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殷:克里米亞歷史
06-19
克里米亞似乎無法逃脫它的宿命:政治上、歷史上、軍事上……這片貌似嫻靜之地似乎永遠處於爭端之中
克里米亞是個遙遠的名字。 但它卻從未處於長久的平靜。 這裡最先被凱爾特人(今蘇格蘭、愛爾蘭人的祖先)佔領,接替他們的是中亞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希臘人隨後抵達,之後的征服者是羅馬人。在前仆後繼的佔領者名單上,還有哥特人、匈奴人、保加爾人、可薩人、欽察人和蒙古人。18世紀後半葉,它開始了長久地歸屬於沙俄的歷史。 它不過是個小島。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里,南臨黑海,東扼亞速海,靠著北部一條幾公里寬的窄長地峽,它與烏克蘭大陸相連,東部則是龐大的俄羅斯版圖。 坐落在半島南部的克里木山脈將克里米亞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北部是乾冷、荒涼的平原,除了幾座無人問津的斯泰基人墳墓,鮮有值得流連與參觀的文明。南部則是溫潤、繁榮的黑海之濱,不僅如此,克里木山脈的存在,還使之成為易守難攻的戰略高地,其高大險峻的灰白色懸崖,更為平靜的黑海之水添了些許指點江山的英雄氣概。 這也成就了克里米亞的重要價值。 對於俄羅斯而言,幾百年來,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並由此遏制與克里米亞隔海相望的土耳其,之後南下地中海、印度洋,直至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地區。沙皇葉卡捷琳娜則直率地將克里米亞描述為「俄國和土耳其領地的鑰匙」「當它屬於土耳其時始終是危險的,當它屬於俄國時,俄國的安全就可靠而穩固,亞速海和黑海也會處於俄國的統治下。」 克里米亞因此也成為俄土戰爭中爭奪的重點。1768年和1787年,通過兩次對土作戰,葉卡捷琳娜先是強迫土耳其承認克里米亞汗國「獨立」,繼而迫使土耳其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國,奪取了自彼得一世以後,俄國統治者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繼而建立了陸路直通歐洲心臟、水陸直通地中海的龐大帝國。 對此,這位德國公爵的女兒曾不無驕傲地說:當初,我隻身一人遠嫁俄國,兩三套連衣裙,一打襯衣,一打襪子和手絹就是我的全部嫁妝;而現在,波蘭、克里米亞汗國和黑海就是我送給俄國最好的嫁妝。1783年,黑海艦隊正式建立,並將基地建立在克里米亞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爾。 但即便在荒蕪的北部地區,分裂與爭議仍在以另一種形式表達。 兩條相互交叉的鐵路在克里米亞北部地區十分顯眼。一條來自烏克蘭首府基輔,沿著半島的東北部由西至東通向刻赤;另一條則來自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從半島中間由北向南,縱向經過克里米亞的首府辛菲羅波爾,直抵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 一條代表著現實,另一條則寓意著歷史。 沿著從辛菲羅波爾到塞瓦斯波托爾的鐵路,一路穿越險峻的克里木山脈,似乎就在一步步經過克里米亞數百年來的歷史,金帳汗國的王庭,沙皇的征戰,韃靼騎兵的鐵蹄,蘇聯紅軍的浴血奮戰,韃靼人被流放的征途…… 一切都隨著鐵路穿越群山,呼嘯而逝,幾乎是一瞬間,黑海就鋪展在眼前。 似乎是有意對抗對它的命名,黑海海水清澈明凈,濕暖宜人。事實上,黑海並非是以顏色命名,而是方向。早期在克里米亞建立殖民城邦的希臘人,習慣用顏色來表達方向:黃色為東,紅色為西,黑色為北。黑海之意,實為北方之海。 塞瓦斯托波爾共有9個海灣,周圍群山環抱,避風條件優越,航道水深94至107米,碼頭水深64至76米,經年不凍,是難得一見的天然良港。整個塞瓦斯波托爾市依山而建,面朝大海,背靠峻岭,堅不可摧。 即便如此,塞瓦斯波托爾也曾被兩次徹底摧毀。 第一次是19世紀中葉的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作戰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塞瓦斯波托爾市被圍城達11個月,攻守雙方十數萬士兵死於城下,全城近乎被夷為平地,俄羅斯的海軍靈魂科爾尼洛夫與英法聯軍的兩任主帥聖阿諾德、拉格倫皆命喪於此。 第二次是在二戰中。德軍企圖奪取塞瓦斯托波爾,以控制整個黑海。戰爭最後,克里米亞大部分區都被攻克,塞瓦斯托波爾成為孤島,德蘇兩軍在此反覆拉鋸,蘇軍以無比的勇氣和韌性,在這裡堅持了250天。 蘇軍最終勝利了。但也永久地改變了克里米亞的人口結構。 韃靼人曾是克里米亞的主要居民。被俄國吞併後,韃靼人雖然經歷了幾次大遷徙,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仍占克里米亞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餘人口則以俄羅斯、烏克蘭族為主。 1944年,斯大林以韃靼人「與德國佔領軍合作」為名,宣布將所有韃靼人驅逐出克里米亞領土。三天之內,韃靼族人無論男女老幼,一律被塞入擁擠的悶罐車,在通往中亞流放地的過程中,飢餓與疾病奪去了這個民族近半數的人口。 