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智慧與交往中的言說

美言可以市尊人際交往中說話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數千年來,中國人對於說話是琢磨得又深又透了,比如漢語關於「話」的詞語就特別多:「真話」、「實話」、「好話」、「壞話」、「大話」、「空話」、「套話」、「謊話」、「髒話」、「屁話」等等。漢語中有關的諺語、成語也很多:「話裡有話」、「實話實說」、「打小報告」、「酒入舌出」、「言多必失」、「多吃一口飯,少說一句話」、「病從口入,話從口出」、「話不投機,半句多」、「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等等,留下了無數的諄諄教導。老子是個大哲人,他也有許多智慧是與交往中的言說有關的,不妨解讀一番,以饗今人。老子說:「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意思是,美好的言語可取得別人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被人看重。我們從人際交往來看,美好的言語,確實可以讓人敬重。這就是「善人之寶」,善人的一個法寶。善人因為有道而被人看重,所以他說出來的「美言」、「嘉言」也使人可愛,也使人敬重。我來講個魏徵的「美言可以市尊」的例子。魏徵(580-643)是一個敢於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諫的人,他的「美言」不僅博得了當時人的尊重,而且也博得了一代代後人的敬重。先來看他有什麼「美言」。他寫了一篇奏章,被稱為《諫太宗十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十思」的建議,雖然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但是今天讀來還是那麼有意義,啟發人。這「十思」是:一思,看到心愛的東西,「思知足以自戒」。二思,要大興土木等,「思知止以安人」。三思,地位高有危險,「思謙沖而自牧」。四思,害怕自滿自封,「思江海下百川」。五思,喜好玩樂,「思三驅以為度」。六思,擔心自己懈怠,「思慎始而敬終」。七思,憂慮視聽被閉塞,「思虛心以納下」。八思,害怕讒言邪惡,「思正身以黜惡」。九思,賞恩別人,「思無因喜以謬賞」。十思,懲罰別人,「思無以怒而濫刑」。我想今人好好體味一番,必定從中也會汲取智慧,在人際交往中更上一個層次。這就是一種美言。魏徵向唐太宗進諫還有一篇美文,叫《十漸不克終疏》。貞觀十三年,魏徵看到太宗近來頗好奢侈放縱,恐怕他不能堅持簡約到底,就上了奏章。他向唐太宗指出有十個方面「漸不克終」,漸就是漸漸,克就是能夠,也就是原來做得不錯的,現在時間一長,漸漸不能堅持到底了,所以要提醒一下了。唐太宗這十個方面的「漸不克終」是:求馬市珍,這是清靜寡慾之心漸不克終一。輕用民力,這是節儉愛人之心漸不克終二。縱慾拒諫,這是損己利人之心漸不克終三。遠君子近小人,這是慎習與善良之心漸不克終四。愛好奢侈,這是淳樸之心漸不克終五。批評表揚不慎重,這是任用賢人之心漸不克終六。愛好馳騁打獵,這是警戒玩樂之心漸不克終七。上下有矛盾,這是要求上下團結之心漸不克終八。樂極志滿,這是謙虛謹慎之心漸不克終九。民生有災,這是防災勤政之心漸不克終十。這就是「十漸不克終」。據說唐太宗看過以後很感嘆,說:「人臣事主,順旨甚易,忤情尤難,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論思獻納。朕今聞過能改,庶幾克終善事。若違此言,更何顏與公相見,復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覆研尋,深覺詞強理直,遂列為屏障,朝夕瞻仰。又錄付史司,冀千載之下,識君臣之義。乃賜征黃金十斤,廄馬二匹。」(《貞觀政要》)唐太宗不僅感動了,賞賜了,而且寫在屏障上,朝夕可以看到,提醒自己,又錄下來存檔,成為歷史文獻,教育後代。確實,「十漸不克終」和「十思」是吻合的,這兩者雖然是針對唐太宗來說的,但是細細想來,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閱讀的價值,對於每一個領導者、每一個現代的企業家來說,不就是這樣嗎?魏徵的「美言可以市尊」,當時就感動過好多人。比如,唐朝的長樂公主將要下嫁,唐太宗特別喜歡這個女兒,因為她是皇后親生的,於是就下令給有關官吏,她的嫁妝要隆重,是永嘉公主的一倍。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媽。魏徵覺得這種做法不妥當,直言進諫。他用東漢明帝劉庄,即光武帝劉秀封賞自己兒子的事來作比較。魏徵說:「當年漢明帝要封賞自己的皇子,說『我的皇子哪能同先帝的皇子相比!』敕令都只封給先帝光武帝的皇子楚王劉英、淮陽王劉延封地的一半。如今你給公主的陪嫁,是給她姑媽陪嫁的一倍,恐怕和漢明帝的意思不一樣吧!」