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者的形而上學
06-19
標籤:形而上形而上學周易亞里士多德黑格爾教育《生活與哲學》第一課「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欄目中有一個探究,在探討哲學思維的特點時,引用了三則材料,其中第一則和第三則材料分別是:《周易》記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一門研究存在自身以及出於它的本性的屬性的科學」,它超越經驗領域,從而到達了最高本體和終極原因的領域。亞里士多德稱之為「第一哲學」,後來漢語中翻譯成「形而上學」。這裡出現了兩個哲學概念:形而上與形而上學。而形而上學的概念在後面的課本中又多次出現。對此,有學生問:形而上與形而上學是什麼關係?作為「第一哲學」的形而上學與作為辯證法對立面的形而上學有什麼區別?為避免學生的誤解,我覺得有必要加以說明。一、什麼是形而上與形而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周易·繫辭傳上》的兩句話,其完整的表述是: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我首先解釋一下何謂「形」?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稱。《周易·繫辭傳上》說:「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象與形是「乾坤」在天與地的不同表現。何謂「象」?孔穎達解釋說:「象謂懸象,日月星辰也。」天象即日月星辰,與此相對應的地形,即地面上的山河湖海。在這裡,「日月星辰」和「山河湖海」只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所以,我認為所謂「形」,就是指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而「形而下」是指形的本體本身,「形而上」是指超越於本體之上的抽象存在。何謂「器」?何謂「道」?器:器具,酒器,器皿。因此我們可以將形而下者謂之器中的「器」理解為事物的存在方式,由此我們可以將「形而下」解釋為:天地之間以一定方式存在著的萬事萬物。道:本質,法則,規律。因此,「形而上」可以解釋為: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本質及其運行、變化的規律、法則。「器」是具體的,「道」是抽象的。《朱子語類》卷七十五記周謨所錄:「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物可見,而其理難知。」「器」因為是具體的,我們的感官可以感知,而「道」是抽象的,我們的感官不能夠感知。但這並不意味著「道」不能夠被認識,因為「道」與「器」是不可分的。《朱子語類》記葉賀孫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個道理;器是形跡,事事物物亦皆有個形跡。有道須有器,有器須有道,物必有則。」又引林夔孫錄:「指器為道固不得;離器於道亦不得。……是器,自有道在里。」因為「道」蘊含在「器」中,因而我們可以通過對「器」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道」。教材引用這則材料,就是想讓學生通過探究「器」與「道」之間的關係,從而感悟哲學思維概括、抽象、思辨、反思的特點。二、兩種含義的「形而上學」形而上學一詞源於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死後200多年,他的後學、古希臘羅得島的安德羅尼柯在編輯他的遺集時,將他討論所謂「第一哲學」(first philosophy)的著作置於所謂「第二哲學」(second philosophy)之後,而後者又稱為物理學(physics),放在物理學之後,所以命名為「metaphysics」,意為「物理學之後」,或者「超出物理學之外」,表示這部著作所探討的問題是自然科學無法探究與解答的。「metaphysics」傳入中國後,嚴復把此詞翻譯為「玄學」,意在表明其內容與中國魏晉時期的玄學有相似之處,都以超感性的非經驗的東西為研究對象。但由於「玄學」一詞一般特指魏晉時期人們所談的關於老莊、周易的哲理,所以較易令人產生誤解,今天已較少人採用。今天我們使用的「形而上學」一詞的中譯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根據《周易·繫辭傳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譯出,井上哲次郎借用「形」或「形而下」指所有經驗事物,用「形而上」指所有超經驗的事物。這個翻譯十分典雅貼切,既在字面意義上相近,在實際意義上也很符合。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形而上學沉思錄》,也稱為《第一哲學沉思錄》。十七世紀以後,也有人把形而上學等同於本體論。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因探討了存在著的存在物及其本原問題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榦;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此後形而上學就成為專門術語,專指超越具體事物、在具體事物之上的關於存在的最一般根據的學問。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西方古典哲學家把形而上學作為哲學的代名詞使用。當代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士在其《若干哲學問題》仍然堅持形而上學即是哲學。不過,今天一般學者多數認為形而上學只是哲學的其中一個部門,此外,哲學尚有知識論、道德哲學、語言分析等其它部門。西方形而上學自從古希臘產生以來,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黑格爾的形而上學通常被看做西方形而上學的集大成,同時也是最後一個形而上學體系。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天才地把17世紀的形而上學同後來的一切形而上學及德國唯心主義結合起來並建立了一個形而上學的包羅萬象的王國。」黑格爾在建立自己的形而上學體系的時候,對傳統的形而上學進行了批判,特別是在批判康德以前的所謂舊形而上學的時候,認為舊形而上學的基本觀點是知性思維的觀點,它「單純用抽象理智的觀點去把握理智的對象」,它所採用的方法也是知性思維的方法,即抽象、割裂、主觀、片面的方法,也就是反辯證法的思維方法。對於這種思維方法,恩格斯直接就稱為「形而上學」。從此形而上學一詞就有兩種含義:其一就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哲學,其二則指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思維方法。現代西方學術界經常在第一種含義上使用「形而上學」,而馬克思主義者則是在第二種含義上使用這一概念。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恩格斯是這樣描述的:「在形而上學者看來,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應當逐個地和分別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變的研究對象。他們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他們的說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在他們看來,一個事物要麼存在,要麼就不存在;同樣,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是自身又是別的東西。正和負是絕對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結果也同樣是處於僵硬的相互對立中。初看起來,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們來說似乎是極為可信的,因為它是合乎所謂常識的。然而,常識在日常應用的範圍內雖然是極可尊敬的東西,但它一跨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會碰到極為驚人的變故。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在依對象的性質而展開的各個領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遲早都要達到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它就會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並且陷入無法解決的矛盾,因為它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記它們互相間的聯繫;看到它們的存在,忘記它們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們的靜止,忘記它們的運動;因為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教材在分析辯證否定觀時,部分地引用了恩格斯的這段話,用以介紹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在恩格斯看來,與辯證法對立意義上的「形而上學」,作為一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也有著日常生活的土壤。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對於日常應用,對於科學上的細小研究,形而上學的範疇仍然是有效的。」因此,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對立並不是絕對的,二者之間並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形而上學」作為簡單的思維形式,在「日常活動範圍內」、「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必要的」,但若超出了這個範圍「跨入廣闊的研究領域」,跨入對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認識領域,「它就要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並且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因此,馬克思主義在反對形而上學時,是把它作為一種低級的認識形式或哲學形態,在批判的基礎上吸收其積極成果,而不是絕對否定。這是我們在教學時應該提醒學生注意的,不能用「形而上學」的方法來認識「形而上學」。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發見形而上學的美(一)
※伽達默爾:《海德格爾與形而上學》(1967)
※西方哲學的脈絡-2-希臘形而上學
※萊布尼茨首先是位形而上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