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芻議當代楹聯的格律

「聯律」一詞在楹聯類報刊上出現頻率極高,足見對其爭議之激烈非同一般。其實,自古及今,還沒有誰制訂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聯律,但在實際創作時,所撰聯又都體現了較接近的格式。對這個較接近的格式也還存在部分爭議,大致如下:上下兩聯須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當、平仄相對、語意相關。當前,楹聯界爭議最多的兩個焦點當數結構和聲律。

一、關於楹聯的結構之爭

關於楹聯結構的爭論,大致有以下三種意見。

其一,對聯上下兩聯的局部和整體的結構均須一一吻合,否則就是病聯。

其二,對聯上下聯只需局部的結構或詞性在對應處基本一致,即或上下聯整體結構或句式不一,也無傷大雅。

其三,如果上聯為句中自對,則下聯也只需句中自對,上下聯之間不必求工,甚至上聯和下聯之間完全不像對仗,只要句中是一種自對,全聯也可認為是工對了。例如:「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前聽鍾,後聽笛,里聽書。」此聯上下聯各有三句,三句皆自對,而上下聯卻不對仗,它改變了對仗的方向,變上下對仗為左右對仗。但這種顛覆和改變,古今皆公認為不悖對仗工整原則,符合楹聯格律 。

筆者認為,上述第三種意見對結構放得太松,以至於「上下聯都不對仗」,實在算不上是古今公認的楹聯格律。如此形式的對聯真正流傳開去的也非常少見,可見古今聯家大多還是很講究結構嚴謹的。上述第一種意見體現了一種完美主義,能達到這個高標的多為短聯。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聯簡直無可挑剔,堪稱完美。然而,若以第一種意見的高標準來撰寫長聯,大概沒有幾人能做到令人滿意。其實很多著名的短聯都沒達到局部和整體在結構上一一對仗。例如爭議最多的一副對聯:「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若按第一種意見來判,該聯就是明顯的病聯;若以第二種意見來判,該聯不失為一副好對。可見,強調無懈可擊的結構完美未免太過苛刻,終將因辭害義。因此,我以為陳樹道先生提出的「化整為零一對一」分析法 算得上寬嚴適中,鬆弛有度。陳先生認為:「用結構+詞性」規範對聯是可行的,也是科學的。同時還說明,將結構分析擴大到整句,一般情況是沒有必要的。

關於楹聯結構的爭論自然還沒結束,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縱覽百家之言,不難發現,對楹聯的結構爭議雖然激烈,其實並沒有根本的對立;實際創作中,無論什麼樣的結構,基本均符合「結構大體相當」這個底限。

二、關於楹聯聲律的爭論

所謂楹聯聲律,一般認為是上下聯對應處的字詞須平仄相對,一聯之內要平仄交替,同時還要求仄起平收——上聯末字必須為仄聲字,下聯末字必須為平聲字。這樣才能使聯語的節奏鮮明和諧、迴環起伏、悅耳動聽。大凡為聯者都講究這樣的聲律,但具體到四聲、平仄的劃分時,卻又存在較大分歧。1、古四聲與新四聲之爭

當前,對新、舊四聲的爭論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其一,對聯屬傳統文學形式,所以就應當用古四聲來劃分平仄。

