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德 八 聖 道 天開科選與考魔之關係
06-19
八 德 欲修天道,必先修人道,人道圓而天道可成,此為千古不易之定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者,人倫所必俱,立身處世之根本也。王鳳儀善人言︰八德是八個門都能進入佛國,不過人應該從哪個門進就由哪個門進,這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做傭工,全都抱定一個「忠」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這是我敢自信的。世上修子之功程,無論用什麼方法入手,皆不離此八德。八德遵行,臻於至善,即是眾德圓滿之時。例如︰岳武穆以大忠、舜以大孝、關雲長以大義之人格道德,圓滿完整之發揮,而流芳萬古,受後世代代景仰,引為典範。但要八德皆備皆圓,亦非易事,如此說來應要如何修之方可?一德達於至善之境,則其餘諸德亦隨之而完美也。蓋以一德為主,而以其餘諸德為輔,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八德是互相為用者,是故古代君王「求忠臣於孝悌之家」,不信不義不廉之徒大都是無恥之流﹗八德也好,萬德也好,皆是理之化象。自性俱足一切,又那隻在八德、萬德而已,所以德行之表現,皆應是良知、良能之本性顯露,才為重要。若是為博得忠臣、孝子之美名,而盡忠、盡孝,雖然並沒有錯誤,但並非發於良心自性,而係後天之教育所致,故還不能達到至善之境界。一、「孝」居八德之首,孝之意義︰古雲︰「百行孝為先」孔門謂父母之恩,昊天罔極。佛門以孝為戒,謂父母教養之恩,高過山嶽,深逾大海,佛說母有十種重恩。第一、懷胎守護恩。母親為保住肚裡的小生命,必須戰戰兢兢地懸著一顆心,深怕一不小心,胎兒會保不住。所以從懷孕第一個月起,就必須付出全部的心力來保護胎兒。第二、臨產受苦恩。我們的生命能來到人間,是因為與父母結了很深的緣,有些是善緣,有些是惡緣。如果是惡緣,從懷胎第一個月就開始折磨母親,尤其到快生產的時刻,有人陣痛了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還無法順產,做母親的為了保住小生命,不惜拚著自己的生命,掙扎在死亡邊緣上。第三、生子忘憂恩。過去醫學不發達,每逢難產時,往往賠上一條命。婦女懷孕後,時時擔心生產會有危險,連家屬也是抱持一顆惶恐的心。一旦看到孩子安然出世,在迎接小生命來臨時的歡喜中,也就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焦慮。第四、咽苦吐甘恩。現代的人都比較講究衛生,奶瓶用過就要消毒,吃東西也經過選擇,照顧孩子也用衛生科學的觀念和方法。而以前的農業社會,並沒有所謂的嬰兒食品,孩子牙齒未長出前,都是由母親先把食物嚼爛後,再放進孩子口中餵食。雖然以目前的觀點來看是不衛生,但就當時的時代背景,則是親情的流露啊﹗即使母親肚子再餓,她總是以孩子為優先,把到口的甘美食物嚼爛,再吐出來給孩子吃。第五、迴乾就濕恩。現代人講究生活品質,嬰兒都用紙尿布。以前沒有紙尿布,孩子的尿布都裁取舊衣服或破被單製成。孩子尿溼了或大便了,把尿布換下後還需清洗。遇到孩子半夜尿溼而啼哭,做母親的就起床為孩子換尿布。有時候孩子不只尿溼了,把床舖也弄溼,母親就把孩子移到乾爽舒適的地方睡,陰溼的地方則自己睡。現代的人,已逐漸淡忘了父母恩情,大家都只曉得細心照顧自己的孩子,卻少有人會以同樣的心來回饋父母親。子女稍微發燒、耳熱,就寸步不離地整夜守護床前,不知疲倦。如果是自己的父母親病了卻不甚關心;甚至有些兄弟姊妹眾多者還會互相推拖,連父母親的住院費,還都彼此斤斤計較要花多少錢?或是藉口太忙,無法留在醫院照顧。