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化散文 伍子胥——用性命稱稱「家」與「國」

伍子胥——用性命稱稱「家」與「國」

                      作者  白坤峰

   

(作者本人攝於 伍相祠)

  那個時代就是那個時代,也許你怎麼也想不通,但司馬遷很明白個中曲折。他的《伍子胥列傳》對這位所謂的「逃國者」給予了高度評價。

  春秋戰國時代,「國」的觀念並不太強,像屈原那樣哭地呼天為祖國而死的人倒是鳳毛麟角,所以「人」的價值就顯得特別突出了。我只舉兩個例子,那時許多國家的宰相都由外國人擔任,如秦國歷任宰相:百里奚,虞國人;商鞅,衛國人;甘茂,蔡國人;范雎,魏國人;蔡澤,燕國人;呂不韋,衛國人;張儀,魏國人;李斯,楚國人。伍子胥臨死把兒子送到齊國,而齊國與吳國正兵戎相見。

  那時的名人或渴望成名成功的人,奔走於各國之間,哪裡有地位哪裡得到尊重就奔向哪裡,他們就好像今天的「世界公民」,哪裡有幸福哪裡就是我的家鄉哪裡就是我的祖國。

  如果按照正常的生命軌跡,伍子胥(伍員)必定成為一個鐵杆的楚國熱愛者,他的祖先伍舉,就是那個勸說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的名臣,楚國後來成為超級大國楚莊王後來成為「霸主」就有伍舉的一份大功,所以伍家後代在楚國一直很有名氣,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已經是太子建(熊建)的太傅了,哥哥叫伍尚,哥倆都以德才兼備為大家稱嘆。這種情況下,伍子胥愛國還愛不及呢怎麼可能有叛國念頭!

  可是,楚平王(熊居)失去了人性。太子建信任太傅伍奢,不信任少傅費無忌,費無忌羞嫉交加陰險地使了連環計:楚平王派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建挑選媳婦,(古人早婚,太子建15歲)秦女十分漂亮,費無忌誘引平王:「秦女絕美,王可自娶。」楚平王於是另外給太子建娶妻而自娶秦女並極度喜愛她,很快生下了兒子熊軫。費無忌繼續挑撥平王:太子對你很有意見啊。伍奢知費無忌陷害太子建,氣憤地說:「王獨奈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費無忌火上澆油開導了一句:大王不採取行動,必被太子所擒。

  領導永遠不會有錯,如果錯了就繼續錯下去以示正確。楚平王大怒,逮捕伍奢,派將軍奮揚去殺掉太子建。

  人性美就在漆黑的人性惡的夜空閃出幾道耀眼的亮光。

  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建:「太子急去,不然將誅。」太子建立刻逃到宋國。費無忌言於平王:「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楚平王使人對伍奢說:「你能叫兩個兒子來,我就讓你活下去;不能則死。」伍奢了解兒子們:「大兒子伍尚仁義老實,他會來的,但二兒子伍員(伍子胥)為人剛毅果敢,能成大事,他明白來了也是死,他一定不來。」

  平王不聽,使人召二子:「來,吾讓你父親活;不來,就殺了伍奢。」(這種手段文革時有人成功使用過以達到滅門除根的目的)

  伍尚欲往,伍員(伍子胥)苦勸忠厚的哥哥:

  「楚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尚決絕地說:「我知道去了也不能保全爸爸的性命,然而爸爸讓我去而我不去,逃走後萬一不能報仇雪恥,不是被天下人恥笑嗎。你立刻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將赴死。」

  楚國武警官兵前來捉拿,伍子胥執弓搭箭對準他們,他們不敢上前,伍子胥從此踏上了生死逃亡路。父親聽到子胥已經逃走,幽幽地說了一句:「楚國君臣就等著刀兵之災吧。」

  伍尚至楚,與父親一起被殺。太子建報仇心切,竟想聯晉滅鄭,結果事泄在鄭國被殺。情急之下伍子胥帶著太子建的兒子熊勝逃往吳國。(熊勝還只是個幼兒園的孩子)

