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穿青人李氏受姓前和受姓後至江西李江祖世系考

註:唐時,李唐皇室為了說明自己的正宗來源,對李氏淵源做了詳細考證,但史學界對此考證歷來頗多爭議,這是學者們研究的問題了,非我輩庸人所參酌也。在此,照搬資料,呈各族人一觀耳,望有志者進一步考證。該博文不代表博主觀點。(本文根據考證不斷更新)

  源於《李氏族譜.隴西.貴州李代龍支系族譜》

  (本世系依據史記、春秋左傳、姓氏尋源、姓氏大全、新唐書、珍藏譜牒等參照彙編)

  (一)李氏受姓前世系 原始人群一一蘭田猿人一一半坡母氏一一一世少典、二世黃帝(所謂岐黃之術源於岐伯和黃帝之談,中醫經典託名《黃帝內經》)、三世昌意、四世顓頊、五世大臨、六世女修、七世大業、八世女華、九世大費、十世大廉、十一世龍降、十二世仲容、十三世叔達、十四世孟戲、十五世皋陶、十六世英氏、十七世舒蓼、十八世舒雞、十九世舒鮑、二十世舒庸、廿一世舒龍、廿二世舒襲、廿三世伯益、廿四世徐氏、廿五世郯氏、廿六世莒氏、廿七世終黎、廿八世運奄、廿九世菟裘、三十世將梁、三十一世黃氏、三十二世江氏、三十三世修魚、三十四世白冥、三十五世蜚廉、三十六世秦氏、三十七世趙氏、三十八世恩成、三十九世理征、四十世利貞。(夏商斷代史僅在不斷研究中,受姓前世系可信度不敢恭維,所謂炎黃子孫人文始祖,權作歷史傳說為妥。)  (二)李氏受姓後至江西李江祖世系  一世祖:利貞公(理征之子)原名接力,因父理征直諫於紂,被紂王賜死,利貞隨母契和氏避難於苦縣伊侯之圩(今河南鹿邑縣),母子倆無錢無糧,處於又飢又渴時,看樹上木子甚熟,採摘木子充饑,保存了生命。後把木子二字拼成了李字,遂改理為李,又將父名理征二字,以同音字以理改利,以征改貞,利貞從此得名。妣簡氏,生一子:昌祖。(織金一帶穿青人稱李子為苦李,可能不僅僅意味,是否有祖先避難地的隱諱?)  二世祖:昌祖公(利貞之子)原名昌意,又名苞穎,家居苦縣幽仁里,任周朝陳大夫。妣陳氏生一子:彤德。  三世祖:彤德公(昌祖之子)原名嬌,任周朝巡檢會尹大夫。妣楊氏生一子:慶。  四世祖:慶公(彤德之子)原名蓮,任周朝掌御史博士郎。妣黃氏,繼姬氏生一子:宏隆。  五世祖:宏隆(慶公之子),原名承,又名瑞金。妣姬氏,繼甘氏生一子:碩宗。  六世祖:碩宗公(宏隆之子),原名勉之,又名欽蓮。周康王時任周大夫,賜采邑一百里於苦縣。妣方氏生一子:顯。  七世祖:顯公(碩宗之子)原名和,又名成,襲父職為周大夫,封「狄道侯」兼理朝政。妣王氏生一子:爽。  八世祖:爽公(顯公之)原名通,字佑,任周朝升拔主薄郎冊箱諫。妣方氏、康氏生一子:環鼎。  九世祖:環鼎公(爽公之子)原名重,又名光天,別名環升。妣失考。生一子:爵公。  十世祖:爵公(環鼎之子)。妣失考,生一子:寅龍公。  十一世祖:寅龍公(爵公之子)。妣氏失考,生一子:熙宏。  十二世祖:熙宏公(寅龍之子)又名希弘。妣氏失考,生一子:堯性。  十三世祖:堯性公(熙宏之子)字堯。妣氏失考,生二子:輝、煌。  十四世祖:輝公(堯性長子)妣氏失考,生二子:連順、連利。  十五世祖:連順公(輝公長子)妣失考,生一子:乾。  十六世祖:乾公(連順之子)字敬一,號元果,別名其野,任周朝上御大夫。妣精敷氏、嬰敷氏,生一子:耳公。  十七世祖:耳公(乾公之子)名鵬,號伯陽,又名李老子,李老君,太上老君。其母嬰敷氏懷孕八十一歲,在李樹下左脅下而生。生下鬚髮均白,故名老子。官拜周守藏室柱下史,五十二歲任楚國宰相。以後免職,隱於秦修道,著道德經上下篇五千言,成為道教之宗。