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落"的信仰
再也沒有比對耳聾眼瞎的百姓傳講與世俗通姦的福音更悲慘的事——司布真!
當看到通姦一詞的時候,任何一個人可能都會有大惑不解的想法;為什麼要用這個看起來即低俗又充滿諷刺意味的詞呢?有太多的辭彙可以形容哦;但是卻無法對今天的教會或者是我們所傳之福音有效且實際的描述,撰寫此拙文的筆者非常贊同這個精準的描述與形容,仔細深思難道這個描述不符合當今的情況嗎?
時不時的總會聽到一些教會的「花樣式」道理,我稱之為「花樣式」道理是因為很多人企圖出賣聖經的部分真理換取或套用世俗化的方式,來致使教會得到表象且情感方面的所謂的復興,這種表面化的情緒帶動往往看起來給人以情緒最大的亢奮,和情感最大的釋放,正如泰瑞詹森在《改革宗敬拜》一書中所談之「同樣是舉手,從嚴謹聖經的角度來看,舉手代表的是對上帝的降服以及承認上帝的主權,而極端靈恩者在聚會時的誇張動作舉手,代表的只是情感的亢奮」所以,我們需要更多謹慎對待此類問題,掌握聖經的原則,基督信仰會產生情感,但情感無法代表基督信仰!
這或許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何今日又再一次重複提起呢?足以說明喪失的力量仍是如此之大,教會至今面對的衝擊仍然居高不下;面對各樣的學說,面對各樣的形式,面對各樣的挑戰,換言之今日教會所需是強化聖經的教導以及神學的訓練,方可維護建立教會的根本。但是受著過去傳統看法的教會仍然覺得神學是不必要的,訓練是在浪費時間,更有效的方法是讓聖靈掌管教會,不斷在各樣聚會中按手使人受聖靈,按手使人說方言,甚至大呼祈求五旬節的聖靈再一次降下來,在聚會中如果不跳起來就是對聖靈的褻瀆等等,諸如此類極端、怪異的現象仍在充斥各地教會;講台充滿了「拼湊」的所謂福音內容,目的在於企圖通過人為的手段(妥協的福音)達到人數的增加,其實這是致使福音越來越世俗化,越來越迷信化的敗壞之舉;因此,我們理當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猶3節)
漸漸挪移帳篷
就在撰寫此文的前一天,一間教會的主日聚會中有負責人聲稱,禁食禱告若干天后神給其一個方法,就是讓教會的信徒重新「接待」耶穌基督,並且要求會眾全部跪下,逐個開始為信徒禱告;何此之由呢?該負責人認為信徒無法完全實踐聖經的教導,沒有能力遵守,是因為沒有聖靈的能力,所以需要再一次將耶穌基督接在信徒裡面。所引用經文是在約翰福音1:12節,同時套用保羅大馬色的經歷,必須要有人為保羅禱告他眼睛的鱗片才能掉下去,隨之雙眼才能明亮,言下之意該負責人正在扮演亞拿尼亞的角色!類似的情形並非單一事件,在一些地方純屬普遍現象,而教會的信徒所受到的無疑是滅頂之災。導致更為嚴重的情況出現在教會裡幾乎都是因著解經隨意性太強,甚至胡亂解釋所致。
我想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方已是普遍化的,唯獨不變的就是「花樣式」!在宗教改革時期《聖經》是一個中心的改教內容,因著羅馬天主教在聖經上給予的強行解釋,導致很多離奇的信徒生活和不可思議的崇拜方式出現;因此改教先驅身先士卒,將被改變的聖經重新歸正到聖經的原貌上,這也是宗教改革時期五個重要方面的其中之一《唯獨聖經》 !一間教會的重要標誌在三方面可以闡述:1、正確傳講上帝之道;2、按聖經教導施行聖禮;3、嚴謹執行教會懲戒;這是自宗教改革時代至今仍在各教會中傳講的重要真理,同時也是很多教會廣為接受的真教會標誌,尤其是改革宗教會嚴謹遵守這些教導!可是現今的情況實在不妙,因著傳講上帝話語的隨意性,導致開始漸漸失去真教會的標誌;如果一間教會在上帝之道上開始妥協、逐漸失足,結果不堪設想。舊約的耶利米時代,在上帝百姓之中充斥著太多虛假以及欺騙的教導,假先知縱橫各地,傳講表面使人平安的道理,看似撫慰損傷的百姓,一切看上去都是那樣的平順,但上帝所給予的評價卻是:「其實沒有平安」(耶利米書6:14節,8:11節)。這一個否定不僅僅代表上帝對假先知教導的反駁,同時更是上帝的憤怒臨到教導之人;試想,一群與上帝唱反調又洋洋得意的假先知所面臨的憤怒會是何等結果?
