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荒腔走板的假國學要保持警惕

近些年,我們能真切體察到一股「國學熱」——熒屏上,主打傳統文化的「講壇」「大會」接連開播;現實中,帶著「私塾」「書院」等名頭的培訓班如雨後春筍。日前,有媒體調查相關市場後發現,繁盛之名,其實難副,市面上的很多國學課程明顯變味走調:從商界「人脈學」「成功學」到官場「權謀術」「厚黑學」,從占卜風水到算命相術,皆在其列。「假國學,真生意」。調查顯示,當前,國學市場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玩花活、不靠譜的情況比比皆是。有些培訓機構將賡續傳統文化等同於簡單的形式復古,似乎只要穿上了唐裝漢服,手捧古籍經典,搖頭晃腦念上一段就參透精髓了。當造型拗到了極致,便出現了「跪拜磕頭」「以打立威」「騎牛上學」之類嘩眾取寵的荒唐之舉。還有一些則是攪動沉渣,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赤裸裸宣揚男尊女卑思想的「女德班」。凡此種種,與其說是傳道授業,不如說是一場頂著「古」字頭進行的商業表演,培訓機構通過販賣國學皮毛甚至和國學毫不沾邊的邪說糟粕而賺得盆豐缽滿,學員們則在「復古遊戲」中獲得某種虛幻的心理滿足。明眼人都看得出不少國學班在「掛羊頭賣狗肉」,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樂於捧場埋單?在筆者看來,這反映出人們對文化自信的某種認知偏差。於民族而言,文化意味著血脈基因;於個人而言,文化意味著身份認同。文化自信提升是好事,但也不得不指出,很多人一方面將「文化」狹隘理解成「傳統文化」,一方面把「自信」變成了「照單全收」,想當然地認為老祖宗留下的全部都是好東西。然而,傳統不比佳釀,並非一陳就香、越陳越香。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精華,也產生了糟粕。不問黑白、不辨妍媸地裝到籃子里就是菜,實際上相當危險。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自大和盲目,而是能夠以十足的底氣、理性的態度進行甄別。說起來,「國學」並非古已有之,而是近代錢穆等大師邊實踐邊定義的。作為創始人的他們,對傳統文化愛之深、責之切,非但沒有一味高談「保存國粹」,反倒以真猛士的戰鬥精神,對精華與糟粕進行了徹底清理。胡適曾言:「若要知道什麼是國粹,什麼是國渣,先須要用評判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國故的工夫。」今天,距離「五四」已近百年,但我們不應讓時間消弭了批判精神。時刻保有一份「辯證的否定觀」,對傳統文化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才是真正科學的態度。季羨林曾說過,「中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文化大國,最有可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這筆寶貴財富不僅能豐盈一代代國人的精神世界,還能給其他心嚮往之的人帶去情感上的哲思與共鳴。始終秉持真正的文化自信,對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讓真正的精髓與未來相遇。
推薦閱讀:

「國學」怎樣「活」起來 2
受系統國學經典熏陶胎教出來的寶貝跟同齡寶貝相比,原來這麼好帶
禹音:吳王到底是不是唐太宗的兒子?
在中國留過學的美國學生普遍對中國印象良好
和孩子一起聽的120個國學有聲故事【音頻】 (轉載)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