  到了楚吳邊界的昭關(安徽含山縣)他們被邊防軍人認出。

  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值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史記·伍子胥列傳》)

  這是千年以來很感動善良中國人的一幕,那個普通漁夫沒有留下名字,然而他拒絕執行上級的命令,哪怕它打著國家的旗號,只因為它不義!他不為了什麼,他拒絕了百金之劍,他坦誠一笑說得多實在:「楚國的法令,抓到你賞糧食五十萬斤,還封官進爵,我怎麼可能要你的這價值百金的東西呢。」讀者可以想到,伍子胥必定立刻道歉,然後含淚而去。

  清代方殿元寫下《伍子胥》這首詩,就是選取了伍子胥逃亡過程中的這件好像非常小但非常感人的義舉:「伍員被怨毒,存軀為父兄。蘆中呼渡急,所畏非死生。浩浩楚江流,匹夫怒難成。漁父哀歌起,深知窮士情。笑謝千金劍,還君報不平。」

  「笑謝千金劍,還君報不平。」有了這樣的漁夫,才有了後來的伍子胥。有人說伍子胥只屬於那個時代,我並不贊同;其實義舉代代相傳,只是春秋戰國時代人性張揚義舉更耀眼,當然「反右」與「文革」時期我們不會見到這樣的漁父,正如前東德「國家安全部」(史塔西)從未出過電影《竊聽風暴》中「良心發現式的秘密警察」,「對不起,一個都沒有。」史塔西舊址博物館館長毫不猶豫。

  中華民族族應該記住這位普通的漁夫,伍相祠中似乎應該有漁夫的塑像,讓他坦然接受後世中國人的敬意與懷念,也讓中國人明白怎樣才能得到敬意與懷念。

  司馬遷沒有記錄「伍子胥過昭關一夜頭白」,正如也沒有記錄勾踐的勞改與卧薪、西施的魅惑。我想,以司馬遷的文學敏銳必定會注意「一夜頭白」的重要細節,如果它存在的話。但我仍然感謝後人的演繹,因為能想到年青的伍子胥一夜頭白的人必定是義士或善人,他太理解伍子胥身心欲焚的萬鈞悲憤了。至於妻子不想累贅而自殺、東皋公讓酷似伍子胥的皇甫訥掩護等情節,也許更是好心人的生造,但這些故事無一例外地表達了對本來遵紀守法卻被逼亡命的楚國公民伍子胥的同情、對暴政的憤怒。韓非子後來以小人之心杜撰伍子胥對追捕者訛詐地威脅「我會說珍珠被你吞到肚子里」只能讓我們鄙視了。因為伍子胥不是無賴潑皮。

  「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風餐露宿、晝伏夜出、饑寒驚懼、無衣無食,伍子胥重病民,上天還算有眼,讓他活了下來,他從江蘇的丹陽一路要飯來到了吳國的蘇州。

  吳王僚非常賞識伍子胥,答應出兵楚國為他報仇。然而事情沒有那麼順利,他成了別人的奪權工具。吳王僚的堂弟公子光先勸哥哥不必為一個外國人伍子胥而與楚國結怨,轉而對一籌莫展的伍子胥說:如果你能幫我殺死吳王僚我一定幫你伐楚!

  一生只為報仇的伍子胥答應了,他推薦了勇士專諸。然而,五年之後,一個讓伍子胥悲憤欲絕的噩耗從楚國傳來——楚平王死了,他與秦女生下的那個兒子楚昭王熊軫繼承了王位。民史稱伍子胥一連三天未曾進食。怎麼辦?現在我還能怎麼辦?父親死了,哥哥死了;現在,仇人也死了。他什麼都想到了,但怎麼也想不到楚平王會死去。他能長壽百歲多好,他明白我會去找他的!你殺我的父親和哥哥,那麼,我殺你的兒子!父債子還!