唐太宗認為他說得對。入後宮告訴了皇后,皇后讚歎地說:「臣妾多次見陛下稱讚、看重魏徵,不知是什麼緣故。現在看他援引禮義來抑制皇上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社稷之臣啊!臣妾與陛下結為夫婦,多承陛下的恩禮,但每次提什麼建議,還都要察看一下陛下的臉色,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威嚴,何況他是處在人臣的疏遠的地位,卻能如此直言諍諫,陛下不能不聽從。」皇后比較了自己和魏徵,認識到魏徵美言之所以美,一是說話有道理,二是敢於冒犯皇帝的威嚴,三是沒有私心,全為了社稷之大業。再說唐太宗能有這樣的氣度,真是很不容易了,不過有時候魏徵當面強諫,還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唐太宗也很受不了。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宮,生氣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下人。」長孫皇后很少見到他發這麼大的脾氣,問要殺了誰。唐太宗說:「還不就是那個魏徵,總是在朝堂上當眾羞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皇后聽了,也不表態,馬上退回內室,穿戴好一套朝見的禮服站在庭堂上,唐太宗吃驚地問:「這是幹什麼?」皇后說:「臣妾聽說,如果君主賢明,那麼臣下就正直。如今魏徵很正直,正是因為陛下賢明的緣故,臣妾怎能不慶賀呢!」這又是長孫皇后的一番美言,唐太宗的滿腔怒火被這「及時雨」一樣的美言澆滅了。他轉而高興起來了。  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很傷心,親自為他寫了墓碑的碑文,還說了一番美言,流傳於世:「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衣帽;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失。我經常用這三面鏡子來檢查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由魏徵的美言,引出了唐太宗的美言,引出了像長孫皇后那樣的美言,也對引出一個唐朝的繁榮局面起到了某些作用,這就是後來歷史學家稱讚的「貞觀之治」。這裡可以看到老子說的「美言可以市尊」,是可以怎樣地「美」,怎樣地「市」,怎樣地「尊」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言」字,又有人認為不是指一般的言說,而是聲教政令,我覺得有相通的地方,因為「知者」與「智者」,一般的言說與特殊的言說如「政教號令」等,都是可以由此及彼的。再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智慧演繹起來,非常的美富。從生活中來看,就處處可見,可運用。一種情況是知道說不出而不言說,那麼相反把說不出的東西還要說出來,那就是「言者不知」了。比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那麼這也就是說,「常道」與「常名」想要說而說不出來啊。這好像不好懂,其實也容易理解,比如莽莽蒼天,漫漫宇宙,我們在地球上,也到了月亮上,但是還有那麼多的星球,人們能說得出那裡的「道」來嗎?說得出那裡的「名」來嗎?《莊子天道》、《莊子知北逰》都講到過老子的那種道理。《莊子知北逰》就說:「辯不若默,道不可聞」;「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另一種是知道可以說出來而不說,相反的是不知道不可以說而說出來。  這裡面也有很多的內涵,比如我們有個成語叫「不言而喻」,那就是「知者不言」了。對一個人熟悉了,不用說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再比如在一個特定的形勢、場合、背景下,儘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該說的就不說,說了反而不如不說的好,甚至還會帶來禍害,那你就來個「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這一點,不看對象,不看場合,有啥說啥,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一生的後悔。這種「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智」了。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見嗎?再一種情況,是如老子說的「行不言之教」。