不良或排卵障礙;或宮縮無力,導致子宮內膜脫落不徹底;或子宮供血不足,導致子宮內膜厚度偏薄等問題。  最常見的宮寒是痛經,中醫有「痛則不通,不通則痛」之說,陰寒凝滯,氣血阻滯不通,則出現痛經,表現為腹痛劇烈,或伴有腰酸冷痛,輕則持續1~2日,甚則持續更長時間,不但影響正常的工作或生活,有的甚至需服藥止痛。除痛經之外,月經延期不至,常會拖延1周以上,甚至兩三個月不見經水的跡象;或月經量少,具體表現為月經色黑,甚如煤渣狀,或見紫黑血塊,有的則點滴即無。這些都是宮寒的徵象。有些女性在懷孕之後還會出現流產或胎停孕的現象。  出現大量清稀的帶下也是女性陽氣虛、寒氣內盛的常見癥狀。因為,在人體陽氣充足時,子宮內膜會按時徹底地脫落,不出現殘留物;但當陽氣虛、寒氣內盛時,子宮內膜脫落不徹底,或局部血液運行不暢,均會使子宮內水濕加重,而以帶下的方式向外排泄。這類病人,往往可以同時見到月經量少、色黑,月經後期等癥狀。  女性的雌性激素大部分是在子宮、卵巢產生,因此,宮寒的患者往往會精神疲憊、面色蒼老。陽虛體質的女性,最容易出現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等病症。  

男性性功能減退  男性陽虛體質者多數會出現性功能減退的情況,有的在30多歲就出現陽痿、早泄等,伴有疲勞、腰膝酸軟、精力不足、脫髮、失眠等徵象。男性陽痿,除濕熱型,即前列腺炎引起的外,多數屬於腎陽虛所致。 

 生斑  陽虛導致寒邪內盛,影響血液的運行,有的表現為面色晦黯、青灰,有的表現為下眼瞼發黑,有的在兩顴、眼瞼周圍、口角部出現點狀或片狀褐斑等,這些均是體內陰寒盛,氣血淤滯的外在徵象。若是女性患者,或者已經伴有痛經等經水狀況的改變,或者即將出現此類癥狀。 

腰背酸痛、發涼  《內經》認為「腰為腎之府」,腰的感覺是判斷腎陽充足與否的「風向標」,大多腎陽虛的病人,都會有腰痛欲折、腰部酸軟或腰部發涼的癥狀,女性月經期這些癥狀尤為明顯。  背部是人體陽經匯聚的部位,統率人體陽氣的督脈就行於背部脊柱之內,足太陽經也分布在脊柱兩側。同時,人體從部位上分陰陽,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因此,背部是集中體現人體陽氣狀況的部位。如果一個人背部發涼,是陽氣開始虧虛的表現;如果背部如負冰塊一樣,或夜間背上冷汗淋漓,則是陽氣已經大虛的徵象,出現這個癥狀,往往身體已經出現了很多部位的寒涼症,如易於胃痛、手足關節疼痛、心悸、失眠等。

 全身小骨疼痛  當陽氣虛,不能溫養周身時,還容易出現四肢小關節的疼痛,這種疼痛表現為平時有輕度癥狀,在觸及冷水或天氣

寒冷後加重,但西醫血象相關檢查並無陽性發現。以上徵象,如果你有其中的一項,就已經代表著陽氣不足,陰寒內

盛;如果出現兩項以上,說明你的陽氣已經大虛,需要進行一定的養護或治療了。 

 失眠、煩躁或嗜睡  人體陽氣的正常循環是白天行於表、行於經,晚上行於里、行於五臟。行於表則人精神爽慧,精力充沛;行於

臟則人進入睡眠狀態。如果陽氣極度虛弱,不能維繫正常的巡行,就會表現出白天精神委頓、疲憊,晚間煩躁不安、難以入

睡的情況。因此,如果在失眠伴隨手足發涼等癥狀,常是陽氣極度虧虛的表現。若以陰虛或實熱證治療,則病情愈發嚴重。  

過敏性鼻炎,甚至哮喘  很多人陽虛的癥狀是以過敏性鼻炎表現出來的,這些人在早晨起床後一開窗,或一出門,或天氣稍有變涼,

只要吹一下涼風就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癥狀,如鼻塞、噴嚏、鼻流清涕等,有的會發展為慢性病變,如鼻翼肥厚、息肉內生等,

