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窮養了兒富養了女更可悲! 【文化散論】
06-19
[原創]錯窮養了兒富養了女更可悲!4512 次點擊11 個回復最近,看了個帖子《當窮養的男孩遇到富養的女孩》,作者提出「窮養兒」使孩子「過分嚴謹、不懂適度享受生活」;富養女兒,使孩子養成「驕嬌二氣」,成為與人相處的障礙。其實,「窮養與富養」對於富裕階層與工薪階層、貧困階層有著不同的含義。「窮與富」並非僅指物質。窮:是指給男孩子提供足夠的磨練意志的機會,而不是精神上的匱乏,物質上缺少必要的保障。生活里的物質享用,對於孩子的「進取心」就好比魚餌,完全沒有或者過少就釣不上魚一樣,都難以激發孩子進取心。為什麼大量窮人的孩子雖然「窮養了」,可還是缺乏進取意識。因為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貧瘠的,即沒有高質量物質生活的清晰概念,也沒有追求高質量生活能力。窮人有窮人的「窮養」,富人有富人的「窮養」。窮人家的孩子窮養,物質天生匱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讓孩子精神也「貧窮」。許多貧窮父母認為,「窮養」孩子就是放任,什麼都不管。窮養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有所作為,如果不注重孩子精神上的培養,那就無所謂「窮養與富養」,怎麼養都行了。筆者有個學生,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可姑娘穿著雖然樸素,父母卻在只有40平米左右的一室家裡給孩子布置了一個寫字檯和一個書架。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每天飯後,老兩口不分冬夏都出去「散步」,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不受影響的學習空間。這個孩子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有個公派出國留學讀博的機會,可是她處了兩年多的對象不能出去,孩子非常困惑,在出國深造與在國內就業結婚之間徘徊,於是回到學校找到筆者,尋求答案。當時筆者正要去上課,就對這個孩子說:「你就坐在老師的位置上,閉上眼睛從你入中學時開始回憶,一會告訴老師你都想到了什麼……」。下課回來,這個孩子告訴筆者,她決定了。筆者問她:「你都想到了什麼?」她說:「閉上眼睛,都是爸爸、媽媽寒風中遠去的背影」。她去留學了,她選擇了自己與父母願望的交集。筆者從事班主任工作時家訪,許多工薪階層的家裡,除了孩子的書包,幾乎看不到書報,甚至看不到紙筆。近年來,工薪階層的學生家裡,仍然看不到多少有品位的書報,有幾本用來消遣的畫報,就算「不俗」了。有電腦的不多,多數只有手機,也都是用來娛樂的。全家的精神活動就是齊奏「下里巴人」。這樣的家庭里的孩子成長,就象人類基因作用一樣,繼承的遠遠大於變異的。想出一個「吃書」的孩子談何容易。此類家庭是純窮養孩子,物質精神均匱乏。富裕家庭的「窮養」是華人世界只有答案沒有結果的話題。因為國人的理性永遠戰勝不了本能。爹想「窮養」,媽不幹。爹媽幹了,爺爺奶奶不幹。爹媽、爺爺奶奶達成共識了,姥爺、姥姥「釜底抽薪」。所以華人世界的絕大多數富人富不過三代。有人說這是華人富於感情,不過遮羞布而已。什麼感情?把孩子弄廢的感情?不過是把孩子當寵物,通過滿足寵物,得到需要的寵物反應而已。中西富裕階層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的世襲富裕階層已經過了原始積累的巧取豪奪階段,進入了公平競爭的法制社會。新貴們更是在公平的法制環境里,靠個人努力成就地位。而公平競爭靠什麼?靠實力。所以西方的貴族子弟,即是崇尚尊重個性的文化使然,也是家族企業的生存需要,沿襲家族事業和榮譽的唯一的途徑就是本事和努力。所以能夠真正做到「窮養」。並且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沒有人「釜底抽薪」。就是有人想巴結權貴,有權的受著全社會的監督,領不了這份情;有錢的,人家自己能夠做的事不做,是為了培養孩子,你「坑害」人家的孩子,還指望人家領你的情!中國人則不然,老子怎麼發的財,孩子雖然不知詳情,卻也知道個大概。在他們的意識里,富裕的生活並不只有個人努力這一條路,老子就不是靠「合法本事」發的財,你要晚輩辛苦地學「正當本事」,孩子當然不幹了。富貴人家多敗兒,大多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想「窮養兒」常常被人巴結「釜底抽薪」。「窮養」是為了歷練孩子,要想孩子得到鍛煉就得放手讓孩子獨立,可是時下中國新富們發財的途徑充滿著「特色」,結怨太多,不敢放手。即便沒有什麼仇人,也因為這是一個崇尚不勞而獲的社會,有錢主即是風險。所以,新貴們寧肯把孩子送到他們整天不離嘴詛咒的美國,也不敢放在身邊讓孩子自由生活。因此,中國的富人「窮養兒」缺乏社會環境。目前,「窮養兒」對於時下的中產階層或許最具實際意義。這個階層的父母,具有一定的財富,但獲得的途徑比較大眾化,因此沒有什麼仇人。財富又不多得值得別人冒生命危險去綁架他們的孩子,不用懼怕被人報復,因此社會環境適合。剩下的就是家長們的觀念了。