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十大才女

民國十大才女

2011年09月07日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網

提要:民國的舞台上,活躍著一群美麗聰慧的精靈,她們或是社交場上的明星,或是倡導女權的教育家,或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或是傑出的詩人、畫家……她們有的如清泉般純潔,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們就是那個時代最受矚目的十大才女。

張愛玲

一、張愛玲——曠世才情

  張愛玲,原名張煐。生於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過,1929年遷回上海。1930改名張愛玲。中學畢業後到香港讀書。1942年香港淪陷,未畢業即回上海,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也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一類的文章。

  1943年她的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爐香)被周瘦鵑發在《紫羅蘭》雜誌上。隨後接連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代表作。她的創作大多取材於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內容不夠寬廣,卻開拓了現代文學的題材領域。這些作品,既以中國古典小說為根柢,又突出運用了西方現代派心理描寫技巧,並將兩者融合於一體,形成頗具特色的個人風格。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兩,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又保持超脫的,除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

呂碧城

二。呂碧城——女權教育家

  呂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於1884年。呂碧城的姐姐呂惠如、呂美蓀都以詩文聞名於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很高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不禁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只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驚訝得不能相信。

  長大後的呂碧城既是社交場上的明星,又是倡導女權的教育家。

  當時,各種聚會上常常會出現呂碧城的麗影芳蹤,一時成為京津地區的一道奇特景觀,人們對這個有思想的美女加才女刮目相看。當時追求呂碧城的人很多,據說呂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啟超與汪精衛,但她又嫌梁啟超年紀太大(比呂碧城大9歲),汪精衛年紀太小(與呂碧城同歲)。另外,《大公報》主編英斂之十分愛慕呂碧城,甚至引起了英夫人的誤會。呂碧城這樣談到她的情感感悟: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

  做《大公報》主筆期間,呂碧城藉助這一輿論陣地,為倡導婦女解放發表了大量詩文。興辦新式女學成為她的奮鬥目標。為了幫助呂碧城興辦女學,英斂之介紹她與社會名流嚴復等人相識,以求支持。教育家嚴復早聞呂碧城大名,對她十分賞識,不僅收她為女弟子,還向總督袁世凱鼎力推薦呂碧城,說她是興辦女學的最佳人選。於是袁世凱欣然同意,讓她協助籌辦女學。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學正式成立,呂碧城出任總教習(教務長)。兩年後,時年23歲的呂碧城升任監督(校長)。這樣年輕的女校長,當時全國也是絕無僅有。在這方校園的凈土上,呂碧城為推廣新式女子教育不遺餘力。許多在此學習的女生後來都成為中國傑出的革命家、教育家、藝術家,如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等。

蕭紅

三、蕭紅——命途坎坷的文學洛神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

  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

  1935年月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從而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場》原名《麥場》,後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是她以蕭紅為筆名的第一部作品。《生死場》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讚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生死場》的發表,符合時代的要求,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堅定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鬥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呼蘭河傳》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也是蕭紅一生中最重要得作品。 這是作者在現實生活陷入極度困惑和迷茫時,企圖以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喚回一縷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與慰藉。所以作者刻意採用一種回憶性的溫馨浪漫的語調,童稚化的爛漫天真的視角,展開了故鄉呼蘭河城充滿詩情畫意的風土人情。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生死場》到《呼蘭河傳》孕育並造就了一種蕭紅式的獨特的小說文體。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其意義在於「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準確地說,是吧傳統文學中最高雅的部分——詩和「文」(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

石評梅

四、石評梅——愛的教育家

  石評梅自幼聰穎好學,很受父母喜愛,從三、四歲開始,父親就教她認字,每晚堅持不斷,有時她沒有認熟,雖是深夜,也不許去睡,直到念熟為止。

  1919年,她從閉塞的娘子關內來到全國思想活躍的中心——北京,這在石評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轉折。其時正值「五四」愛國運動以後不久,新文化、新思潮方興未艾。就文學革命而論,魯迅等已發表了一系列新文學作品,白話文已開始取代文言文。封建舊道德、舊禮教受到強烈衝擊,民主與科學已成為思想進步青年心目中的新的旗幟。在新思潮的影響下,石評梅一方面在女高師勤奮學習課業,一方面即開始寫詩和散文向各報刊投稿。