嚴重的還可以發展成哮喘。西醫過敏源檢查,有的能檢測出過敏物質,有的則沒有明顯的過敏物質,但總的結論是:沒辦法治療。

這種過敏性鼻炎,實際上是人體陽氣虛的表現之一,是肺陽虛所致,因為肺開竅於鼻。通過溫補肺陽,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體質養生—認識痰濕質 中醫的痰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兩種。有形之痰,是指從咽部、氣管等部位咯出的痰液。無形之痰,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可以彌散在人體各個組織、臟器、血液之中的痰濕。這種無形之痰可以蒙蔽心竅引起神志不清,可以阻滯中焦引起噁心厭食,也可以附著在血管壁影響血液的運行,導致血液淤滯。附著在血管壁上的痰濕,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血脂、膽固醇等。因此,痰濕體質也相當於現代醫學高膽固醇、高脂血體質。  怎樣知道自己痰濕堆積了  痰濕質人群一方面表現為體形肥胖、身體壯碩,一方面又有倦怠乏力、易於睏倦的特徵。這是由於痰濕體質的形成多是源自過食肥甘厚味,肥甘之品會導致脾胃之氣壅滯不行。脾胃的職責,是把飲食中的精微之氣通過上升的作用,運行到人體各個組織器官,使肌體組織得以充養。如果脾胃不能將精微之氣及時運走,就會使食物聚集在中焦脾胃形成痰濕。另一方面,臟腑組織不能得到足夠的水谷精微之氣,就會出現身體易於疲勞倦怠、飢餓的徵象。因此,這種痰濕質的人,常常呈現出「肥胖—疲勞—飢餓—過食」的惡性循環。痰濕內盛,阻滯水液的正常運行和代謝,就會出現水濕內停的表現。當然這種水濕由於不是臟氣功能衰竭所致,所以,其顏面浮腫要比水腫病來得輕微,僅僅出現眼泡的輕度浮腫。內盛的痰濕會附著在人體任何一個部位,因此,舌苔上也會有所體現,痰濕質的人最常見的舌象是白膩苔,這也是判斷痰濕體質的重要標準  痰濕體質常見病症  

糖尿病  糖尿病是痰濕質最易出現的一種疾病。糖尿病的癥狀是「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中醫的角度分析,由於痰濕阻滯中焦脾胃,日久就會化熱,這種熱邪先是耗傷脾胃之陰,使人出現多食易飢的癥狀;繼而這種熱邪會進一步向上耗傷肺陰,使人出現口渴多飲的癥狀;最後還會傷及腎陰,使人出現多尿。這就是三多癥狀出現的機理。由於內熱不斷地耗傷人體陰精,又會出現身體的消瘦。《素問?奇病論》「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腦中風  就像一條河流,水中浮游生物過多就會出現水流緩慢,而過分細小的分流就會阻滯不通一樣,人的血液中痰濕過多時,一方面會影響血液的運行,使血流緩慢,某些小血管在天氣寒冷、人處於睡眠等特殊狀態下就易於出現血管阻塞的腦血栓症;另一方面,痰濕附著在血管壁,也會使血管彈性逐漸降低,變硬的血管在人受到意外刺激,如情緒激動、過度疲勞等時,便容易出現血管破裂,發生腦出血等腦中風症。  

冠心病、心肌梗死  痰濕過多導致血管的病變不僅僅見於腦部血管,同樣也可以見於心臟的血管,這時會出現冠心病,甚至是心肌梗死等心臟病變。  

痛風  血液中無形之痰濕不僅可以阻塞心血管、腦血管,出現心腦血管的病變,而且還會阻滯肢體關節的血管,導致血液阻滯不通的

劇烈疼痛。這些部位以外周小血管為主,足趾部等遠端位置最多見。 

 多囊卵巢綜合征  痰濕不僅可以附著在血管壁,還可以阻塞胞宮,使人出現月經閉止、身體發胖等問題。在西醫檢查中,可以見到

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囊腫等病變。  痰濕質的形成原因  先天遺傳父母的豐滿體態最容易複製到孩子身上,所以,如果父親或母親一方之中出現向心性肥胖,作孩子的就要尤其小心,在飲食方面、運動方面要多加註意。

  後天過食肥甘有的母親屬於乾瘦型,卻往往會養一個胖兒子出來,原因是母親常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為避免出現自己的消瘦體形,拚命地給孩子加營養,最後導致孩子成了痰濕體質。  運動過少由於運動過少,體內多餘的營養消耗不掉,是一種變相的過食肥甘厚味,同樣會形成痰濕體質。  痰濕質的調理原則  溫陽化濕  濕性為陰,得陽則化。痰濕質者可多食用性質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乾薑、半夏、陳皮、党參、白朮、白芥子等;再佐以化濕的藥物或食物,如茯苓、冬瓜皮、荷葉、山藥、扁豆、海藻、海帶、黃瓜、絲瓜、冬瓜等。  活血利水  痰濕郁阻,最易導致血液凝滯,而變生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對於痰濕體質的人,平素注意多用活血之品,如茜草、益母草、山楂、三七、玫瑰花等,不僅有利於減肥去脂,而且可以有效預防多種心腦血管易發疾病。抑鬱症是氣鬱質的頭號殺手

