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怎樣擺脫「高耗低效」的夢魘?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歷經八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在感受課改帶來的變化和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不能不直面前進中出現的問題。就小學語文學科來說,最為關鍵的,是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問題。學校一周的語文課,大部分是閱讀課,老師的教學時間,主要是做關於課文學習的事,諸如備課、上課、作業布置、作業檢查、作業批改等,平時的公開課、研討會,也主要是閱讀教學,而閱讀教學反而還是低效的,這是為什麼?閱讀教學怎麼了?有什麼良策能讓老師們擺脫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夢魘?下面,我們從去年四月份開展的安徽省小學語文教學問卷調查為基礎,來討論這個讓許多人傷腦筋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問卷調查簡述 為盤點十年課改,安徽省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狀況,總結經驗教訓,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去年四月份,安徽省教科院在全省範圍內進行了小學語文教學及校本教研開展情況的問卷調查。我縣根據市教研室的安排,組織了城區小學、鄉鎮中心小學、村級小學各2所,106名教師填寫了問卷。問卷共有48題,1~7題為備課調查,8~25為上課調查,26~32題為教學反思的調查,33~42題為校本教研的調查,43~48題為教學、教研成效的調查。語文教學的效果主要從最後6題,即43~48題反映出來。我們來看老師們對這6題的填答情況。 問卷第43題:「在教學實踐中,您感到最難解決的問題是(可多選)——備選答案中有「低年級識字量大」「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語文良好學習環境的營造」「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開展綜合性學習」「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其他」,選擇「讀寫能力培養」最多,為78人。問卷第44題:「您認為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可多選)——備選答案中有「語文教學偏離語文課程本質」「語文考試『瓶頸』問題制約語文教改」「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機會偏少,而語文知識的作業習題負擔偏重」「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其他」,問卷中教師集中(67人)選擇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等語文實踐機會偏少,而語文知識的作業習題負擔偏重」和「語文考試『瓶頸』問題制約」這兩項。問卷第45題:「您認為影響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可多選)——備選答案中有「語文教學質量觀不明確」「閱讀教學制約習作和口語交際,而教學效率又不高」「各種檢查太多」「教學方式陳舊」「其他」,老師們普遍(71人)認為「閱讀教學制約習作和口語交際,而閱讀教學效率又不高」。問卷第46題:「您認為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最有效途徑是(可多選)——備選答案中有「增加語文課時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尤其是閱讀教學效率」「多練習、多測試」「添加教學設備」「開展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式」「其他」,有90名教師選擇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尤其是閱讀課堂教學效率」。問卷第47題:「您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什麼」(請認真填寫)——老師們普遍(69人)填寫了「因為語文課教學內容沒有難度,不具有挑戰性,不具有新異性,所以學生對上語文課不感興趣」「對讀書學習不上心」「不喜歡閱讀」等。問卷第48題:「您對語文教學及校本教研有何建議和要求?」(請認真填寫)——有70多位教師填寫了「應該重點研究語文課堂,特別是閱讀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應把新的背景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作為研究的重點」。 綜合上述問卷中老師們對最後6題語文教學、教研成效的填答,我們明顯地可以看出,閱讀教學的低效率,是語文教學的最主要問題。閱讀教學內容多,課時多,它的質量好差、效率高低,影響並制約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 二、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原因 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問題。那麼,閱讀教學怎麼就低效了?老師們平時都是怎樣上閱讀課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又走進我蕭縣的小學語文課堂聽課。一學期總共聽課164節,聽課記錄6本。這164節語文課給我留下最突出的印象是,老師們的閱讀課,普遍是教「課文」,而不是教「語文」,課堂上關注「內容分析」,而忽略「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 從老師們的課堂,我又想到了去年四月份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問卷填答的一個題目。問卷第22題是:您在課堂上評價學生主要關註:「A.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B.學生心靈成長的需求;C.學生綜合學習效果;D.學生個性化的要求;E.其他。」106名教師填答A有85名,說明80%教師的語文課,僅僅關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這種現象正如成尚榮先生撰文所言:「長期以來,直至現在,語文教學只重視內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語文課堂上,老師的主要精力是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而忽視了語言的學習,表達的探究,方法的習得,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這樣的語文課何談有效?