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袍加身,千年武夷茶與世界的三次握手

千年茶韻

迎著晨曦,背著簡單的行囊,書生風塵僕僕地進京趕考。可是,腳下的武夷山路,為什麼這麼漫長?就像永遠走不到盡頭……終於,肚疼難忍的書生倒在了山路邊。萬幸的是,書生被路過的天心寺老方丈發現,帶回廟中救治。方丈將從九龍窠採下的茶樹葉,煎泡給書生喝,沒幾天,書生終於康復。

帶著一顆感恩的心,行囊里裝著些神奇的茶樹葉,書生重新踏上進京的路。後來,書生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在金殿御宴上,皇上突發肚疼鼓脹,此後幾天卧病不起。書生見皇上病症與自己先前的如出一轍,斗膽進獻帶來的茶樹葉。皇上服用後,茶到病除,不禁龍顏大悅,御賜紅袍一件,讓狀元帶去武夷山,批掛在九龍窠的茶樹上。此後,這茶樹就被人們稱為「大紅袍」了。

「大紅袍」由來的傳說

現如今,茶道館、茶藝館越來越多了,多過了銀行,多過了米店。「開門七件事」,排在最後的「茶」事,已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對此,你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滿足小康溫飽之後,對精神的追求、對意境的追求更多了。

中國是茶的故鄉,從「神農得茶」以來5000年,茶就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相依相伴,一直到茶為國飲的今天。在茶葉王國的王冠上,武夷茶可謂是一顆最璀璨的明珠。從它開始現身,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人的禮讚、外國友人的膜拜,成為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紅袍茶葉

武夷山何時有茶?宋代詩人范仲淹曾有詩句:「武夷仙人從古栽」,這當然是浪漫的說法。據歷史學家考證,我國茶葉在二世紀時由西南向東南傳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於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在這封信中,他把出產在武夷山「建陽丹山碧水之鄉」的茶,用擬人化的筆法,美稱為「晚甘侯」。「晚甘」,甘香濃馥,美味無窮之意。「侯」,乃尊稱。「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對武夷山的贊語。從此,「晚甘侯」遂成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唐代詩人徐夤有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草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詩人不但高度評價武夷茶,而且說明武夷茶從研膏轉為臘片,且印有飛鵲等裝飾圖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國第一茶聖陸羽在晚年慕名來到武夷山,寫有《武夷山記》,對武夷君的神話傳說,表示興趣,遂記之。而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寫的《葉嘉傳》,也是以擬人化手法記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樹這種嘉木譽為「葉嘉」,意為「茶葉嘉美」。

至於開篇所說到的 「大紅袍」,是武夷茶中的珍品。「大紅袍」的母樹於明末清初被人發現,距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古時採摘大紅袍,需焚香禮拜,設壇誦經,使用特製器具,由名茶師製作成茶。

武夷山大紅袍母樹

如今,位於武夷山九龍窠景區的3棵大紅袍母樹,依然吸引了如織的遊人。在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長,溫度適宜,終年有涓涓細泉滋潤茶樹,由枯葉、苔蘚等植物腐爛形成的有機物,肥沃土地,為茶樹補充養分,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品質超群。

萬里茶路

武夷茶雖然藏於深山,卻早早地走出了「國門」,並從古到今形成三條「茶路」。通過漫漫茶路,武夷茶與世界實現了三次握手。

一條是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抵達南洋和歐美各國。武夷茶對外交流自明朝就有記載,先是遠銷華僑居留地,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許多學者研究認為1610年運往歐洲的第一批茶葉就是武夷茶。此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將武夷茶從海上運往歐洲、美洲各國,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中葉五口通商後達到鼎盛時期。許多歐美人就是喝了武夷茶而開始了解中國,也因為有了武夷茶而有了紅茶的稱呼,並演繹出歐洲皇室「下午茶」的紅茶文化。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不僅包括位於摩洛哥的軍事重鎮丹吉爾(Tangier)、印度大陸的明珠城市孟買,以及價值80萬英鎊的財寶,還有來自中國武夷山的紅茶「正山小種」。這是英國人最早接觸到茶。很快,這種典雅浪漫的東方飲品就風靡了英國上流階層乃至整個歐洲,並掀起流傳至今的「下午茶」風尚。自此正山小種紅茶在歐洲歷史上成為中國紅茶的象徵,成為世界統飲名茶。

英國船隊販運茶葉

正山小種紅茶最輝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據史料記載,嘉慶前期,中國出口的紅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種」紅茶的名義。鴉片戰爭後,正山小種紅茶對貿易順差的貢獻作用依然顯著。由於正山小種紅茶茶味濃郁、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歡迎,老茶師、英國人諾頓誇獎說:「喝這種茶勝過飲人蔘湯」。