我們初來人間,母親為子女所受的折磨,和父親對孩子的關懷,這分恩德可說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父母對子女的愛護和關心,是從懷胎第一個月就開始,直到子女長大成年了,還是一樣的關心。為人父母者,照顧子女那分至情至愛的心,總是比為人子女照顧父母的心恆久啊﹗真是令人感嘆啊﹗人身難得,因緣不可思議,芸芸眾生,哪一位不可能曾做過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生身父母呢?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感恩。學佛就是反觀自性,如果是在家人,父母公婆還在堂的話,就要趕快盡子媳的本分,好好奉養孝敬;若已出家,就該利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奉獻給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報父母恩、眾生恩。第六、哺乳養育恩母親的乳汁是人體所需營養轉化的精華,所以古人說吸食母親的乳汁,就好像是在吸食母親的血一樣。母乳含在嬰兒的口中,這分母子之情是多麼的貼心啊﹗現在的人大多以牛奶來代替母乳,難怪母子間的親情愈來愈淡薄。第七、洗濯不淨恩。以前的人不像現在這麼享受,紙尿布用完一丟就沒事;必須把又髒又臭的尿布,洗淨了再用。所以當母親的很辛苦,隨時都在清洗孩子換下的衣物,這分愛護照顧之恩多偉大啊﹗第八、遠行憶念恩。孩子從一出生,父母親對他的牽掛就不曾間斷,不管孩子到哪裡、離家多遠,父母親掛念孩子的那分心就跟到哪裡。現在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念書進修,做父母的千里迢迢輪流出國照顧他們的生活;也有人女兒或媳婦在國外生產,做母親或做婆婆的,還要千里迢迢到國外為她們做月子。想想,父母愛子女真如源遠流長的河水啊﹗他們愛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處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樣的心孝順父母,就像水由低處往上流般地困難﹗二者之間的心態,竟然有這麼大的差別﹗第九、深加體恤恩。父母親年齡大了,難免會有反應遲鈍或是嘮叨不絕的毛病,一般做子女的總是不知體恤、憐憫。反觀做父母的,無論子女發生任何情況,他們總是會盡量為子女著想,體貼入微,甚至願意代子女受苦。第十、究竟憐憫恩。父母對子女的憐愛是恆常的,即使子女已經年長了,心念仍繫在他們身上,永遠疼愛關注,無微不至的憐憫護念,這種恩德是多麼宏大呀﹗其實,普天下的老者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不應只是孝敬今生此世有親有緣的父母,也要孝敬普天下的年老者,視他們如自己的父母來照顧,如此才是真正的大孝。人生一旦步入老年,就會惶恐來日不多,所以,不分親疏,只要是老者,我們都應該體恤他、憐愛他,如此天下就可洋溢一片溫馨,處處有人間大愛。各教聖人,同一提倡,倘忤逆不孝,違負重恩,人格大虧,云何修道?古人簞食瓢飲之恩,皆思報答,況父母山高海深之大恩,能不報乎?報答之道,惟孝。服勞奉養者小孝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揚名聲顯父母者大孝也,勸親修道令出輪迴,大孝中之大孝也。又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乃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道德之本,民族生存,藉此原動力而得以延續,重孝道之人,必能己立立人,忠愛國家,亦必能為國家民族盡大孝。