在人際交往中,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說,聖人用無為來處理事情,用不言來施行教化。聖人當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們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言之教。這就是不發號施令,而是以行動說話,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相反,很多人不是這樣。我們簡單地分析了道理後,再來用一些實例解讀。春秋時候,齊國的齊景公喜歡射鳥,他讓一個叫燭鄒的人看管那些捕捉來的鳥,可是一不小心,那些鳥卻飛走了。齊景公很生氣,命令官吏殺掉燭鄒。晏子是齊國的國相,知道了這事就對齊景公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當面向他一一指出罪狀,然後殺他。」齊景公說:「可以。」於是就把燭鄒叫來,當著齊景公的面列數燭鄒的罪狀。晏子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之一。因為這事,使我們齊王為了鳥而殺了人,這是罪狀之二。因為這事,使各國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齊王看重鳥而輕視了人,這是罪狀之三。」晏子列數燭鄒罪狀之後,請求殺掉燭鄒。齊景公說:「不要殺了,我聽從你的指教。」這就表現出晏子說話的智慧了,知者、智者知道應該不說什麼和說什麼,先說什麼和後說什麼,表面上說什麼和深里說什麼。晏子說話的目的很明確,一是要救人,一是要教化齊王。但是,他很智慧,這不能直接說,直接說那就不吻合,而是觸逆那個氛圍、那種場合,可能適得其反。於是他順著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晏子在怪罪燭鄒失職,這一點不錯,雙方都能接受。這樣就讓齊景公能夠有一個溝通的平台,否則直接批評的話,可能給齊景公火上澆油了。但是,接下來是智者之言了,燭鄒你「使得齊王為了鳥而殺了人」,由此及彼,批評齊景公不該重鳥輕人而隨便殺人,那就點出一個齊王在濫殺無辜的大問題了。晏子說話開始由順而逆了,直刺齊王的錯誤。然後加大逆勢的力量,如果這種輿論一旦造成「國際影響」的話,那損失就大了,不是幾隻鳥所能比擬得了的。晏子最後又智慧地把逆勢的力量推到極至,即請求齊景公殺了燭鄒,反而迫使景公不殺燭鄒,而且深受教育。大家也可以從中再體味一下老子的這一名言。再看晏子又如何「行不言之教」的。比如晏子雖然是大國國相,但齊景公一次到他家裡去,就親眼看到吃的是糙米、三隻鳥雀、五個雞蛋,再加上一些青菜。這倒不是臨時做給別人看的,平常就是這樣。又比如齊景公看到晏子的老婆又老又丑,就要把自己年輕漂亮的女兒出嫁給他,結果晏子謝絕了。晏子一次出門時,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裡偷偷地觀察,看到自己丈夫坐在車蓬下面,用鞭子趕著駕車的四匹馬,很是得意洋洋。等車夫回到家裡,妻子說要跟他分離,車夫覺得很奇怪,好好地為什麼要分離。妻子說:「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為國相,名顯諸侯,剛才我看到,他在車上深入思考,常降低自己的身份對人謙下。再看你身高八尺,是為人駕馬車的,然而自以為滿足,因此我想離開你。」後來那車夫就像變了一個人,變得非常謙虛。晏子用自己的行為感化了別人,「行不言之教」能到這樣的程度,令人欽佩。道之出口,淡乎無味老子說過:「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這是說,「道」從口中說出來,是平淡無味的。因為道本身是表現素與朴、平與淡的特點的。我們經常說:真理是簡單的。我們還說:真理是樸素的。這就是裡面的道理。如果我們從人際交往方面來演繹,那麼有時候也就是這樣,用「淡乎其無味」的語言表達很深刻的道理。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常聞的。我再來說一個外國的事例。上個世紀70年代,有個美國記者寫了一篇新聞《基辛格和芬克斯》,(轉見張掌然編著《交際藝術品評》,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引起人們很大的興趣,今天我們用老子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的理念來解讀,還是很有味道。芬克斯是一個西餐酒吧的名稱,在宗教聖地耶路撒冷。這個酒吧起先是由英國人開的,有意思的是,雖然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以上的歲月,但是裡面的陳設基本上都保持原貌。酒吧很小,3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個櫃檯,五張桌子。