《黃帝內經》有經文記載:「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愁憂」就是現在的憂鬱,而情志憂鬱會導致人體氣機閉阻,從而導致多種疾病。與古代相比,現在的抑鬱症患者肯定是增多了,因為抑鬱症的發生,既有體質因素、遺傳因素,又有環境因素。現代社會競爭增加、壓力增大、節奏加快,導致人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這都是抑鬱症增多的原因。有調查顯示,現在的抑鬱症患者數量是20年前的4倍,有人說抑鬱症是「心靈的感冒」,可以看出,憂鬱是非常容易發生的。  根據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2001年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如果接連2周持續性表現下列癥狀中4條以上的人,就可以被診斷為患有抑鬱症:  興趣喪失,無愉快感;  精力減退,或有疲乏感;  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  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  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的行動;  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睡眠過多;  食慾降低,體重明顯減輕;  性慾減退。  通過以上標準,其實可以將抑鬱症患者總結為以下幾個顯著特徵:  沒有樂趣——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做起事來缺乏快樂感;對周圍的親人、朋友,也沒有感情。  沒有能力——由於思考能力降低,思維活動遲緩,遇到問題常覺得束手無策。精力、體力下降,對工作、學習都有一種畏懼感,所以會自我評價過低。  沒有希望——心境是灰色的,對未來的一切都感到灰心,每天晨起的感覺不是很快樂,覺得新的一天又開始了,但不知一天該怎麼度過。  沒有意義——看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覺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所有的事情都是多餘的,所以最後會出現自殺。  抑鬱症的易感人群  名人、有成就者、白領,都是容易被憂鬱擊中的高危人群。因為這些人往往普遍表現出過度勞累、責任心過強、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過高等情況,這些都是導致憂鬱的重要原因。同時,越是聰明人,內心往往越敏感,情感越脆弱,各種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對他們的影響就會越大,挫折感就越強,情緒就越容易憂鬱。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像海明威、丘吉爾、林肯、三毛、牛頓、王國維等都曾得過抑鬱症。所以崔永元說:「得抑鬱症的人都是天才。」倒是那些山區居民,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內心世界非常輕鬆,只要有飯吃、有衣服穿,就很知足了,思想、感情都很簡單,很容易怡然自得,所以抑鬱症就很少在他們身上發生。  抑鬱症的高發時段  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的人,受體內激素的影響情緒波動大,對周圍環境要求多,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出現精神的憂鬱。所以,在校的大學生是青春期憂鬱的高發群體。  女性產後女性產後也容易出現抑鬱症,即產後抑鬱症。因為這時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再加之產後每天面對新生兒,生活勞累而且單調,所以,很多女性會出現精神憂鬱。  女性更年期女性在這個階段由於體內雌性激素驟然降低,容易出現相應的精神、神經系統的癥狀。  老年性抑鬱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調查顯示,老年人抑鬱症發病率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痴呆症。因為老年人生活孤獨,家庭地位、社會地位驟變,再加之其他病痛的影響,最易罹患抑鬱症。  春秋時節季節也會影響人的情緒。一般而言,抑鬱症在春季發病率最高,因為春季是陽氣發越的季節,如果不能及時調攝人體,使之與自然界同步,促進人體的陽氣正常發散,就很容易罹患抑鬱症或出現抑鬱情緒。其次,是秋冬之交,這個季節易發憂鬱可能與秋季的氣候特點有關,秋季凄風苦雨,萬木凋零,很容易使人的心情低落、悲憂,所以,古人也有「佳人傷春,才子悲秋」之說。「愁」字是怎樣寫的?上為「秋」字,下為「心」字,「愁」就是秋天的心情。所以,在這兩個季節,尤其要注意調整情緒。  一個人是否快樂,並不取決於他的生活經歷、所處的環境,以及他目前所面對的事情,而是取決於他看問題的角度,他面對事情時的心態。一個想快樂的人,即使他無法時刻都從天上找到一顆星星,至少也會發現身邊的一燭燈光。我們很多人不快樂,不在於得到的少,而在於要求的多。對名、對利、對權位、對情愛等的孜孜以求,不僅使我們身心疲憊不堪,而且導致了內心的憂鬱寡歡。所以有些時候要學會適度放棄。放棄之後,你不僅頓時感覺身心輕鬆,而且還會發現,那些原本苦苦追求的東西可能是毫無意義的。