可以說,今日很多類似的教會在解經上已經失去了基督,已經將基督在解經中漸漸邊緣化了,甚至說基督在解經中處在被「放逐」的位置上了,將自由主義神學的色彩融合於基督信仰之中,所以漸漸挪移帳篷,使基督原本的面貌被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消弱了上帝的神性以及聖經所記載神跡的真實性;當講台失去能力的時候正是妥協於上帝話語的時候,講台更多強調的是煽情、情緒化的亢奮、情感的完全釋放,正是這樣講台的不當行徑,將上帝之道早已拋置腦後。從舊約最初伊甸園的時候始祖的失敗就跌倒在上帝話語的上面,魔鬼企圖動搖人對神話語的信靠和神話語的唯一性,所施之計這樣的方式從未改變過,今時的情形何嘗又不是在重蹈當日的覆轍呢? 此拙文的筆者目睹這樣的教會逐漸淪落到如此境地,正如2015年12月由麥種傳道會首次出版的邁克霍頓一書所用之名 《沒有基督的基督教》 名實相符且精準的描述了當今教會的現狀,用在當下的情形之中實在恰到好處!
是靠行為來取悅於上帝嗎?
偉大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有句至理名言:「如果有一個修士能夠因修行而上天堂,我早就已經上去了」。馬丁路德為了自己的罪掙扎多年,他做盡一切的好行為、聖禮,以及天主教指定的苦練修行,企圖努力靠自身的好行為來得到上帝的喜悅,但是仍然無法擺脫自己的罪疚感。他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且是被咒詛的,但卻沒有解決的辦法。直到他讀了羅馬書1:16—17節之後,他終於發現原來「義人必因信得生」,而這真理的亮光最終點燃了宗教改革之火,將教會從千年黑暗之中領出來!也正是這唯獨信心(sola fide)的教義,成為宗教改革的重點,更涵蓋了整個基督教的教義以及核心內容,沒有任何辭彙能夠更精準地作出如此概括與描述。救恩不是靠行為賺取的(這是大多數教會模糊甚至反對的),相反,救恩是唯獨靠著上帝所賜下的信心!神本主義VS人本主義,這個話題已經屢見不鮮,從講台上到講台下傳講的人不在少數,而實際認識了解的人卻不在多數!