又孝者,效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窮究人之本源,無極一炁所衍化,所謂一本散萬殊者也。靈性之本體,大道即是,自然即是,明明上帝萬靈真宰即是,如何事之以孝﹗曰︰效天之慈悲、公正、好生、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事例一︰孝媳義勇 護救婆婆唐朝有個名叫鄭義宗的人,娶妻盧氏,曾經略讀過一些經書史傳,頗明道理。平日她事奉公婆,溫順有禮,照顧細心,堪為婦道的模範。有一天夜裏來了數十位盜賊,搶劫她家,所有的人都嚇得逃竄躲藏起來,只有她婆婆年老力衰逃不走,盧氏一片孝心,不忍離去,便冒著生命的危險陪侍、護佑在婆婆身邊,賊人拿刀威脅她,她仍不肯離去,甚至用力把她捶打得遍體麟傷幾乎死去,她還拼著命保護婆婆。待後來賊人離去後,家人心有餘悸,問她為何獨獨不恐懼?盧氏不愧讀過書,明義理,她說︰「人之所以跟禽獸差別的地方,就在於有仁有義。平常若鄰里鄉人有什麼急難,尚且都會爭相去救助,更何況是自己的婆婆,又怎麼能夠丟棄不顧呢?當時若不盡心護救,萬一婆婆有個三長兩短,自己又怎麼忍心獨自活命呢?」盧氏這番至情至性、深明大義的話語,聽得婆婆忍不住淚流滿面,感動萬分的說︰「果真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啊﹗』」盧氏一念的至孝,也從此流傳民間。事例二︰孝婦聞氏 至誠感天有一位名叫俞新的人,娶妻聞氏,侍奉公婆十分孝順。聞氏年少時,丈夫就過世,有人勸她再嫁,但她卻堅貞自守,誓不改嫁,並且截斷長髮,表明決心。而她的婆婆長久以來,早就纏綿病榻,再加上雙眼失明,侍奉起來倍加辛苦。但聞氏至情至性,孝心可感,她每天不但從不倦怠地親手幫助婆婆處理尿屎,洗滌污穢,並且時常漱好口,親自上堂入房內舔舐婆婆的雙眼,沒想到她每天真誠、用心的舔舐,竟然感動上天,讓她婆婆的雙眼再度復明。鄉里的人知道後,無不感動,都說︰「想要學作個孝順的媳婦,應當要問俞新的妻子聞氏啊﹗」有人說︰「一般人最怕的是又貧又病,而聞氏以一貧家婦人,只一心一意求婆婆病疾能好,而從不擔心自己受苦受累,無福可享,只此一念至誠,便是難能可貴,更是常人所難。」這話說來確實有理。而後聞氏守節堅貞,盡孝婆婆的美行,傳到朝廷,皇帝下令授旌表恩聞氏,並榮封她的家人,從此子孫榮顯好幾代。可見「天道無親,常佑善人」啊﹗二、悌之意義︰悌者,兄友弟恭,手足和樂之謂。融四歲能讓梨,此天性之自然流露也。同胞兄弟因緣聚合,同根所生,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敦睦情誼,互助互愛,乃天經地義之理。至於爭執名利,互演是非,終至兄弟鬩牆,水火不相容者,人性天良之泯滅也。古人有雲︰「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此悌義之擴大發揚,何等寬宏之心胸?今世之人常言國人為「同胞」,亦是此義之再闡註。芸芸眾生,同秉理氣而成象,形雖有異,其本無殊,世人妄起分別對待之心,故而人與人之間,爭紛不止,擾擾攘攘莫知所終。孔子之大同世界理想,耶穌之博愛,白陽弟子之合同,皆是在教示世人,放開心眼,與萬物同體,天真流露會心友愛也。事例一︰愛弟情深 捨子救侄晉朝時,有個人名叫鄧攸,在兵荒馬亂當中,與妻子賈氏背著兒子與侄兒一起逃命。由於費用不足,難以維持下去,便與妻子商量要丟下自己的孩子,帶著侄兒再繼續往前逃。妻子一聽,忍不住傷心流淚說︰「父母子女本是天生骨肉,骨肉至親你怎麼忍心﹗」鄧攸誠懇地說︰「咱們倆個還活著,可以再生育,可是弟弟已死,若我們丟下侄兒不管,那弟弟將會絕了後代啊﹗」鄧攸的妻子一聽,明白這是事實,也感動丈夫這份對兄弟的情義,便哭著答應。夫妻共同作下這個決定後,鄧攸便含著淚,用繩子將自己的孩子繫綑在樹上,以免在兵荒馬亂中被人踐踏死。然後與妻子、侄兒一起逃難到江東。不久,皇帝得知鄧攸是位有賢德的人,便任用他為吳郡的太守,治理一方的百姓。由於他為人忠厚,仁政愛民,所以才治理一段時間便頗有善政美聞。