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遼寧大悲古寺liaoningdabeigusi

歷史悠久

法師合影

宏偉壯觀

法師們排列井然有序

跪拜

觀音像莊嚴隆重

信眾聚精會神的閱讀經文

法師主法

古之唐王山俗稱平頂山、車駕山、唐望山,位於古鎮海城南五公里,現長大鐵路老唐王山車站東側,八里河南岸,東西長兩公里,南北寬一公里,峰頂海拔134.4米,形象酷似面西俯卧的雄獅,威懾而彪悍。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與薛仁貴在此山下過棋,山上尚有石棋子、石棋盤、石鍋和馬蹄在岩石上的嵌痕。解放前,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山上這些遺迹已不復存在了。

大悲古寺,故名大悲寺,坐落於遼寧省海城市毛祁鎮小河村唐王山上,佔地約九百平方米。據史料記載,是唐王李世民東征時修建的一座古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往今來,素以「塞外普陀山」著稱。經歷代輾轉修復保存下來,最後一次修復是在清朝末年,由當時毛祁鎮八個村的會首及村民護持復修。《鞍山市文物志》:據文字記載,寺院始建於唐朝,原古廟分為東、西兩院。東院正房五間、東廂房四間、門房六間。西院建有正殿三間,東、西各有配殿三間。前有山門,兩側分別建有鍾、鼓二樓。廟內立有兩塊高大的七孔透龍碑,分別是重修古寺時的碑記和功德碑。據《海城縣誌》記載(由海城市檔案局提供),整個寺院建築由山門,鐘鼓樓,正殿,禪房,東西配房組成,屬清代建築,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前,寺院的住持法師為釋安吉大和尚,俗名趙維允,1944年於金塔寺出家,專修念佛,1964年(84歲)示寂,預知時至,坐化往生;文革期間,和尚都被趕下山,寺院變成了學校,後期變成採礦辦公室,礦區搬遷後,便廢棄下來。因年久失修,有些殿堂倒塌,但每逢佛教節日,當地很多信眾仍然聚集在此活動。

一、大悲古寺——復建緣起

1992年,深圳開發經濟特區成功以後,全國各地效法搞活經濟招商引資,籌建本地的經濟特區,當時海城市毛祁鎮的領導決定以寺廟帶動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建立經濟旅遊區進行招商引資,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老百姓致富。當時請來一位四川的出家師父法號為「妙湛」,師父縱觀人文景色,最後選中依山傍水的曹家堡子村,就這樣把原址在唐王山的大悲寺(包括受過皇封的兩塊七孔透龍碑以及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可移動文物),搬到了現在的曹家堡子村準備籌建寺院,仍沿用故名「大悲寺」。

當時,大悲寺原址唐王山上僅剩下一棵古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和一口古井。但是每逢佛教節日還是有很多信眾前來故址敬香禮佛,大家多次與海城當地譚鳳濤居士談起並請其考慮協同幾位居士在唐王山復修寺院大殿,解決當地信眾的活動需要。1999年,應當地老百姓的強烈要求加之寺院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在請示政府相關部門和領導後,譚居士帶領幾位居士於2000年初在唐王山大悲寺原址開始修建觀音殿,於當年農曆六月十九開工奠基,寺院的復建工作自此展開,並正式更名為「大悲古寺」。

同年,禮請上無下迷大和尚為大悲古寺住持,大和尚在千山龍泉寺出家,持戒精嚴,專修專弘凈土持名念佛法門;與上無下迷大和尚共同主持寺院復建工作的還有正悅法師、道明法師等諸位法師。2001年四月初二,千手觀音殿舉行落成開光慶典;2003年四月初四,舉行露天觀音菩薩站像塑成慶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建設,今日的大悲古寺樓觀欄楯,堂宇房閣,清凈莊嚴,昔年佛門寶剎之光景得以再現於世。

二、大悲古寺——古寺清規

大悲古寺是凈土修學道場,是一所佛陀教育學校,平日功課以持名念佛為主,加之誦經、聽經、出坡勞動,謹守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修學八句綱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在現任住持上照下軍大和尚的帶領下,四眾弟子依佛教戒如法行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攀緣、不化緣,出家師父持不捉金錢戒。道場食宿、經書法寶、佛事,均不收取任何費用。道場以慈悲為本懷,廣開方便之門,教育不同層次的眾生,引導參學大眾學習正法,破除迷信、邪教,從凈業三福修起,紮好修行的根基,最後回歸自性圓滿覺。

道場現有大僧部、二僧部、法師經典研習班、十年弘法班、師資培訓班、慈善養護院、傳統文化接引部、念佛堂、誦經堂、圖書館、庫房、男寮、女寮、網路傳媒中心等四十多個部門,也是遼寧省海城市佛教協會所在地,修學氛圍清凈莊嚴殊勝。

(一)出家法師基本規約

1、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2、不攀緣、不化緣。

3、依佛教戒,持不捉金錢戒。

4、不單獨接受供養,一切供養歸常住。

5、不犯獨行,不得與在家二眾單獨聯繫。

6、不貪、不爭、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

7、依教奉行、老實持戒、真修。

8、隨順常住、不搞特殊、身體力行、做人天師表。

(二)大悲古寺清規

不聽是非,不傳是非,

不說是非,不生是非,

持戒守規,和合大眾,

精進念佛,老實做事,

禁閑雜語,行正大方,

恭敬三寶,愛護常住,

坐卧有禮,不譏他過,

常懷慈愛,統理大眾,

謹守修行,往生凈土。

三、大悲古寺——佛陀教育學校

佛教的本質就是教育、教導、教化所有的眾生,提升眾生精神境界,提高眾生道德品質,開發眾生智慧寶藏,使眾生轉凡成聖,轉染成凈,轉煩惱成菩提,轉迷成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一)經典研習——講經法師學習班

