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山、驪山、女媧與小顥

作者:湯錦程《中華湯姓源流》摘錄:儒家文化與五采文化之淵源--作者:湯錦程兩千餘年前,孔子為維護周禮,鞏固統治階級地位,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因孔子曾任魯國的「儒」,負責主持相禮司儀;因而,孔子的門徒則尊「儒」為其學派之名,史稱「儒學」。儒學主要宣傳仁、義、禮、智、信、忠、恕、悌、中庸等思想,經過歷史的檢驗,儒學更加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因而,漢朝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儒學經孔氏門徒門裔孟子、朱熹等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已成為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與佛教、道教並稱為東方三大宗派。雖然,儒學亦有不足之處,但不能因白璧微瑕,而否定其對社會及人類文明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我考證,儒學的思想體系並非孔子所創,而是承傳和發揚了上古時期的「五采文化」。「五采文化」是以鳳凰為圖騰的風姓部族的文化特徵。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新華辭典》釋曰:「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稱凰。」鳳凰圖騰族起源於甘陝地區的昆崙山;據《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於琪樹、不死樹、鳳凰、鸞鳥皆戴戩。」開明地處甘肅張掖昆崙山(又稱南山)湯谷;由此可證,鳳凰部族源自於甘陝地區。因鳳凰圖騰族原屬於龍蛇圖騰族,所以當其向鳳凰圖騰衍化時,仍然保留著原始龍蛇圖騰的痕迹。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在其圖騰發生異化之時,會出現鳳凰戴蛇、踩蛇、戴戩的怪異現象。由此可以證明:此文中所說的鳳凰非鳥類,而是指人類部落圖騰;否則生性懼怕毒蛇的鳥類,怎麼敢戴蛇、踩蛇,渾身上下皆被蛇所纏繞呢?又怎麼可以持盾和戈呢?鳳凰圖騰大約形成於伏羲氏末期,因鳳凰為百鳥之王,而時能稱王的只有伏羲氏、女媧氏;故而,伏羲氏、女媧氏應為鳳凰圖騰,所以伏羲氏、女媧氏又為風姓。《帝王世紀》釋曰:「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太昊帝庖犧氏即伏羲氏別號,伏羲氏蛇身人首,風姓也,證明其身份與鳳凰圖騰、龍蛇圖騰相符。女媧氏是伏羲氏胞妹,傳說其兄妹結為夫婦,先後為王。因而可知:伏羲氏圖騰為風鳥,即鳳鳥;女媧氏圖騰為凰鳥。伏羲氏立都於陳倉(陝西寶雞),因而寶雞又名「鳳凰」。伏羲氏、女媧氏創立了獨特的「五采文化」,因鳳凰是伏羲氏、女媧氏家族圖騰,所以五采文化成為鳳凰圖騰的文化特徵。所謂「五采文化」,就是「德、義、禮、仁、信」或「德、順、禮、仁、義」的和平廣義思想。因而古人曰:「見鳳凰天下和」或「見風凰天下寧」。「五采文化」絕非作者虛構和杜撰;據《山海經?南山經》記載:「丹穴之山,其上多金,而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日『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又據《山海經?海內經》曰:「鳳凰自舞、風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義』,見則天下和。」上述所言的鳳凰,絕非雲南所有的鳳凰鳥,而實是指上古時期以鳳凰鳥為圖騰的風鳥氏部族。但由於伏羲氏時期是龍蛇文化向鳳凰文化轉型時期,所以在其圖騰文化中保留了原始的龍蛇文化。女媧氏繼伏羲氏而有天下,其完善了鳳凰文化,所以五采文化在女媧氏時期走向成熟。女媧氏又稱驪山老母,因驪與歷二字同音通用,故而驪山即歷山也,為女媧氏居住地名之一。女媧氏隨伏羲氏東遷,其部在陝西留下驪山、在山西留下歷山等地名。