然而,這裡卻成了來耶路撒冷的各國記者們喜歡來的地方。當時的老闆叫羅斯恰爾斯,是個德國猶太人,1948年他買下了這個酒吧。當年基辛格為了中東和平來到耶路撒冷時,他也想去這個酒吧。他親自打電話到芬克斯預約,接電話的是老闆羅斯恰爾斯。羅斯恰爾斯當然很客氣地答應了預約,但是接下來基辛格的條件是:「我有10個隨從,他們也將和我前往貴店,到時希望謝絕其他顧客。」基辛格可能認為,這個要求絕對能夠接受,因為自己是大人物,對方也就是一個酒吧的小老闆,而且自己去了那酒吧,無形中不是提高了它的形象了嗎?但是基辛格萬萬沒有想到,對方竟然對他說「不」!老闆羅斯恰爾斯說:「您能光顧本店,我感到莫大的榮幸。但是,因此而謝絕其他客人,實難從命。他們都是老熟客,也就是支撐著這個店的人,絕不能因為您的緣故把他們拒之門外。」據說,基辛格聽了大罵出口,並掛斷了電話。不過,基辛格真不愧為偉大人物,第二天傍晚又打電話過去,首先對自己昨天的非禮表示道歉,然後說這一次只有3個隨從,只訂1桌,而且不必謝絕其他客人。這對基辛格來說,是最大的讓步了。但是,結果又令基辛格大為失望。老闆回答說:「非常感謝您的誠意,但是我還是不能接受您明天的預約。」基辛格起先大惑不解,說:「為什麼?」「因為明天是星期六,本店的例休日。」「但是,我後天就要離開此地,你不能為我破一次例嗎?」「那不行。作為猶太人後裔的您也應該知道:對我們猶太人來說,星期六是一個神聖的日子,在星期六營業,是對神的褻瀆。」據說,基辛格聽完以後,什麼也沒說,就掛斷了電話。這一則新聞被美國記者知道後,寫成文章,經過渲染,芬克斯的知名度當然也被提高了,曾經連續3年被美國《新聞周刊》雜誌選入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之內。這裡可以妙悟到,芬克斯西餐酒吧老闆說的話,就像「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他說的話來自四個方面的「道」,這是很不容易的了。雖然就這麼簡單的對話,但是在「淡乎其無味」中卻是大有味。一是老闆遵循了商業之道,來的都是客,面對顧客人人平等,一視同仁。二是遵循了交友之道,不能因為來了新貴客,而傷害了老顧客、老朋友,而且這些人正如他所說的是常客,是支撐著這個店的人,絕不能拒之於門外。三是遵循了人格之道,在大人物面前,依然我行我素,人格獨立,沒有卑躬屈膝、低頭哈腰。四是遵循了自己的宗教之道,不能夠破例在神聖的日子裡營業,接待客人。我們看到,這與老子的話道理暗合,這種「淡乎其無味」的話,也就是老子說的「美言」,來自「道」的美言,從而也成為了這個老闆的「寶」。「美言可以市尊」從而讓芬克斯這個酒吧的名稱響遍天下。這裡也可以體會到,老子的一些智慧與古今中外都可以相溝通的。我們再舉一個外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英國的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他是英國的大政治家、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於1940年出任首相,領導英國人民對德作戰,一直到勝利。他還勤奮地從事歷史著述,比如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和《馬拉坎特遠征史》等,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1940年,他出任首相後的首次演講,我讀了以後,就覺得有些像老子所說的那種「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的情況。當時正是法西斯德國大肆進攻歐洲各國並連連順利的時候,英國情勢很危急。他的演講有三個特點:一是,演講很短,他的首次演講短到翻譯成漢語,1300個字還不到。為什麼這樣短?丘吉爾說:「在這危急存亡之際,如果我今天沒有向下院做長篇演說,我希望能夠得到你們的寬恕。」當時是緊迫的非常時期,他們「正處在歷史上一次最偉大的戰爭的初期階段」,「正在挪威和荷蘭的許多地方進行戰鬥」,「必須在地中海地區做好準備,空戰仍在繼續,眾多的戰務工作必須在國內完成」,因此只能長話短說了。二是,演講出「大道」。雖然短,但是他講出了「大道」。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場極為痛苦的嚴峻的考驗。在我們面前,有許多許多漫長的鬥爭和苦難的歲月」。他指出的政策是,「用我們的能力,用上帝所給予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和空中進行戰爭,同一個在人類黑暗悲慘的罪惡史上所從未有過的窮凶極惡的暴政進行戰爭」。他又指出了政府的目標是,「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贏得勝利;無論多麼可怕,也要贏得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贏得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不能生存。」