前幾天去外地探訪一些多年前一同參加侍奉的同工,在她所侍奉的教會面對一大困惑是:講台上不斷傳講我們必須要行在神的旨意當中,只有這樣上帝的祝福才會臨到我們,否則上帝一定不會祝福,所以會有貧窮、不順利,以及家庭問題等等;這樣的教導讓很多信徒大惑不解,明知自己無法完全遵守,可又靠自身努力在遵守,信徒生活表現的都是沮喪和無助。神學上我們常稱之為行為之約與恩典之約,前者強調要求我們完全順服神,並應許所有凡遵守律法的人可以得到永生(等同於律法);相反後者強調的是向我們顯明律法所要求的義已經在基督里被實現了,並且因著基督的緣故,應許凡信靠他的人都可拜拜得到所賜的永生(等同於福音);在俄利維亞努所著《堅固根基》一書中也談到同樣的教義;他提到神與亞當立了一個帶有律法性質的行為之約,亞當是全人類的盟約元首,律法借著他而深植在人類本性里。這個行為之約與恩典之約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後者宣告那位「中保已為我們完全滿足神的公義審判」。一直到1640年代《威斯敏斯特大會》將行為之約的教義正式納入信仰準則中。例如,《小要理問答》第十二問定義為:「神創造人之後,就與人立了生命之約,其中以完全順服為條件,並以死亡的痛苦為刑罰,禁止人吃分辨善惡樹的果子」。在《威斯敏斯特信條》中也提到同樣的內容;行為之約這名字突顯的是亞當賺取永生的方法,他是靠著自身努力的行為來獲得的,而改革宗神學普遍採用行為之約這名稱,是因為它特別與恩典之約形成對比;恩典之約與行為之約一樣都是要得到永生,主要的不同點在於到達永生的方法,另外相關的是上帝用哪一種方法使人可以在恩典之下達到永生,同樣使我們當關心的!我們能夠遵守是有前提的,而這個前提是「在基督里」換言之,在基督里我們享有的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人為的靠自身的力量在遵守上帝的吩咐或誡命的要求,而是靠著在基督里由基督已經完成的救贖大工,因此能夠討上帝的喜悅;這基本上是基督教至關重要的教義,而忽略這教義靠行為努力換取救恩的人實在太多了,結果告訴我們失敗的一個也不會少!所以,行為換取的是無窮無盡的刑罰,因為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10—20節),是保羅對於透過行為換取救恩直接的抨擊和精準的描述!在R.C.Sproul所著《神學入門》一書中的救恩部分簡要的闡述了,我們的救恩唯賴神的恩典來完成(這唯賴是指百分之百由上帝親自做成,其中毫無人為的努力之功勞可言),我們沒有任何功德,足以使神有義務拯救我們,這並非像羅馬天主教將功德分為應得的、適合的和額外的三種,基督教並不接受這三種功德的說法,因為恩典是神所賜而我們卻不配得的悅納和憐憫!宗教改革的《唯獨恩典》(sola gratia)對此一情況說明的非常透徹,也就是說救恩唯靠神的恩典。信徒不能把自己的功德帶到審判台前,而只能全靠賴神的恩典和憐憫。以賽亞先知告白我們所有的義不過像污穢的衣服一般,毫無取悅於神的能力可言。(賽64:6—7節)
今日很多信徒在講台無力的教導之下,無法明白聖經到底在說什麼,信徒只能跟著講台隨意的信息走來走去;當講台錯誤的時候,信徒甚至無法分辨對錯,只能任人宰割,在毫無上帝話語的同時猶如耳聾眼瞎一般,實為可悲的現象。
亂象叢生
(WTS)的系統神學教授Ricbard B.Gaffin,Jr (葛富恩博士)於台北改革宗神學院教導的神學碩士課程從聖經神學看系統神學中的公開講座《五旬節與今日教會》中,談到聖靈充滿、恩賜以及神跡,在其所著《聖靈降臨—從新約看聖靈的恩賜》一書中同樣用了不小的篇幅在論述方言、神跡、包括聖靈的充滿;這是至今常出現在教會中的一大問題,也是很多教會不太容易平衡的內容;此處我們只想從一些教會所偏激的方面討論現象上的混亂,而並非專註於專題的論述。雖說這是一個歷史性話題,但是在今日教會中怪異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了;幾年前筆者到訪一間教會,與同工在談到今日教會亂象叢生的情況時,所聽到的一些狀況實為令人咋舌;離到訪教會不遠的地方有個別幾間教會,在聚會禱告時有人開始撒金色粉末狀的東西,信徒在這時候開始伸手去接這些被拋灑出的東西,逐漸演變後來被稱為「撒金粉」;另外一間教會在聚會時開始將約櫃放到聚會的場所,(註:所謂的約櫃是從以色列旅行回來時,該教會購買的)甚至企圖模仿舊約時代帳幕裡面聖器的擺設,將這一所謂的約櫃摻雜在敬拜當中,更是將逾越節放置在固定的日子;甚至在他們居住的城市四周,建立四個方位的祭壇,定時在那裡禱告;有的將祭壇建立在山上,同樣在固定的時間到那裡去禱告,有的在聚會時舉著各樣的得勝旌旗在會場四周行走,吹著號角齊聲高呼;還有一些在居住的城市周圍撒鹽,至今很多人無法理解他們的這一舉動!但可以說的是幾乎這樣的舉動事出極端的靈恩派教會,這的確是千真萬確,至於來由,很多是在網站學習,有個別是在以色列學習;