其二,堅決反對再以古四聲來劃分平仄。因為時代變了,既然推廣普通話是一項基本國策,那麼撰寫對聯和格律詩詞都應當以新四聲來分平仄,否則對聯文化難以傳承和發展。

其三,在目前或今後一定時期之內,應當允許雙軌並行,即古四聲不廢,新四聲也行,但在一副對聯中不能雙軌混用。

其四,乾脆不去計較平仄對仗問題,管它新聲古聲,能對則對,不能對也無所謂。

筆者認為,對聯應當講聲律,講平仄對仗,否則還能算是對聯嗎?所以第四種意見實在算不上是有意義的高見。前三種意見都各有理由,那麼該不該做出取捨呢?舊四聲誠然有古典音韻之魅力,但要求當下年輕人也將其奉為圭臬,無異於在現代的茫茫人海中去搜尋林黛玉似的古典美人。新四聲是語言發展不可逆轉的走勢,就像簡化字的推行一樣,按新四聲推行的普通話已成為中國語言文字教學的主旋律。總而言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幾乎所有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懂舊四聲,時代也不需要年輕人煞費苦心去掌握舊四聲;同時我們也該看到,大多數老先生對新四聲其實已經很熟悉了。鑒於此,我認為當前的楹聯和格律詩詞的創作應當提倡推行新四聲,但不馬上禁用舊四聲,且新舊四聲絕不可混用。不難預料,隨著國人的新陳代謝,新舊四聲之爭必不致於曠日持久;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反正在不久的將來,誰還不懂新四聲?又有誰還願意費力不討好地去學習掌握舊四聲?況且,那時候又還有幾個人真正諳熟舊四聲呢?古代沒有真正普及過普通話,所以舊四聲讀法各地不一,出入很大。古代未能規範舊四聲的讀法,難道現在還要去規範嗎?舊四聲讀法迥異,因此用所謂的舊四聲讀法去誦讀舊四聲對聯時,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別。到底哪一種讀法更正宗、更標準呢?恐怕沒有哪個權威專家能夠說服大眾了。現在,在普通話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不懂得自然也不會用舊四聲去讀對聯,那麼問題出來了:一些老先生挖空心思、沾沾自喜創作的舊四聲對聯讓年輕人用普通話來誦讀,拗不拗口?那還能體現古典音韻美嗎?難道為了體現舊四聲的音韻之美,就非逼著年輕人去學習並掌握舊四聲的讀法嗎?既然不懂舊四聲的讀法,那麼舊四聲的音韻美就無法體現,那舊四聲還有什麼生存空間呢?

顯然,舊四聲不合普通話的潮流,且讓它塵封到歷史的故紙堆里吧;它的使命已然完成,該是徹底退位的時候了。令人費解的是,在當前很多征聯大賽的評選中,依然有評委一見著舊四聲就如獲至寶,一見著新四聲便打入冷宮。興許是他太過衰朽,以致身居要席卻不合時宜。這種現象是極不利於對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甚至是大大阻礙了普通話的推廣,所以應當堅決反對!當然,由於當前的確還有極少數老先生不通新四聲卻又酷愛撰聯,所以對他們的舊四聲對聯也應當給予應有的尊重,但大可不必大肆吹捧和竭力提倡。請看這樣一副舊四聲對聯:「海上碑林天下絕;岸邊聯院國中奇。」若按舊四聲來判,「絕」為入聲字,自然就歸進仄聲字,位於上聯句末是非常準確的。如果按新四聲來判,「絕」為陽平字,放在上聯句末就明顯錯誤。再看一副:「春色滿園,華光耀眼真鮮貨;品牌盈室,奇巧無倫嘆妙絕。」此聯中的「絕」字,若依舊四聲就用得不當;而按新四聲,當然絕對沒有問題。

新四聲與舊四聲之間有許多對立,現在該哪一個做出讓步,自然毋需贅言。2、關於音步之爭

其一,平仄相間相對。平仄相間當然是針對聯句的音步而提出的。如「川媚/山輝/藍玉/朗;天高/月滿/蚌珠/肥」就完全符合此律。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未能完全達到平仄相間,只是達到了上下聯的平仄相對。

其二,出句不計,對句緊跟。所謂「出句不計」,就是出句(一般為上聯)平仄相間的音步數(即音節或意節)不計,根據語意、文意隨意發揮。所謂「對句緊跟」是指對句緊跟出句音步(意節點)平仄相反而對。

筆者以為,上述第一種規定太過嚴格,適用於幾個字的短聯,而對長聯則有些苛刻。第二種意見過於寬鬆,很可能導致一仄到底或一平到底。例如「五福/十福/全家/福/;千春/萬春/滿堂/春」這樣的俗聯,讀起來極不舒坦,看上去也大煞風景。因此,音步上還是要講究一定的平仄相間,只是不必逐一相間。如果出句完全不計平仄相間,那麼撰聯就沒有太大的技藝含量,必將有損它的藝術魔力。

(編者註:本文有刪節)


推薦閱讀:

當代名家濕疹內治要點(一)對濕疹辨證要點
今夕何夕│楊釗:保守主義如何塑造當代美國的政治文化
黃蕉風:當代墨學復興運動前瞻(3)
學誠法師:古剎藏「大V」 當代英傑
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格式篇

TAG:格律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