解密淤血質 尋找淤滯的蛛絲馬跡  面部色斑是血液淤滯的標籤  面部色斑容易出現在某些特定群體中:老年人多長斑,稱為老年斑;懷孕的女性容易長斑,稱為妊娠斑。除此之外,本來很白凈的皮膚不明原因出現了成片的褐色斑,以及眼眶發暗、口唇發紫、整個皮膚晦黯,其實,這些都是由於人體血液巡行出現障礙,血液運行緩慢或淤滯引起來的。  老年人由於痰濕阻滯,或氣虛無力行血,多數存在血淤,淤血體質在老年人是一種基本態,所以,老年人多數都有老年斑;懷孕期的女性,因為胎氣阻滯,也容易出現血液循環的障礙,部分孕期女性會出現妊娠斑。一旦面部有色斑、褐斑、雀斑等,就意味著體內有了淤血,也就意味著出現淤血體質了。  肌膚乾燥  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都依靠血脈運送的血液來進行營養、濡潤,當某些細小的血管阻滯不通之後,肌肉、皮膚就會得不到血液的營養而出現乾燥、瘙癢等症。當血液淤滯極為嚴重時,還會出現肌膚甲錯的徵象,即皮膚就像披上的盔甲一樣干硬。  頭髮易脫落  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即頭髮是由體內多餘的血滋養而成,頭髮茂密,則意味著血液充足,營養良好;頭髮稀疏,易於脫落,則意味著血液虧虛,營養不良。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頭髮易脫,如腎精不足、濕熱阻滯等,淤血也可以引起脫髮,如果同時兼有面色晦黯,就應高度懷疑淤血的存在。  女性月經失調  由於血液運行不暢,女性常會出現經水的失調,出現痛經、經血有塊、月經後期、量少等變化。痛經,也是血液淤滯的重要標誌。    崩漏是淤血體質的常見病症。就像一條河流突然堵塞了,水流會逐漸漫溢到河道之外,當血脈淤滯、不通暢時,血液也會漫溢到脈道之外。在女性,最易見到的就是崩漏症,表現為大失血,或月經淋漓不盡等。崩漏的原因有的與氣虛有關,有的與陽虛有關,有的與血熱有關,亦有部分崩漏,是源自血液淤滯。  腫瘤或肌瘤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腫瘤是體內氣血津液的凝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淤血出現後,淤滯的血液就會阻滯氣的運行、津液的布散,從而最終形成腫塊。腫瘤是淤血體質最典型、也是最嚴重的病症之一。  腦中風  在自然界我們可以看到,越是流速緩慢的河流,在冬季越容易結冰而出現水流停滯。同理,淤血質由於血液循環緩慢,極易在某些特定因素誘發下(如睡眠狀態會加重血液循環的遲緩,天氣寒冷血管收縮也會影響血液循環等)出現大血管的堵塞,而導致腦血栓、腦栓塞等腦中風症。所以,如果老年人面部老年斑嚴重,就意味著他體內有比較嚴重的淤血,這時要格外小心腦中風的出現。  冠心病  同淤血體質容易出現腦部血管的堵塞一樣,這種體質的人也容易出現心臟血管的淤滯或栓塞,引發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症。  探索淤血質的形成  先天稟賦  淤血體質容易出現家族簇集性,一個淤血質的人,可能會在他的父母、爺爺、奶奶、兄弟姐妹中發現很多淤血質容易見到的病變。  憂鬱氣滯,久病入絡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處流,要想使低處的水流流向比較高的位置,有一個辦法是用水泵抽。人體的血液是周身上下循環的,既要從高處流向低處,也要能從低處返流會高處。要完成這種循環,人體也需要一個類似於「泵」的東西,而人體的這個「泵」就是我們常說的「氣」。中醫學認為,人體的血液是在氣的推動下往返周流、運行不息的。氣的病變如氣虛、氣滯、氣鬱等,都可能導致血液淤滯。  陽虛寒凝,血運失溫  如同河流到了冬天會結冰、會凝滯一樣,如果人體的陽氣虛,陰寒內盛,也會影響血液的運行而出現淤血。陽虛寒盛最易出現各種疼痛,這種疼痛的產生也與陽虛寒盛導致血液淤滯不行有關,中醫叫「不通則痛」。

神奇的過敏質 過敏質的人對自己的體質最清楚,因為在別人輕鬆愜意、快樂舒適地生活時,他卻要像二朗神一樣睜著第三隻眼,時刻警惕著容易引發自己身體發生劇烈反應的各種物質  花粉  花粉是最常見的過敏源,可以引起皮膚的瘙癢、紅腫、丘疹、斑疹等;也可以引起呼吸系統的過敏,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在春風拂面、鳥語花香的時節,大家都沉浸在快樂中時,對花粉過敏的人,卻生活在煉獄之中。  海鮮  海洋生物的多樣與美麗常常讓人驚嘆,海洋生物所擁有的蛋白質種類也常常超出人的認知範疇,所以,當這些陌生的蛋白質進入人體之後,就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高度警覺,甚至會做齣劇烈反應,這時就會出現過敏。  塵蟎  塵蟎也是導致很多人過敏的一個重要過敏源。對塵蟎過敏者,一般會表現為呼吸系統的過敏,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  其實,生活中可引起人們過敏的物質多不勝數。有的人對酒精過敏,一喝酒不僅會面部紅赤,還會出現喉頭緊張、呼吸困難;有的人對某些水果過敏,如桃子、西瓜、蘋果等;有的人對很多藥物過敏,如青黴素、磺胺葯;甚至有的女性對男性的精液過敏,有的嬰兒對母乳過敏,有的人對陽光過敏,有的人對風過敏,過敏源無處不在,過敏現象防不勝防。    皮膚過敏  皮膚是最容易出現過敏反應的部位,因為皮膚完全暴露在外界環境中,與外來異物接觸頻繁,所以比其他部位更容易發

