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張默之關於《韓非子.初見秦》之一
親愛的張默同學:
展信佳!
上次我們一起探討了為什麼中國不能成為美國,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自由市場經濟不夠發達,也就是說從事商業的人不夠多。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交換必然是越來越頻繁,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商人在交換過程中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而且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協作才能讓每個人的日子過得更好。成功的商人往往會去尊重他碰到的每一個人,因為他們都是你潛在的客戶,說不定哪天就能成為你的顧客給你帶來財源。成功的商人會試著去了解每一個人的想法,通過不斷地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成功的商人會去思考如何花少的成本而取得最大的效益。成功的商人會通過計算別人的得失來計算自己的得失。農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對土地感情深厚,而與對人的交流會欠缺些,而商人是面對顧客背數錢,產品怎麼生產出來可以不了解,可是客人的心思不能不摸透。這也是一個農業社會和一個商業社會的區別呀!而商人的許多優秀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好,言歸正傳,我們現在一起來學習《韓非子》,接下來關於《韓非子》的文章都來自於山西古籍版社出版的《中國家庭基礎藏書·諸子百家卷》之《韓非子》。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韓非子·初見秦》這篇文章。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
作為臣子的我聽說:「沒有仔細地去調查研究,把事情搞清楚,而發表個人見解,這是很不明智的。可是如果把事情搞清楚了,又裝啞巴不說,這就是對君主的不忠。或許對於像你這樣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來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一個人如果不吃東西會餓死一樣的自然。你是否知道,就算讓某些人去調查研究了,也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就在秦朝,有人牽出一頭鹿給大家看,每個人都算是經過實地調查了吧。可是大部分的人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頭馬!這一大班的成年人會考察了鹿後得出是馬,犯這樣低級的錯誤,更何況那些沒有去實地調查而只看到調查報告的人呢?他們更加相信這是匹馬了。所以接下來就有人提出要「實事求是」了。趙構和皇上就一直在強調,大家一定要實事求是地講,這到底是鹿還是馬,可是最後大部分人還是認為這是匹馬。後來堅持「實事求是」的人都被殺掉了。這就是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指鹿為馬」事件。接下來,大家認識到需要有一個能保障每一個人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環境。我們知道,商人腦子活,嘴皮子厲害。各種各樣的相法和意見也特別多,看到什麼就想說什麼。明明這件衣服穿著不舒服,你一定要他說舒服,明明這飯不好吃可你一定要他說香甜可口,商人們是不幹的。所以在不自由、寧願死的資本主義美國,保障公民有自由言論的權利。你在那裡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在美國和伊郎關於核問題而兩國關係十分緊張的環境下,2007年9月24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不顧各方面的反對邀請伊郎總統內賈德來學校發表演講。不少美國官員表批評,可美國總統布希卻說內賈德站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台上這正說明了「美國的偉大」。這讓人感到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學校就是學校,是人類思想自由交流的地方,不是任何政治勢力鬥爭的工具。內賈德總統的演講我也聽了一些,關於美國9.11事件,他這樣說,「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什麼招致這樣的災難?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出現這種事情?」或許美國人打著反恐的大旗在全球耀武揚威時卻不願意思考這個問題,就像某些人,招致別人反感和厭惡時,就拚命找各種借口去打壓,而不願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和厭惡。所以在封建專制社會就會有人提出大智若愚,要免禍從口出,還有不責人過,能忍者安的觀點了。這都是專制惹的禍。
接下來,其實許多當臣子的都是知而不言,為什麼呢?因為成本太大,而收益太小。意見提了後,要是惹君主不高興,有可能是滿門抄斬。如果意見被採納了,有可能得罪了某一部份的人,最後實際受益的面識很廣,而自己分享到的很少,所以這種交易是很少有人願意去做的。但當韓非子而對集立法、行政、司法於一身的君王時,要發表言論時,也只好這樣來表述,起碼能讓世人認可他是一個忠臣。你在讀古代書籍時會發現一種現像,就是臣子要向君主進諫時,往往會很講究藝術,東拉西扯,好像不著邊際,最後讓君主自己悟。不像現在的人,有什麼就說什麼。在現在的台灣,幾乎人人可以罵總統陳水扁,在9月9日施明德與「紅衫軍」用30萬支蠟燭,鋪成一個佔地2240平方米的「屁」字,以表示反對陳水扁。你試想一下,有人膽敢這樣對待秦王嗎?所以在封建專制社會中,如果不能自主地去選擇君主那麼只能是希望或者乞求他這樣或那樣。而不是直白地表達你應該這樣或那樣,否則我們不理你。這就是韓非子當時的真實處境。