中產階層家庭的財富足夠作「魚餌」,釣(吊)起孩子們追求高物質生活的胃口。但這魚餌要是很輕易地就送到孩子的嘴裡,孩子們也不必「追求」什麼,漸漸地會蛻變成寄生蟲。所以,中產階層的「窮養兒」不應該是簡單地對物質的節制,而是應該讓孩子通過個人的努力尋求物質滿足。不過有一點必須提醒「那就是千萬不要用物質獎賞來鼓勵孩子學習」。學習是一種需要恆定意向的心理活動,一時的激情沒法達到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通過物品或金錢作為刺激,只會減弱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使得孩子把學習當作一個任務,而不是一件充滿樂趣和驚喜的活動。被動地學習是很難收到理想效果的。事實上,只有當孩子對一件事情由衷地感興趣時,他才能學得又快又好又開心。孩子進入中學後(初三、高三畢業年級可由母親接替),完全可以讓孩子籌劃家裡的日常生活,安排家裡的日常活動,給家人分工,父母只要提出建議即可。如果與孩子發生意見分歧,若非原則問題,只要孩子能夠提出家長無法說服的理由,就應該盡量尊重孩子意見。由孩子分擔的家務,應該是盡量需要時間不長,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旨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窮養兒」的本質就是儘可能別去替孩子做他們已經能夠做的事,讓孩子儘可能早的通過主持生活,增強生活的主角意識與生活能力。如果只把「窮養兒」理解為對孩子物質上的節制,那就不是「窮養」,而是「虐養」。孩子體會不到憑藉自己努力滿足對物質的渴望,就會不擇手段地滿足私慾。因此到外面偷搶的案例並非個案吧!富:是拓展女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姑娘眼界開闊,而不是對什麼都感覺到新奇。絕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富」,中國人傳統意義上的「富養女孩」有兩層含義,表面上是為了避免被物慾誘惑,飲鴆止渴地解決自己的感情問題;另一個不言而喻的目的,就是使女孩子將來能夠對婚姻有一個較高質量(物質方面)的追求。旨在通過滿足孩子物慾,抗拒不以婚姻為目的的誘惑,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婚姻藍圖。可試想,倘若按著這種目的,這個世界上能有多少家庭有資格「富養女」?窮人家的女兒並不會因為貧窮慾望也萎縮。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富養女」是建立在作婚姻寄生角色的前提下的。不是以培養女孩子獨立生存為目的的「富養」。富者豐富也。增長的更多應該是見識,而不能是物質上的窮奢極欲。儘可能地滿足姑娘的物慾,是「富養女」的一個最大的誤區。窮養男孩子也好,富養女孩子也罷,都重在途徑。西人教育孩子,就沒有這麼明顯的性別指向差異。女孩子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自己的需要。「家務」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許多家長認為不讓孩子做家務,就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學習,就會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事實果真如此嗎?教育專業人士的跟蹤研究結果是,適當從事家務的孩子,不但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大高於從不做家務的孩子,學習成績也普遍高於從不做家務的孩子。但孩子做家務應該秉承一個原則,就是時間相對較短,有一定難度。那些長時間重複的家務,休息日讓孩子偶爾體會體會即可。不適合經常讓孩子來做。「家務教育」要男女有別。家裡添置什麼大件生活用品,修理個上水或者下水,傢具布置、家用電路布置(家長若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不可讓孩子動手操作)等,可輔助指導男孩子來完成。燒菜、做飯男孩子也有必要學,但學會即可。除非孩子自己有願望,不必強求質量。也不必要求孩子長期從事這種家務(但需要間或讓孩子鞏固所學,不能學會了就再也不做了)。中國人生活里大多沒有體育鍛煉時間。許多西方國家,體育鍛煉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名牌大學沒有體育課,可是體育設施卻非常齊全,完全免費公益性開放,並有專業人員現場免費公益性指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不健康,社會怎麼可能健康。而健康的「細胞」是人組成的,體育鍛煉,增強健康水平,也是必要的家務。作父親的,不但自己要有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還要儘可能地創造條件,引導兒子或女兒進行體育鍛煉。至少應該堅持到孩子上中學,能夠獨自鍛煉為止。