  後來,專諸用一把魚腸劍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如願以償登上王位,他就是後來的春秋霸主之一、著名的吳王闔閭(或闔廬)。公子光極為信任伍子胥讓他負責吳國內外政務,修城練兵,準備伐楚。伍子胥又推薦軍事家孫武主持軍隊,孫武正是在吳國完成了著名的《孫子兵法》。

  千里之外的楚國首都郢(湖北江陵),已經感受到漸漸逼近的殺氣了。

  民憤極大的費無忌失去了靠山,很快被處死,但吳國的戰爭機器沒有停下來。

  伍子胥的才能與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他首先修建了一座設施一流、高宏壯觀的闔閭大城。「蘇州建城已2500多年,2500多年以來城址未變,2500多年來無災難性地質、氣象影響。」蘇州,好地方!

  蘇州百姓感謝蘇州城的總奠基人、總設計師、當年的外來移民伍子胥,他們把蘇州的水源口稱作胥口,進城的水道稱胥江,途經的山稱胥山,水道進城入口稱胥門。

  但是,伍子胥墓在「文革」中被蘇州紅衛兵破壞無遺。1986年,蘇州政府為紀念建城二千五百周年,在胥江西岸重建了伍子胥墓。蘇州人,有點對不住伍子胥。

  吳王闔閭、伍子胥﹑孫武興師伐楚,連戰連勝攻入了楚國的首都郢。楚昭王倉惶逃走。十九年之後,楚國人伍子胥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踏進祖國的首都。我們能想到吳兵的一路燒殺,伍子胥好友申包胥此時逃至山中,足以證明楚國解放軍並不是真正的仁義之師,這是後人對伍子胥最大的、也可能是唯一的不滿。

  楚昭王跑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廟,伍子胥不聽孫武的勸阻,燒毀楚國的宮殿祠堂,又掘開了楚平王的棺,「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這就是成語「鞭屍」的來歷,只是今天已沒有了「報仇雪恨」的內涵)

  逃在山中的申包胥使人對伍子胥說:「你報仇,也太過分了!你畢竟是楚平王的臣子,你也曾北面而事之,現在竟然鞭打死人,難道不是過於傷天害理嗎?」

  伍子胥一聲長嘆:替我向申包胥道歉吧,「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我的時間不長了但路還很遠,所以我有意違背情理做事)

  我理解你,朋友,但你無法理解我,因為你沒經歷我的家仇,經歷不可替代;你指責我過分,但我為什麼會過分是誰逼我過分你明白嗎?我的仇恨太深了,我不在乎什麼了,如果上天要懲罰我,那就來吧,我,已經無所謂了。

  網友「都好就好」為此擊節高歌:「壯哉,伍子胥,千古復仇第一人。以一個匹夫之身,終於完成了對一個國君的復仇,真是痛快淋漓。千年以下,依然警戒那些暴君,依然鼓勵著平民對暴君的反抗。」

  遲到的正義依然是正義,對中國人而言,及時的正義可能太少了。記好了,作惡必遭報應,哪怕你死了,也早晚可以算到你頭上,即使你用了最好的棺。

  司馬遷對這位叛國者評價極高,讚美他是「烈丈夫」:「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司馬遷……把歷代統治者所標榜的『君討臣,誰敢仇之?君命,天也』的謬論撕得粉碎,著力表現復仇主體舍倫理之義報血親大仇的快意淋漓。……『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在此可見司馬遷對復仇的肯定,復仇與否就成為伍子胥是『螻蟻』或『烈丈夫』的個體人格品位評定的風標。」(伍淑怡)

  吳王闔閭在對越國戰爭中受傷而死,伍子胥輔佐闔閭的兒子夫差成為霸主,父子兩代霸主,都是伍子胥傾力相助的,可謂空前絕後。夫差率軍差點滅了越國,越王勾踐用重金收買吳國的太宰嚭,伯嚭說了勾踐的好話,於是夫差輕易放過了越國。說起來伯嚭與伍子胥命運如出一轍,伯嚭也是全家被楚王殺死只有他一人僥倖逃脫來到吳國,同命相憐,伍子胥推薦嚭做太宰。然而,嚭後來卻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夫差好大喜功發兵攻打山東的齊國,而此時越國十年生聚已經虎視眈眈了,伍子胥苦勸夫差「先越後齊」。