「沒有勝利,就沒有英帝國的存在,就沒有英帝國所代表的一切,就沒有促使人類朝著自己目標奮勇前進這一世代相傳的強烈慾望和動力」。我們一般人想,你這個首相的演講好像很空洞啊,就是戰爭和勝利,也不講講具體的施政綱領,也沒有國計民生的遠景規劃和承諾。這是實話實說。三是丘吉爾自己的表態是,「正如我曾對參加現屆政府的成員所說的那樣,我要向下院說:『我沒有什麼可以奉獻,有的只是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他說得很坦誠,奉獻的四樣東西幾乎人人都有,誰沒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但是要把自己的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奉獻給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那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了。而且巧妙的是,正因為每個人都有這四樣東西,那麼我可以,你也可以,我們大家都可以做出奉獻,奉獻給國家!這不是說的「大道」嗎?這不就是展示了一個可以信賴的政府、一個可以信賴的首相嗎?這就是,大道淡說了,大道出口好像淡而無味了。我們再看生活中的丘吉爾,也往往是大道淡說。我看到一個材料,是講他的為子為夫之道的。(王政挺主編《中外公關藝術漫言》,東方出版社)26歲的丘吉爾在父親去世5年後,作為倫敦《晨郵報》的記者,結束了對南非戰場的報道回到英國,驚異地發現自己46歲的母親準備嫁人了,而且是嫁給比母親小20歲,和自己同齡的全國馳名的運動健將韋斯特。這也許是任何人都難以接受的事情。但是,丘吉爾設身處地為母親想了之後,從內心表示了理解。他對母親說:「媽媽,兒子給你的愛再深摯也難以彌補你感情生活的需要。媽媽,結婚吧!但是,媽媽,現在和他的年齡差距可能是無所謂的。46歲的媽媽還像26歲一樣漂亮。等再過15年呢,那時會發生危機.媽媽,我不願你再遭遇任何不幸!」—我讀了以後覺得丘吉爾處理得很好。他懂得婚姻之道、感情生活之道、為子之道,因此他一是同意他媽媽的選擇,二是規勸他媽媽的選擇。可是,丘吉爾的母親也是一個極有主見的人,她說:「我想晚年畢竟是晚年,我不願為晚年而犧牲我可能享受幸福的中年!」丘吉爾握住母親的手,深情地說:「祝願媽媽中年幸福,晚年也幸福!」—我想,丘吉爾果然睿智,作為兒子的丘吉爾把媽媽的生命分成兩個段落,一是祝願她中年幸福,二是校正她不要不顧晚年幸福而短見,於是又特地祝願她晚年也能幸福!媽媽再婚後,和韋斯特度過了十幾年歡樂的時光。但是,丘吉爾的擔心也逐漸成為事實。40歲的韋斯特經常獨自外出不歸.當丘吉爾的母親主動提出分手後又回到兒子的家裡時,丘吉爾和弟弟簇擁著她,親吻著自己的媽媽,抽泣著喊道:「媽媽!媽媽!回來了!回來了!全家歡迎你!」—讀到這裡我很感動!一是,作為一個兒子真情流露。二是,丘吉爾早就意料到了今天的結局,但是他不是抱怨媽媽,不再提當年的話,這是一種寬容。另外他祝願過媽媽晚年也能幸福,他將去幫助她一起實現這種幸福。丘吉爾的母親是在67歲逝世的。彌留之際,她沒有遺囑,只自豪地說了一句話:「我為英國留下一個丘吉爾!這是我一生的價值。」—誠哉斯言!這是我的第一時間的讀後感。但是,丘吉爾自己也經歷了非同尋常的婚姻。當年,丘吉爾與克萊曼蒂娜新婚之初便發誓:「今生不當首相就當作家。」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丘吉爾工作與社交十分忙碌,疏淡了與妻子的關係。克萊曼蒂娜忍受不了孤獨,厭倦了,最後選擇單獨旅行,想離開恰特韋爾莊園,到遠遠的地方去。在慶祝了丘吉爾的60歲生日之後,47歲的她獨自踏上了3萬海里的旅程。旅行中,克萊曼蒂娜結識了一個40歲的非常風趣而漂亮的藝術家。從此,他們在旅途之中再也沒有分離。但是,丘吉爾不愧是丘吉爾!他原諒了自已的妻子。他也試圖理解妻子的內心世界,儘管這很困難。一封他給妻子的信這樣寫道:「多年來我深知自己在感情上對你負債……一筆難以估算的巨額債務!我默默地祈禱在我有生之年將竭盡一切給你幸福和安全,在拼搏中讓你舒悅!」另一方面,克萊曼蒂娜畢竟是一位善良、熱情和有正義感的女性。她承認做丘吉爾的妻子不容易,但是還是以極其頑強的自制力來適應丘吉爾。她的座右銘是:丘吉爾保衛英國,我要保衛他!—我讀了這一個很生動的材料後,掩卷默思,這又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他和她都曾經偏離過正常的愛情之道,最後又各自自我校正,重新返回到他倆的道上來。當重新返回到道上來之後,重新用出自道的言語來溝通時,又是「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的情況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際交往中說話很重要,聆聽也很重要,中國文化中關於聆聽的智慧是非常多而且美妙的,名言警句絡繹不絕,熠熠生輝。