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 妙法蓮華經(第四集)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神通兩個字它的意思,神是所謂神奇難測的意思,通常我們說不可思議,也是我們常識不能夠理解的,我們稱它作神,通是講通達無礙。在佛法裡面常常講「六通三明」,就是把神通分作六大類來說明。這六大類每一類裡面所包括的境界都是非常的廣大。譬如我們在《愣嚴經》裡面看到的,世尊舉了一個天眼通,從小乘須陀洹到如來地,天眼的功能是各個不相等,其餘五種神通複雜的情形也不亞於天眼通。此地是講如來果地上的神通,所以稱之為妙,這個意思就是說如來修證都達到最極處,所以佛的智慧、佛的神力皆不可思議。經文,就是本經的經文,所說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是顯示出神通之妙。《法華經》裡面所講無量義三昧,並不是只有《法華經》講無量義,除了《法華經》之外,任何一部經都是無量義三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點意思我們一定要曉得。

  

無量義後面稱三昧,三昧是定,無量義都是從定中流出來的。無量義指什麽?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論就是無量義,這是我們舉如來所說經來說明。實在上講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有知見都包括在無量義中。由此可知,無量義,無論是聖、是凡,都是從真性當中流出來。覺悟所流出來的我們叫正知正見,迷失本性所流出來的我們叫邪知邪見。可見得邪與正實在講就是覺與迷的不同,覺了一切法皆是正,迷了一切法都叫邪。無量義這個全都包括了。因此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心行都瞭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麽?一個真性裡面流露出來,這是「神通妙」。

  

第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這是佛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清淨寂滅相,無論是心相、無論是色相,無不是清淨寂滅。可是這種清淨寂滅相我們看不出來,我們覺察不到,這又是什麽道理?稍稍涉入經論的人,如果要是相信佛所說的話,那是煩惱蓋覆了我們的真性,所以諸法寂滅的實相我們見不到。既然是寂滅相,可見得這言語也沒有法子說的,也說不出的。雖然說不出,有因緣就有方便。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所說的都是以因緣而說。所以《法華經》,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可以讀到,你看六祖大師說《法華經》的宗旨,「此經以因緣為宗」。佛所講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指的一大事因緣。《法華》之前,也可以這麽說,《華嚴》以後,《法華》之前,佛都是隨順眾生來說,隨俗說真,都是屬於權巧方便,隨俗說真。

  

假如不隨俗說真,佛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都不能接受,我們也都聽不懂,我們到不了這個程度。隨俗說真是方便、是善巧,雖然隨俗,俗裡頭又不離真,這叫善巧。這個說法一切眾生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歡歡喜喜的去奉行。所以這個法是由淺而深,由小說到大,一步一步的深入,逐漸來提升,到最後《法華》會上叫開權顯實,這個說法就妙!經文裡所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因為這個時候的根機是大眾的根機成熟,可以撇開俗諦直接來談真諦法,古大德所判的「廢權立實」,這是說法的巧妙。說法之巧妙,實在講也是我們每位學佛的同修所羨慕的,辯才無礙,哪個人不羨慕?世間在學校做老師的,哪個人不想自己有很好的教學法?有世間一流的教學法,能夠叫學生很歡喜的接受。實在說一流的教學法都在佛經裡面,佛所用的這些方法巧妙極了,這些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必須要在經論當中去體悟,看看人家用這方法多麽巧妙。這是講說法妙。

第九是講「眷屬妙」。眷屬是指什麽?是取眷屬之意思。佛出了家,在家有眷屬,出了家之後也叫眷屬,叫法眷屬。這個眷屬是指什麽人?師生的關係。佛是老師,跟他出家學道的是他的學生,在家跟他學道的也是他的學生,凡是跟佛學法、學道的都是佛的法眷屬。所以這個地方的眷屬就好比學校老師和學生,所有的學生這是眷屬。眷屬既非家親眷屬,而是法眷屬。法眷屬也有種種不相同,也要把它分類。第一類的是講「理性眷屬」,理是事理之理,性是本性之性,理性眷屬那就統統都包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將來一定成佛;換句話說,一切眾生皆是如來眷屬。這是從理上說的,從理性上講都是,沒有不是。

