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何講婦女能頂半邊天?

美國人為何講婦女能頂半邊天?作者:鍾雪萍

事實上,跟社交媒體不同,主流媒體的報道里(如《紐約時報》等),根本沒有提到過這句話在遊行中出現。

上周六,數百萬美國人走上華盛頓以及各大城市的街頭進行示威遊行,這場運動被稱為「女性大遊行(Women』s March)」,也有媒體稱之為「姐妹遊行」。

在這次遊行中,有一個現象吸引了眾多中國網友的注意,許多參與遊行的女性舉著一個中國人熟知的標語——「婦女能頂半邊天」。

為什麼這個帶有鮮明中國色彩的標語會在大洋彼岸「走紅」?這句標語在不同歷史時段的出現,意味著什麼?而我們又如何在今天的語境下理解「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標語?

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電郵採訪了女性主義學者、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兼中文部主任鍾雪萍教授。鍾雪萍長期研究中西女性主義理論和批評及其歷史,她向我們解讀了「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標語的前世今生。

許多參與遊行的女性舉著一個中國人熟知的標語——「婦女能頂半邊天」。

澎湃新聞:說到「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這次在女性大遊行中流行,我看到有的人說這是中國的諺語,有人說出自毛主席語錄。就您掌握的信息來看,這句話到底是怎麼來的?

鍾雪萍:我曾經為(斯坦福大學)王斑教授主編的《中國革命話語論文集》(Words and Their Stories: Essays on 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2011) 一書寫過「婦女能頂半邊天」這一詞條。為確認出處我作了一番調查,最後發現有學者專門考查過,但都沒有查到準確的出處,所以無法下結論說就是出自毛主席語錄。同時也確有人提出,這句話可能跟湖南某地「婦女半邊天」的諺語有一定關聯,但並沒有交代明晰的來龍去脈。

然而不可否定的是,「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曾經的流行,確實跟毛主席的另一句話「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到」有關聯,這句話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關鍵詞」。

澎湃新聞:看到「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我會聯想到1949年以後的婦女解放實踐,而在這次的美國女權運動中,這句話的流行有沒有這方面的勾連?

鍾雪萍:沒有,也不會有。

其實這句話早在1960年代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中就被借用過。該運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爭取婦女的工作權利,這多少跟「半邊天」的原意有關,但即使在當時,也是在屏蔽掉「中國」的前提下被採用的。這一次,就更不可能有這方面的勾連。

澎湃新聞:中國的婦女解放實踐在今天的主流西方學術界是怎麼被認知的?

鍾雪萍:至少在美國學術界,二戰以後出現的「中國研究」屬於冷戰時期產生的「地域研究」的一部分, 而「地域研究」並不屬於「主流西方學術界」。

在當下的「中國研究」領域裡,自由主義立場和話語佔上風,冷戰意識形態影響仍然深遠。1960 、1970年代一些相對左翼的學者比較肯定1949年以後的婦女解放,但後來,很多人紛紛修訂了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在這樣的語境里,我們知道要真正認識中國,婦女解放有繞不過去的重要性,但這方面的認知基本局限於少數學者,而且同時並不都正面肯定。

澎湃新聞:這次「婦女能頂半邊天」在西方走紅,你認為這會是一個契機,讓西方人重新認識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實踐嗎?

鍾雪萍:說「走紅」言過其實。事實上,跟社交媒體不同,主流媒體的報道里(如《紐約時報》等),根本沒有提到過這句話在遊行中出現。至少在美國,當下的語境下,這句話的出現不可能成為西方人重新認識中國婦女解放的契機。

澎湃新聞:你有文章專門談西方女權主義的本土化問題,但從這次「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走紅來看,是不是也有可能讓中國的女權實踐和理論走出去?

鍾雪萍:「走出去」到哪裡?如果是走向西方的話,現在沒有這個可能。因為目前在美國(和歐洲),並不存在傳播中國婦女解放實踐和理論的歷史條件:即缺乏傳播的主體和話語領導權,在歐美也缺乏願意接受它的客體。

你提到的那篇文章是我2003年寫的。文章本身並不是主張西方女權主義本土化,而是針對國內存在的「本土化」意願及其同時存在的焦慮提出一點想法,感覺至少在當時,國內的女性主義學者對中國自己的婦女解放運動缺少足夠或者說應有的歷史體認和理解,過於糾結在所謂西方女權主義本土化問題上。

澎湃新聞:在今天,我們如何重新認識「婦女能頂半邊天」?