佛教教育,關乎傳燈續焰、繼往開來。講經說法是傳承佛陀遺教的重要方式,聽經聞法則是聞思修學的重要途徑。

大悲古寺「經典研習——講經法師學習班」的成立,旨在發現和培養在講經方面有專長、在弘法方面有熱情的青年僧才;在繼承佛教講經說法傳統、弘揚佛教教育,引導正信正行,培養造就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成果,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經典研習——十年弘法班

大悲古寺開設十年弘法班,為發心弘揚佛法的年輕志士提供了學習平台,使其深入大乘經典,紹隆佛種、續佛慧命。

(三)持名念佛

道場依止《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專修專弘凈土持名念佛法門,以持戒念佛為正修。每月初八、十八舉辦一日一夜精進念佛法會。印光大師云:「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楞嚴經》中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四)修學特色

1、專弘凈土念佛法門,以持名念佛為主,其他課程均為助修。

2、接引眾生形式多樣,從孝親尊師的做人基礎開始,一直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3、定期為大眾解答佛法修學方面的疑難問題,引導大眾正信佛教、破除迷信崇拜。

4、建立大悲古寺網站,充分利用現代化網路平台,發佈道場法訓。

5、每月初一、十五組織大眾共修學習,並啟建念佛法會。

6、每天早齋後,舉行「八關齋戒」授戒儀式。

7、定期傳授「三皈五戒」。

8、定期舉辦「短期出家」活動。

四、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講話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一)傳統文化接引部——公民道德教育大講堂

課程:主要為《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了凡四訓》等基礎課程。

開課時間:全天。在這裡,將學習到如何孝親尊師,如何斷惡修善、改造命運,以及善惡禍福、因果報應的道理。

(二)「孝親尊師、愛國愛家、實現中國夢」夏令營

大悲古寺始終堅持愛黨愛國愛教的傳統,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自2011年以來,大悲古寺已成功舉辦了五期傳統文化夏令營,參與的學員及家長每次三千餘人,有力地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廣泛弘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通過學習,人們的思想覺悟提高了,行為改變了,促進了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孩子們懂得了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感恩生活。夏令營的課程從愛國主義教育、禮儀文化,從最基本的孝親尊師、友愛兄弟學起,起居飲食、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統統都涵蓋在內。大家通過學習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認識到古聖先賢的智慧,學會用智慧指導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圓滿幸福人生。

(三)師資培訓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個優秀的教師可以改變一群學生的生活道路,一批優秀的教師可以改變和影響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文明進程。作為文明傳播者的教師,應該以身示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把「傳道」放在教師職責的第一位,可見師道、師德的重要性。

大悲古寺「師資培訓班」現已舉辦十期,為社會培養出千名熱愛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崇尚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精神,師德高尚,修之於身的強大的教師隊伍。

(四)謙德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2012年,應多方有緣人士要求,為接引社會大眾、弘揚道德教育,謙德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應運而生(學生食宿、學習均免費),現今師生共達千餘人。

教育基地以「誠敬謙和、厚德載物」為校訓,以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愛國愛黨為前提,以承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使命,以培養承傳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人才為核心宗旨,以服務黨的領導和祖國發展、回報社會構建和諧為最終目標。

五、服務社會公益慈善

開展公益慈善事業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也是踐行「人間佛教」、服務社會、利益人群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導宗教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這就要求我們佛教界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關於鼓勵和規範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等政策法規。

(一)愛心資助:資助貧困學生、為貧困家庭送溫暖等

(二)給受災、貧困地區捐贈衣物、善款等

(三)雨花齋——免費素食午餐(含愛心送餐)

「人間佛教菩薩行,世出世法圓妙用。應機施教接引眾,平等普化佛道成。」為了發揚「拒絕殺戮,健康素食」的雨花精神,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有緣人身心健康,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在海城市謙德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譚鳳濤老師的帶動下,在眾多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毛祁鎮雨花齋於2014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

毛祁鎮雨花齋除提供免費素食外,還舉辦各種公益的傳統文化講座、健康養生講座以及愛心活動,包括:弟子規,孝道,女德等各類幸福人生講座(雨花齋內所有課程、講座、教育、愛心活動均免費)。

(四)謙德慈善養護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孝」。中華文明孝為德!《禮記·禮運大同篇》裡面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央統戰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的《關於鼓勵和規範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中指出,重點支持宗教界在養老等公益慈善領域開展非營利活動,宗教界可以依照民政部《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申請設立為老年人服務的社會福利機構。宗教組織為社會提供養老服務是宗教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佛在《梵網經》裡面也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教就是孝道與師道,佛教視眾生如父母,安老恤孤不僅是社會的責任,更是我們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大悲古寺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慈悲濟世理念,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發揮宗教在社會發展中的正能量,成立謙德慈善養護院,使部分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地圖名片

(文編:妙菲 責任編輯:楊帆)

分享到: 微信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
推薦閱讀:

遼寧艦路過引台方緊張 蔡英文海外「實時遙控」
遼寧號航空母艦
遼寧海島游景點大全(25個)
百年冤案——雍正根本沒有篡位!看遼寧省檔案館帶你解密

TAG:遼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