直到1989年,葉利欽簽署的一項法令,承認斯大林驅逐韃靼人到特殊定居點的行為構成了種族滅絕,韃靼人終於獲准得返家園。但克里米亞的面貌已被徹底改變了。如今,克里米亞島的俄羅斯族人是主要人口,佔60%,烏克蘭族佔25%,韃靼人只佔12%。 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軍事功能,克里米亞人已經習慣了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半島上。 很長一段時間,外國人不被允許在半島上隨便活動,即便是克里米亞人,也必須獲得特殊的通行證,才能進入塞瓦斯托波爾。直至1996年,塞瓦斯托托爾才允許外國人進入,但仍需特別簽注。在旅遊旺季的夜晚,克里米亞南部海岸線隨時可見邊境衛隊的身影。 1954年,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交割給了烏克蘭,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恢復了克里米亞的自治狀態,並於1996年宣布克里米亞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仍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作為俄國反對西方與土耳其的堡壘,已成為克里米亞人根深蒂固的意識。 2007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6.9%的克里米亞人認為,北約是侵略性的軍事集團,只有4.7%的人認為它是防務聯盟;74.6%的人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支持者只有5.9%。 2006年5月,美國與烏克蘭準備在克里米亞舉行聯合軍演,遭到當地民眾圍攻,美軍被迫撤離;2008年7月,北約擬與烏克蘭在克里米亞舉行軍演,約有300人用石塊對抗在半島西岸登陸參演的北約海軍陸戰隊,軍演再次流產。 克里米亞民眾對於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態度也在曖昧之中。 1992年5月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當時克里米亞有80%的民眾主張脫離烏克蘭,實行自治;而要求實行烏、俄雙重國籍的也有82%;克里米亞幾乎有一半的居民從事軍工造船行業,一半以上的配套產品來自俄聯邦國家;與此相對應,每當戰爭紀念日,常有身著蘇軍軍裝與烏克蘭軍裝的軍人,並肩站在一起,向各自的軍旗致敬。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過去20年間,克里米亞名義上屬於烏克蘭,俄羅斯實際上控制著克里米亞所有值得控制的一切。屬於烏克蘭的是從刻赤經尚克伊至克拉送波瑞克的北部一線,南部的一切都是俄羅斯的:俄語、俄羅斯人,俄羅斯節日,以及俄羅斯的軍艦和士兵。 慘烈的二戰之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特授予一些城市「英雄城」的最高榮譽稱號,在13個「英雄城」中,有4個在黑海流域,克里米亞佔了兩個,一個是塞瓦斯托波爾,另一個是半島最東側的刻赤。 刻赤是刻赤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對面即是俄羅斯的北高加索地區。如果說塞瓦斯波托爾是歷次戰爭的前沿,刻赤便是塞瓦斯波托爾的戰略後方。塞瓦斯波托爾的兩次陷落,都是沒有保住刻赤。 登上刻赤沿海的石崖,向海面俯瞰,會看到全然不同的亞速海與黑海。亞速海如青玉般流亮,相比之下,黑海果真如墨玉般深邃。這是因為,亞速海有頓河、庫班河等大量淡水河流注入,含鹽量很低,另一方面,亞速海最深處只約14米,最淺處甚至不到1米,平均深度8米,是世界上最淺的海。 在刻赤與塞瓦斯托波爾之間,就是克里米亞半島上最為出名的城市雅爾塔。 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雅爾塔都是整個克里米亞半島上的異類:它沒有塞瓦斯托波爾、刻赤的悲壯戰爭史,也沒有辛菲羅波爾的政治意味,它是一座完全休閑、正常的城市。它唯一被載入史冊的記錄來自二戰後期的雅爾塔會議。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戰火,這就是克里米亞人數百年來面對的主要生活內容。 克里米亞居民的英語並不流利,這裡的遊客大多來自俄羅斯。中國人行走在街道上,很容易引來好奇的目光。不同於排外的莫斯科,大多數居民對中國人還是頗有好感。 但如果真正進入他們的生活,與他們交談,便能隱約感受到安詳平和下的一絲莫名的張力。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或韃靼人,他們的父輩都曾捲入戰爭的這一方或那一方,他們不談論戰爭,卻仍有不經意的敵意與疏遠、防範與區隔,在伏特加的刺激下,兇猛地迸發出來。 (作者系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推薦閱讀:
※「塔山雄師」41軍對越作戰史
※能簡單介紹一下慈禧嗎?
※你知道王甲本將軍在抗戰的功績嗎?
※百年前的南極探險照片,被上了彩色以後。。。
※走向共和是以哪種時代背景講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