春秋戰國時乘青牛出函谷開升天,長生不老,世人稱他為「道德天尊」。唐封「太上玄元皇帝」及「混元上德皇帝」。妣何氏,生六子:宗、室、宋、寶、究、字。  十八世祖:宗公(耳公長子),又名造父,號尊祖,別名順幀。周敬王封為「保駕大將軍」「征東侯」。魏封:「千木大夫」。妣田氏,生四子:注、滋、洗、滌。  十九世祖:滋公(宗公次子),字潤君,名同,又名啟賢,號昔仁。仕趙封為「趙大將軍」「扶國元帥」。妣張、繼湯氏,生一子:兗。  二十世祖:兗公(滋公之子)字兌,號襄寶。仕趙國「宰相」,封「橫陽君」。妣周氏,生一子:躋公。  二十一世祖:躋公(兗公之子),原名珉,又名崇,號章,仕趙封為「陽安君御史」後拜相。妣潘氏生二子:雲、恪。  二十二世祖:恪公(躋公次子),又名落,仕趙封「佐相」、仕秦任「太守」。妣石氏生一子:洪。  二十三世祖:洪公(恪公之子),名道洪,號道衡,又名道宏,別名禮元。秦國封為「大子太傅」。妣耳氏,繼王氏生一子:興族。  二十四世祖:興族公(洪公之子),原名汪,又名:林、玖、珠、棟、育、坤。秦國封為「秦大將軍」、「元帥」(立戰功常有化名之變)。妣潘氏,繼劉氏,生一子:曇。  二十五世祖:曇公(興族之子)字貴遠,又名賢,榮,蘇。仕秦封為「御史大夫」,後仕趙封為「柏人侯」。妣竇氏、周氏生四子:崇、辨、昭、磯。  二十六世祖:崇公(曇公長子),字伯佑,仕周封為「隴西太守」,後封「南鄭公」。妣許氏,宋氏生二子:平燕、平瑤。  二十七世祖:平璐公(崇公次子),字尚德,名內伯,又名瑤,堯。周靚王時任南部太守,狄道候。妣楊氏生一子:信。  二十八世祖:信公(平瑤之子),字有成,又名成旦。精通兵法,任秦始皇大將軍,帶兵出太原攻雲中,並攻:韓、魏、擄代王、燕王、超王,秦皇封為「征四大將軍」,在滅魏時殉職。漢皇追封為「狄道侯」,「隴西公」,誥贈敕朝世頭祿。妣石、張氏,生一子:超。  二十九世祖:超公(信公之子)字仁高,名伉,任秦朝大將軍,封為「漁陽太守」。妣邱氏,生二子:元曠、仲翔。  三十世祖:仲翔公(超公次子) ,名大齊。助劉邦起義,任河東太守,征西將軍,討叛姜時陣亡,葬於陝西狄道東川。妣周氏,生一子:伯考。  三十一世祖:伯考公(仲翔之子),原名蓮。任隴西、河東二郡太守。妣巫氏、葉氏生二子:尚、向。  三十二世祖:尚公(伯考長子),名賈湘。漢封為「成紀令」。妣鄭、鄒、楊氏,生三子云、廣、剛。  三十三世祖:廣公(尚公次子),字廷禮,號誠,又名李廣。猿臂善射、力氣無雙。漢文帝時,擎匈奴有功,封為「散騎將軍」。漢武帝時封為「北平太守」、「起騎郎都尉」,歷任上都、陝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以善射出名,匈媽畏之,號曰「飛將軍」。漢景帝時封為「未映衛尉」,追敵十四萬匹馬出擊還回不滿三萬匹馬。公元前119 年,回朝受審不服氣,憤然自殺,葬於陝西秦州(甘肅天水縣)。妣鄭、劉氏,生三子:當戶、椒、敢。  三十四世祖:敢公(廣公三子)因父有功皇上誥封為「幼卿」,任漢朝元持「郎中令」封「關內侯」。妣楊氏,生二子:禹、忠。  三十五世祖:禹公(敢公長子)字長禹,號子道,任河南太守。妣包氏,生一子:承。  三十六世祖:承公(禹公之子),號修文,諱丕。襲父職任河南太守,妣何、劉氏,生一子:先。  三十七世祖:先公(承公之子),字敬宗,號武。任蜀郡北平太守。妣鄧、楊,續袁,生一子:長宗。  三十八世祖:長宗公(先公之子),字伯禮號英山。任北平太守,漁陽丞相,妣鍾、孫氏,生一子:君況。  三十九世祖:君況公(長宗之子),字叔千,又名子期,別名高。任漢朝「博士議郎中大夫妣。