  

第二種叫「業生眷屬」,業是業力,生是出生,從業力出生的眷屬。這是從跡相上說,前面講的理性那是從理體上講,這是從跡相上說。釋迦牟尼佛自大通如來時,大通如來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佛的學生,是大通如來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沒有老師,前生是有老師。所以也結大乘父子之緣,或者是現在得度,未來成熟者皆是,這個叫業生。業生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過去世的因緣。佛如是,我們又何嘗不如是!過去生中沒有因緣,不能聚在一塊,過去世有關係。很可惜什麽?我們沒有神通,不能看到過去世。假如我們現在得了神通,得了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世,知道一切眾生過去世,你就曉得過去是什麽關係,所以不是偶然的,這個叫業生眷屬。而業生眷屬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佛在經論裡面講,我們眾生的關係,過去世之中生生世世互為眷屬,哪能說是哪個人與哪個人沒有關係?凡是跟你碰到面,見到面點點頭都有關係,沒有說是沒關係的。

  

第三類叫「願生眷屬」。這是說先世曾經結過緣,有緣,雖然有緣,但是他並沒有將煩惱斷盡。我們曉得,煩惱是發業無明,就是十二因緣第一個講的無明,那是三界六道輪迴最根本的一個因素。他沒有斷,沒有斷髮願生在佛出世的時候,或者做佛的出家弟子,或者做佛的在家弟子,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叫願生眷屬。前世承蒙佛教,蒙佛的教化,於佛有緣,可以斷煩惱,可以出三界,不再到人間來。可是佛示現到人間,他看到老師來了,他也跟著來,老師是乘願再來的,那些學生也是乘願再來的。我們看世尊這一會上,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給諸位說,個個都是再來人,願生眷屬。我們看愣嚴會上,看阿難顛三倒四,阿難是大菩薩裝的,不是真顛三倒四,是假裝的,裝迷煳。好像唱戲一樣,扮這個角色扮得很像,那是表演給我們看的,叫我們開悟的,並不是他真正迷惑顛倒。

  

不但是這些出家常隨眾,就是當時佛的外護,這些皈依弟子,國王大臣裡面,有許多都是菩薩再來,維摩長者是古佛再來的,都來做佛的弟子,這就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佛法是平等法,沒有高下法。我們世間人心量小,事事只有我出人頭地,別人都不能在我之上,這個觀念錯了,這個觀念障礙自己見性,障礙自己成佛。所以六祖教我們修學要學下心,要學謙敬,要能夠尊重別人,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諸佛菩薩哪個人與這個世間有緣分,他去示現成佛,我們大家去擁護他、去幫助他,都來了。而裡面程度、德行,甚至於比他高得多的人,大有人在。示現八相成道沒什麽了不起,這種佛,你看看天台判教裡面,藏教佛。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的樣子是屬於藏教佛,藏教佛的相才有八相成道。

釋迦牟尼佛是示現八相成道,示現藏教佛,實際上人家是早就成佛了,在無量劫之前就成就了。《梵網經》裡面說,他到我們娑婆世界來這次是第八千次了,所以說是示現。要果真是藏教佛,怎麽能談大乘教義?怎麽能談一乘佛法?所以要曉得,是示現。但是示現藏教佛來度化眾生,給諸位說,圓初住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可以示現佛身去度化。假如說圓初住的菩薩示現八相成道佛身來度化眾生,那些古佛,那些比他地位高的菩薩,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也都應化來做他的學生,幫助他教化眾生。絕不像我們的妄念,你的程度不如我,你在這裡弘化利生,我還當聽眾,我還來捧場?這是凡夫知見,所以永遠成不了佛。

  

