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80年代的人,誰還沒有過一兩件軍大衣
在80年代的街頭,當冬季來臨時,中國民眾不分階層、不分男女、不分職務、不分老少地幾乎每人一件軍綠色軍用式棉大衣。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估計對軍大衣都不會陌生,當時可算是最流行的服飾之一了。
這種軍大衣的是從戰爭時的風衣發展而來的,風衣外套最初是士兵用的戰壕服,因此,它在所用的局部設計和使用的材料上都具有防雨、防風、防寒的功效。風衣基本元素為超大翻領、肩襻、整齊排列的紐扣、過膝下擺、腰帶收緊腰部可以說,風衣是男裝款式中具有仿生功能的範例。
1901年,Burberry設汁出第一款風衣,一次大戰爆發,Burberry風衣被指定為英國軍隊的高級軍服,而為配合軍事用途,在設計上也修改為雙排扣、肩蓋、背部有保暖的厚片,領子能開能關,下擺較大,便於活動,腰際附上D型金屬腰帶環,以便收放彈藥、軍刀。
1915年12月士兵穿著軍大衣過聖誕節
不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雖說屬於西式軍服範疇,但在具體形制上,卻盡量避免歐美軍服的影響,而偏向於蘇聯軍服風格。20世紀50年代,陸軍軍官戴大殼帽、士兵戴船形帽,軍服的領式、武裝帶系扎樣式等都明顯帶有蘇式軍服的特徵。
蘇聯陸軍作戰服的其他部分包括大檐帽或便帽、襯衫、馬褲、長靴或短靴加布綁腿。冬季配發由硬粗帆布製成的雙排扣式軍用厚大衣,大衣亦可當作毛毯使用,這種軍大衣甚至可以抵禦蘇聯冬季夜晚-40℃的嚴寒。
196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取消軍銜制,相應的變化是軍人著裝不分官兵一律頭戴圓頂有前檐的解放帽,帽前一枚金屬質紅五星,上身穿制服領、五個紐扣的上衣,領子兩端縫綴猶如兩面紅旗的長方形紅色領章,既沒有軍銜標誌,也不佩肩章或臂章。官兵在服裝上的區別僅限於面料和口袋,正排級及以上的軍官用毛絛科,前襟上下共四個口袋;副排級及以下用的是棉布料,只有兩個上口袋。女軍人無裙裝,也不戴無檐帽,軍裝式樣與男裝非常接近。陸軍為一身橄欖綠,空軍為上綠下藍,海軍為一身灰。
至此,三軍的制服領上衣泛稱「軍便服」,最典型的軍綠色成為主導的服色。
到了那十年,迎來了一撥舉國上下爭先恐後穿軍裝的高潮期。
60年代初,由於客觀原因,社會崇尚節儉,「新3年,舊3年,縫縫補補又3年」,已成為社會化的穿著要求。全國上下、城鎮鄉村皆風行「清一色」和「大一統」的服裝,即「老三色」(藍、黑、灰)和「老三款」(中山裝、人民裝、軍裝),這些統領了全國人民的穿著。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主席曾頭戴軍帽身著綠軍服出現在天安門城樓,這恰如一股強大的推動力。此後,軍裝的社會地位迅速升溫,尤以中、青年為最,以此為榮,一款在身,身份倍增。加之軍裝所具有的權威性,因而更成了普通百姓努力追逐的對象。有些複員退伍軍人,人還未到家,其軍裝早被親朋好友「預定」一空了。
除舊軍裝外,民間仿製軍便眼也相當普遍,老百姓紛紛購買草綠色布料自己縫製衣褲,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等,都加入了這股穿著「國防綠」的裝束潮流之中,時有「綠海洋」之稱。穿著軍大衣,外加草綠色軍帽、寬皮帶、毛澤東像章、毛主席語錄、草綠包帆布挎包等,組成當時軍便服的典型飾品。
在後來一股「全民皆兵」的浪潮中,人們對於軍服的喜愛更加突出,幾乎是每家每戶都要置辦一兩件軍服,從裡到外,從春裝到大衣,從孩子到老人......