今天的教會已經將聖靈和聖經分開了,他們信仰中的方向可以靠禁食禱告得到神的啟示,可以靠異夢得到神的啟示,甚至可以靠毫無根據的學說得到神的啟示,說這些都是聖靈超自然的工作,這樣的現象在一些地區並非罕見,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而就在這些普遍現象層出不窮的時候,很多教會受到的毒害遠遠超乎想像,因此亂象叢生的情況隨處可聞、隨處可見!筆者特別有負擔希望能夠共勉,尤其是深受其害的教會與弟兄姊妹,聖靈隨己意的工作是不會與他自己所啟示的話語相違背的,也不會超乎他自己所啟示的話語;今日教會一個極端的情況是,我們喜歡用外在的「情感經歷」來等同聖靈的工作,甚至用一個「感覺」來冒充聖靈的工作,我想這是太多人有的經驗吧,但就是這樣的經驗卻是害人不淺的禍首;以致很多教會開始迷失,開始停滯。
有人總是喜歡慣用聖靈來達到所謂外表的激動,並把這些激動全盤納入聖靈工作的範圍,這其實是在毫無聖經根據的前提下,對聖靈工作作出風馬牛不相及的結論。只要禱告聲音大,講道聲音大,都被稱為有聖靈的工作,信徒的迷失在於他們根本不知道聖經在任何一方面所教導的到底是什麼,因此筆者在近半年前特寫拙文《喚醒忠於聖經的講台》來提醒自己的同時也可以與同工共勉;在這些亂象叢生的背後所隱藏的是教會毫無真理可言而導致的混亂,以至於陷教會在外表虛浮的景況中,深陷無法自拔。我們毫無反對聖靈工作這一話題,但卻要嚴謹按照聖經闡述聖靈工作這一話題,在唯獨聖經的精神下,如同約翰加爾文所說:「聖經記載的和沒有記載的擁有同樣的權威」所以,謹慎對待任何一種外在自稱聖靈工作的現象,是身為侍奉者不可推卸的責任,難道我們不當為了真道竭力去爭辯嗎?還是你已經妥協了?
使徒時代福音的特性
保羅說:「我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2節)難道保羅真不知道其他的嗎?絕對不是!乃是在保羅所知所有內容中,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是他神學最為核心的教義;與保羅同期的使徒們在面對當時的逼迫時,聖經清楚表明是為了傳講死人復活的信息,所謂死人復活當然是指耶穌基督的復活,而這復活所包含的一定是連同復活之前所有的事情在內了,除此之外並無其他;這是使徒時代福音的特性。在約翰麥克阿瑟一書《耶穌所傳的福音》中特別提到使徒所傳福音的特性:在彼得於教會時代的第一篇講道之後所作的結論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節)。使徒彼得所傳講的這位基督,不僅是一位救主伸出歡迎的雙臂,同時也要求人順服他為主。「他是萬有的主」(徒10:36節)。故此,使徒彼得傳赦罪的福音前先呼召人悔改;他對失喪之人的邀請乃始於呼召悔改。然而他視所有的救恩——包括悔改——為神作的工,都不是人的努力(徒11:17—18節)。彼得描述新生命乃是神親自的工作(彼前1:3節),神自主地揀選罪人以得救(彼前1:1—2節,彼後1:10節)。可是縱觀今日常常所傳之福音,是已經被世俗文化稀釋過的福音,是融合了成功神學的福音,是將物質財寶作為相信前提的福音,可以說這些都是容易接受的所謂的福音;在當今社會講究快捷、便利、忙碌生活的節奏下,教會逐漸被世界的文化以及生活的節奏所影響;最為明顯的就是用世界的方法融合福音的部分內容,目的在於「招攬」並不真正接受福音的人!或許我們自己並未意識到這樣的做法對於福音來講是最大的褻瀆。今天的福音開始漸漸失去能力,開始漸漸失去本色,開始漸漸失去效應,如果做一番的省思不難發現,當下的情況確實如此;我們企圖為了更順利的傳講福音,找了一大堆表面看似合理的借口,在將福音的核心更改的同時,努力在說服自己就犯。