生過敏反應。皮膚過敏常表現為皮膚起濕疹、丘疹、斑疹等,瘙癢是最常見的癥狀。皮膚過敏者一般多屬於血熱者,可以用

清熱涼血祛風的方法治療。其實,皮膚過敏者多數是年輕人。很多皮膚易於過敏的人,在年齡稍長之後,過敏情況就會消失。  呼吸道過敏 呼吸道與外界接觸之多僅次於皮膚,呼吸系統的過敏症也很常見,其中最嚴重的是過敏性哮喘。香港著名歌星鄧麗君就患有過敏性哮喘,這一疾病最終導致了她的過早離世。與皮膚過敏不同的是,呼吸道過敏症多數是屬於陽虛體質,即體質比較虛弱者多見,如體質虛弱的兒童。但隨著體質的改善,這種哮喘會慢慢自愈。而本來呼吸道沒有過敏性疾病的人,也可能因為體質的變化出現過敏性呼吸系統疾病,一些老年人,以及一些身體遭受嚴重寒氣損傷者。呼吸系統過敏症往往屬於陽虛體質患者。給予溫補肺陽的藥物治療,是基本治療方法。

胃腸道過敏  因為不斷接受食物為身體提供營養,胃腸道過敏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其主要表現是食入某些食物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道過敏者同呼吸道過敏者一樣,也多屬於陽虛體質,應以溫補脾胃陽氣的方法治療。 腎臟過敏 有種血管過敏性疾病叫過敏性紫癜,就可以引起腎臟的血管過敏,而出現血尿、蛋白尿,嚴重者可以出現腎功能衰竭。因為血尿在中醫認為系小腸有熱,因此,對於紫癜性腎炎的治療,應該使用涼血活血法。過敏可以發生在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和臟器,在我們的皮膚出現紅斑時,我們的內臟可能也會出現大片的充血;在氣管黏膜發生水腫、充血、痙攣而表現為呼吸困難、氣喘不止的同時,我們的血管也可能在發生同樣的變化。只不過,皮膚表面的變化我們更容易看到;消化道、呼吸道的變化,我們更容易感受到而已。

易於誘發腫瘤的飲食因素

過食溫熱性食物:一是指直接感受到的溫度過高、過燙的食品;一是指屬於中醫藥性劃分中的溫熱之性食物。因為過於辛熱,容易損傷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所以這類性質的食品最易誘發的是消化系統的腫瘤。過燙飲食是導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飲食過熱,會損傷、刺激食道黏膜上皮,長期刺激下將誘導組織惡變。中國人的消化道腫瘤明顯高於西方人,就是與中國人多喜熱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熱湯,如菜湯、麵糊等有關;相對於中國人,西方人的飲食較為簡單,平時少見熱湯,而多飲用果汁、可樂等冷飲。酒為辛熱之性,長期飲酒,是消化系統腫瘤發病最常見的因素。山東西南地區為食道癌的高發區,就與這一地區飲食中嗜熱、嗜酒有關。其實,早在1964年,世界衛生組織就認為酒精飲料的過度消費與口腔癌、喉癌及食道癌有關。在分別對江蘇啟東縣肝癌相對高發的通興鄉與相對低發的西寧鄉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前者肝癌病死率是後者的2.5倍。而兩鄉只有一路之隔,自然環境基本相同,吸煙率也相當,所不同的是肝癌高發區的人們愛喝酒,低發區的人們則喜歡飲茶。同樣屬於中醫熱性食物的還有煎炸、熏烤的食物,這類食物因經過高溫的油炸和烤制,亦隨之變為熱性食品。經研究證實,長期食用此類食品,易於導致胃癌、腸癌、肝癌等。就像中國人嗜茶一樣,西方人多喜喝咖啡。美國學者在經過5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後認為,咖啡因對胰腺癌和膀胱癌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經常飲咖啡的人比不飲咖啡的人患這兩種癌的可能性大2~3倍。在胰腺癌患者中,至少一半是由於過多飲用咖啡引起的。 五味失調:中醫認為飲食應五味調和,甘、苦、酸、辛、鹹的食物要均勻食用,任何一味偏食,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在引起腫瘤的因素中,肥甘厚膩太過與鹹味太過是常見因素。 肥甘厚膩太過:中醫的肥甘厚膩之品,屬於甜味、油膩性食物。從臨床研究來看,甘味食物即澱粉類、糖類食物,攝入過量易導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能促髮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和胰腺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腫瘤屬於積證的範疇,《內經》認為,積證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滯,而肥厚飲食,容易助濕生痰,無疑會加重這些病理產物的凝聚。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經常吃高脂肪飲食可促使肝臟分泌更多的膽汁,進入腸道後,膽汁中的初級膽汁酸在腸道厭氧細菌的作用下轉變成脫氧膽酸及石膽酸,而這兩種物質均是促癌劑,可以使腸道黏膜癌變。同時,脂肪還能為多種腫瘤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鹹味太過 除了食鹽,鹹味食物還包括鹹菜、鹹魚、鹹肉以及其他腌制食品等。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常食腌制食品者食管癌發病的危險性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嗜食鹹味食物最容易導致的癌症是胃癌。嗜食鹹魚的日本漁民,胃癌、食道癌的發生較為普遍。嗜食鹹魚亦是致鼻咽癌的一個重要因素。馬來西亞研究人員發現,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較多,原因與他們愛吃鹹魚有關。我國普查資料證明,在胃癌高發區,人均每天攝人食鹽50克;而胃癌低發區,人均食鹽攝入量僅為6克左右。鹽本身並不致癌,引起癌變的原因是高濃度的鹽溶液易破壞胃黏膜保護層,引起黏膜糜爛或潰瘍。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遭到致癌物質的入侵,就會產促使胃黏膜細胞局部癌變。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只是不可過量食用。正常人攝鹽量應控制在每天6克以內。食用變性食物 霉爛食物黃曲霉毒素已被公認為是最強烈的致癌物,而黃曲霉菌富含於霉爛的穀物、玉米、花生中,該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易於生長繁殖,研究發現其可誘發實驗動物的多種腫瘤。這種因素是導致亞洲、非洲某些地區癌腫高發的重要原因。腌制食品 亞硝酸鹽也是公認的致癌物,蔬菜、鮮肉等腌制後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鹽腌的乾魚中,發酵的腌菜、泡菜、酸菜中,隔夜的煮熟白菜、香腸、肉類中都含有亞硝基化合物,如果經常食用這些食物就有致癌的危險。腫瘤患者常見的飲食誤區  腫瘤本身就是一種消耗極大的疾病,腫瘤一旦發生,最常規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放療、化療。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會給患者的身體造成極大的損傷,所以多數患者會表現出極度虛弱,甚至惡病質的狀態,不僅無法進行更深入的治療,就連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都很困難。因此,這一階段的飲食,對患者的恢復顯得極為重要。

