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回歸家庭」的呼籲不時被提起(政協委員張曉梅曾延議政府出台措施鼓勵女性回歸家庭),正如作家葉揚所說,「社會對女性的不公正之一,在於對於這種選擇沒有更寬泛的包容」,男性應該鼓勵女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一但不應該只有「當好妻子」、「當好母親」這兩個單選項。真正需要改善的,是給女性提供更多元的選擇空間。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人口13.6億人,性別比為105.06(女性為100),男性比女性多3376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5:88。性別結構失衡,與「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等觀念不無關係。抽取孕婦血液鑒別胎兒性別成為一門生意,有關部門為此開展打擊「兩非」(非醫學需要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行為)專項治理活動。
「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的傳統觀念仍然影響人們的選擇。以汽車廣告為例,坐在駕駛座上的絕大多數是男性(掌控方),女性要麼坐在副駕駛或後排座位(從屬方),要麼站在車旁當「車模」(男性意識產物、意淫對象)。正如網路上針對「女司機開車不靠譜」的口水仗,男女雙方都覺得對方不可理喻。
自2005年實施至今的《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規定,女性公務員體檢須檢查淋病、梅毒等性病,並搜集瘁檢者的月經史。而此前曾有查女性公務員雙乳是否對稱的報道。北京一公益機構因此致信相關部門,希望取消此項檢查。
全國婦聯發表的《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報告》(2011)顯示,被訪女大學生中,有56.7%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性機會更少」;有91.8%感受到用人單位的性別偏見。另據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發布的《當前大學生就業歧視狀況的調查報告》,在應聘過程中,68.98%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性別有明確要求。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張禮慧再次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將婦女的產假逐步延長,甚至可以延至3年,這樣產假結束婦女出來工作時會更投入。這一建議聽上去很美,實則暗藏性別不平等陷阱:婚姻、育兒總是被視為女性的分內事。這個時候就應該問一句:那爸爸在哪兒?
跟「光棍節」一樣,「三八節」也被商家變成了消費節:「三八節促銷,最懂女人心」;「呵護她寵愛她給她買……讓她做一天女王」;「願你被世界溫柔相待」……可是這一天結束之後呢?所以有評論說,與其被充滿俯視感地「溫柔相待」(還是限時的),還不如每一天都被「平等對待」。
中國社科院和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中小學教師發展報告(2012)》顯示:我國中小學女教師所佔比例已達52.93%。其中,小學城市女教師比例高逆79.39%。而在某些師範院校,男女生比例已接近1:4,已成「女兒國」。而這種不平衡無疑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很大影響。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難成為程序員、核物理學家、哲學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安德烈·肯皮安認為,並非緣於男女智力上的真實差異,而可能緣於人們對這種差異的看法和假設。也就是說,認為男生更適合學習數學、建築、工程等理工科,女生更擅長學習語言、文學、藝術等文史科,無論對男生還是女生都是一種偏見。
學者於建嶸表示,自己招博士一般招男的,如果是女的,希望她已婚,不然會擔心她嫁不出去;政協委員羅必良則說,「女博士在上大學時不找對象,是很大一件事——女孩子是一個產品,賣了二十幾年,還沒把自己賣出去」。這些看法暗含這樣的邏輯:就算你讀到博士,如果不嫁人,你還是失敗的一一典型的男性視角。
現在的問題是,就連女性也這麼想。2013年,某婚戀網站聯合全國婦聯在2400多名大學生中做了一份婚戀觀調查,有高達66.7%的女大學生持「學得好、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點,把自己定位為以男人為重心的「賢妻良母」。
女強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兼顧工作和家庭」;女員工出差,領導總會問「你家裡安排得過來嗎」。這看起來是對女性的關懷和照顧,但對獨立自主的職業女性來說,這是一種偏見:為什麼身為女性就需要特別照顧?
#春晚歧視女性#真叫一個全面:從外貌歧視(矮的胖的)就業歧視(女領導靠生上位)到剩女歧視(police叔叔操心四十歲嫁不出去)再到整個對女性認知的歧視(二十塊就領走的二手貨,跟矬男在一起最偉大)……」網友@bellacasalalala這條微博引起了廣泛爭議。尤其是「女領導主要工作就是睡覺」這種論調被當成笑點,太心塞了。
用是否結婚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本身就是對人的蔑視「剩女」比「剩男」更不受待見則隱含性別歧視,其實,專家說了,「剩女」是偽問題,「剩男」才是大問題。也有人覺得「剩女」不算負面辭彙,被稱「剩女」就氣急敗壞太玻璃心,這恰恰從側面說明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尊重達到了某種程度。
中國互動媒體集團CEO洪晃認為,當下有一種「美女」文化,比如導演/作家/教授必須是美女導演/美女作家/美女教授,其實是淡化職業成分,強調性別與外表,女性的專業、素養、能力,被一句「靚麗風景線」就輕飄飄地抹煞了一一換言之,女性被嚴重物化了。更可怕的是,女性也互稱「美女」,沒有意識到其中存在性別偏見。
廣場舞主力、瘋搶黃金的Chinese Dama……「中國大媽」成為負面標籤,中年女性群體被邊緣化、醜化、弱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叔」得到的多是讚美,被描述為多金帥氣、有品位、有情趣的優質男人。
「一個女人才華再高,成就再大,倘若她不肯或不會做一個溫柔的情人、體貼的妻子、慈愛的母親,她給我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因為這番話,學者周國平被戲稱為「直男癌晚期患者」,即性別意識陳舊、保守。在直男癌陣營里,性別並不全是男,那些腦海中充滿性別偏見的女性,也可以被歸入這一陣營。
某論壇上有一位女性發帖,抱怨同組的「小白兔」女同事被男同事百般呵護。跟帖中有人評論,說「老闆雇她就不是幹活的,而是給男員工調劑生活的,類似於員工福利」。把「軟妹紙比例高」視為一項「公司福利」,在現實中並不少見。類似的例子還有大學招生時用「校花」來做宣傳焦點。
推薦閱讀:
※當代中國的社會形態(下)※當代中國行政價值觀建構論綱※當代中國婚戀熱點問題暨安頓新作《結婚嗎》讀書研討會※錢理群:現當代中國社會的遊民問題
TAG:中國 | 性別 | 偏見 | 當代中國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