妣薛、嚴氏,生一子:本。  四十世祖:本公(君況之子),原名政本,號上明。官拜郎中侍御史大夫。妣宋、崔氏,生二子:次,恬。恬公承「渤海」房始祖。  四十一世祖:次公(本公長子),字仲君,號子賢,又名忠。任漢「巴郡太守」,「西陵校尉」。妣曾、許氏生二子:軌、潛。(潛承申公房始祖)。  四十二世祖:軌公(次公長子),字文逸。仕魏封為「臨淮太守」,司農卿,後封「巴郡太守」。妣竇氏、魏氏,生一子:龍。  四十三世祖:龍公(軌公之子),字隆,號彥緒。官拜「長安令,積弩將軍」卒葬蜀中龍安城東中心山。她馮、宋氏,生一子:艾。  四十四世祖:艾公(龍公之子),字世績,號明。任晉繞騎將軍,西安魏郡太守。妣匡、簡氏,生一子:雍。  四十五世祖:雍公(艾公之子),字雋熙。官拜:濟北、東莞二郡太守。妣匡、陳氏,生二子:倫、柔(倫公為丹陽房始祖)。  四十六世祖:柔公(雍公次子),字德遠,號子堅。官拜「北地太守」。妣劉氏,生一子弇。(音一衍)  四十七世祖:弇公(柔公之子),字季子,號養訓。官拜「西涼太守」張駿天水「武衛將軍」,「安西亭侯」。妣周、鄒氏,生一子:昶。  四十八世祖:昶公(音場、弇公之子)字伯堅,號嚴。官拜「西京太子侍講」。妣潘、林氏,生一子:皓。  四十九世祖:皓公(昶公之子),字宏盛,雙名馗,號克嘉。漢將軍李廣之十六世孫,公身高丈二,腰四圍,豹頭虎眼,每日食糧一斗,肉二肘,酒量如滄海,力能拔山,英雄蓋世,戲鎖二百斤如舉一羽,招兵屯於梁山,敵國闖者寒心。自稱涼州牧,敦煌太守。東晉時稱涼鉞公,建立西涼武昭王政權,稱帝,遷都酒泉,改元建初,準備推翻北涼而病逝。妣亢、黃、盧氏,生十子:譚、讓、翻、歆、恂、豫、宏、眺、亮。(眺為鎮遠將軍)。  五十世姐:歆公(皓公四子),字土業,又名欽。公為西涼後主,繼父王皇位。因建宮室和用用刑過嚴,民心大失。與北涼戰鬥中,戰死在蓼泉,酒泉隨之失守。妣鄒、包、葉氏,生八子:助、紹、重耳、宏文、崇明、崇眼、崇庸、崇佑。  五十一世祖:重耳公(歆公三子),字景順,號虔和,別名柏舟。公公亡奔宋,官任「汝南太守」。「宏農太守」。妣劉、辛氏,生二子:獻、熙。  五十二世祖:熙公(重耳公次子),字熙明,號孟良,又名儀。任後魏「金門鎮」,大唐追封為「獻祖裕皇帝」,葬於建初陵。妣周、龍、劉、楊、獵氏,生一子:天賜。  五十三世祖:天賜公(熙公之子)字德真,又名懿。任拮陽樞密使,唐代追封為「懿祖光皇帝」。妣鄭、陳、張皇后,生三子:起顯、起摩、起虎。  五十四世祖:虎公(天賜三子),字起虎,又名文彬,號克權。北魏孝武帝元修。任左卜射,因仕魏有功封為「隴西公」,以後魏分裂,西魏開國,公握有兵權,封為「往國大將軍」,後封「太尉」。李家聲譽,「德高望重」。仕北周定開國功臣,唐迫封為「太祖景帝皇帝」。妣歐陽、趙,生八子:延陽、真、岡、漳、繪、韋、亮、咼。  五十五世祖:昺公(虎公八子),又名光華,溢唐公曰仁。襲父爵:為「唐國公」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唐追封為「世祖元皇帝」。妣獨孤氏、周、陳、楊氏,生六子:淵、源、波、濤、海、浪。  五十六世祖:淵公(昺公長子)字淑德。高祖:生於公元566年丙戌歲出生在甘肅省成紀(今天水縣)仕隋封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歷任岐州刺史,榮陽、樓煩二郡太守,衛尉少卿、殿內少監。由文臣轉為武職,封為「大丞相」,隋大業十四年五月,隋恭帝禪位,建立唐朝高祖神堯皇帝,以土德王建都長安,改元武德元年,在位九年,讓位次子世民。