  過用補藥 腫瘤患者常表現為極度虛弱的體質狀態,很多患者及家屬,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給病人大量進補。希望通過進補改善患者體質,提高其免疫力。但從臨床來看,大量進食補品的結果往往是患者胃口越來越差,飲食日減,不但未見體質增強,反而更加虛弱。因為放化療後的病人本來脾胃功能就很差,處於「虛不受補」的狀態,此時再大量食用補品,反而會進一步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飲食營養難以吸收。而且這些食物各有特性,如燕窩、海參、銀耳、蜂膠、甲魚等比較滋膩,易於導致患者胃口變差;而人蔘、枸杞子、桂圓等雖能益氣養血,但其性甘溫,濕熱偏盛的患者食用後會進一步導致濕熱內盛。科學的補養法,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況適度進補,從量到性味均有所選擇,以患者食用後身體逐漸舒適、胃口逐漸好轉為目的。限制補品 對於患腫瘤後服用補益品的態度,存在兩種常見的誤區,除了上述無限度地補益之外,另一種是不吃或極少吃補品,甚至日常身體需要的蛋白質都不肯食用。他們的觀點是,食用補養品後,腫瘤細胞會攝取其中的大部分,這樣一來,腫瘤會生長得更快。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腫瘤細胞是機體中瘋狂的掠奪者,無論人體的營養狀況如何,它們都會以其自身的生長特性強勢攫取人體的營養,如果營養不足,首先餓死的絕對不會是腫瘤細胞,而是正常的組織。因此,試圖以減少營養來阻滯腫瘤生長的做法是錯誤的。事實上,很多腫瘤病人最後死於臟腑功能的衰竭,都與正常組織失於營養密切相關。 過食抗腫瘤食品 食品中有很多具有防癌作用,如大蒜、海帶、香菇、猴頭菌、薏仁、百合、蘆筍、胡蘿蔔、靈芝等。很多患者在發現腫瘤之後,會大量食用這些抗癌食品,想通過這種方法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反而最後導致飲食偏嗜,這種做法對身體而言是弊大於利。事實上,目前所有抗癌食品的抗癌作用,均只處於根據其成分進行推測的階段,尚未得到嚴謹研究的證實。並且,我們可以這樣推理,腫瘤細胞生命力之強大,使用類似生化武器的化療葯,以及核武器的放療葯都對其無法根除,我們又如何期待作用平和的食物能夠意外將其消滅呢?因此,對於抗癌食品的選擇,我們一是主張多在腫瘤發生前食用,起到預防的作用;一是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使用,如百合性滋陰,入肺經,可以用於肺癌治療;薏仁性平,入脾胃,性主化濕,可用於消化系統腫瘤等;靈芝性溫熱,可用於陽虛癥狀明顯的病人等。 手術後 手術最易損傷氣血,因此,手術前應儘可能增加營養,補益氣血,增強體質,為手術治療創造條件。術後多數患者以氣血虛損、津枯血虛為主,因此,術後患者的飲食宜進食補益性較強的食物,如魚、蝦、羊肉、甲魚等;多選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 如各種動物的肝臟、蛋黃、番茄、菠菜、杏、桃子、葡萄、柚子等。同時,輔以人蔘、黃芪、當歸、枸杞子、銀耳、紅棗、桂圓等補益氣血的藥物,以增加機體的耐受性,恢復體力,抵抗病邪。化療後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常用方法之一,一般適用於失去手術機會或手術後、放療後複發的患者。化療期間,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造成一定損害,產生相應的、巨大的毒副反應,腫瘤病人不進行營養治療,正常的細胞、組織和器官必然受損。而合理的飲食能預防和減少因治療帶來的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提高人體對化療的耐受性。因此,化療期間應合理安排飲食。放療後 大約有70% 以上的惡性腫瘤病人需要放射治療,但放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死很多正常細胞。所以,放射治療期間病人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放療在中醫被視為熱毒之邪,最易耗傷津液,出現氣陰兩虛的癥狀:口乾納少、全身乏力、舌紅無苔、時有噁心等。因此,與化療導致的病症以陽虛為主有所不同,放療後的病人多偏於陰虛。放療後的飲食應禁辛熱、香燥傷陰的藥物和食品,可多吃滋陰、清涼的食物和補藥,如燕窩、甲魚、銀耳、海參、蓮子等,以及杏、桃、李子、葡萄乾、紅棗、菠蘿、楊梅、橙子、橘子、柚子等水果,但也不可過多,否則會影響患者的胃腸功能。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發病率很高的疾病,在我國城鎮人口中的發病率達5%左右,我國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根據調查顯示,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700~1700美元時,正是糖尿病的高發期。因為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開始步入溫飽,但又難以顧及科學飲食,很多人在這一時期身體迅速發胖,成為患上糖尿病的重要誘因。目前,此類疾病有低齡化趨勢,並且常伴有神經、血管、臟器等多種併發症,成為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最嚴重的疾病之一。  發病原因  遺傳因素  《黃帝內經》言:「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消,是消瘦、消渴之意;癉,為熱。即由於內熱導致身體消瘦的病症。消癉就是消渴,五臟皆柔弱,是指五臟先天功能的低下,從而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一定的發病體質基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糖尿病均有明顯的家族史傾向,父母罹患糖尿病,子女則多表現為糖尿病易感。正常人患糖尿病的概率為1%~5%,但糖尿病病人的子女患病率則為8%~10%,由此可見糖尿病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遺傳因素。飲食因素  過食肥甘之味,是導致消渴病的重要誘發因素。《素問?奇病論》有言:「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即長期過食肥甘厚味,積熱壅滯脾胃,導致津液、飲食不斷消耗,從而誘發消渴。明確提出飲食肥甘在導致糖尿病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長期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等高熱量飲食,需要大量的胰島素進行分解,從而導致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處於疲憊狀態,最終發生障礙,出現高血糖或糖尿病。從糖尿病的發病分布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居民分布最廣,因為這些地區最易出現飲食的肥厚太過。因此,適度節制飲食,對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極為重要。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亦與糖尿病發病密切相關。從臨床來看,平素精神壓抑緊張、情緒憂鬱者,罹患糖尿病的概率較精神愉快、性格開朗者為多,《黃帝內經》「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即易動怒的人,氣血易於上逆於胸中,日久化熱,銷灼肌肉氣血,變為消渴。