  1920年在山西同鄉會上,石評梅結識了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健將、山西籍最早的共產黨人高君宇。這是石評梅一生中又一重大轉折點。在同鄉會交談中,得知他們父輩即有交誼。他鄉遇故友,格外親切,於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誼,二人經常通信,談思想,談抱負。由於思想深交,高君宇認為石評梅是一個才情十分可取的女子,便由友情轉成了愛情。石評梅也視高君宇為知己。

  同年,石評梅完成學業,走出女高師「紅樓」。她接受師大附中聘請擔任女子部學級主任和體育教員、國文教員,後來還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師大等校兼任教員和講師。北京師大附中從1921年開始男女同校。在封建傳統思想依然頑固的當時,敢於衝破舊禮教,實在是一件大事。她的教育管理浸透一個「愛」字。

史良

五、史良——法界女強人

  史良,1900年3月27日出生於江蘇常州的一個清貧知識分子家庭,1913年開始先後入常州女子師範附小、常州女子師範學校就讀。在校閱讀進步書刊,受到新文化的啟迪,參加五四運動,曾任常州市學生會副會長,領導全市學校的罷課。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學,攻讀法律,積极參加上海工人和學生反帝愛國的五卅運動。1931年開始在上海執行律師職務,前後近20年。在執行律師職務期間,做了不少有利於民主革命的工作,曾冒生命危險,營救一些受國民黨政府迫害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

  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成立後,史良同志被選為執行委員。為了推動國民黨抗日,她曾同沈鈞儒、章乃器、沙千里作為救國會的代表,到南京請願,並積极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國民黨政府頑固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於11月22日悍然逮捕了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時、史良,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之獄。史良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同志,她在獄中拒絕敵人的誘降陰謀,堅持愛國無罪的正義立場,直到七七抗戰開始後,在全國人民的聲援和中共中央的敦促下才被宋慶齡、何香凝、胡愈之等營救出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史良被任命為司法部長和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通過法律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為人民服務,是史良的畢生志願。她在任職司法部長的8年內,兢兢業業,勤奮工作,為奠定我國人民民主的法制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85年9月6日,史良因病逝世,身後沒有給親屬留下任何遺產。

林徽因

六、林徽因——驚世才貌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擁有眾多的追隨者。不同於張愛玲的以文字立身,對林徽因來說,則是以身世個性傳奇。她身世氛圍,更多地折射著那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流逝的時光之水也沖洗不掉她的傳世風華,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尋。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藝。她曾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之真諦,英文水平極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又具備中國傳統女性所缺乏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

  在北京的文化圈裡,她一直以才貌雙全而聞名。由於徐志摩的文學引領,她寫得一手音韻極美的新詩,是才華橫溢的女作家。以她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當時中國的第一流文化學者,而她就是一個高級文化沙龍的女主人。

  她是建築史研究中卓有建樹的學者,捲起袖子就可以趕圖設計新房舍。她騾子騎得,雞毛小店住得,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她不顧重病在身,經常顛簸在窮鄉僻壤、荒山野嶺,在荒寺古廟、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國古建築。

  她還是三個著名的愛情故事的女主角:一個是與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傷片,浪漫詩人對她痴狂,並開中國現代離婚之先河;一個是和梁思成這個名字並置在一起的婚戀正劇,建築學家丈夫視她為不可或缺的事業伴侶和靈感的源泉;另外,還是一個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場,邏輯學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時間「逐林而居」,將單戀與懷念持續終生。

凌淑華

七、凌淑華——才華震英倫

  凌叔華(1900-1990),女小說家、畫家。原名瑞棠。筆名叔華、素心,廣東番禺人。1922年就讀於燕京大學,並開始在《現代評論》發表小說。1924年5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這在京城文學界引起的騷動不亞於颱風登陸。一幫負責擔任接待泰戈爾的文化人脛骨商討後決定,為大詩人搞個不落俗套的茶話會。5月6日下午,凌叔華得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這場世紀大聚會,她穿梭於名流之間,談吐珠璣,風華絕代,傾倒了在場所有男人,其中就包括陳西瀅,凌叔華日後的丈夫。

  1946年冬,陳西瀅成為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常駐英國的代表;1947年,47歲的凌叔華便帶著女兒小瀅途經美國而抵英,與丈夫陳西瀅一同在英國倫敦定居,住在亞當森街14號,開始了她客居異國他鄉的生活。

  在大洋彼岸的英倫,凌叔華無法用自己的母語寫作,所以,除了完成並出版她的英文自傳體小說《古韻》之外,便主要將精力與才情傾注於繪畫藝術與講學之中。1956年到1960年,凌叔華應新加坡新創辦的南洋大學之聘,擔任該校中文系中國近代文學和新文學研究教授,課餘時間還熱心輔導文學青年進行創作。

