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北朝「一姐」的改革事業

《後漢書·列女傳》記載班固之妹班昭作《女戒》七篇,提倡女子唯美以柔德,可是她的「閨蜜」鄧綏鄧太后,卻是東漢最有權勢和政績的皇太后。可見女性的剛或者柔,端的看自己身居何位,不完全是教育。北朝的女子的強悍能幹,在《顏氏家訓》中有清楚的記載,其中北朝「一姐」,非馮太后莫屬。在中古歷史上,馮太后及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資料圖

一、太后是如何煉成的?

馮太后(442-490),名字叫淑儀,長樂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市)人,祖父馮跋是北燕(407-436存在)的開國國君。北魏滅北燕,淑儀的父親馮朗降魏後,曾任北魏秦州、雍州刺史。馮太后本人出生於長安,大約就是出生在父親在此任職的時候。母親王氏,可能是一位出身於高句麗的姑娘,系樂浪郡(治所在今朝鮮平壤大同江南岸)人。

文明後馮氏入宮時,只有14歲,封為貴人,丈夫文成帝拓跋濬(440-465)比她長兩歲。根據北魏的習俗,貴人被選為皇后,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不能生兒子,因為生了兒子,特別是兒子被立為太子,生母就得自盡。這樣的事情在漢武帝時是出現過的,北魏自道武帝後,卻被立成了「家規」。

第二個條件是親自成功地鑄造自己的銅像(金人),若不成功,表明神靈不佑。馮淑儀沒有子嗣,這個條件滿足了,可是,鑄造金人,對於一位稚嫩的美女來說,確實不容易。馮後的親姑媽在北燕亡國時就沒入宮廷,其時為貴人。馮貴人是過來人,對於這種事情自然比一個小姑娘要強。大約有姑媽的幫助,淑儀居然鑄造金人成功,因而被文成帝立為皇后。這一年是456年,她剛15歲,丈夫17歲。

文成帝與馮皇后生活美滿,這個時候的北魏沒有大的戰爭。465年,就在丈夫26歲的時候,文成帝突然崩駕,不到24歲的馮皇后年輕守寡,悲痛欲絕。按照北魏的制度,皇帝崩駕,其所御用之物,都要予以焚燒。面對燃燒舊物的烈焰,馮皇后突然縱身一跳,投入烈火中,要隨文成帝而去。左右貴族大臣及宮廷宦者,無不大吃一驚。手忙腳亂地把皇后救了出來。幸好搶救及時,馮皇后留下了性命。朝野胡漢臣僚,無不為馮後的深情和勇敢而震動。這一跳也奠定了馮後在朝廷莫與爭的地位。

獻文帝拓跋弘(454-476)即位,馮淑儀被尊為皇太后。其時皇帝只有12歲,孤兒寡母,宰相太原王乙渾「專制朝權,多所誅殺」,甚至圖謀不軌,要「為其妻求稱公主」,侍中拓跋丕告乙渾謀反,馮太后果斷出手,抓捕了乙渾,誅之。(資治通鑒卷131)於是,太后臨朝稱制。

獻文帝拓跋弘逐漸成年,馮太后還政。特別是孫子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出生之後,馮太后一心教育孫子,不問朝政。這時的馮太后尚年輕,英俊而有才華的青年軍官李弈,是其內寵,外面頗有風言風語傳聞。獻文帝大約不僅僅是覺得難堪,而且擔心太后與外臣關係過於密切,會影響其行政,於是找了個借口,把李弈給殺了。

我不問政事,你卻要干預我的私事,太后心中很是不得意。於是,471年馮太后迫使獻文帝禪讓,傳位給年僅5歲的孝文帝拓跋宏(467-499)。獻文帝並沒有完全放棄權利,卻於476年不明不白地死去。《魏書·馮太后傳》只是說,「時言太后鴆之也」。《資治通鑒》則乾脆說,「魏馮太后內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顯祖(獻文帝),密行鴆毒」(《資治通鑒》卷134)於是,太后再度臨朝稱制,次年(477年),改年號太和。芳齡35歲的馮太后,成為當時中國最有權勢的女人!