 糖尿病是一種與飲食密切相關的疾病,飲食控制在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皆有重要意義。合理飲食,對於本病的防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早期發現,嚴格而合理地控制飲食,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事實證明1/3的病人可以單單通過飲食控制來治療糖尿病。控制飲食並非單純的少吃,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給身體提供健康的食物。這樣不僅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保持健康的體重,而且能夠維持營養的均衡。合理控制總熱量 我們飲食的三大主體食物是澱粉類、蛋白質類和脂肪類。這三種食物雖然都屬於中醫肥甘厚味的範疇,似乎均屬於禁忌之列,但由於三者在體內的作用,以及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不同,我們對這三種食物不能一概禁止,應區別對待。澱粉類攝入應合理。澱粉類屬於甘味食物,甘味入脾,此類食物是後天水谷精微化生的本源,但容易壅滯脾氣,所以,對澱粉類食物,我們既不可過於禁止,又不可攝入太過。此類食物太少,不僅不易被患者接受,同時,機體因缺少糖而利用脂肪代謝供給能量,更容易發生酸中毒。對於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一般每日應攝取200~350克碳水化合物,摺合主糧為250~400克。脂肪類攝入應控制。脂肪類食物屬於中醫肥厚之品,最易滋濕生熱。糖尿病患者多為肥胖體形,屬於中醫痰濕內盛之人,因此,再過食此類食物,最易加重患者的痰濕,不僅會影響脾胃的功能,而且易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血管性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等的風險。故糖尿病不宜採用高脂肪飲食。尤其肥胖患者應嚴格限制脂肪的攝入,每日不宜超過40克。消瘦患者由於碳水化合物限量,熱量來源不足,可相應提高脂肪攝入量,平時飲食最好選用植物油, 忌用膽固醇高的動物性脂肪和油脂。蛋白質的攝入要充足。糖尿病患者一方面出現多飲多食,一方面出現倦怠、乏力、氣虛的徵象,虛證比較明顯,所以,對營養性較強的蛋白質類食物,糖尿病患者應有充足的攝入。在膳食中應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注重飲食比例 在注意控制澱粉、脂肪、蛋白質的攝取量的同時,還應保證足夠的蔬菜,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入量,並限制鈉鹽的攝入。一般而言,一餐飲食應以米面、蛋白佔2/5,蔬菜佔2/5,湯水佔1/5的比例較為合適。如仍有飢餓感,可適量增加蔬菜或湯類的攝入。選擇適宜的食物種類  盡量不吃助熱生火、香燥傷陰的食品,如油炸類、糖制類、蜜制類食物;羊肉、狗肉、驢肉、鹿肉、帶魚等肉食;花生、瓜子、腰果、松子、核桃等零食;韭菜、香菇、芹菜、茴香等蔬菜。