而他的兒子後來很幸運的被一位道士鮑靚發現並救了他,而且還親自收養這個孩子。經過一段歲月,鮑靚修煉成道,臨成道前,特地將鄧攸的孩子送回,並告訴他們說︰「上帝非常喜愛你們兩人對兄弟手足的這份篤厚深情,願意將成仙的大道傳授給你們。」日後鄧攸夫婦都證到仙品。鄧攸夫婦能夠捨棄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保全兄弟的後嗣,實在是「捨人之所難捨,為人之所難為」,可見他們對兄弟的一番真情啊﹗事例二︰厚德感兄 兄弟團圓古時,趙彥霄與哥哥彥雲,一同生活了二十年,哥哥浪蕩好遊,不務家計,彥霄屢屢勸諫仍然無效,於是便請求分家。分家五年後,哥哥已將家產敗完了,又欠許多人債務。那年除夕正想逃亡,彥霄備好酒菜,誠意地邀請哥哥嫂嫂來同聚飲酒。當酒喝到一半,彥霄就對哥哥說︰「我本來沒有要分家的意思,但是因為哥哥您用錢不夠節省,深怕整個家產被您揮霍完了,所以不得已才要求分家。現在幸好還留有一半的祖產,弟弟誠心的恭請哥哥嫂嫂再回來住在一起,並且主持家庭的一切。」說完,當下就將當初分家產的契約用火燒掉。同時也把倉庫的鎖鑰完全交給哥哥嫂嫂來收管,更難得的是,他還親自拿出私人的積蓄替哥哥把債給清償了。彥霄如此的真心、誠意,絲毫不計較的厚德,使得哥哥嫂嫂慚愧萬分也感謝不已。從此哥哥便勤儉治家,用度有節,處事嚴謹而認真理財。就在這一年,彥霄父子兩人同時考試中榜而為進士,看來人有善德天無不報啊﹗事例三︰妯娌相親 千古留名唐朝時有一對兄弟,大哥張孟仁娶妻鄭妙安,小弟張仲義娶妻徐妙圓。二位賢妻都深明大義,一向親愛家人,和睦鄉鄰,頗得好評。當初她們未嫁入門時,徐家富有,鄭家貧困,但是相互結為妯娌後,二人同居共處,朝夕相伴,早已不計貧富及家世背景,也從來不作無謂的比較而讓彼此有嫌隙。二人相處融洽、情如姐妹,往往是同在一個房間內織紗紡布,相親相愛,辛勤工作。若有人贈送東西或多餘錢財,她們兩人一定完全呈交給婆婆,等到臨時需要有所用時,才恭敬地向婆婆稟報、申請。二位媳婦,從不貪心,也從不私下保留財物給自己,她們純誠的孝心,自然贏得全家上下的敬意。有時候妙安有事回娘家探親,妙圓就自動幫助妙安哺乳她的幼兒;同樣的,妙圓有事回娘家,妙安也一樣的親自代她餵奶水。二人之間,情投意契,水乳交融,那份濃厚的情義,早已勝過一般親生的姐妹,並且兩心相通,形體相忘。餵乳時,不須問到底餵到誰的孩子?而小孩也似乎分不清楚誰是自己的親娘。有一天他們家中的貓兒被人竊去,小貓兒沒有貓乳可以舐吮,沒想到家中狗兒竟也自動的以其乳來餵哺這隻小貓,當家人看到這幕貓狗之間感人的畫面時,都忍不住說︰「這是妙安與妙圓之間圓融無間的和氣所感召的啊﹗」後來朝廷得知二位孝媳的美聞,便下令旌表其門,並題「二難」於其門匾上,以示二人德行情誼皆難能可貴。並囑咐世人當以她們兩位的懿德美行作為天下所有妯娌的師法典範。世間最難的是人與人之間能「真誠待人,全然無私」,「不分你我,親愛無間」,而妙安、妙圓二妯娌卻能「行之自然,坦蕩無愧」亦可謂人間難得也,而美德感人,可契此心,千載之下,「二難」之德,猶能化人乎﹗三、忠之意義,中心為忠。忠者,盡其中正之心也。喜怒哀樂之未發時之心也。君權時代為臣者,君有過則犯顏直諫,是為忠直之臣;國有難則誓死不辭,是為忠節之臣。此二者,無非保全民生,顧全國體,而不計個人之利害毀譽。人必忠於國,忠於家,忠於朋友,忠於一切事務,而後可以謂之人也。再觀草木之類,忠於四時。禽獸之屬,忠於卵育。天地之大,忠於氣候。日月之明,忠於晝夜。夫唯人心之奸巧詭詐,交友處世,待人接物,常不能盡其忠心。嗚呼﹗人思非天地日月所可比,而何草木禽獸之不如也﹗人秉天地之正氣,言語舉動,可不以忠為首務乎?一人盡忠,千萬人盡忠,眾志成城,牢不可破,心本實心,腳踏實地有何事業之不可成也?況忠之一字,乃天地之剛氣,無堅不破,無物可當,以之治心而心正,以之治家而家齊,以之治國而國固矣﹗天道弟子盡忠盡於彌勒天盡孝盡於無生。事例一︰虞母教忠晉朝時,虞潭的母親孫氏,夫死守節,獨自撫養虞潭長大成人。