其中老子關於聆聽的智慧又如一顆毫光熠熠的寶石,值得解讀欣賞。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們讀到此言,覺得老子的這個話好像和上面說的「美言可以市尊」有矛盾,但是細察文意,他是針對兩種不同的情況來說的。這裡的「信言」,是指真實的話、樸素的話;「美言」,是指華美的話、偽飾的話。「信言」、「美言」是處在對立中的,那麼可以推知此「美」是指一種不真實的虛美、矯飾之美,而不是「美言可以市尊」中那種真美的「美言」,兩者有不同的涵義。我們讀老子的書,有時覺得不好懂,前後好像有矛盾,其中往往就因為不了解他這種用字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字,但是有時在書中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錢鍾書就指出過:《老子》第72章「『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按此又一字雙關兩意,上『厭』乃厭(饜)足之『厭』,與『狎』字對,下『厭』乃厭惡之『厭』」,「涉筆成趣,以文為戲,詞人之所慣為」。(《管錐編》)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再讀《老子》,許多地方就可以知其然與所以然了。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和我們現代人並不絕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有的人說話,說得天花亂墜,很動聽,很華美,但是到頭來是讓你上當受騙。因為他不偽裝得美一些,怎麼會打動你,讓你上鉤啊!所以「不信」的話經過外表「包裝」變成的「美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嗎?相反「信言」是真實的、素樸的,不用「包裝」,它往往沒有那種外表的美,這就是「信言不美」了。歷史上這種情況就沒有斷絕過,老子的這種智慧,是從生活、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又可以驗證生活和歷史的。比如漢代陸賈在《新語》中說過:「讒夫似賢,美言似信;聽之者惑,觀之者冥。」這樣的例子還少嗎?大家都知道戰國時候齊國有個叫鄒忌的故事,也許一笑了之,但是我們再用老子的理念來解讀一番,或許就可以較深地領會為什麼「美言不信」了。齊相鄒忌不僅身高八尺,而且長得很帥,一次在要上朝時候,他照著鏡子問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誰美?」徐公是當時公認的美男子。夫人回答說:「當然我的老公美,徐公怎麼比得上你!」這就似老子所謂的「美言」,一般人愛聽,但是鄒忌覺得有點不可信。這就是鄒忌的厲害,他面對「美言」能動動腦筋。《戰國策》上就是這樣寫的:「忌不自信。」鄒忌就再問小老婆:「我和徐公誰美?」其妾說:「徐公怎麼比得上你美啊!」這還是「美言」,真是異口同聲的「美言」了。第二天有個客人來了,鄒忌再問客人:「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你美!」湊巧了,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仔細細地審視他,自以為不如他,再用鏡子看自己,發覺遠比不上他。鄒忌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他開始考慮,這是為什麼。夜深人靜,他「寢而思之」,發現其中的道道了。我們也來分析一下,確實這種「美言」有不少內涵。一是,聽到人家的「美言」並非就是真言、信言,要考慮可信否、真實否。不管是面對親近自己的人,還是面對別人,都應該如此。再說,面對一個人的「美言」應當如此,而面對眾口一詞的「美言」也應當如此,比如鄒忌聽到的是三個人共同的「美言」,也不一定是信言,也不要盲目地就信以為真。二是,「美言」是動聽悅耳,聽了讓人舒服,但是在「美言」的後面往往有動機,有一種利益關係的驅動力。比如,鄒忌知道:妻子「美言」我,是出於愛我;妾「美言」我,是害怕我;客人「美言」我,是有求於我。一個人要能夠洞悉「美言」深層的、背後的東西。三是,「美言」容易蒙蔽人,就要實際地考察一番。鄒忌自己看到了徐公,才知道怎麼回事了,否則就蒙在鼓裡。大家想想,如果我們不是把這個故事看作「搞笑」的話,那麼其中涵義頗深。四是,鄒忌果然不愧為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他又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想到了政治,想到了國家大事,那麼是不是也這樣呢?