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書法之十九??王獻之青出於父

王獻之青出於父

東晉時期,王羲之家族書法家代有人才。王羲之有子7人,其中6人善書法。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為羲之第七子,書畫俱佳,尤善草書,人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王羲之之侄王珣、王珉亦擅長書法。然羲之以外尤翹楚者,非獻之莫屬。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東晉書法家。曾經擔任過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成為簡文帝駙馬後,又升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故世稱大令。但政績一般,遠不如他的書名顯赫。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闢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並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王獻之傳世的書帖,行書有《鴨頭丸帖》、《地黃湯帖》、《九日帖》、《鵝群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賦(玉版十三行)》,草書有《中秋帖》、《侍中帖》、《奉別帖》、《送梨帖》等。其傳世草書墨寶大多為唐摹本。

東晉 王獻之 小楷《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小楷書曹植的《洛神賦》,自宋代以來,僅殘存中間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簡稱為《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洛神賦十三行》墨跡在宋元時流傳有兩本: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頫所得,定為王獻之真跡。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頫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這兩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兩代輾轉翻刻,但基本上還是出於這兩個底本。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虛和簡靜、靈秀流美,與文章內涵極為和諧,這件佳作被後人譽為「小楷之極則」,清楊賓《鐵函齋書號》認為「字之秀勁圓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東晉 王獻之 鴨頭丸帖

王獻之《鴨頭丸帖》,行草絹本,二行共十五字,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東晉 王獻之 中秋帖

他的《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行草尺牘,墨跡為竹料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 3行共二十二字,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中秋帖》暢快淋漓的筆法嘆為觀止,王獻之被人稱讚獨得張芝「一筆書」之法。此帖筆跡流暢,情馳神縱,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此帖雄渾奔放,氣吞萬里,有如黃河之水,自天上來;又如風行雨散,潤色生花。其筆法上承張芝、右軍之矩度,下啟張旭、懷素之法門,宋米芾是二王的的繼承者和精鑒家,嘆曰:「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給我們學習了解王獻之書法留下寶貴資料。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並稱。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一度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云:「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當時幾乎成了王獻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唐顏魯公書法強化王獻之結體高峻雄渾之勢,脫盡王家秀逸流美風姿,開拓書勢一挺偉岸雄風,從此始開書壇雄偉氣派。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而北宋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推薦閱讀:

宰相 張廷玉 書法
張紹輝書法家——書法傳承見真功
中國書法是什麼?
茶與書法(一)
蘇大椿書法篆刻藝術賞析

TAG:書法 | 文人 | 王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