表面的皇帝是馮太后的孫子、12歲的孝文帝,但是,太皇太后馮淑儀「臨朝專政」,史稱「高祖(孝文帝)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高祖者。」(《魏書·馮太后傳》)《資治通鑒》記述馮太后的駕馭之術說,她首先是賞罰分明;其次是重用情人李沖、王睿等,但是,這些人都是優秀的人才,並不僅僅是私寵;第三,既豁然大度,又嚴格管控。「太后自以失行,畏以議己,群下語言小涉疑忌,輒殺之。然所寵幸左右,苟有小過,必加笞棰,或至百餘;而無宿憾,尋復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貴。故左右雖被罰,終無離心。」(《資治通鑒》卷134)

在日常生活中,馮太后崇佛,為人節儉,性格寬和。有廚師進食,有一個小蟲子在粥里,孝文帝大怒,欲加以極刑,太后卻一笑了之,寬待了廚師。

二、馮太后改革: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從北魏統一到馮太后執政的時代,應經歷了將近半個世紀,若從拓跋珪建國算起,則將近百年。現在的北魏,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北方胡族政權,而是統治者廣袤北方地區的中原王朝。但是,北魏的國家制度卻依然處在草創階段,從打天下過渡到治天下,需要進一步完善各項基本制度,改革勢在必行。這個責任就落在了馮太后身上。

馮太后的改革從最基本的體制機制建設入手。包括俸祿制度、均田制度、三長制度,這些制度都是為了解決國家機器運作的機制問題。

太和八年(484),「始班俸祿」,即建立正式的俸祿制度。做官應該有俸祿,就是我們說的薪水。可是,此前北魏官員的收入主要不是工資收入,鮮卑貴族馬上打天下,依靠征戰發財,他們的財富主要是搶奪而來,是血紅色的。可是要統治中原內地,必須有文官治理,如果沒有合理合法的收入,必然有黑色或者灰色收入。這對於長治久安不利。所以,馮太后把俸祿制度的建立,即官員薪酬制度的規範,放在了啟動改革的的首先位置。這年九月,朝廷「仍分命使者,糾按守宰之貪者」,重點打擊官吏貪污枉法行為。

太和九年(485),頒行均田制度,解決耕者有其田的問題。從西漢中後期以來,土地兼并始終是中原王朝最嚴重的社會問題。王莽曾經用極端的平均主義手段實行「王田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不具有可行性,問題更糟。現在鮮卑入主中原,北方人口大量流失,馮太后從古人的人丁百畝的理念出發,施行均田制。這年十月,她接受了李安世的建議,「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制度規定:「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止四牛。」對於「初受田者,男夫給二十畝,課種桑五十株;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資治通鑒》卷136) 這個制度照顧了富裕地主的利益,也為普通農民提供了不再依附豪強的可能條件。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長制」,即重建基層政權。自五胡亂華以來,魏晉時期傳統的統治秩序,在北方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豪強隱蔽民戶,十分嚴重。十六國到北魏初期,中原地區,「或百室合戶,或千丁共籍」,宗主與依附人口居住在塢堡之中,得到隱蔽和保護,這種體制,叫做宗主督護制。(《魏書·李沖傳》)內秘書令李沖建議建立「三長」之制:「五家立鄰長,五鄰立里長,五里立黨長,取鄉人強謹者為之。」同時,改革賦役制度,減輕農民負擔。這項建議下朝廷議論,反對者眾,地方豪強尤其反對激烈。最後馮太后拍板決定。「文明太后曰:立三長則課調有常准,苞廕之戶可出,僥倖之人可止,何為不可!」

北魏第一名臣崔浩,也試圖「整齊人倫」,用漢文化來促進鮮卑政權的進步,結果丟了性命。這是因為他觸及的是敏感的文化與種族優劣問題。現在馮太后的改革,提供的是增量改革,不僅官員的薪酬制度,解決了其後顧之憂,而且均田制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三長制」和戶籍制改革之初,「民始皆愁苦,豪強者尤不願。既而課調省費十餘倍,上下安之。」(《資治通鑒》卷136)