上語文課,而背離「語文」的東西,南轅北轍,怎麼能不「高耗低效」呢?請看下面幾個老師的教例。 一位老師執教《圓明園的毀滅》(第二課時)。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主要是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由於老師對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只是停留在理解意思,進而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層面,而沒有帶領學生咀嚼、揣摩這些詞語的表達之妙。即沒有從表達的層面去理解、體會詞句的意蘊,因而學生所得極少。學生不能走進詞句的情境之中,沒有真正受到情感熏陶,所以,學生很少有人能真正把課文讀得有感情,把課文讀得聲情並茂者,更是少之又少。——這是「教課文」的第一種表現,也是最常見的現象:關注詞句的理解,但忽略詞句的積累與運用;關注課文內容的理解及情感的體會,而忽略探究課文表達的秘妙,忽略課文的言語形式。僅僅注重內容理解的閱讀教學,怎麼會有實效呢? 另一位老師執教《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二課時)。老師講這一課,不僅只是「教課文」,進行內容分析,而且還是以老師講為主,老師牽著學生走。課堂上服務於老師教的是學生討論對話多,你讀幾句、他讀幾句的有口無心地朗讀多,而學生自由自主地默讀少,涵泳少。課堂上太「熱鬧」,出現了虛假的繁榮。比如講到外洞,老師一會讓學生開火車朗讀作者對外洞的描寫,一會又讓學生圍繞作者的描寫進行討論、交流,並找幾個男同學到前邊模擬表演,最後老師作了小結。講到內洞,對內洞的具體描寫本該讓學生潛心默讀,思考內洞有什麼特點,作者是如何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而老師卻讓學生在課堂上,讀了一遍書,就向大家作介紹,介紹過之後,又讓學生把自己對內洞的理解、感受有感情地讀出來,學生當然讀得蒼白無力。——這第二種閱讀教學的現象,正如課標修訂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先生,去年在《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五種偏向》一文中列舉的偏向之一:「課堂教學『兩多兩少』,即教師講得多,討論對話多;默讀少,涵泳少。」虛假繁榮的閱讀教學,怎麼會有實效呢? 第三位老師執教《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老師教這一課,當然也是只教課文,以理解課文內容為教學的方向。聽了這一課,我還發現老師提問上的毛病:一是問題太多。一節課,我計算了一下,老師提了38個問題。二是問題太淺,老師一般都是圍繞學生易於讀懂的課文內容設問,學生不用思考,對答如流。比如講「法庭上」那一部分,老師總共提了10個問題,分別是:(1)這一部分寫了什麼內容?(2)主要寫了誰?(3)法庭上,父親的表情怎樣?(4)父親見到我們時,看到母親哭了,妹妹也哭了,為什麼臉上的表情還是那樣安定、沉著?(5)法官問父親家庭成員情況時,「我」為什麼搶先說?(6)我們家到底是幾口人?(7)法庭上我們見到父親一面,意味著什麼?(8)你覺得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9)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10)你想對李大釗說些什麼呢?這些淺顯零碎的問題,純粹是浪費課堂上寶貴時間,沒有任何意義。三是問題主要來自於教師。一節課,幾十個問題,全是教師提問,沒讓學生提一個問題。——這第三種閱讀教學,學生在老師的控制下,頻繁被動地作答,不能自主學習,不用動腦思考,這樣的學習怎麼會有效呢? 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根子是「教課文」,而教課文又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不管有什麼表現,都是違背了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學語文」,都是做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工作。 三、擺脫閱讀教學「高耗低效」夢魘的方法 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原因,出在教學內容上,那麼,我們就從閱讀教學內容上做文章,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作了重新定性,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巢宗祺教授告訴我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他指出:「課程標準的這一次修訂,強調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聚焦於『語言文字運用』上,突出『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語文的特質,抓住了它,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問題,便迎刃而解了。那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怎麼學?有什麼具體的方法?課程標準及課標修訂專家只是在宏觀上提出了一些導向性的教學建議,只是從課程的層面提出了原則上的建議,但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對這些建議還感到有些抽象,不太好操作。下面,我從實際教學調查的問題出發,從實踐的層面,來與老師們討論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問題。我認為,作為一線教師,閱讀教學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應把握好三個層面。 (一)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必須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幾個方面入手,這幾個方面都聚焦這一中心任務。下面以人教版《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課的教學為例,來闡釋這一教學觀點。 1.教學目標:指向語言文字運用。 從課文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必須以理解為基礎,但又不能僅停留在理解這一層面,還要走向積累與表達。吳忠豪教授指出:「語文課上學生語言學習的路徑是通過課文學習,通過課文中豐富的規範的語言輸入,來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然後通過情境化的語言輸出,來促進課文語言的同化。」吳教授的這句話有幾個關鍵詞,分別是「課文學習」「語言輸入」「語言積累」「語言輸出」「語言同化」。