接下來,作為臣子,如果對君主不忠心,那麼就應該處死,如果胡亂髮表言論,也就當處死,雖然是這樣。也就是說雖然這發表言論的成本大、風險高,但我韓非子願把我所知道的全講出來。秦王您看著辦吧。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而成從,將西面以與秦強為難。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為臣我聽說,天下各諸侯以趙國為中心,聯合燕國、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計劃從西邊進攻秦國,我私底下在偷偷地笑,世上有三種情況會亡國,而現在天下的諸侯國都具備了。這所指的就是這事吧。其實這幾個諸侯國都是隸屬於周天子的封地。可是隨著周天子的衰微,各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大,周天子其實也控制不了他們,才會有諸侯爭霸這事發生。所以你會發現各諸侯在打戰時,會借周天子的名義發動戰爭。接下來,我聽說:「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也就是說你自己的國家都是亂七八糟的你還想去打別國,這種行為必然招致死亡。今天天下各諸侯國,要錢沒錢,要糧沒糧,卻把全部的老百姓調集起來,組成數十百萬的軍隊(古人的數字表述或許有誇張成份)。那些在將軍面前信誓旦旦要視死如歸的人很多,可是真正打起戰來,敵人拿著白刃在前,而監軍拿著斧頭在後面,可是士兵卻不能冒死去殺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韓非子分析出來的原因是不是士兵們不能夠奮勇殺敵,原因是因為君主們不能讓他們去奮勇殺敵,此話怎講呢?說好應該獎賞的卻不獎賞,規定應該處罰的卻不處罰,關於賞罰的事情,言而無信,所以死兵不想奮勇殺敵。原因找到了,是因為法律條文隨意改變,同時存在執行不到位,要知道打戰是拿命作買賣,哪個人不會仔細權衡利弊呢?可惜的是韓非子就此打住了。其實還可再分析下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這種情況呢?出現這種情況後,到底是誰得到好處呢?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任何保障士兵的權利不受到侵犯呢?如果再分析下去,恐怕會惹秦王不高興了。說不定韓非子也會掉腦袋了,面對封建專制的君主,韓非子選擇了就此打住。接下來。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懷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顧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輿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現在的秦國發出號令而施行賞罰,士兵和百姓等有功還是無功,都講究實事求。我估講韓非子是指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一事件。關於商鞅這個人,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商鞅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在秦孝公的支持或者說是護佑下進行改革的。有一個關於他改革的故事很有名。有一次商鞅為了讓老百姓相信政府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是「執法必嚴」的。他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木頭,並下命令誰把這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金子十兩。可是看熱鬧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扛這木頭。從這種情況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秦國的法令是多麼地隨意性,老百姓無法知道自己預期的利益能否實現,這才導致像這樣的美差都沒有人做。由此可知,如果政府宣布誰殺一個敵人獎一千兩金子,可是士兵們還是會猶豫不決。這當然是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把生產力充分挖掘出來了。商鞅看沒有人出來攬這活,就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有一個人跑出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做完了這件事。商鞅立刻兌現承諾,給那人五十兩黃金。這下可是全國轟動。大家也體會到政府是「執法必嚴」。這件事如果發生在資本主義美國的話,當政府宣布這項簡單的勞動可得十兩金子時,大家會搶著干,因為立法權在國會,行政權在政府,而司法權在法院。如果政府言而無信你可以去告政府。不過恐怕會有人示威遊行,指責政府浪費納稅人的錢,要求政府下台。同時因為想攬這活的人太多,必然會導致工資由十兩黃金下降到最低點。好,我們來看商鞅改革的內容,公元前356年第一次變法,主要有三點:一、頒布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重刑。商鞅制定了很多酷刑,同時也做到了「違法必究」。在當時,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這致使許多貴族,大臣都不感違法,更何況那些小老百姓。當然,如果真的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話,那麼那些貴族至少在這一方面不能顯示出尊貴了。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這是他們不喜歡商鞅的一個重要原因。