60年代的北京街頭
軍大衣的流行還要提到3000萬城市青年的「上山下鄉」運動。1964年,第一批知識青年奔赴新疆開墾荒地,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他們被歡送踏上遠去的列車時,都是一身軍綠色服裝,有軍帽但無帽徽、領章。1968年和1969年,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他們奔赴農村或邊遠地區時,國家發的幾乎全是軍綠色服裝。於是軍大衣的流行就被這些知識青年,從城市帶到了農村。
改革開放以後,國門大開,許多西方的流行款式進入中國,軍大衣也逐漸沒了市場。
開放之初,國人觸目所見之服裝皆都新奇,都想嘗試。一段時間,奇成了時髦的代名詞。形形色色的裙裝、喇叭褲、牛仔裝以及西裝、職業裝、運動裝等新穎服裝興起並傳播著「特區」、「海外」、「開放」、「現代化」等信息。
然而時尚有時候很有意思,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在80年代中期,軍大衣竟然再一次流行起來。
這次軍大衣的流行可與60年代完全不同了。當時的時髦青年進入舞場等娛樂場所後需要著裝單薄,而當時交通工具又以自行車為主,室內服裝無法抵禦室外的寒冷氣候。剛興起來幾年的防寒服衣基本都很短,腿沒辦法保暖,軍大衣的長度正好合適;並且,軍大衣在當時價格適中,購一件裘皮大衣按當時的經濟水平一般人很難做到,而軍大衣的價格相當於一般人月工資三分之一。於是,有溫暖有輕便,價格還很適宜的軍大衣在年輕人當中迅速流行起來。
不過,這時的軍大衣純粹是新潮。服裝商為了迎合年輕買主心理,特意做一些小巧玲瓏、有些掐腰的女用軍大衣。軍大衣原本的莊嚴肅穆,在他們身上蕩然無存。著裝者在軍大衣里穿著緊身衣,頭上戴著小花毛線帽,脖子上圍一條長長的白色或大紅色圍巾,在頸間繞一圈後,兩個端頭還能垂到膝蓋以下。
隨著軍大衣在攤販車和售衣架上的增多,軍大衣為更多的人所穿著。比如電視台上每每有領導幹部外出鏡頭時,不管是視察還是勞動,多數著深咖啡色長毛絨領的綠軍大衣。
1985年北京街頭,穿著軍大衣跳舞的人們
年輕人一旦率先穿起,其他人也紛紛仿效,軍大衣成了那個年代的新潮時裝。彼時,各工作單位經常會發放福利品,軍大衣就成了多數選擇。再者,離退休老幹部、中青年醫生和教師等也都以軍大衣為現代、年輕、精力充沛且不脫離群眾的象徵。
雖然80年代軍大衣作為軍便裝的一種廣泛流行,但是這種流行已經與那十年里全國人民著軍便裝有著根本的區別,人們選擇軍大衣更多是出於經濟實惠和禦寒等實用功能的考慮。
這股軍大衣風颳了近十年,直到90年代初期,皮衣大量上市,且低、中、高檔價格能滿足不同經濟水平的著裝者需求,漸漸地,軍大衣成了土氣十足的服飾,人們紛紛開始捨棄。到今天,我們很少能再見到軍大衣的身影,不過時尚如此反覆,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流行回來呢?
參考資料:《當代北京服裝服飾史話》 宋衛忠,蔣方;《中國服裝史》華梅;《中西服飾史》黃士龍;《戰爭之王 全副武裝 世界經典單兵裝備 》兵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推薦閱讀:
※曖昧年代,男女為何都渴望艷遇?
※30年代的美國老照片
※國家一級演員,張鐵林同學,80年代最紅男星,妻子被殺後一蹶不振
※曾經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摩托車,現在變成廢鐵無人問津
※考訂《金瓶梅》的成書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