據考證:山西運城曾是女媧氏鳳凰部族東遷之地;所以運城市至今仍有風后故址和風陵渡地名。據《運城文史》記載:「帝舜騎鳳凰游於運城,耕於歷山(又名中條山),因此運城古稱『鳳城』。」女媧氏繼續東遷山東半島,定居於齊州,齊又曰:「臍」,指人之中;古人認為:「人臍居腹之中央」,故稱齊州為「中州」。《爾雅釋言》曰:「齊,中也。」女媧氏居齊州建國,因此其國稱「中央之國」。因而可知,齊州與歷山、驪山均為女媧氏所居地名。丹鳥是風凰鳥的別稱,因丹與火二字同義互假,所以鳳凰鳥又稱「火鳳凰」,即「丹鳥」也。丹鳥氏居齊州,所以齊州有丹穴之山;丹穴即丹鳥氏所居地名。女媧氏將五采文化移植於齊州丹穴之山,所以山東成為五采文化的中心。鳳凰是百鳥之王,因而五采文化在鳥文化族中廣為流傳。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顓頊生老童,老童生視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搖山,始作樂風,有五采鳥三名:一曰凰鳥、一曰鸞鳥、一曰鳳凰。」由此可見,此時的凰鳥部、鸞鳥部、鳳凰部均臣屬於太子長琴,而三個鳥部落均承傳了「五采文化」。因上古文化的傳播主要靠人類遷徙來完成;所以隨著鳳凰部落的遷徙,其部族發明的五采文化亦隨之傳播給不同地域的不同類部族。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弇州之山,五彩之鳥仰天,名曰鳴鳥,爰有百樂歌舞之風。」又曰:「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有五采之鳥,有冠,名曰狂鳥。」《山海經?北次二經》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彩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有五采之鳥,相鄉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采鳥是司。」又曰:「有熏民之國,有綦山,又有搖山,有鬲曾山,又有門戶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鳥。」《山海經?海內經》曰:「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于海。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綜上所述,鳴鳥部、狂鳥部、象蛇部、翳鳥部均通曉五采文化;而帝壇、綦山、搖山、鬲曾山、門戶山、盛山、待山等地皆流行五采文化,這些論據足以說明五采文化並非風凰鳥的紋彩,而實為以百鳥為圖騰的人類一種文化思想,否則何以能傳播於各種不同的鳥類呢?五采文化為伏羲氏始創,經女媧氏完善,流傳數千年而不衰。其後世黃帝以德服天下;帝堯以禮治蠻夷;帝舜以仁服諸侯;成湯以義革夏鼎;周武順應天時登大寶,古帝治國平天下,無不以「五采文化」為宗旨;故而,使行將分崩離轍的社會,重複如初,得以大治。炎黃時期,百鳥集團分布於華北平原、山東半島及沿海地區,因其部以捕獵為生,並發明了弓矢,被稱為「東夷」。因東夷人以鳥羽為衣,並以鳥名為部落名稱及酋長名姓,所以又被稱為「羽人」或「百鳥」。黃帝軒轅氏代炎帝而有天下,任命承傳五采文化的風后為首相,其以五采文化協助黃帝治國安邦,立下豐功偉業。《史記?五帝本紀》證曰:「而諸侯咸尊軒轅氏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黃帝軒轅氏擊敗炎帝蚩尤後,其將山東蚩尤部分為鄒、屠二國,後鄒、屠兩國合併為「鄒屠國」,因而山東又稱「鄒魯之邦」;故而,五采文化又稱「鄒魯文化」。金天氏少昊時期,在山東齊州地區創立了強大的少昊國,並一度稱霸中原;因鳳鳥氏承傳了家族的天文曆法知識,所以被少昊氏任命為歷正,主掌曆法。《左傳》證曰:「少昊氏即位時,鳳鳥適至,故以鳥為官名,歷正為鳳鳥氏,後稱日曆為「鳳歷」。少昊氏將五采文化定為治國宗旨,因少昊國地處齊魯之地,所以五采文化又稱「齊魯文化」。帝顓項時代,有凰鳥、鸞鳥、鳳凰三個精通五采文化的鳥部族臣服於高陽氏,使中原再度強盛,百鳥率舞、百獸臣服。虞舜時期,曾得到鳳凰部族的強力支持,鳳凰部族將虞舜迎請到其部族所居之地歷山(山西夏縣)建立國都。《史記?