皇后竇氏生四子建成、世民、元吉、元霸,二女:適柴紹公主,適殷花公主。繼妣張、尹、楊及妾生十丸子:元景、元昌、元亨、元芳、元懿、元禮、元嘉、元則、元軌、元鳳、元慶、元裕、元明、元曉、元祥、元嬰、元夔、皎民、知靈。  五十七世祖:世民公(淵公次子),字爵政,即唐太宗皇帝。生於公元599年己未歲,做皇帝後,常以亡隋為戒,對內採取團結和緩和的政策;對敵堅決抗擊,制定先掃除西北,進兵關東,分收江南戰略計劃。統一全國後,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寬絞刑五十條,改為加役流徒三千里,所以社會治安相對隱定。被封建史家,稱為「貞觀之治」,在位二十三年而崩。皇后長孫氏,生十四子:1憫王承乾,2 楚王寬,3 漢王恪,4 濮五秦,5 齊王佑,6 蜀王愔,7 蔣王惲,8 越王貞,9 高宗治,10紀王侯,11江王囂,12代王筒,13趙王福,14曹王明(李元族上祖)。  五十八世祖:治公(世民八子),小字雉奴,字為善,公即「高宗皇帝」。即位後由母舅長孫氏及老臣輔政,施行太宗政策,大破西突厥,進入中亞,東攻高麗,百濟,國事昇平。立武則天為皇后,廢太子為庶人。在位三十四年而崩。皇后王氏生弘、賢、旦。繼後蕭氏生琳、瑋、琨。續後武則天生顯、境,一女太平公主。  五十九世祖:旦公(治公八子),即睿宗皇帝。母王后自焚後,由叔撫養成人。由於韋後亂政,其帶兵平息即皇帝位二年後,讓位其於隆基。皇后胡、王、申、竇氏生四子:迪、進、隆基、范。  六十世祖:隆基(旦公三子)即唐明皇,玄宗皇帝。因平韋後亂政,封為皇太子,受父禪位,改國號為「先天元年」。寵愛楊貴妃,致使安祿山史思明作亂,逃往四川,回長安後而崩駕。皇后孟、趙、劉、楊、王、皇甫、武氏,生六於瑛、琚、嶼、瑤、瑁、旋.  六十一世祖:亨公(隆基三子)原名嶼,更為紹,改名亨(楊皇后所生)。因帶兵平安史之亂有功封為「忠王」、「陝王」,立為皇太子。後即帝位「肅宗皇帝」。在位五年而崩。皇后曹、張、吳,生一子:豫。  六十二世祖:豫公(亨公之子)名淑,又名倜,後改名豫(吳皇后生)。封為「廣平郡王」,平安史之亂任兵馬大元帥,收復了二京,封為楚王,立為皇太子,三十五歲即帝位,代宗皇帝,在位十年而崩。皇后柳、沈、孔氏,生一子:適。  六十三世祖:適公(豫公之子),皇封「奉節郡王」,派往東都任「兵馬大元帥」。收復東京、鄭汴等州,連戰大捷,晉封「魯王」、「雍王」。迫叛軍降唐,立為「皇太子」,其父皇崩後即皇帝位為德宗皇帝,在位二十一年而崩。皇后崔、王、張,生一於:誦。  六十四世:誦公(適公之子)。皇封「宣城郡王,宣王」。父皇崩駕後,即皇帝位,為順示皇帝,因患癭疾失音,在位一年讓位與純為帝,自稱太上皇。皇后許、萬、王氏,生子:純。  六十五世祖:純公(誦公之子),即位後為憲宗皇帝,在位期間決心削減藩鎮,加強中央集權,制服了叛臣叛亂,因性情急躁多怒,服長生藥,被宦官陳弘等殺害,事年43歲,在位15年。皇后郭、鄭氏,生十三子即:恆、忱、恆,其餘不明。  六十六世祖:忱公(純公十三子),原名怡,即位後為「宣宗皇帝」。公性寡言,不知情者,誤為獃人。即位後大展才華,用白敏中為宰相,否定先壘一切措施,治好其他徒黨。在位十四年,政治形勢比較平靜,因服長生藥而崩駕。皇后陳、晃氏,生一子:璀。  六十七世祖:璀公(忱公之子),原名溫(晁皇后生)。皇封「鄲王」,父崩駕後即皇帝位為「懿宗皇帝」。即位後唐政已衰,又不理政事,好音樂,宴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揭開了農民運動序幕,在位十四年而崩。