後來虞潭做南康太守的時候,奉朝廷之命討伐蘇峻,將要出發的時候,孫氏教誨他說︰「我聽說『忠臣必出孝子之門』,你若懂得孝道,此次出征應該要『捨身取義』不要掛念我﹗」又叫孫兒虞楚也跟著同去,一起報效國家。虞潭受了母親的教誨,更加的自動,終於立了大功,榮受爵位,孫氏也活到九十五歲,受賜為諡定夫人。教育子女,本是父母共同的責任,但是因為父親在外工作的時候多,而母親在家負擔家庭的時間多,所以子女們也就依賴著母親,做母親的自然也就要負擔的重一些;至於如何才稱得上是一個賢能的母親呢?那就要先瞭解每個孩子的特性及資質還有當時的環境來給予適時的教導;總而言之,就是要在道理上下功夫,不要在私利上著眼,那就可算是符合賢母的條件了。事例二︰對人對事盡忠的王鳳儀善人王善人說︰我是極愚極笨的人,又沒念過書,家裏有些山坡地,因為缺少糞土,打的糧食很少。我十四歲那年,就給村東頭王樹德家放牛。我上工時,東家(僱主)吩咐我說︰「你每天上山放牛,要把牛放飽了,飲好了水。當心不要叫牛吃了人家的莊稼。晚上再燒這十二舖火炕(北方氣候寒冷,睡在泥坯造的炕上,下面燒火,以資取暖,所以叫火炕)。關好雞架和豬圈的門。」我就照著東家吩咐的話,每天上山放牛。我不和別的放牛的在一處放,因為他們把牛圈在一處,就只顧自己去玩耍,也不管青草好壞。一有跑出圈的,就拚命毒打,都有打斷腿的,也有牛把牛牴傷了的,傷口化膿長蛆,還有因為吃不飽生病死的,看著實在不忍心。我專找有草的地方去放。給牛飲水的時候,飲完了不叫牛跑,怕牠串了水受病。冬天生牛犢時,晚上我把牛犢抱到夥房炕上,怕牠凍死。所放的牛都吃得肥胖,毛色油光水滑的,生的小牛犢也沒有損傷。我常說︰「因為有牛,東家才給我們飯吃,若是不愛牛,就太沒有良心了﹗」我燒這十二舖火炕時,總是留心考查,那一舖炕,犯什麼風,颳什麼風的時候倒煙,隨時修理。東家告訴我︰「冬天每舖炕燒兩捆秫稭。」我在天暖時燒小捆,天冷時燒大捆。老人住的炕,總是燒大捆,燒完了炕,把燒火門堵住,不讓冷風吹進炕洞裏去,好保住暖氣。凡是東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盡心竭力的去做,不讓東家分心。我滿工時,東家對我說︰「你做的太好了,你真忠誠可靠,將來一定能成人。」世人有迷信八門的,每逢要出門或作事,都要看看八門。迷信八字的,常請瞎先生批八字。依我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極好的八門,人要由這些門走,那八字也沒個不好,成聖成賢都用不了。不過也要看自己應該從哪個門進,就走哪個門進。我是由忠字門進來的,從小給人放牛,長大給人夯活(傭工),後來在家種田,入宣講堂勸善,辦女義學和道德會,我敢說沒有一件不是忠誠去做的,有了一個忠字其他的七德也就不缺了,我的八門和八字還會不好嗎?世人又何必迷信呢?四、信之意義︰大道無形,天地無言,真理道義,必賴人宣。人之言語,必需真實,不可稍有虛偽也。虛偽者,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親友不相倚託,鄰 不相恭敬,虛言詐語,無人聽從也。天地之道不外一信,日以出落有信,循環不息,故人皆以為則。月以信生信死,朔望有常,故人皆以為準。列星有信,運行無差。時序有信,代謝不亂。故聖人取之以為政,人能法天地之信以為信,則無愧於三才矣。呂氏曰︰「受欺之害,身害也。欺人之害,心害也。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呂氏之言,蓋謂人而無信,即為心死,其害比身死為大也。是以季布一諾千金,侯贏一言為重,皆不敢失信於人,致取欺心之害。此無他,心即天地,有負於心,即有負於天地。人慾全性以全天,可不信字加諸意乎?事例一︰一諾千金的季布漢朝時,有一位名叫季布的人,在楚漢相爭的時候,他原本是楚軍的一名大將,屢屢使得漢王劉邦遭受到極大的挫敗;但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即位之後,便赦免了季布的罪,並拜請他為郎中的武官以保護皇帝。