二、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規定斬敵人首級一顆賞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服勞役的「庶子」一人。如果這些條件都能兌現的話,這當然是大大地提高士兵的戰鬥力了。你看商鞅對於勞務報酬規定的很清楚,就像美國總統年薪一樣,很明確的告訴你就是這樣的,把利益關係理順了就免除以後的許多糾纏不清的事情。現在你殺一個敵人,我獎勵你這麼多,這就完事了,就像做生意一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專業術語叫兩訖。如果士兵在殺敵之前對於自己應得多少報酬沒有完全清楚,殺敵之後再討價還價這就會導致士兵盡量誇大功榮,而國家又不知該如何支付才算合理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況出現,就像美國人花錢買政府一樣,你有什麼觀點拿來賣,我花多少錢向你買,四年之後,我們再討論要不要續約,不續約就是人走茶涼。事情就這麼簡單。商鞅還規定宗室、貴戚凡是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戶籍,不能享受貴族特權。這樣一來那些皇親國戚本來想做人上人的人,現在都要靠自己本事吃飯了。他當然是不高興了。其實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的勞動成果是一個定量,老百姓分配得多了,處於政府壟斷的階層就分配到的少了,是一個此消彼漲的關係。但是怎麼個分配法是由處於政府壟斷的階層說了算。老百姓沒有決定權,如果老百姓分配的東西多了,那麼就能促進生產,但政府壟斷階層享受生活的快感越少。而政府壟斷階層享受生活的快感增加的話,那麼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產力就會下降,等到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就會起來造反。這就是封建專制社會的特徵。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因為農民依附於土地,而商人四處遊走,為了保證人口的穩定,所以商鞅重農抑商。在公元前350年第二次變法,主要有兩點:一、開阡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允許公開土地買賣。這當然是極大地激發了老百姓開荒地的熱情。二、普遍推行郡縣制。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商鞅變法體現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同時打破了以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貴族和百姓一視同仁,極大地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提高了秦國的農業生產力,增強了秦國的軍力量。可惜這樣的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最後被車裂而死。究其原因,商鞅發動的改革是由封建專制君主秦孝公在後面撐著而進行了。而不是由老百姓形成代表老百姓的利益集團來撐著他。正是因為老百姓處於分散狀態,沒有形成利益集團,才導致老百姓因商鞅就法而得到實惠卻連商鞅的命也沒辦法幫忙保住的這種悲劇產生。這件事情的發生,就意味著老百姓所擁有的一切很快會化為烏有了。而對於封建專制壟斷集團來說,商鞅是吃著他們的飯卻不幫他們的異端,商鞅是遲早要除掉的。不改革就有可能亡國,一改革就要觸及封建統治集團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在封建專制社會中改革家往往沒有好下場的原因。
我們接下來讀原文。正是因為獎賞分明,即使秦國的人一生下來,沒有見過敵人,可是一聽說要打仗,每個人都視死如歸,對於英勇作戰和心存苟且偷生是不可同日而語。而秦國人這樣去做,是因為君主極力推崇奮勇殺敵,接下來講一些能令秦王高興的話,我就不細說了。可是現在呢?現在的情況是:「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來刺激秦王的神經,接著韓非子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是因為:「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問題出在謀臣身上。當然韓非子不可能說問題出在你身上,你怎麼不學秦孝公呢?作為君主,有功勞都是他的,有錯都是下面人的。因為作為封建統治者,他怎麼可能會有錯呢?這不是挑戰他的權威嗎?所以他是除非萬不得己,否則就不會承認自己有錯。可是在資本主義美國的總統,他就不存在什麼權威了,因為他所做的很多事情是經過國會批准的,是大家討論的結果,即使錯落了,總統也不負主要責任。打個比方,就像一班人來到了一個三叉路口,該往哪兒走呢?如果是處於壟斷地位的封建君主說了算,而大家沒有發言權,那麼你選擇哪條路後,你要千方百計地讓大家相信你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如果你的選擇不正確,那麼你是要負全部責任的。要知道這是一項長期的堅苦的任務。但是如果讓大家先去探路,從各方面去觀察這三條路,然後坐下來各抒己見。最後大家來表決該走哪條路。這樣的話,無論誰帶領著大家。他都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因為這是大家的決定,不是某個人的決定。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人民當家作主,當意味著封建統治君主的權利的喪失,而如果封建統治君主擁有對大家行為的決定權,則意味著老百姓民主、自由等權力的喪失。
這次就先談到這兒吧!
祝:幸福快樂!
你的朋友:吳小潭
2007年10月31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