於是入朝來見齊威王田齊時,他就講了這回事情,開導齊威王。鄒忌說:「我確實知道自己遠比不上徐公之美,但是因為妻子愛我,妾又怕我,客有求於我,所以他們稱讚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地方千里,是有一百二十個城邑的大國,宮裡的女人都愛君王,朝廷群臣都害怕君王,由此可見,君王被人蒙蔽得一定更加厲害了。」這一番話,我們看來真叫絲絲入扣。鄒忌用心思考過了,有人愛我而我受到蒙蔽,那麼愛你齊王的人更多了,你齊王受的蒙蔽更大;有人怕我而我受到蒙蔽,那麼怕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也更大;有人有求於我而我受到蒙蔽,那麼有求於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就更大了。這種內在的邏輯,很有力量啊!齊威王是一個很善於聆聽的人,他不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也不是王顧左右而言它。他聽出了其中的道道,被觸動了,因此稱讚說:「善!」很明顯,鄒忌的這番話不是悅耳的「美言」,因為這不是溜須拍馬、歌功頌德的話,而是進諫、批評、開導的話。但這又確實是「信言」,是由鄒忌的「美言不信」引出來的這一番「不美」的「信言」。齊威王必定聽出來「信言不美」,這才是真正的美言,所以齊威王欣賞地說出一個「善」字來。再說,可貴的是齊威王不僅聆聽出這是美言、美言中的美道,而且去踐行美言、美道。齊威王就下詔令:「從今以後,群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出我的過錯的,可以得到上等賞賜;上書進諫我的,可以得到中等賞賜;能在公眾場合批評我的,可以得到下等賞賜。」我們設想一下,一個人用一個銳利的東西,當著你的面紮下去,你是什麼感覺?這不就是「面刺」嗎?現在得「上賞」一等獎的是「面刺」,也就是這種批評指責,絲毫不留情面,就像銳利的東西當面扎進去;挑你的錯誤、缺點、毛病,一個普通的人也受不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國君能接受下來,這應該說是很不容易了。這個詔令剛一公布,大家想怎麼樣啊,很有意思,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這個場面今天的人設想一下,依然生動如畫啊。你來了,我也來了,他也來了,紛紛前來提意見、熙熙攘攘上門來批評的,就像趕集市那樣。這種批評和提意見非但不被拒之門外,而且有獎,用獎勵來刺激、拉動「面刺」。一個國君能夠這樣廣開言路,這樣虛心接受批評,這樣誠心接受監督,怎麼不讓一代一代的人感嘆啊!我們也許不太在意,原來大家熟悉的這個成語「門庭若市」,就是從這裡來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齊威王的問題、朝廷的問題還真不少。齊威王先前聽到的大都是悅耳的「美言」,但是「美言不信」,受了極大的蒙蔽;當他真正聽到了「面刺」之言、「進諫」之言、「謗議」之言,雖然不悅耳動聽,但是「信言不美」,使得自己眼明心亮,從蒙著的鼓裡走出來。第二個階段,起變化了。《戰國策》上寫道,「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這就是說幾個月以後,不再像前一陣「門庭若市」那樣了,雖然還是有人來提意見,但是已經是斷斷續續的了。第三階段,又有變化了。就是一年後,「雖欲言,無可進者」,想要進言的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批評的了,要獻給朝廷的意見都說得差不多了。大家要問了,那麼帶來了什麼結果呢?當時的燕國、趙國、韓國、魏國等了解到這個信息後,都紛紛派出使者到齊國來朝貢,《戰國策》上說:「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一概括就是又一句美言,分析它的意思確實是很美妙:這就叫做不用興師動眾地出兵去戰勝他國,在朝廷內已經戰勝他國了。如果我們讀了《戰國策》的材料,再來對照一下《史記》上的記載,我們就更加清楚了。當初齊威王繼位時,韓國、趙國、魏國曾經趁齊國辦喪事時發動進攻。另外齊威王繼位後,曾經有九年時間自己不理國事,只是讓卿大夫去管理,結果可想而知了。諸侯國都來討伐,齊國的人民不得安寧。你想,官員老百姓當然有一肚子的意見啊!所以為什麼上面說到剛提意見的時候會「門庭若市」了。  再說齊威王也確實想整頓一下,他也確實是戰國時期一個很有作為的諸侯王。他考察官員就很重視聆聽,從中發現問題。比如齊威王聽到自己的左右都常常向他讚揚阿城的大夫,說他是地方官員中最好的,而天天誹謗即墨大夫,說他是最壞的。齊威王聽到這些報告後,沒有輕信,而是派出得力的人員去實地調查。結果是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這地方治理得好好的,一是田地得到開發,二是百姓生活豐衣足食,三是官府沒有積壓的公事。