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文化在西方
談到單身文化對主流文化的衝擊,首先必須談到中西方單身文化的發展演變史,如果沒有這種歷史的展示,就沒有今天單身文化成為這個社會最大的亞文化群落的事實,也就談不上單身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衝擊。婚姻家庭之所以存在了數千年,截至目前也並不見其解體跡象,說明了婚姻家庭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也是符合(至少是符合先階段的)人類需要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它受到了單身亞文化的挑戰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歐洲傳統的單身生活方式和禁慾相聯繫,當時的單身者普遍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尤其是單身女人。基督教在歐洲盛行,造就了大批的神職人員,儘管教會分裂為各門派,但是多數教會不允許神職人員結婚,教會人員大多採取極端的禁欲主義生活方式。神職人員特別是中世紀義大利和希臘的隱修士,常常過著一種艱苦甚至殘酷的單身生活,這是一般人不堪忍受的。因為這種生活與人類天性本能相違背,所以也會出現太多在忍無可忍之下的違背教規的行為,薄迦丘的《十日談》、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狄德羅的《修女》、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司湯達的《紅與黑》、瑪麗·伏尼契的《牛虻》、霍桑的《紅字》、昂貝托·埃科的《玫瑰之名》,這些小說都生動地敘述了人性對於宗教禁欲主義的反叛。
世俗社會的單身者,男人是出於生活困窘而無力建立家庭,女人則是因為沒有嫁妝無法出嫁。
單身男人的私生活可能隨便一些,女性單身者的生活依然是禁欲主義。那個時代的單身者往往生活得孤寂而凄涼,我們可以通過傳記和小說了解到這個事實: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故事《老單身漢的睡帽》,講述的就是作者年老時的孤獨生活情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臨終前一直輪流住在姐姐和朋友的家裡,最後在英國劍橋由醫生照料他直至生命的終了江怡:《維特根斯坦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姐妹靠給人做家庭教師和寫小說的稿費維持著孤苦的生活;19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尼采一生孤獨,45歲那年中風,以後精神分裂,直到56歲去世,一直依靠母親和妹妹的相繼照料。由上述事實我們可以推斷西方傳統的單身者的生活一般都是凄苦的和禁慾的,並沒有對主流文化形成衝擊。
西方單身者以最激烈的離經叛道的姿態出現在19世紀,其中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和美國現代舞蹈家伊莎貝拉·鄧肯開一代風氣之先河。作為女人她們公開地拒絕婚姻,但是堅持過著人所應有的性生活,她們以叛逆的生活方式向西方傳統的道德秩序挑戰--《鄧肯自傳》幾乎成了全世界單身男女的生活教科書,她用她的親身經歷讓人們了解,在人類社會即使排除了婚姻和家庭,依然可以享受到性愛的自由以及生活的樂趣(同時她也是一個未婚生子的單身母親),這在當時稱得上是觸目驚心的人性的宣言。就這樣鄧肯成為了一個極具震撼力的單身女人,她獨具一格的私生活和她創立的舞蹈流派都對20世紀的人類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後,有20世紀50年代風靡全美的"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精神,有60年代風靡世界的性解放運動。短短几十年之間,世界變化天翻地覆。此時的單身者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在精神上打破了禁欲主義的禁錮,獲得了身心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因為人類社會物質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單身者有可能依靠一己之力而在現代社會獲得較好的物質生活形式。因為沒有家庭的羈絆和拖累,單身者的生活普遍要比已婚者好一些,不僅是經濟壓力輕一些,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家務、社會必要交際時間等方面都要鬆弛一些。
於是乎,單身者到了現代,成了生活輕鬆生活方式自由的代名詞,成了享受生活者的代名詞,婚內者有可能會羨慕單身者,這是在上一個世紀里人們連想都不要想的事。
隨著傳統思維的打破,主流社會對單身者的接受限度也加大了,單身者不再是生活失敗的代名詞,不再是生活腐敗的代名詞。一批有志於單身的人開始過一種他們喜歡的現代單身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有哲學家薩特和他的女友--著名文學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他們以非婚性同居的生活在一起生活了一生,他們是事業上的夥伴,精神上的伴侶,他們共同為人類思想的進步而戰,為人類道德的進步而戰。薩特被稱為"20世紀人類的良心",獲諾貝爾文學獎,波伏娃也曾經獲法國最高文學獎,被認為是法國最有魅力的女人,20世紀女權主義運動的創始人,現代女性意識的守護神。他們之間獨特的"伴侶婚姻",數十年來一直成為東西方社會學學者以及普通民眾感興趣的話題。
設想如果沒有上述這一切,如果沒有20世紀以來單身生活方式本身的變革,主流社會中誰也不會對單身生活、單身個體、單身群體產生興趣。尼克松時代的基辛格博士(雖然他和情人南希後來正式結婚)年輕有為,仕途通達,身邊美女如雲,是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最出風頭的政界單身美男子。80到90年代,一批年輕的性格更為奔放的單身男女出現在世界的舞台上,他們不僅富有而且深具個人魅力,性感、激情,富於感召力,他們之中有西班牙王儲菲利普,世界級歌星麥當娜(於2002年結婚),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女影星朱迪·福斯特,等等;2000年新當選的芬蘭女總統塔里婭·哈洛寧未婚與其律師男友同居15年,弄得國民不知以何稱謂稱呼總統的男友(後結婚);1999年在美國邁阿密海灘被人槍殺的世界級時裝設計師範思哲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單身男子。現代社會,人們即使不通過婚姻也可以獲得他們想獲得的一切,例如愛,例如性,例如孩子(譬如麥當娜和朱迪·福斯特非婚生子),例如財富,例如榮譽,人們還有什麼必要非得用婚姻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來束縛自己呢?難道做一個自由的人不好么?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都被形形色色的責任義務的規章約束得已經十分不耐了,於是有一批人率先在人類束縛最緊的地方解放自己。
上述的一切進步和演變都與世界的變革有關,與現代社會中主流社會的容忍有關,如果主流社會一如既往地歧視和壓抑單身者,那麼單身者便無法獲得金錢、地位和榮譽,單身文化也就不可能在全世界獲得如今天這樣的發展的機會。
[上一篇][下一篇]
推薦閱讀:
※【轉載】姑娘單身,么么噠哦
※如果你單身,一定要關注這個號。
※婚姻中的「單身精神」
※單身女人難言的九大切膚之痛
※男人擺脫單身的11個泡妞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