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必須把理解與運用相結合。教學目標的設置應注重表達,變「閱讀核心」為「讀寫並重」;教學時間分配應變「閱讀主導」為「表達主導」。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有六個自然段,從香港的市場、美食、海洋公園和夜景具體介紹了她的繁華與美麗,讚頌了香港是「我國南海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表達上,這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是描寫香港繁華與美麗的詞語比較豐富,尤其是四字詞語用得比較多,比如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物美價廉、一應俱全、大飽口福、旅遊勝地、舉世聞名、夜幕降臨、璀璨無比、光彩奪目、奔流不息、五洲四海、五顏六色、奔流不息。這些響噹噹的詞語,學生讀起來很感興趣。作為三年級的學生,若能藉助課文情境把這些豐富的詞語理解下來、積累下來並進行運用,將是十分有意義的事。 由於這篇略讀課文用詞既豐又美,所以,一位執教老師根據本課的語言特點,結合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及三年級孩子的實際,便活用了教材,把它作為精讀課文來教。制訂的教學目標如下:(1)正確、流利地朗讀教,理解課文中12個四字詞語。(2)學習運用課文中4~6個四字詞語說一段話。(3)知道香港是我國南海之濱璀璨的明珠。我們認為,這個教學目標是非常適宜三年級的孩子的。教學重點突出,簡潔明晰,目標直指課文的詞語學習,從理解到運用。可以預想到,學生按照這樣的教學目標學習,一定會「一課一得」的,而且還會「言意兼得」。 2.教學內容:服從於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習的方向,是學習的任務,而教學內容則是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選用的材料,所以,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服從並服務於教學目標。 這位教師教《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課,為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所選用的教學內容如下:(1)憑藉課題,理解「璀璨」一詞。(2)憑藉課文內容,訓練學生朗讀,理解香港是我國南海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受到人文教育。(3)憑藉本課豐富的四字詞語,讓學生理解、輸入、積累、表達,達到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目的。教學的重點是理解12個四字詞語,並運用4~6個詞語說一段話。 我們認為,上述教學內容全都指向教學目標,服務於教學目標:讀懂題目,理解本課的一個生詞「璀璨」,這個詞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詞。讀懂內容,訓練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香港是我國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學習的內容,主要抓住每段優美的詞句,從這些優美的詞句去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受到人文教育。讀懂詞語,理解、積累、運用,讓學生學習了語言,習得了語言。 3.教學方法:服從於教學內容。 「教什麼」決定「怎麼教」。因此,教學方法又服務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服務於教學內容,意思是說,教學中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特點。一種教學內容,可能有多種方法去教,但我們必須選擇最恰當、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必須選用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 這位教師教《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課,所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1)揭示課題時,先讓學生聽一首好聽的歌曲,即《東方之珠》。學生聽了美妙的歌曲,又讀了課題,已經對香港有了好感。(2)初讀課文時,老師讓學生在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詞語並用四字詞語填空,組成句子:香港是( )。學生所填的詞語分別是「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遊勝利」「東方之珠」等,這幾個句子連起來,即為本課的主要內容。(3)再讀課文時,老師先後讓學生運用課文詞語,介紹每段內容(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遊勝利等)。(4)最後,教師又讓學生運用本課中的詞語,介紹你去過的某一城市。 我們認為,上述教學方法又都聚焦於語言的理解與表達。理解,有藉助課題、藉助句子、藉助段落,通過朗讀,通過品味;表達有由詞構句的句子表達,由句構段的段的表達,還有運用本課詞語,由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表達。 總之,閱讀教學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必須從目標的確立、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三個方面都從「學習語言」這一核心出發。這裡要提醒的是:教學目標應該簡潔明了,重點突出,少而精鍊;教學內容應該精當適中,選擇有用的,有價值的;教學方法應該和「內容分析」說再見。理解課文,體會意思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憑藉課文情境,引導學生把課文規範的語言,理解、輸入、運用,最後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與自己的靈魂融為一體,這才是學習課文的真正目的! (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課標提出的語文特質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注意,我們不要忽略「學習」二字。誰來學習?當然是學生。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即「以人為本」。