總之,馮太后改革的成功,不僅因為她身居太后之尊,有崔浩完全沒有的優勢,而且因為她的改革,觸及到的是政治與經濟體制轉換問題,更加觸及到了改革的本質。

資料圖

三、改革成敗:取決於是否後繼有人

商鞅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其人雖亡,其政猶存,秦惠文王之後,商鞅的改革政策得到繼續貫徹執行。北魏馮太后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影響及於隋唐,是因為後繼有人。這就是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北魏的改革到了魏孝文帝完全執政時代,達到了高潮。

拓跋宏是獻文帝的長子,母親李氏,中山大族李惠之女。469年,年僅3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按照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李夫人被賜死,拓跋宏由祖母馮太后親自鞠養。本來臨朝稱制的馮太后,歸政於年已16歲的獻文帝,自己把全部把精力都用來培養這個小孫兒。史稱「太后以高祖富於春秋,乃作《勸戒歌》三百餘章,又作《皇誥》十八篇,文多不載。太后立文宣王廟於長安,又立思燕佛圖於龍城,皆刊石立碑。」顯然太后是在用儒家傳統文化在教育這位小皇帝。《資治通鑒》上說,拓跋宏曾吃過太后的罰杖,還一度把他關了三天,威脅要廢黜他。可見,馮太后絕對是嚴厲而有慈愛的老奶奶。

家嚴出孝子。太和十四年(490)九月,馮太后病逝。23歲的孝文帝,對於祖母的去世悲痛欲絕,「勺飲不入口者五日,哀毀過禮。」(資治通鑒卷137) 十月,葬之於永固陵,這是她本人的生前遺囑,沒有與丈夫文成帝合葬於雲中的金陵。(馮太后雖然與文成帝有長達九年的婚姻,但是,自從24歲守寡之後,在後來20多年的歲月中,她的男寵就沒有斷,先後有李弈、王睿、李沖等。我想這也許是她不願意與文成帝合葬的原因之一。當年在文成帝崩駕前要投火自盡的情感早就已經淡忘了。)

含著悲痛,孝文帝繼續了祖母的改革事業。孝文帝改革最重大的事件,是太和十七年(493)遷都洛陽。遷都中原不僅僅是一個「入主中原」的象徵,而且遷都也為進一步推進全面的漢化政策,提供了前提。《資治通鑒》卷138詳細記載了這次遷都的原委:「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群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欲以脅眾。」 這一年九月,大軍行至洛陽時,霖雨不止,「時舊人雖不願內徙,而憚於南伐,無敢言者;遂定遷都之計。」

遷都之後,孝文帝進行了大規模的漢化改革。首先是鼓勵胡漢通婚,他自己帶頭娶崔盧李鄭王漢族高門的女兒充後宮,同時為皇室成員娶漢族高門為王妃。其次是,禁止說胡語,朝廷官員30歲以下必須講漢語。要求鮮卑官員穿漢服,禁止穿鮮卑服飾。496年,又改鮮卑姓氏,拓跋氏帶頭改姓元,其他一百多個鮮卑姓氏都改成漢姓,鮮卑人的籍貫都改為河南洛陽。

資料圖

南齊官員王肅北逃,孝文帝如獲至寶,王肅是東晉名臣王導之孫,孝文帝重用王肅(464-501),用中原政治制度改造鮮卑制度,包括官制儀軌、祭祀典禮、輿服制度等,君臣際遇,「自謂君臣之際猶劉玄德之遇孔明也。」(《魏書·王肅傳》)

孝文帝改革曾遇到鮮卑貴族的反對,496年,孝文帝南征,太子恂留守洛陽,不耐洛陽暑熱,穿胡服,並且逃回平城,成為反對孝文帝改革的鮮卑貴族的領頭羊。孝文帝回京後,將其從平城抓回,廢黜太子之位,不久又賜死。