五帝本紀》曰:「鳳凰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夏桀末年,以「燕鳥」為圖騰的首領成湯革夏建商,殷商家族將五采文化融入建築文化之中,使鳥文化族發明的高腳樓建築登峰造極,高聳雲端。殷紂王時期,其所建鹿台高達千尺,登台可入雲端,一覽天下,並可窺天文,鳳鶴翔鳴,聲達霄漢,使鳥文化更加燦爛輝煌。周武王革商建周,封周公旦於魯(河南魯山);西周初期,魯國遷居山東曲阜,占居鄒屠舊地,承傳了五采文化。因而,魯文化成為西周文化的代表。由此可見,五采文化非但沒有曇花一現,而是綿延不衰,其文化思想體系成為歷代王朝所依賴的開明宗旨。孔子出生於山東曲阜,曲阜古稱「壽丘」、「小顥」。皇甫諡曰:「黃帝生於壽丘」;而炎帝蚩尤和金天氏少昊均都於小顥,因而曲阜成為五采文化的中心。據史記載:孔子是殷商王族的嫡裔,而殷商祖始祖殷契正是以燕子為圖騰的鳥文化部族;因而,孔子得以承傳家族獨創的「五采文化」。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此時五采文化仍然流行於諸侯國。據史記載:西秦贏姓氏族是金天氏少昊後裔,其始祖偃皋陶就因為以燕子為圖騰,所以賜姓為「偃」。偃姓起源於上東半島,所以承傳了五采文化。偃皋陶之子伯益,虞舜賜其為「贏姓」,封其於秦,因而秦贏氏尊其為始祖。據《史記?秦本紀》記載:伯益又名「伯翳」、「大費」;《山海經》曰:翳鳥部通曉五采文化;因而,可知伯翳是五彩文化的承傳者。《史記?秦本紀》記載:「……大費拜受,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翳,舜賜姓贏氏。」伯益馴服鳥獸,其繼大禹而有天下,將其兄弟、子侄分封于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區,因而其後裔鳥俗氏、徐姓、黃姓、贏姓等都承傳了鳥文化,並以鳥為圖騰。其中秦贏氏則以「龍雀」為圖騰。商殷時期,秦贏氏開始西遷;西周時期,秦贏氏逐漸顯露於西域歷史舞台上;東周時期,秦贏氏被封為諸侯。秦穆公時期,秦用由余之謀,滅西方20部戎,拓地千里,成為西方霸主。秦穆公承傳了鳥文化,其將鳥文化融於古建藝術之中,創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重疊樓宇「鳳樓」。秦穆公令簫史於鳳樓台前的鳳台上吹簫引鳳,以求弘揚五采文化。因而可知,春秋時期,五采文化仍然活躍在西域歷史舞台上;所以,孔子對五采文化並不陌生。孔子周遊列國、恢復周禮,而周禮則正是「鄒魯文化」,也就是行將消亡的「五采文化」。但是,孔子對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味的盲從,而是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弘揚,使其得到升華。據史記載:先秦歷史文獻多達數千篇,由於孔子刪除百家,故而使五彩文化更加精華、更加璀璨。因而,孔子刪除百家的歷史貢獻是不容置疑的。正因為歷史上曾存在過以「仁」為中心的「五采文化」;因而說孔子創造了「仁」學思想,是有悖於歷史的。《山海經》一書始作於禹益之時,經後人增補,完善與漢晉時期。因孔子刪除百家,使中國上古史出現缺環;因而,使今人無法正確分析《山海經》中的「怪異之說」;而恰恰正因為其「怪異之說」,才使《山海經》維持了原始現狀,使其更加質樸可信。《山海經》倖免遇難,又躲過了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浩劫,為我們提供了一部上古時代人類文化發展史的參考依據。為了還五采文化的歷史真面目,揭示儒學思想的淵源,作者查閱了大量的古籍,認定這一歷史的可信性,故而發補天之雄心;雖然筆拙,意在拋磚引玉,求得共鳴,為研究中國上古文化史作出貢獻。雖然,五采文化己淹沒於中國的歷史長河之中,但其文化之光卻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
推薦閱讀:

華胥氏神話傳說中女媧和伏羲的母親
為什麼初一到初六是「說畜日」,初七才到「人日」?起源來自女媧
補天未卜命
【中國神話簡史】第一節:盤古開天闢地 女媧摶土造人
蛇年解蛇:遠古圖騰 伏羲女媧均是人首蛇身

TAG:女媧 | 驪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