《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把「以人為本」作為十二字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的一個核心,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就是說,今後的語文教學,核心目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 閱讀教學聚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同樣,必須關注「學習」二字,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必須讓學生唱主角,必須讓學生主宰課堂,老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落實這一教學思想,我提出閱讀教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我不去固定它,但有幾個關鍵點必須把握住:(1)學生先學。學生或課外,或課內,運用充足的時間,先學習課文,自讀課文。白話文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課文,一般可以完成內容的理解,甚至可以體會思想,課堂上老師無需再作「內容分析」。(2)同伴互助。學生個人不能解決的,課堂上可以拿到學習小組內進行討論解決。小組討論解決的重點,不只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對課文詞句內涵的體會,課文思想情感的感悟。(3)教師點撥。小組仍不能解決的,可以進行班級討論,集全班之力。這樣,經過層層學生「自主學習」的力量,剩下的難題不會多了。老師點撥的主要是語言表達的情味、秘妙、這是最難的一關,老師的引導的著力點應用在這方面。(4)語言訓練。這個環節,是老師引導學生把課文中規範的語言,藉助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去輸入,遷移運用,從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閱讀教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個教學模式,它所強調的是「學」而不是「教」,最後歸結為語言的運用。這裡要說明的是:不要一提「訓練」就談虎色變,修訂版課標並沒有迴避「訓練」二字。再說,我所提出的閱讀教學的訓練,並非讓學生多做題、死做題,而是語言文字情境化的訓練,是關注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訓練,是生動活潑的語言訓練,不是枯燥乏味的為考試而訓練。 (三)「兒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生學習語文,是小孩子學習語文。我們在關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些關鍵詞的同時,千萬不能忘掉是「小學生」,是「兒童」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周一貫先生認為:「小學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課程設計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在小學語文課程中,也就是以兒童為本。」這樣看來,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是兒童在讀課文,是兒童在思考課文,是兒童在學習語言,是兒童在理解和運用語言。 兒童的語文,兒童的閱讀,兒童的理解,兒童的語言學習,應該有三個鮮明的特徵:(1)在教學情感上,老師要敬畏兒童。兒童的內心是一個複雜的世界,我們難以把握。我們要以理解、尊重、同情、敬畏之心,去給孩子們上課。課堂上,老師把自己放得低一點,把孩子們放得高一點。只有看重了孩子,一心想著孩子,學生的學習才會是有效的。(2)在教學方法上,老師要與兒童相似。於永正曾說過:「教了四十多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若老師心裡想的,正是學生所想的,嘴裡說的正是學生所需要的,手上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正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那麼,你的教學必然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學一定是有效的。(3)在教學方向上,老師要為兒童的長遠發展和終身發展而教。閱讀教學中,老師在引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還應注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即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讓學生熱愛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生活所需要的語文能力,正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我想,我們的閱讀教學,不僅關注了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而且關注了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語文素養,並且採用語文教育的基本方式——語文實踐,那麼,我們的小學生,我們的兒童,一定會得到長遠發展,得到終身發展。真正促進學生髮展的閱讀教學,才會是高效的閱讀教學。 這篇文章討論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已故語文教育家呂淑湘先生1978年說過的一句話:「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呂老說這話已經有30多年了,想起呂老說的這句話,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無不揪心!新課程實施也過去十年了,下一個十年又開始了。但願我們的語文教學在下一個十年里,少一些問題,多一些成效。我想,只要我們的閱讀教學,堅持「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不動搖,堅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不動搖,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動搖,少些折騰,少些「吵鬧」,多些堅守,多些「定力」,那麼,語文教師們一定會擺脫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夢魘。 (作者:楊海棠 安徽省蕭縣教育局教研室)
推薦閱讀:

前言 - #史上最詳(羅)細(嗦)滑板入門教學#
交誼舞入門教學專輯
油畫寫生教學綱要(轉)
詠春拳教學 十三式詠春的基本手法
八字預測教學系列之金性

TAG:閱讀 | 教學 | 夢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