第二條茶路是陸上的「萬里茶道」。而武夷山的下梅村則是「萬里茶道」的起點。

尚茶的人喜歡武夷山的大紅袍,尚茶的人也喜歡下梅,因為下梅與茶的緣份更像一個傳奇——興旺與衰落皆因為茶。數百年來,這個古村與茶產生了糾纏不絕的情愫:明末清初開始,這裡就成了閩北地區最大的茶葉集散地。當年,下梅男人大多出去經營茶葉,家裡媳婦就在斜陽殘照之際,望著往來不息的船隻,等待男人的歸來……

武夷山下梅村

從下梅出發的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據載,每年茶期,茶商在下梅收購精製後的茶葉,通過梅溪水路運至崇安縣城,驗押之後,僱用當地工匠達千餘人,用車馬運至江西河口(現在的沿山縣)。由船幫改為水運至漢口,達襄樊,轉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鎮,而後用馬幫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太行,經晉城、長治,出祁縣子洪口,於魯村換畜力大車北上,經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歸化,再換駱駝至庫侖、恰克圖。

漫漫商路從武夷山的下梅茶市起步,到中俄貿易城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里。茶道在俄羅斯境內繼續延伸,從恰克圖經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幾個城市,又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使茶葉之路延長到13000多公里,成為名符其實的「萬里茶路」。

「萬里茶路」

如今,穿行在下梅村當溪兩旁的騎樓邊,當年的商店門楣還在,當年修建的九碼頭舊址尚存,然而物是人非。原來整日舟楫往來的繁忙的當溪,如今已變得平緩安靜。只有騎樓邊的美人靠至今風韻猶存,成為這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茶留下的文明遺存,與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下梅獨特的魅力。

今天的下梅村寂靜下來了,武夷茶在海內外卻更加紅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武夷茶走向世界的第三條茶路,也是武夷茶有史以來最寬廣、最磅礴的茶路。

如今,武夷山已擁有茶山15萬畝,涉茶人數達近10萬人,茶企6000多家;茶葉總產量(精製茶)8000餘噸,涉茶產業總產值超過16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產量銷往海外。

曬茶

2017年2月20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黃琪玉率領的「閩茶海絲行」西歐站經貿活動代表團抵達倫敦,拉開了閩茶為期10天的經貿合作之旅、文化交流之旅的序幕。當日,首批15家福建茶葉企業與英國的合作夥伴簽署了茶葉購銷合同,合同金額達4.86億元,並在倫敦設立了閩茶文化推廣中心。

創建於1995年的「三和」茶業就參與了此次閩茶赴歐洲的交流活動。作為一家面向海內外市場的現代化茶企,「三和」董事長吳榮山表示,「三和」以「弘揚中國茶文化,發展中國茶經濟,打造中國茶品牌」為己任,為創建中國茶行業的世界品牌而努力。

山水茶道

古人云:「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人們在茶飲的實踐中,漸而體會到了茶有清心雅逸去雜修德之妙,這與中華文化中的禮儀精神是一種天然的吻合。於是,茶便作為生活中的禮儀元素,形成了茶道之禮。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這是人們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武夷山的由衷讚歎。武夷山是三教名山,武夷茶的茶道之禮,集萃了儒釋道三家的精義,蘊含著碧水丹山的精氣神,張揚著千百年來的風雅頌。

燙杯溫壺、洗茶蘊香、懸壺高沖、分茶入杯、聞香品茶,一個個舒緩的禮儀步驟,通過人們對茶的品飲,體現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茶性如人性,其韻高致靜,飲茶可寧靜致遠,漸入「天人合一」之境;茶品如人品,宜精行儉德,飲茶可陶冶情操,漸做「德高望重」之人。

茶道之禮所輻射出的精神內涵,是秩序、仁愛、敬意與友善,是人們精神層面的清明澄澈與文明美德,因而,它不僅構成了茶道的文化根脈,也是社會清明吉祥、人心親和善良的外在體現。古代不同層次的茶宴茶會,以及時下流行的茶話會,都體現出茶道對社會、對人們的滋養。

「茶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不僅僅是作為飲料的物質層面的誘惑和吸引,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化載體與消費方式所帶來的精彩與神奇。」吳榮山說,除了把武夷茶賣到國外,近期,他還要在全球開設30家「三和」茶道館,通過茶道表演、培訓等方式,來推廣中國的茶道,深化客戶體驗,擴大品牌的國際影響力。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吧!


推薦閱讀:

世界公認的十大損壽習慣和長壽習慣!
全世界最美的星巴克都在什麼地方?
世界(包括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一般人直覺應該是無限的,但世界如果是一,又是個有限的概念?
揭秘110平2室2廳舊房大改造 破原局拓新世界

TAG:世界 | 握手 | 武夷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