  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將悔之無及。」而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諫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汝與吳俱亡,無益也。」乃屬其子於齊鮑牧,而還報吳。(《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把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又回到了吳國。他早已深深愛上了吳國,吳國早已成為他的祖國與故鄉,他幾乎把一切都獻給了吳國,吳國的強大包含著他的才智心血,他完全可以再投奔別國,以他的才幹,不怕找不到高薪職位,然而他回來了,等待著與吳國一同滅亡,然而,他沒有想到,死亡很快到來了。

  太宰嚭趁機挑撥,自我膨脹的夫差早已煩厭了耿直的恩相伍子胥,就派人送給伍子胥一把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嘆曰:「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若:你)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史記·伍子胥列傳》)

  越國趁夫差遠征齊國兵力力消耗之時消滅了吳國,夫差用那把屬鏤之劍自殺前,「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並祭祀了伍子胥。伍子胥在吳國甚至在越國都得到了應有的尊重。這是對「人」、對生命個體的尊重。

  「君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之後,伍子胥名氣漸低,諸葛亮名氣越來越高,成都的武侯祠越來越豪華。但湖北的屈原祠卻很小,為了葛洲壩工程三峽工程已搬家兩次了。沒什麼可奇怪的,諸葛亮是成功人士、行政級別更高而已。

  江浙百姓認為: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伍子胥的屍體是五月五日沉入河中的,龍舟競渡也是起源於此,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伍君便是伍子胥。這比屈原端午節早200多年! 又傳說伍子胥死於農曆八月十八日,從此錢塘江就有了怒濤滾滾的大潮,伍子胥乘著素車白馬隨潮而來,成為錢塘江的潮神。

  雖然吳國的夫差絕不會把伍子胥屍體裝入「鴟夷」(皮革)投入越國的錢塘江,然而,「鴟夷」、「怒濤」卻成了正義、正氣的代名詞。當年的反清雜誌就名曰《浙江潮》,依稀看到伍子胥的影子。

  大年初六,我來到了蘇州伍相祠,它並不太出名,從屬於古城盤門景區。「氣壯山河」的橫匾下,伍子胥彩繪塑像栩栩如生,我凝視他如雪的白髮。中國祠廟的人物塑像多粗製濫造,此像卻生動精美令人肅然。

  蘇州人范仲淹有詩《伍相廟》:「胥也應無憾,至哉忠孝門。生能酬楚怨,死可報吳恩。」詩一般,話倒也實在。

  另一個蘇州人高啟用同樣的思路寫道:「鞭屍楚墓生前孝,抉目吳門死後忠。……我來無限傷心事,盡在越山煙雨中。」詩比范仲淹強,但水平還是欠高。

  倒是另一位蘇州人(太倉)王攄的在明末清初感嘆讓人耳目一新:「蕭條古堞樹棲烏,再拜祠門落日孤。報父有心終覆楚,殺身無計可存吳。」《謁伍相國祠》

  胥王廟景區經重建之後又是繁華萬千,但盤門的伍相祠倒是有些窄小清靜了,也好,讓這位一生坎坷的烈丈夫靜一靜靜一靜。

  「我曾經奮鬥,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造,讓我在你為父的臂抱中歇一歇吧。」(《約翰·克里斯朵夫》結尾語)

  秀美溫潤的蘇州啊,請你永恆護佑他的魂靈。

寫於2010年3月


推薦閱讀:

優美散文欣賞—— 我的小桃紅
求推薦圖書類似於汪曾祺散文?
【優美散文】梧桐,梧桐
散文精選:六月,祭奠那些過往
散文精選:拾一暖春色,芬芳情深流年

TAG:文化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