季布之所以為劉邦所敬重,是因為他生性俠義,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做到,所以當時流傳了一句話︰「與其得到黃金百斤,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諾。」可見 季布的信德,是如何的受人肯定與讚嘆了。事例二︰順天而行 信實不欺在江西信州這個地方,有一位周姓作生意人家的婦人,頗有賢德而沒有子女。有一天他的公公要她掌管財務,並給她二個大小不同的秤,要她買入賣出時用不一樣的秤,她聽了之後,心生難過,面色不悅,並跟公公請辭,沒答應接受這份工作。公公問她因何請辭?她回答︰「公公您的作法是大大的傷害了天理,媳婦我實在不敢順著公公您的吩咐去做,違背了天良而沒有信實,所以我只好拒絕您。」公公一聽,頗有體悟,便說︰「那現在趕緊停止,不要再這樣子。」婦人說︰「但過去所作的罪過,仍然很難贖回,請問公公您這兩個秤用多少年?」公公說︰「二十年了。」婦人說︰「那現在這兩個秤要反過來用,以來償還這二十年來不該多賺的錢。」她公公聽完,深覺有道理,便答應了她,最後這位賢婦連續生了三個兒子,都在少年時就登第作官了。試看周家老翁因貪財欺人,天本罰之無子孫,但因賢媳有德,能順天理,天便再賜貴子,可見為禍為福,全在人心,而周家賢婦不敢違逆天理的真心,值得後人效法。五、禮之意義︰禮者,理也。就是規規矩矩的態度。聖人承天命而制之者也。用以表示恭敬之儀容,又表示尊敬之動作。乃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所謂節文者,譬如為人之子,應盡其孝之義務,此即天理。晨昏定省,冬溫夏涼,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清明節全家祭祖掃墓、祖先忌日追思拜拜),此即節文,乃為人子之禮也。禮者無所不包,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作事有規,淫亂不犯,此皆莊嚴、中正之禮儀也。然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以禮居先,無禮儀則上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則亂)。故聖人制禮,所以齊民。君子守禮,所以保身。運於作事接物,常存誠敬之心,以正為在禮者,禮之不可易,乃是正人身之法則也。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非者罪也,四正者罡也。正氣也。事例一︰學禮的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是子思的學生。孟子從小就喪父,跟著母親生活。孟子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了。有一次他因有急事沒有叩門就匆匆忙忙跑進寢室,不料他的妻子竟蹲在房中,在當時這是不很禮貌的行為。於是他就很生氣的跑去告訴母親說︰「我的妻子不懂得禮貌,我要跟她離婚。」孟母就問他︰「她有什麼不對的行為嗎?」孟子回答︰「她在房中不端端正正地坐著,卻蹲在那裏。」孟母又問︰「你怎麼知道她蹲在房裏呢?」孟子回答︰「是我親眼看到的。」孟母又問︰「那你進門前有先喊一聲嗎?」孟子回答︰「沒有。」孟母就說了︰「這樣看來是你不懂得禮貌啊﹗禮記上有記載著,在進入房間之前,應當先有所表示,你難道忘記了嗎?我們不可以趁人家不備的時候去找人家的錯處。你進房間之前並沒有喊一聲,她也許有她要做的事情,所以當時蹲著呢﹗你匆匆忙忙忽然跑進去,這實在是你的錯誤,還能怪你的妻子嗎?」孟子得到這番教誨後,知道的確是自己失禮了,感到非常的慚愧與不安,從此以後就隨時隨地注意禮節,唯恐再有失禮的地方。