馮太后與孝文帝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但是,也留下了許多問題,太子雖然被處死,可是平城及北方六鎮地區鮮卑勢力仍然強大。胡漢融合問題,仍然是困擾北魏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在後來一百多年的歲月中,還經歷了很大的波折,經歷西魏北周的磨合,民族融合問題在隋朝才加以解決,從而帶來了南北統一。但是,不管如何,巾幗英雄馮太后,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關鍵性作用。

專欄作者: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專欄簡介:

毛澤東云:中國有兩部大書,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另一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不得志的情況下撰寫的。唯其有才,故能寫出好書,值得閱讀;唯其不得志,故能寫出深刻的書,值得參悟。

司馬遷縱橫恣肆,直抒胸臆。《貨殖列傳》,閱盡人間百態;《刺客列傳》,沉鬱凄美,蕩氣迴腸。《史記》不虛美,不掩惡,盡顯真精神。

司馬光厚德載物,憂國憂民。《資治通鑒》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鐘長鳴、讀史明智,「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赤子之心淋漓盡致。

如果說《史記》展現了道家的自由與洒脫,那麼《通鑒》則體現了儒家的使命和責任。鑒於《資治通鑒》用294卷的篇幅,記載了戰國之趙宋建立前1362年的歷史(若加上倒敘則超過1400年),涵蓋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內容。其內容之深厚、史實之繁複,則是《史記》所不能比的。

我們的讀史,選擇了《資治通鑒》。

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間華夏大地究竟發生過怎樣波瀾壯闊的歷史?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鑒》,只是執政者「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治國寶典嗎?普通人如何從這部煌煌大著中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領略中華文化的深沉智慧?應鳳凰網國學頻道邀請,歷史學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國剛先生開闢《品讀<資治通鑒>》專欄,為我們作詳細解讀。

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讀史之旨趣,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這個「道」是什麼呢?如何去達到這個「道」的境界呢?是司馬遷的無拘無束,還是司馬光的家國情懷,這則是可以任由讀者諸君去選擇的。

推薦書目:張國剛著《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中華書局出版。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專欄鏈接:

《資治通鑒》為何開篇說三家分晉?清華教授專欄品讀

戰國初霸的崛起之路:領導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能力強是非多 戰國名將吳起為何死於非命

身死法存:商鞅變法如何為中國兩千年歷史奠定基調

不僅靠虎狼之師:三大策略鑄就秦國統一大業

從棄兒到「祖龍」:你不知道的秦始皇

堡壘從內部攻破:他才是滅秦第一「功臣」

從「無賴」到皇帝:劉邦的成功之道是什麼?

漢初「一國兩制」的經驗與教訓:分封製為何行不通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漢武帝真的「獨尊儒術」嗎?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絲綢之路與張騫出使的歷史經緯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霍光家族腐敗的啟示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王莽改革為什麼會失敗?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乖孩子」劉秀的逆襲之路

東漢皇后的四種面孔:誰把她們推上歷史前台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勵志偶像曹操的成功與失敗

張國剛:處處不如人的劉備為何成「天下英雄」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十八歲的孫權靠什麼威服江東?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善於用人的孫權輸在接班人上?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曹魏衰亡只因格局太低?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司馬懿奪權只因對手太愚蠢?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西晉為什麼如此短命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五胡十六國的血腥殺戮與民族融合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淝水之戰如何斷送兩個王朝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那個開創南朝歷史的鳳凰男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北朝第一名士的悲喜人生


推薦閱讀:

假設中國在1957年完成五年計劃後,進行新經濟政策與改革開放的改革,那現在會如何?
美移民改革方案事關數千萬人前途
台州喪俗改革一探·台州日報
廣東省人民醫院陳主任令人悲痛的逝世會帶來醫療行業真正的革新嗎?
那些先富起來的人真的帶動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了嗎?

TAG:改革 | 資治通鑒 | 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