鍾雪萍:這個問題很重要。可以說,一方面,婦女解放是深入人心的,提倡男女平等的歷史(包括宣傳和政策)對女性的內心建構仍然存有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一成果需要繼續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保障,同時也需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層面上的維護。只有「婦女能頂半邊天」仍然是全社會的共識,而不只是「女權主義人士」的事業,才能真正重新認識其歷史和現實意義,展開有群眾基礎的進一步的實踐。

澎湃新聞:這次特朗普上台後,我們發現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力量是最強大的。您寫過一個文章,談到在美國,1960年代以降的民權運動中出現的自由主義進步力量,在爭取種族和性別平等的鬥爭過程中,為什麼不但未能爭取到這些底層民眾支持,反而逐步把他們推向對立面,最終無法代表他們。能不能再具體談談?今天的美國女性主義似乎也失去了底層民眾。

鍾雪萍:準確而言是2015年4月的一篇文章。你的概括不完全準確,因為我當時討論的並不是女性主義與底層民眾關係的問題,而是針對「階級」這個概念在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理論中被架空的問題。其實這次「女性大遊行」中提出的那些口號,基本繼續集中在「身份政治」上,仍然屬於「個人」層面上的問題,以白人、中產階級為主體。這恐怕是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無法超越的特性。

澎湃新聞:您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女權主義理論多了,婦女解放精神卻少了》,裡面提到消費資本主義文化在失去性別政治正確話語的社會裡,不僅影響而且引領性別意識、性別關係,和性別政治的變化,我在想到兩個廣告,一個SKII的剩女廣告,是比較政治正確的,另一個是韓寒最近為宣傳新片推出的「直男癌」之歌,兩個歌價值觀完全相反,但其實都達到了利用大眾情緒的目的,為資本服務,你怎麼看?

鍾雪萍:你說的這兩個最近的文化現象我不太了解,所以也無法直接評論。但是,總體來說是大眾文化被消費主義綁架(的產物),無論女權主義理論如何批判,因為缺少社會層面上的動員和共識,消費資本主義的邏輯總能甚囂塵上,迷惑人心,而且還總是能夠消解針對它的批判。

澎湃新聞:我看到一個說法叫「多元交織女性主義」(intersectional feminism),它試圖承認每一名女性獨特的經歷背景,可以基於種族、性別認同、性取向、經濟能力、文化認同等等的任何維度,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女性所受到的歧視、壓迫,從而報以應有的尊重、給予應盡的支持,沒有輕蔑忽視,沒有理所應當。這個概念被認為是對於以往女性主義的修正,你怎麼看?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典型的自由主義式的表面很平等但實質不盡然如此的觀點?

鍾雪萍:我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國內把「Women』s march」同時翻譯成「姐妹遊行」?聽上去似乎更加去政治,淡化上面提到的「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政治含義。這就是被認為的對以往女性主義的修正?

「多元交織女性主義」這個名詞我第一次聽說,但根據你的介紹,感覺其實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原先的「性別、種族、階級」三大類別基礎上再多加上幾項,仍然屬於」身份政治「範疇,同時繼續缺少重要的政治內涵:比如說,「多元交織」怎麼解釋超過50%的白人婦女投了特朗普的票?在近二、三十年的反對帝國主義——反戰,反對資本主義——「佔領華爾街」等運動中,為什麼基本不見自由女性主義的蹤影,等等。


推薦閱讀:

移民到加拿大,美國,和北歐那個更好?那個更容易?
美國的食品營養標籤
阿彌陀經要解(第4集/視頻/文字)凈空法師講於美國達拉斯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無量壽經菁華  (第三集)  1993/8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02-018-0003
稜鏡事件是美國玩的驚天陰謀(圖)

TAG:美國 | 美國人 | 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