「阻斷」高血壓 高血壓在中醫理論中屬於肝陽上亢所致,肝腎陰虛是本,肝火上炎、風陽上擾、痰阻清竅、淤血阻絡是標,屬本虛標實證。《素問?通評虛實論》「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這裡所列病症均與飲食有密切的關係。目前對高血壓的定義是:18歲以上成年人在未服抗高血壓葯情況下,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時即為高血壓。有高血壓史者,在應用抗高血壓葯期間,即使血壓在規定的正常值內,仍應診斷為高血壓。臨床上多數病人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僅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焦慮等。  從臨床來看,高血壓雖然更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響,比如情緒激動、緊張、焦慮等,但飲食因素實與高血壓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飲食控制對控制血壓、血脂、體重,降低危險因素和減少高血壓併發症的發生髮展等有重要意義。誘發高血壓的飲食因素 飲食肥  所有導致血脂增高的因素,如動物油脂、動物內臟、蟹黃、雞蛋黃等攝入過多,或飲食過飽(在血脂升高的同時,易於出現動脈硬化),均是導致血壓升高的常見因素。 飲食過咸  過咸傷腎,腎陰虛進一步導致肝陰虛,陰虛不能制陽是形成肝陽上亢的根本原因。目前研究已證實:食鹽攝入過多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比低鹽飲食人群明顯增高。位於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幾乎不存在高血壓病人。飲食習慣調查顯示,這些地方的居民幾乎不吃鹽。而日本北海道農民,高血壓患者竟高達40%,他們的飲食是習慣於食用大量的腌制食品,比如鹹魚、鹹肉等,食鹽攝入量高達每日26克。從我國來看,高血壓病存在北方地區發病高,南方地區發病低的特點,這也是由於北方人口重,飲食偏咸,而南方口味清淡的飲食習慣所致。據調查,我國北方人均每日食鹽量為l5~20克,高血壓患病率約達14%;而南方人均每日食鹽量為l2~13克,患病率僅為5%~7%。由此可見,食鹽攝入量與高血壓的發生確有密切關係。過食辛熱  酒為辛熱之品,過量飲用後易於誘發肝陽上亢,一個有高血壓史的患者,在血壓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最容易在飲酒後出現血壓的波動。從實際情況來看,空腹飲酒對高血壓的誘發又最明顯。牛羊肉、巧克力、咖啡、油炸食品等也屬辛熱之品,過食也會導致內熱加重,易於造成患者性情急躁,動輒易怒,從而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的飲食調養 針對上述易導致血壓升高的因素,要想避免或改善高血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做到:減少食鹽攝入,以清淡為主;避免過飽,養成八分飽的飲食習慣;少喝酒,尤其不要空腹喝酒;減少易於加重內熱食品的攝入。除此之外,尚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理:春季增加酸性食物 春季是自然界陽氣上升的季節,人體的陽氣受時令的影響也很容易出現陽氣上越之象,因此,很多早期高血壓患者,或平時服用降壓藥血壓比較穩定的人,很容易在春季出現血壓的波動。春季還是腦血管病高發的季節,這也與血壓在此時令易於升高有關。為預防血壓在春季的波動,適量在膳食中增加酸性食物,通過酸味的收斂作用,達到防止肝陽上亢的目的,比如,可以選擇食醋、烏梅、山楂等,雖然一般人在春季的飲食中應減少酸味,但高血壓病患者則恰恰相反。冬季增加補肝腎之品  由於高血壓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肝腎精氣虧虛,應以補益肝腎為調治的根本,常用的藥物如杜仲、淮牛膝、桑寄生、鹿茸、何首烏等。因補益之品性多溫熱,故應選在冬季進補,除在燉食雞、鴨、牛羊肉時配伍以上藥物外,還可以以葯代茶飲。多食清熱之品 青綠色蔬菜多性涼入肝,有清肝熱、通大便的作用,可以防止血壓升高。蔬菜中的芹菜、柿子椒、番茄、油菜、西藍花,水果中的橘子、蘋果、獼猴桃、柚子、草莓等多有清肝熱之功。常吃利水化淤之品  高血壓患者往往體形肥胖,現代醫學認為是血脂高引起血液運行緩慢所致;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況就屬於痰、濕、淤留著之象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全文及大意(4)[轉]
性命百字碑??內經圖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89】在線收聽
淺析《黃帝內經》論耳
內經針刺法

TAG:養生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