皇后王氏,生八子即:寰、苯、傑、嘩,其餘不詳。  六十八世祖:嘩公(璀公七子)原名敏。皇封壽王,授廬龍軍節度使。宦宮楊復恭公立為太子,即位後為「昭宗皇帝」。因楊復恭、韓金海專權拉攏藩鎮,宰相崔胤依靠朱全忠、李茂貞,結果朱全忠殺死崔胤,逼公遷都洛陽,朱全忠使朱友恭謀殺公於洛陽,在位16年,享年38歲。皇后余氏生二子:登、選。逃。何生裕,王氏生第九子:祝,餘子不詳。  六十九世祖:祝公原名祚。原封「輝王」。其父被朱全忠弒殺後,擁公即帝位「衰帝」。朱全忠殺昭宗八子外,還殺宰相和在朝宦宮30餘人,要祝公撣位於朱全忠,改國號「梁」,封公為「濟陰王」,在位四年,被朱殺害。妣徐氏,生一子:熙照。  七十世祖:熙照公(祝公之子),朱全忠奪帝位後,蓄意斬草除根,當時任浙東尉堂叔開來,想方設法,將危在旦夕祝帝嬰兒一一熙照救出,逃回福建邵武穩居,認開來公為義父。妣失考,生子韜雲。  七十一世祖:韜雲公(熙照之子)又名韜。俗世處士,隱居農村,妣林氏蒲娘,生一子:英亮。  七十二世祖:英亮(韜雲之子)又名亮。俗世處士於農村。妣吳氏,生一子:新成。  七十三世祖:新成(英亮之子)原名海。幼年勤讀孔孟之書,明天理,正人心,人人敬仰。妣甘氏,生二子:干(訓教)、株(訓迪)。  七十四世祖:訓教公(新成長子),原名干。宋官拜「純田郎中致仕」,封贈「金紫光祿大夫」。妣朱、錢氏,生一子:熏。  七十五世祖:泰青公(訓教之子)原名熏,又名幼磯。任宋朝朝散大夫,後贈中奉大夫。妣胡、溫、王氏,生二子即:寬(泳定)、惠(昌定)。  七十六世祖:泳定(泰青長子),原名寬,號藏用,諱煥,別號五知先生。任宋雲南府尹,解職歸居邵武,俱以子貴,贈吏部尚書。妣饒氏,生二子:仁、任。繼朱氏錦娘,誥贈夫人,生二子:綱、維。  七十七世祖:綱公(泳定公長子)字伯紀,溢忠定。生於公元1083 年癸亥歲,世居福建邵武,天資聰敏。中進士任北宋大常少卿。金兵南侵時,徽宗皇帝恐懼罷戰,他刺血寫上疏書,請徽宗禪位太子,號召群民抗金。欽宗即位後,任綱為兵部侍郎,力主抗戰,任尚書右丞相親征行營使,團結軍民,積極備戰。不久被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排斥解職。南宋建立時,宋高宗召綱為宰相。他反對諸臣的投降政策,力主抗戰,結果僅做七十五天宰相,又被罷職。降湖廣宣撫使,仍繼續上書抗金大計,反對議和,結果忠貫金石的忠良將逝世於福州倉前山。福州西湖建立綱公祠,詩曰:平生最愛李忠定,宋室興衰此一人;報國未舒千古恨,英雄回首獨傷神。清民族英雄林則在祠內題聯: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妣張、何、余氏,生七子,其中一子李貴。  七十八世祖:貴公(綱公之子)字復,又名信甫,別號顯燔。任右修職郎,建陽縣主薄,山東令尹.渭南歸德州令尹。遷居河南歸德州。妣鄒、官氏,生三子:奎、泗、煜。  七十丸世祖:奎公(貴公長子),原名文宿,又名燔,別名傑,號興隆,又名五星。公官拜宋樞副使,職御史大夫。被奸臣陷罪,從河南歸德州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渡。妣甘、許、姜、呂氏,生九子即:益豐、益昂、泰、裕、奇、梅、教、政、芳。  八十世祖:奇公(奎公五子),原名孟,又名孟佑。隨父遷居江西石城渡。因宋元兵亂,帶子遷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妣甘氏,生四子:珠、珍、珂、球。  八十一世祖:珠公(奇公長子),原名德,號寶珠,又名大郎,別名紫陽,任宋副榜,縣令尹等職。