世間真正一個做學問的人,態度都謙虛。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在二十年前,台中蓮社教講經,都是些學生,二十幾歲的學生,上講台練習講經,那講得都很淺、很幼稚。當時周邦道老居士他那個時候有六十多歲,他今年八十二還是八十三歲,那個時候六十一、二歲的樣子。我們學生講經,他是個老居士,又有學問、又有道德,佛法也很精通,每次他都帶個筆記本坐在底下,不但聽而且還做筆記。他的程度比這個講的學生不曉得高到哪裡去了,我們那個時候看到很感動。李老師舉周老居士給我們做榜樣,他說你看看人家什麽身分、什麽地位、什麽樣的學問,還那麽認真的聽,還在那裡記筆記。而我們同學當中,他有什麽了不起,他講經我不要去,所以不能成功。我在台北講經,老居士常常來聽,現在因為八十多歲,年歲太大,身體也不太好,住在內湖太遠,我們這裡他來過幾次。從前在信陽街講經,在佛教會講經,他常來,尤其在佛教會,雖然遠,那裡有一路車剛剛好從佛教會門口過,所以他不用轉車,還比較方便。由此可知,你要發心弘法利生,無論什麽人講經,只要他講的是正法不是邪法,我們都應當去聽。聽眾裡面,諸位要記住,有影響眾,恰好適合程度的是當機眾,自己實在有智慧、德能,到那裡去捧場的,叫影響眾。像周老居士當年在那裡,對我們影響太大,他就算的是影響眾。李老師是用言語勸我們要學習、要去聽,他老人家以身作則,是身教!所以我們才認真的學習。不如我的同學在上面講經,我在底下聽做筆記,也認真的學習。

  

我們再看看佛經裡面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當年這些聲聞弟子當中,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薩,登了地第四地的大菩薩,不是普通的人物。也是看佛到這裡來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他發心做個外護,乘願再來,以國王身分來護法,外眷屬。內外眷屬全是一家人,通力合作,就跟唱一台戲一樣,出場的這些角色跟旁邊文武場裡面敲鑼鼓的都是一家人。千萬不可以輕視,那個敲鑼敲鼓的不重要。可是我們看戲的人迷惑,只曉得登場那個角色,眼睛都集中那裡,旁邊那些敲鼓敲鑼的都沒有注意到。但是你要曉得,那個鑼鼓是在指揮,他每個詞、每個動作都要符合節拍,是整體的。所以佛度化眾生,沒有這些內外弟子通力合作,這好比唱戲,他唱的主角,唱獨角戲,一個人唱,旁邊也沒有配角,也沒有文武場,試問問,這一台戲他怎麽唱得出來?

  

我們想想,我們不肯捧別人的場,不肯給別人做眷屬、做增上緣,好了,我們自己成佛,成佛的因果,成佛也落不了因果。當你成佛之後你也沒有內外眷屬,一個人去唱獨角戲,試問問這行嗎?不行!由此可知,與一切眾生結緣比什麽都重要。我過去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經過一般寺廟到那去拜佛,我的三拜是有三願,第一拜,與這個寺廟常住結緣,我跟他有緣;第二拜,與這個道場有緣;第三拜,與這個道場信徒結緣,將來我到這個道場來講經說法,法緣才殊勝。所以你看大家到廟裡都拜三拜,各人發的願不一樣,那怎麽會相同?這就說明結緣重要,叫願生眷屬。

第四叫「神通眷屬」,神通眷屬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他方世界來的那些菩薩,或者是天龍八部鬼神來擁護道場的,這些都是屬於神通眷屬。神通眷屬當然也有緣,也是過去世彼此有緣,像此地所講的,與釋迦牟尼佛有緣,或者是佛的學生,或者是佛的同學,他們也曾經在佛門,像我們現在一樣認真的參學過。雖然參學,沒能見性,而憑藉修學的善因生到天上,或者做了天帝、或者做了天神、或者做了仙人這一類,或者是在他方世界,佛這裡一講經,他有感應,為什麽?過去有緣。佛一講經,他就看到光明,他就聽到音聲,他就以他的神通也來到道場。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像這樣的大眾太多太多,《華嚴經》裡面很多,《地藏經》裡面也很多,《彌陀經》裡面六方佛,那是屬於神通眷屬,他方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的,這一類是屬於神通。

  