近些年來很多教會開始反省到底什麼緣故很多人留不在教會裡面,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基督徒都會考慮的問題,通過仔細的深思,大多數人發現答案幾乎一樣,就是因為福音的緣故,或許有人會問,傳福音怎麼還出現了福音問題呢?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我們只把福音的稱呼留下了,卻失去了福音的真正意義,甚至這麼多年以來我們將福音進行了剝離,進行了肢解,進行了切割;顯然這必定會失去福音的原貌,必定會失去福音的本色;使徒們口中的福音拒絕了一切以物質和金錢為中心的內容,使徒們口中的福音承認了上帝拯救人的事實(徒3:1—11節),面對眾人的反對甚至危難來臨之際,他們從未妥協,從未更改福音顛覆性的內容,從未遮蓋福音原本的光亮色彩,從未掩埋福音真正的意義;在使徒們的眼裡,生命的代價不足以與福音的價值相比較,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他們的主曾經做過的事情,如今從未停止過,他們理當如此行!在與當時極強的反對勢力抗衡的時候,基督的救贖、基督的復活,以及人理當悔改,是使徒們從未停止傳講的內容,這些內容源自他們親身跟隨的救主耶穌基督,他們親眼看、親耳聽。福音是不是上帝的大能,在乎福音到底是不是福音,福音能否見證上帝的大能,在乎福音到底是不是福音,福音是否能夠在人生命中成長,在乎福音到底是不是福音;今日所傳的福音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因為我們把不是福音的福音內容強行加到裡面去,潛移默化的將福音改變了,仔細想想難道不是嗎?福音與福利在這樣的狀態下已經難分伯仲,因為原本的色彩已經不復存在!現在大多被叫做福音的福音是被染化過的,染料可能是物質,可能是名利,可能是成功,可能是病得醫治,可能是求財求富,可能是宗教效應;當我們重視大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小問題的出現,當小問題出現並沒有預防的時候,大問題便會隨之而來,所以,你有否仔細思量過福音以及福音的內容呢?耶穌基督所傳講的是我們理當傳講的,使徒們所傳講的是我們理當傳講的,從未更改過,從未修訂過,從未失色過!
在教會逐漸失去原本功能的當下,我們需要回過頭來做一番的省思,因為喪失基本信仰的現象正在普遍化,很多人為了謀求所謂侍奉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其實是出賣了聖經的真理;企圖以上帝的吩咐作為犧牲的代價,來換取那一碗可以暫時讓你充饑的紅豆湯,來換取伊甸園中那誘人的果子,但是你失去的卻是上帝交託給你的吩咐與命令,或許你已經忘記了那最初交付你的真道,試問,你還記得它的模樣嗎?在凱文·范浩沙與歐文·史朝恩合著的《牧師—公眾神學家》一書中的結尾部分,范浩沙用了五十五點摘要來精簡地論述牧師這一職分該謹慎的,該被提醒的,該學習效法的,該悔改的眾多內容,目的在於強化牧師這一神聖職分對於侍奉以及守護上帝話語的重要性,改革宗神學稱之為——上帝話語的管家!希望通過這些腐朽的文字與同工共勉!
作者:Joseph
參考引用書目:
《沒有基督的基督教》麥克·霍頓著 麥種出版社
《改革宗敬拜》泰瑞·詹森著 改革宗出版社
《堅固根基》俄利維亞努著
《神學入門》史鮑爾著 更新傳道會出版
《聖靈降臨——從新約看聖靈的恩賜》葛富恩著 改革宗出版社
《耶穌所傳的福音》約翰·麥克阿瑟著 麥種傳道會
《牧師——公眾神學家》凱文·范浩沙、歐文·史朝恩合著 麥種傳道會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聰明的那些基督徒,對自己信仰的宗教是什麼態度?
※基督徒為什麼信基督?
※真實信仰不冷淡(愛德華茲)
※中國的基督徒,尤其是並非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並且十八歲之後才接觸基督教的,他們是真的信嗎?
TAG: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