筆者半個來世紀,體育鍛煉不輟,就是剛剛可以踉蹌跑步時,父親就帶著跑步形成的良好習慣,教育從孩子一降生就開始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否會輸在起跑線上,與上什麼學校、什麼課外班幾乎沒有多大的關係,到是往往決定於學前的家教。家教成功,孩子會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反之,填鴨似的教育只能是勞民傷財的一廂情願。體育鍛煉也是精神調諧的最佳方式,沒有體育鍛煉意識的靈魂是有缺陷的。女孩子的「富養」除了教會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對物質的滿足外,還必須教會孩子高雅的生活情調。「富養女」絕不只是女兒的事,相當多的還是身教。父母間舉案齊眉(至少有孩子在眼前時應該如此),談吐高雅,言談舉止有度有節,良好的生活習慣(個人衛生、健康的起居規律、以文化學習為特徵的進取意識等等),都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為什麼許多平民人家的孩子攀高枝,最終的結果大多是悲劇,根源就在於「父母這第一任老師不合格」。粗俗的父母給孩子的家庭環境,無論物質多麼豐富,都是地道的「窮養」。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是埋在錢堆里,也刻上了終生抹去的「窮」痕迹。女孩子家庭主婦的地位是社會角色,這是人類繁衍的需要,是人生理的需求。一高品位的家庭主婦,是個非常辛苦技術含量相當高的角色。這需要終生學習,尚且力不從心。而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只有父母這第一任老師才能教給孩子。可是看看那些家庭悲劇的女主角,一但步入婚姻,就開始只享受不進取。所以女孩子婚姻的悲劇一半以上是父母造成的。「富養女」也可以象「窮養兒」一樣,讓孩子主持家務。並根據主持家務的質量決定滿足孩子多少物質要求。只是形式應該有性別差異。平日里應該讓女孩子有一種日常家務,比如擦地、洗碗、布置餐桌等(堅持每天做的一兩項即可,其他活動可間或去做)。還應該有固定項目,比如每周至少要手洗一次衣服(至少包括一件自己的衣物和一件父母的衣物),周末至少做一天「一日三餐」,從採購到烹調都由孩子做主,父母不可參與,但必須指導孩子根據什麼設置一日三餐。讓懂得根據用餐人的口味,生活習慣,健康狀態,用餐形式(是家庭便餐還是聚餐、宴請賓客)等因素來設計三餐內容。知道家人遠行、勞累、休息日、節假日、紀念日、遠行歸來都應該用什麼餐。三餐設計與用餐過程,是最佳的調諧和諧家庭關係的方式,可是絕大多數家庭主婦不懂這個道理,把個家庭用餐弄得象完成任務一樣,幾乎沒有什麼質量可言(三餐設計另文探討)。男孩子的品位在原則上,女孩子的品位在細節上。女孩子小時候,母親就要引導孩子,與母親一起去給回家的父親開門(開門有學問,不是可以隨意就開的),給父親拿拖鞋,接下父親手裡的包,飯後給父親按按肩,給母親捶捶背。記住每個家人的生日或家庭紀念日(家庭紀念日搞好了能夠增強家庭的凝聚力),設計紀念活動。總之讓孩子早日體會家庭角色,有助於增強孩子學習的動力。中國女人的婚姻悲劇,大多是其母親溺愛的結果。這些母親認為,讓孩子學會家務,孩子將來就會挨累。尤其是那些自己一輩子操持家務的母親更是如此。卻從沒有把自己勤於家務(首先得有家)與收穫聯繫在一起。筆者的一個師範同學女兒離了婚,一次席間談起婚姻話題,筆者談起「富養女」的觀點,包括這個女兒離了婚的女同學在內的所有女同學幾乎都同聲說出「憑什麼呀」!她們爭論半晌,見筆者不出聲漸漸停了下來,看著筆者。筆者告訴那個女兒離了婚的女同學:「我知道你的女兒為什麼被拋棄了!」想不勞而獲,你們以為這個世界上的男人都是傻子嗎?憑什麼?這個問題還用回答嗎?女人要什麼你們不知道?要被拋棄?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家庭主婦,給丈夫一些別的女人所不能給的東西,才是維繫家庭的有效措施。如果躺在床上就是女人的全部家庭義務,那麼男人豈不隨處都可以有家。任什麼?就憑你要孩子有個「家」。筆者說得很重,可是在席上的所有女同學幾乎沒有再「抗議」。給女兒一個家,是天下父母「富養女」的終極目標。如果你想通過儘力滿足女兒對物質需求來「富養」,達到讓女兒攀高枝,嫁入豪門,不用說一個平常人家的女孩子,就是富貴人家的女孩子,她們的個人生活最終也必然是悲劇。「富養女」是為了培養女孩子富貴的氣質,為她們未來的家庭生活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愛,付出即是「索取」。一分付出,一分愛。雖然愛是相互的,你有愛,你付出未必就一定不會被感情拋棄,但是不付出,沒有愛,家庭出現悲劇有什麼奇怪的么!對家庭的付出,不是傻干。前面筆者提到:「家庭主婦,是個非常辛苦技術含量相當高的角色。」一個在職場上如魚得水的女人,未必有個幸福的家庭,可一個家庭幸福的女人,大多在職場上差不到哪去。前文關於「富養女」的觀點,就是要增強女孩子家庭主婦的技術素養。有一個幸福家庭的女人是最富有的。否則她有多少錢,只能算一個富人,卻絕對不是一個「富有的女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
※那些為了錢分手的情侶,後來怎樣了?
※金庸為什麼如此偏愛張無忌?
※喝茶之人應該了解的茶文化
※屠龍少女最終卻變成了龍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