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史 | 驚!從漢朝到今天,追求祖國統一的方式都如此相似
創
中國人似乎一向信奉「成王敗寇」的法則,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基本都遵循了這一法則,用現在的大白話說,就是成功了是英雄,失敗了就是狗熊。
但這其中也有例外,西楚霸王項羽便是其中的代表。眾所周知,楚漢戰爭項羽敗於劉邦,劉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帝國之一——漢朝。
「
然而,為何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劉邦只是市井小人,項羽才是超級大英雄呢?在以前的文藝作品中為何總是讚頌項羽貶低劉邦呢?
我認為,這得追溯到司馬遷的《史記》,畢竟最早對這二人做出詳盡記載的正是司馬遷。
司馬遷確實是繼承了父親遺志立志要寫《史記》的,其用心,其才華,都毋庸置疑,這部《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當之無愧,但他把一個失敗的項羽寫入《本紀》無論如何都是有失偏頗的。其實,我們試想一下司馬遷寫作《史記》之前的經歷,或許就不難推測司馬遷為何要作此處理了——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自請攻打匈奴單于,然而最終兵敗降敵,武帝憤怒,群臣聲討,唯有司馬遷替李陵求情,而公孫敖又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謀求造反,漢武帝便誅了李陵全家,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按律當斬,最終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正是因為司馬遷是在隱忍與屈辱中完成的《史記》,儘管作為史書記載者,不應帶有個人情緒,但司馬遷也是人,他對漢朝統治者的看法難免存有偏見,於是將之發泄在書中也就不無可能了。
其實,對比劉邦和項羽,劉邦的性格或許更似司馬遷本人,他們都勇於抗爭,願在身處逆境之時忍辱負重,而項羽卻有勇無謀,只會逞英雄之快。
正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觀看到了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所謂惺惺相惜,或許就是這種感覺吧。
這部紀錄片的主題非常清晰,那就是國家統一和民族振興,這也是當今中國面對的最現實也最重要的課題。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和郡縣制,而一心想要繼承秦始皇偉業的正是一介布衣劉邦。項羽其實是要復辟分封制的,他將天下分為十八部分,自己想當「周天子」,而劉邦的目標是要建成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
這部紀錄片的第三集《漢定天下》便介紹了劉邦奪取天下後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的「三步走」戰略。
但在其「三步走」戰略之前,劉邦先做了一件自認為很爺們兒的事兒,那就是征戰匈奴。劉邦親自統帥出征,他為何不讓其他將軍帶兵去攻打呢?
這一方面當然是想完成統一大業,而更重要的是要在那些「功高蓋主」的諸侯王那兒樹立威信。然而漢朝初建,軍力不濟,出征匈奴吃了個大敗仗,劉邦自己也受盡屈辱,僥倖逃脫。劉邦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接受了匈奴冒頓單于和親的建議,將漢朝的柔弱女子一個一個地送出去,以換取暫時的喘息機會。
「
匈奴是暫時征服不了了,於是劉邦把心力放在了國計民生上,正式開始了他的「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是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他知道那是因為繁重的徭役和賦稅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了,才使他們走上起義道路的。劉邦採納了陸賈的建議,決定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大力解決「三農」問題,讓百姓回歸到農業生產上來,使國家儘快富強起來。
第二步是制定律令,依法治國。劉邦命蕭何對秦宮的大大小小法律條文進行了大轉移,制定了詳細嚴厲的法律制度——《九章律》,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步就是採取行動,剷除諸侯。劉邦是很討厭分封諸侯王的,但韓信等人在為他打天下時的功勞實在太高了,他不得不先分封這些「功高蓋主」的異性諸侯,但一旦時機成熟,他肯定是要狠下心一一剪除的。
雖然都是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但劉邦還是沒有心慈手軟,在其老婆呂后的幫助下,韓信等人被一一誅殺。
為了讓文武大臣都能忠誠於自己,劉邦還來了個「白馬之盟」,歃血為盟,讓所有人只對劉氏江山忠心,從此各諸侯國都由劉姓本族統管,終於算是完成了劉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夢想。
當然,匈奴未滅,始終是劉邦的一塊心病,最終他帶著光榮與遺憾與世長辭。他為大漢帝國開了好局,而征戰匈奴、振興民族的重任也落到了後世統治者的肩上。
很多人看了這部紀錄片,會禁不住感嘆歷史的驚人相似。兩千年後,經歷了清朝民國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屈辱,中國共產黨再一次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劉邦建立的大漢帝國認識到了,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認識到了,唯有一個統一的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推薦閱讀:
※易學的思維方式
※據說這樣的方式可以被「錢」追哦,你不想看看嗎?
※梅花易數起卦方式
※加拿大留學轉移民-最經濟的移民方式
※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