第五類叫「應生眷屬」,應生就是到這個世界上來投胎。揀別不是化身,化身是忽然之間有,有了以後就不見,這是化身。應生是來投胎,需要在這個世界上要住一段時期,像釋迦牟尼佛這叫應生,而不是化身,三身裡面的應身。《華嚴經》上說,佛最初來投胎,這些法身大士都侍衛佛陀下生,下生他生到哪裡?這就散開了,或者是做佛的親屬,或者是做佛的冤家對頭,像提婆達多處心積慮傷害釋迦牟尼佛。諸位要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再來的,等於唱戲一樣,唱反派、唱一個丑角。假如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丑角,釋迦牟尼佛修道,你看一帆風順,我們這修道處處遇到障礙,那人家成功當然的。釋迦牟尼佛早就擺個樣子給我們看,你看看找麻煩的多的是。我們現在想想,我們現在修學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他能成就,我們為什麽不能成就?所以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善知識,這些我們都要懂。

  

我們今天所遇到的冤家對頭,就是釋迦牟尼佛遇的提婆達多,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我們的煩惱習氣怎麽樣把它斷掉?就要在這個境界才能斷除。沒有這些人來磨鍊,我們的心從什麽地方得到平等?從什麽地方得到清淨?歷事鍊心鍊的什麽心?順境裡面沒有貪愛,逆境裡面沒有瞋恚,心才平等。這些大菩薩們隨佛降生下來,有的做佛的親屬,親屬裡面佛示現的沒有貪愛;有些投胎做佛的怨懟,怨懟裡面沒有瞋恨,這才顯示出佛心平等、佛心清淨。佛心本來是清淨平等,如果沒有這些人來唱唱丑角一配,那我們怎麽曉得?佛的清淨心不能掏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不出來。所以必須有這些配角才能把佛的清淨心、平等心顯示出來給我們看,叫我們在境界裡應當要學習,道理在此地。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像淨飯王、摩耶夫人,經中說千佛父母,羅睺羅尊者是千佛之子,這是示現做親屬的。那些諸大聲聞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個個都是「內祕菩薩行,外現聲聞身」。以及當時這些護法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這些眷屬前後圍繞。這都是眷屬妙。那我們要想想,如來出現於世間,眷屬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們今天也生到這個世間,看看我們前後左右,我們眷屬妙不妙?如果照經裡面講的五類,實在講這個五類我們與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的。妙與不妙完全看自己,自己一悟了,是妙極了,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如果自己要不悟,那就不妙了,那個眷屬示現的親人是來找你麻煩的,親人所謂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內外眷屬都不妙。由此可知,開悟是多麽重要!千經萬論所指歸的宗旨就是教我們開悟,悟了無有不妙。本跡二十種妙,你什麽時候覺悟,這二十種妙完全具足,真正是妙不可言。千萬不要輕視了自己,自己有佛性,自己佛性與如來果地上的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所以是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問題就是我們自己認識不認識、覺悟不覺悟。

  

最後一條是「功德利益妙」,本經裡面所說「三周得記」,記是講授記,二十八品品品都獲得功德利益,見佛的光明,聞佛說法,這個功德都是真實的,沒有空過的。經文裡面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這是佛說法的平等,佛教化一切眾生是以平等心,對於任何一個人絕沒有偏愛,沒有偏重。而佛教學的目標是要教個個眾生都成佛道,沒有說這個成,那個不能成。只能夠說眾生根性有利鈍差別不同,利根的先成就,鈍根的後成就。總而言之,佛要看到眾生個個都成就,這是平等心教學。佛眼中眾生跟我們眾生眼中的眾生不一樣。眾生只知道這一世,過去世不曉得,未來世也不曉得,只看到這麽一節,佛菩薩你看對某人好,那人得度了;對我就不好,你看我這一生沒有成就,只看到這麽一節,好像看到諸佛菩薩不平等。而佛眼睛看三世。你看到三世你才曉得佛心平等、佛心慈悲,都叫眾生得究竟功德利益,功德利益妙。跡門的十妙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再看「本門十妙」,第一是講「本因妙」,跡是從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跡相上說的,本是說他的根本,說他的原本。好像唱戲,跡是什麽?是舞台上所扮的相,那是跡;本是什麽?他卸了妝之後的本人。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人間是跡,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為淨飯王的太子,這是跡。他的本來面目如何?下面這個十妙是講他的本來面目,是講他的原本。佛自己說,他說我成佛以來有多久了?已經超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祗劫」。我們要相信這句話,《梵網經》裡面佛說到我們世間來了八千次,這太可能了。成佛已經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祗劫,來個八千次實在來得太少了。佛有的時候來,有的時候不來,為什麽有的時候來、有的時候不來?這個問題我們留在星期二《大智度論》裡面再答覆,因為《大智度論》裡面正好有這段,你才曉得這個佛法實在是很妙,合情、合理、合法。這是講什麽?講佛成佛已經這樣久遠,假如我們再往前來推算,佛沒有成佛以前也是凡夫,最初做凡夫、最初發心,一直到他成佛,這又多少時間?這個時劫就太遙遠。