在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亂,動員金、木、水、火四德外遷,並寫十六字,作為子孫以後聯繫,十六字是:「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遠幸澤,舉祖流芳」。珠公妣潘氏生五子一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養子田德。一女雲姑七娘。四德外遷後,珠公僅帶土、田二子仍在石城掌管田產。金德遷長汀,木、火二德遷上杭勝運里豐朗,水德和潘太婆遷廣東鎮平。珠公年老時由火德公接來上杭豐朗同居,死後葬在豐朗榕樹壩。庚山甲向。李姓裔孫搬離豐郎後,廣東梅縣鬆口三二郎裔孫(賢德公),把珠公金骨遷葬於鬆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鐘形,乾山兼戍,五乾五戌分金」。公元一九八五年由鬆口李輝盛等人捐資重修。  八十二世祖:火德公(珠公四子)原名炳鳳,號名閩海,別號伯庄,其先汀之寧化人,值宋元兵亂,避於上杭勝運里之豐郎,被後人稱為南方始祖。原配鍾氏,戰亂中犧牲;繼配王氏,戰亂中失散,生二子:文瓏、文風;三配伍氏無育;四配陳氏生三子二女,長子三一郎、次子三二郎、三子三三郎、長女桂英、次女淑英。  八十三世祖:三一郎公(火德公之子)名官懋,字朝文,號元培,諱堡深,又名思榮。妣邱、田氏生六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千三郎、千四郎、百十郎。  八十四世祖:百一郎公(三一郎公之子)號紫康,字宗岳,由福建上杭移居江西贛州石城渡。妣石、張、邱氏生五子:百十一郎、百十二郎、百十三郎、百十四郎,百十五郎。  八十五世祖:百十一郎公(百一郎公長子)號功芳,字登瀛,名慶八郎,妣劉、馬氏生七子: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萬四郎、十九郎、世盛、實二郎。  八十六世祖:萬三郎公(百十一郎公之子)號遠枝、字德俊。妣馮、簡氏,生二子:子消、詩三。  八十七世祖:子消公(萬三郎公之子)號清河,名萬五郎。自江西贛州石城渡遷居吉安府盧陵縣。妣張氏,生有四子:志聰、志華、志忠、志滿。  八十八世祖:志滿公(子消公之子) ,名書滿。妣黎、田氏生八子:永祖(字封),永寬、永尊、永尚、奕誠,永宗、永義、永發。  八十九世祖:封公(志滿公之子),名永祖。妣秦氏生二子:李江、李實。  九十世祖:江公(封公長子),字昭沐。妣朱氏、羅氏生四子:代龍、代虎、代鳳、代英。  註:①古代世系採用李氏大宗祠資料。該資料把從利貞祖得姓開始到火德公寫成共83代。據查應是共82代。查《中華姓氏通書》63、66頁「綱公」為77代,「貴公」是「綱公」之子,應為78代,資料上卻把貴公」寫成是儀公之子,增加了一代,是不對的,應予更正。資料上稱「七十八世祖:儀之公(綱公之子),任宋室撫使之職,妣饒氏生四子:貴、貫、寶、賞。七十九世祖:貴公(儀之公長子)......」這段文字有誤。 註:②41世祖,應是次公,而李氏大宗祠資料寫成恣公,應予更正。


推薦閱讀:

江西公布2012年十大典型食品藥品安全案件(2013.1.16)
江西婺源——風景如畫
118名海外道徒江西龍虎山受領籙牒
江西上饒九大名人

TAG:轉載 | 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