齊威王明白了之所以即墨大夫遭受到誹謗,是因為他不會奉承我左右的人,所以沒有人讚揚他,在我面前替他說好話。於是齊威王在明察之後,召見即墨大夫,表揚了他,並封給即墨大夫萬戶食邑。相反,他派人實地考察下來,阿城(今山東陽谷縣東北)這地方治理得一塌糊塗,田地荒蕪,老百姓貧苦。從前趙國攻佔了一個城邑,作為大夫不去救援;衛國攻佔一個薛陵,作為大夫也竟然不知道。齊威王明白了,之所以阿城大夫能享盛譽,是因為他用重金賄賂了自己的左右,從而得到了不斷的讚譽,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說他的好話。齊威王很果斷,他也召見了阿城大夫,當天就把他烹殺了,並將自己左右曾經吹捧過阿城大夫的人也一起烹殺了。  齊威王的行為使得齊國上下人人不敢文過飾非,努力竭盡忠誠,齊國治理得很好。據說其他諸侯國有二十多年不敢侵犯齊國。輕諾必寡信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要表態,要許諾,要發誓,還有要簽合同,訂條約等。中國人有句話:「說話算數。」我們在這些方面要重視自己的承諾。我們在成語中對於不守信用,說話不算數的,叫「出爾反爾」。相反,也有個成語,叫「一諾千金」,這本來是說漢代有個叫季布的人非常重視承諾,所以當時楚國人有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諾言非常講信用。後來李白有首詩里說:「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這就成了「一諾千金」了。(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有時候人們的承諾讓人感動數千年。比如,曾參的妻子有一天要到集市去,孩子哭鬧著要跟媽媽一起去。她就哄孩子:「別去了,媽媽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孩子當然很高興,不鬧了,等著吃肉。因為當時要吃上肉,不像現在這麼容易,一般人家是難得能吃上肉的。她從集市回來時,看到曾參正準備殺豬呢,就不讓殺,說:「我是哄哄孩子的,說著玩玩的。」曾參很嚴肅地說:「不能和孩子這樣說著玩,孩子很單純,他們學父母的樣子。現在你承諾了殺豬,如果欺騙了他,這就是等於教他們騙人。你騙他,將來他就騙你,這樣的話,孩子還能教育好嗎?」為了承諾,曾參還是把豬殺了,這就是說話算數,你想在孩子心中父母顯得多麼可敬可愛!相反,你捨不得這頭豬,也許不知道以後會帶來多少的損失呢!再比如,那種真正的愛情承諾也可以馨香遠播數千年而不衰,魅力無窮。郭茂倩《樂府詩集鼓吹曲詞》中有《上邪》一篇,一位女子對愛情發出這樣的承諾: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個女人發誓承諾,說:上天啊!我想要和你長相知相愛,使得兩人永不斷絕長相守。除非是山塌了頭,除非是江河乾枯了水,除非是冬天打起了雷,除非是夏天下起了雪,除非是天地相合,那麼才敢和你斷絕啊!明代胡應麟稱為「短篇中的神品」,依我看是愛情承諾中的傑作。在直白中發誓,在發誓中表現出真實的承諾!這就使得我們想起了老子教大家的一條智慧:「夫輕諾必寡信。」老子說,凡是輕易承諾的,那麼必定是缺少信用的。這裡可以兩面來讀解:一是一個人輕易承諾,那麼也許他是一種缺少誠心的承諾,這種承諾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個人輕易承諾,別人看到他不能實現承諾,那麼也會對他失去信任了。如果大家回顧一下自己身邊的或是別人的情況,我們會發覺確實是這樣的。為什麼「輕諾必寡信」?這裡的原因也很複雜,大約有三種情況是常見的。其一,本來是騙子一類的人物的「輕諾」,那麼怎麼會不「寡信」?今天我們看得多了,有些廣告上的承諾,不就是這樣出來的嗎?比如還有網戀上的「輕諾」,不是使得許多人上當受騙嗎?其二,那個人倒不是騙子一類的人,但也不是一個老實人,做人不踏實,說話不踏實,浮誇得很,當然也會不踏實地承諾、允諾別人,當然也會「輕諾必寡信」。其三,人還可以,但是碰到一件事情,或許沒有認真地考慮一番,就匆匆忙忙許諾了別人,結果自己後來又不能兌現。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不細說了。既然生活中有「輕諾必寡信」的情況,那麼我們在聆聽別人的承諾時,就得好好辨辨味道了,要能及時聽出承諾中的「輕」來,要推測一下是否「寡信」。否則有時候給你帶來麻煩,有時候甚至帶來很大的損失。但是聆聽者要聽出其中的信息來,還真是不容易,有時十分明智的人,也會上當被蒙。


推薦閱讀:

孔子思想與老子思想之比較
太極囊括《老子》
在西班牙讀老子
【老子講堂】凈空法師法語摘錄—2004年學佛答問

TAG:智慧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