  

他發心能修成佛,我們現在發心沒有能夠修成佛,這是什麽緣故?我們現在的因地心不妙,我們的本因不妙。佛的因心與果地覺相應,這個妙。因地心與果地覺不相應就不能成佛,這是我們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注意。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要想得一個瓜,我一定要瓜子種下去才會長瓜,我種個豆,希望將來長成一個瓜,哪有這個道理!我們心心念念想成佛,可是我們現在用的因地心不是成佛的因地心,諸位想想,他怎麽能成佛?哪有這個道理!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人人想成佛,人人都沒有用成佛的因,好比說人人都想有瓜的收成,可是所用的種子都是豆,結果長出來了沒有一個人收到的瓜,因用錯了。

這一個大問題在《愣嚴經》上,《愣嚴經》就是講這麽一樁事情,辨別什麽是真心、什麽是妄心。唯有真心與如來的果地才相應,妄心決定不相應,不能成就。用妄心用到最適當、最正確也只能修成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用妄心修行達到頂點。而且在時間上,給諸位說,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從你證得須陀洹這個時候才計算,沒證得須陀洹之前不算,你所用的那時間都不算。證得須陀洹初果之後,從初果到四果羅漢這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諸位要曉得,天上人壽長,不要說得太高的天了,我們就說忉利天,忉利天就夠麻煩的。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忉利天的壽命要活一千年,你計算我們人間是多少?再要往上面去,地位升得愈高,到三果羅漢是住在四禪五不還天,那個壽命都要論大劫來計算的。所以用妄心修成個阿羅漢不容易。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不能夠等閒視之,一定要認真、要覺悟。妄心不能不捨,妄心是什麽?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當然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可是要覺悟、要精進,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今天早晨我講完經之後,有一位老居士來跟我說,她年歲很大,孤苦伶仃,先生早過世,沒有兒女。她以前做公務員退休下來,領了有二十五萬退休金,她說拿了二十萬放在一個朋友那裡,一個月拿四千五百塊錢做生活費用,拿了好幾年,現在那個朋友做生意倒閉,錢沒有了,給她一張支票不能兌現,拿到銀行去退票退回來。她問我怎麽辦?她說人家說要我去告那個人去,他是多年的老朋友,我們學佛的人怎麽好去告人家?真正要學佛的人曉得凡事都有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丟掉了,你再怎麽樣煩惱也不能回來。如果我一生煩惱那個錢就回來,這個煩惱可以生,有價值。你怎麽生煩惱那個錢又不能回來,那你何必要生煩惱?丟了不就丟了嗎?一心去念佛,你餓不死,保險明天會有飯吃的,何必為明天來操心?心定下來念佛,定就有智慧、定就是福報。為什麽放不下?該是妳的,妳的朋友他將來有錢了,他一定會給妳。不是妳的那不就算了嗎?凡夫念了一輩子佛,她說我煩惱很重,我這個佛都念不下去。為什麽?得失心太重,那個得失心超過了妳自己成佛的願望。換句話說,妳求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力薄弱,那二十萬得失的心看得很重,已經超過了妳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所以妳那個佛號念得沒有力量。假如妳認為那二十萬丟掉,算了,根本不在乎,不起心不動念,妳這佛號怎麽會沒有力量?當然有力量。

  