  之後的幾年,凌叔華先後在倫敦以及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等地舉辦了多次畫展,並在英國多所大學進行了中國書畫、中國近現代文學方面的專題講座。其中,轟動法國巴黎以及歐洲的一件盛事,是1962年在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的凌叔華個人繪畫,及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畫家如董其昌、倪瓚、陳老蓮、石濤、鄭板橋等人的作品與文物古玩展覽。

冰心

八、冰心——愛的哲學

  冰心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被稱為「世紀老人」。

  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後冰心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表現了她對兒童的愛,她希望兒童們能有一個美好的心。她的作品還有詩集《繁星》、《春水》,為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以「自然」「童真」與「母愛」為主題,以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對自然的讚頌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為主要內容,表達了她對母親的情感、對孩子的喜愛、對自然的讚歎及對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稱為繁星格與春水體。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聖的人」,認為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應該好好呵護,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與讚美。1999年2月28日21時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

孟小冬

九、孟小冬——一代名伶

  孟小冬(1907~1977),1907年生於上海,著名京劇女老生演員,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譽。乳名若蘭,本名令暉(令輝),藝名小冬。

  她5歲學藝,7歲登台,12歲在無錫正式掛牌公演,14歲隨仇等在上海、浙江、濟南、漢口、福建以及菲律賓等地與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等同台演出。因童聲嗓音高亢,戲路以高嗓老生為主。後經名家建議,孟小冬於1924年北上投師,先至天津,投奔新天津報社劉髯公處。復經劉介紹向天津名票王君直、王庚生、韓慎先、李采繁等學習,潛心研究譚派演唱藝術。3年間,客居新天津報社,苦練基本功。從靠把戲到衰派戲,一字一腔,一板一眼,絲毫不苟。同時並向竇硯峰、李采繁等研習京劇字韻。孟後又進京先後拜陳秀華、余叔岩為師,藝業大進,終成一代名伶。

  孟小冬北上深造期間,還曾經向陳彥衡、言菊朋、蘇少卿、鮑吉祥、楊寶忠等人請藝,鑽研譚派、余派鬚生藝術並與梅蘭芳合演《游龍戲鳳》等戲,1927年與梅蘭芳結婚,1931年離異。1938年拜余叔岩為師,直到1943年余叔岩病逝。1949年春離滬赴香港定居,1950年與杜月笙結為夫婦,1951年杜病逝後在香港課徒傳藝。1967年,移居台北,1977年與世長辭。

陸小曼

十、陸小曼——不可不看的風景

  陸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畫家,江蘇武進人。1915年就讀法國聖心學堂,她18歲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個畫家,師從劉海栗、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父親陸定原是財政部的賦稅司司長,1922年和王庚結婚,1925年離婚。1926年與徐志摩結婚,同年參加了中國女子書畫會,1941年在上海開個人畫展,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她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卞昆岡》五幕話劇。她諳崑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紮實的文字修飾能力。

  18歲時,陸小曼逐漸名聞北京社交界。她能詩善畫,能寫一手蠅頭小楷,能唱歌能演戲,而且熱情、大方、彬彬有禮,更能引人好感的是她那明艷的笑容、輕盈的體態和柔美的聲音。陸小曼在三年的外交翻譯生涯中,屢屢顯出她機警、愛國的一面。因為當時翻譯不僅僅把對方的話譯出來就算了事,還須隨機應變,以對付那些蔑視華人的外國人。她愛自己的祖國,看到外國人有蔑視華人的語言行為,就以牙還牙,巧妙地對付。

  五四時代名人對陸小曼的評價:

  胡適說:陸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郁達夫說:小曼是一位曾振動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藝界的普羅米修斯。

  劉海粟說:陸小曼的舊詩清新俏麗;文章蘊藉婉約;繪畫頗見宋人院本的常規,是一代才女,曠世佳人。

  徐志摩說:她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睛光里盪起,心泉的秘密。

推薦閱讀:

美機構評出2018年全球「十大」三排座SUV 漢蘭達第七 途昂第九
完美的陰謀——世界十大奇案的最後線索
國民革命軍十大抗戰將領!
盤點古裝影視劇中十大氣質女星,萬萬沒想到她竟然排第一!
中國十大化妝師的化妝秘笈 Jancis 瑞麗博客

TAG:才女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