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淵明《歸去來辭》賞析

歸去來辭 陶淵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搖搖以輕殤,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栽欣載奔。 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尤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眇庭柯 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 翹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山由〕,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木卓〕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 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惶惶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 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 命復奚疑?《歸去來辭》賞析 陶淵明可以稱的上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多取材田園風光、平常生活,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歸去來辭》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北宋的歐陽修說:「東晉無文,惟《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分析作品時,我們很有必要透過紙張,繞到歷史的背後,看清那個時代留下的烙印和陰影,這樣更有助於理解作者下筆時候的真實情感,有利與對文章思想與主旨的把握。讓我們粗略的來看看詩人的生活軌跡。詩人年幼,家庭衰微,八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外祖父家裡藏書多,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陶淵明少有大志,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有詩句「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劉裕登基建康後,作風頗有為之一新的感覺,能以身作則,以威禁的整頓,風俗頓改。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剪除異己,並且任人唯親。這些黑暗現象,讓他失望。有意辭職隱居。後任彭澤縣令,因不肯媚俗與地方官,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几折腰。」遂去職隱居。賦《歸去來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這就是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展現出的卻是洒脫的美,自由的美,回歸的美。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樸素自然.敘事、寫景、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感情真實充沛,抒情意味深長。  第一段讀來琅琅上口,陳述了他辭官的決心和心情,第一句,直抒心中鬱積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呼出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表明其志已決,不容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為形役」,是說明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什麼惆悵悲傷的了。過去的事情已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卻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將按照自己的意願地走下去。既然已經認定過去是「迷途」,昨日的「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段寫初歸田園農家的情景,其景怡然,其樂融融,「舟搖搖以輕殤,風飄飄而吹衣」,兩個疊詞的點綴,妙不可言,恍如行走仙境。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心情的愉悅自不待言。「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路征夫,計算歸程;恨灑熹微,嫌天亮太遲。心情之急迫可見,一抵家中,則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那是一幅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和諧情景。接著四句,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裡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像,長久未歸,一定要將家園好好觀覽一番。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帘。作者正是那「出岫之雲」「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早已厭倦。至於此中孤松和前者「松菊猶存」,自然全是君子高潔之德,孤傲之志的隱喻。此節作者著力寫景,實則抒懷,營造出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悠然曠達、美妙和諧的境界。  接下來的這部分是虛寫,作者想像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會給他帶來的樂趣。歸到田園後,自然想與世相忘,謝絕交遊,當然只是沒有明說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消愁解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接下來是一段頗具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人告訴他將要從事春耕了。選在農事閑暇,乘興出遊,「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前者是陸路,後者是水路。相同的都是愉悅和快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既寫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春來萬物復甦,由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聯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雖有一點沉鬱,但全段的主題基調還是靜謐而愉說的  詩人在最後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一連串的感慨噴涌而出:寄身於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麼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裡?作者一心嚮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也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的真實而複雜的感慨,詩人品嘗過官場人心的險惡、生活的庸俗,映照歸隱後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於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作者油然而發,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對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惜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複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沒有自命清高,有的只是直抒胸臆。這是最率真、憤激的抒情。   其實無論是快樂,或者痛苦,對詩人來說都不重要。快樂是暫時的,痛苦深埋心底相對長久,但相對於人生之河又顯得那麼倏忽既散。這樣,詩人所要找尋的精神歸宿只能是大自然,潛心於道。可見他也深知無法達到真正的歸隱,完完全全的物我合一。事實上的陶淵明正是如此,他無法逃避,即使歸隱也無法安心。他也明白,就算得到了官場上的追求,也不過是更多的虛空。回歸自然,寄情山水之間,是明智之舉。陶淵明在矛盾中掙扎了一生,這篇辭仕歸隱的宣言書是他靈魂的最強烈的絕唱。
推薦閱讀:

一個90後眼中的陶淵明
尋找陶淵明: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淵明與蘇軾的相似處
學習陶淵明:堅守自我的不屈靈魂
「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TAG:陶淵明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