所以大乘佛法一入門,佛就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捨。臨時叫你一下捨掉捨不掉,做不到的事情。平時就要練習、就要練習,慢慢的來練習捨。你能夠真正練習布施、練習放下,給諸位說,這叫做真功夫。布施這門功課,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天天都要做,一天不成佛就是一天沒有捨得乾淨,捨乾淨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捨掉,所以他不能成佛,他要把那一分生相無明給布施掉、捨掉,他就圓滿菩提了。這不捨行嗎?定與慧都是從捨來的,你不捨心定不下來。今天早晨那老居士,她二十萬如果捨掉,她心就定下來,她不捨她心定不下來。捨了就生智慧,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放光明。所以禪定、智慧之得來是要從布施當中修成。不肯布施、不肯捨、不肯放下,禪定、智慧都得不到,念佛怎麽能得一心不亂?怎麽能夠念到功夫成片?《愣嚴經》裡面教給我們捨妄心,也正是我們中國大乘佛學所提倡的,叫捨心意識,離心意識的離就是捨,捨離。心是什麽?第八識,意是第七識,識就是前六識。心意識要是一捨,你們諸位想想看,你們學過百法,能稍稍有這個概念,一切有為法全捨掉了。一切有為法統是心意識變現出來,凡是有為的一概放下,放下有為,無為就現前,無為是法性。《愣嚴經》的,所謂講開智慧的愣嚴,憑什麽開智慧?所憑藉的捨妄心,用根性,這是《愣嚴經》的宗旨。根性就是此地講的本因妙。

  

見聞覺知之性不生不滅。我曉得你們現在諸位同修當中有不少在背《愣嚴經》,大概也有一、二位已經能背誦,不錯,很好,可是背熟了至少要背三千遍。為什麽叫你背經?就是叫你捨,叫你放下。為什麽?你要不背經,又胡思亂想、想東想西,想就是放不下。一天到晚從頭到尾背這經典,把別的妄念全放下,這全放下了。所以背經的目的是叫你什麽?叫你捨妄念。可不能分別經典,這段什麽意思我懂得了,那一段什麽意思我悟了。我跟你說你要這樣搞法全是邪知邪見,你還是放不下。這個辦法是什麽?是教你開悟的,你背上三千遍你就有開悟的機會。為什麽?有三千遍經背下去之後心定,真正定下去,妄念沒有了,這是開智慧必須具備的條件。開了悟、開智慧,明心見性了,這一生當中天天還是念《愣嚴經》,沒有一天離開的,真正開悟了。

我們中國過去祖師用的這些教學法,跟諸位說,教學法妙,妙極了。經本不給你講解,講了就不妙,這一講意思都死了。前面不是跟諸位說過嗎?「無量義三昧」,經裡面意思是無量義,能講得盡嗎?講不盡的,所說出來的是無量義之中的一義、二義而已。講解的目的是不是能幫助諸位開悟?給諸位說,不能。講解的目的是提供諸位開悟的一條道路,目的在此地。所以善聽之人聽而無聽,無聽而聽,是誘導諸位開悟的。因此萬萬不能夠記誦,你要把所講的這些道理,古人這些註解,都記下來,這個麻煩就大了,把你自己的悟門給堵死。聽不妨聽,聽了怎麽樣?心裡頭不落印象,曉得只提供我參考而已。心一定要清淨,清淨心來聞法,聞了法之後心還是清淨的。萬萬不可以,我清淨心來聞法,聞了出去,帶了一肚子佛法回去,那就麻煩,把心都染污了,那就壞了,那就叫不善聽。善聽的人來的時候清淨,去的時候心還是清淨,這叫善聽。這是諸位真正得功德利益,得受用,決定不欺騙人。一乘佛法裡沒有別的,只有平等、清淨、慈悲。所講解的、所開導的都是指示我們悟道的門路,我們在這個裡面去領悟、去體會,自己找到開悟的方向。成佛的道路是要靠自己悟,是靠自己走,你悟到了,找到了,你一定有成就。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妙法蓮華經  (第四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04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23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9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獨家】美國多元文化模式芻議
凈空法師 妙法蓮華經(第二集)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103-Andrew Zimmern:一名旅行者眼中的多元文化

TAG:台灣 | 文化 | 佛教 | 圖書館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凈空 | 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