事例二︰心正不貪色茅鹿門,二十餘歲時遊學浙江餘姚,借宿於朋友錢應揚家中,當時錢應揚家中有位長得非常貌美的女婢,愛慕茅鹿門神采昂揚,風姿翩翩,忍不住芳心大動,心中思慕不已。一天夜晚,茅鹿門正在書房裏讀書,忽然女婢來到書房大呼「喵﹗喵﹗」茅鹿門說︰「妳為何獨自來到這兒呼叫貓兒呢?」女婢知他沒有會意到自己的用心,忍不住笑著回答︰「我不是真的叫小貓,我是在呼叫『大貓』啊﹗」(貓、茅諧音)茅鹿門一聽,知道女婢有意於己,但一想到自己是位讀書人,聖賢道理不可不明,便正經嚴肅地對她說︰「當初是家父的慈命讓我出遠門來讀書,假若我今日以非禮來冒犯妳,那將來我將以何面目見父親?而又有何顏面見妳的主人呢?今晚我絕不能接受妳的心意,希望妳千萬不要再來找我﹗」說完便正色地請女婢回去。女婢聽完他的一番話語,也自然心生慚愧而默默退回。回房之後,自慚不已,第二天一早便投井自盡,幸而被主人救回,就問女婢原委,女婢含著眼淚述說真情、原因。主人得知,心生不忍,便願將此女婢贈給茅鹿門為妻。誰知茅鹿門天生正直,有君子德風,堅稱自己學業未成,功名未就,不宜談及男女婚事,以免耽誤讀書,有礙前程而愧對父母殷殷厚望。由於他拒絕再三,毫不動心,錢應揚也只好作罷而不敢勉強。後來明世宗嘉靖戊戌年,茅鹿門考中進士,官至副使,享年九十。古人說︰「情關色慾最難過,若非真修躲不得﹗」茅鹿門的不為色動,實在是人間難得。事例三︰知足謙退的陰興漢光武帝的皇后陰夫人,他的兄長陰興,跟隨光武帝長兄伯升起義,征戰有功,被封為陰鄉侯(後漢封侯爵為三等–縣侯、鄉侯、亭侯)。光武帝建武二年陰興與大司馬吳漢等攻破檀鄉一帶的賊人,光武帝又召見陰興,嘉勉他的功勞,想將陰鄉侯的爵位晉升為縣侯,並把印信放在他的面前,陰興辭謝說︰「臣沒有先親身衝鋒入陣,而一家數人卻都已蒙皇上封賞爵位;臣承蒙陛下及貴人(當時陰後尚為貴人)的恩澤至厚,富貴已極,不可再加,實不敢接受。」光武讚嘆他的謙讓不伐。陰貴人得知此事,便問兄長為何如此辭讓?陰興說︰「貴人沒有讀過書傳嗎?『亢龍有悔』,如果外戚不知謙退,嫁女想配王侯,娶婦想高攀公主,我實在心裡覺得不安。富貴應有限度,為人應當知足,假如過份的話,就會被人所譏笑。」陰夫人聽了這番話,很受感動,所以終身很謙退,不再替宗族親戚求取官位。世間一切禍害大都因貪心所起,所以人如果能明禮知足,便可明哲保身。六、義之意義︰義者,宜也。即正正當當的行為。即指人無有私慾,行事正當而合宜之謂也。孟子云︰「夫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故君子處貧困之中,不失大義,而能修身修心,不為物慾所蔽。又逢發達之時,亦不敢奢華浪費,或行敗德背道之事。義方之義,原出於天。故大義可以參天,大義者,捨身不顧,如關夫子之為義殺身,至公無私。若周公之大義滅親是也。故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此大義所以難能也。語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道者,義也。不義之財寧死勿取。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是以君子有見義凜然以赴之氣概,善盡所擔之天職。古有義馬之賦,今有義犬之文(十八王公義犬),走獸尚能死義,人豈不可為之乎?事例一︰教子以義的田母齊宣公時,當朝的宰相田稷,有一次他接受了屬下送來的金子,並獻給他的母親,沒想到母親不但不歡喜,卻反而責備他說︰「不義的財物是不應該收取它的;你這不懂孝順的人,不是我的孩子﹗」田稷聽了母親的話,非常的慚愧,馬上把這些金子全部送還他的部屬;後來齊宣王知道了這事情,對他母親能夠深明大義十分的敬佩,並賜給田稷一筆獎金。因為世間能明理而不貪財的人實在不多啊﹗事例二︰所獲不義轉畜還(反例)從前有一位名叫劉鑰匙的人,他專門放高利貸,凡是有人跟他借錢,他都不去要債,直到有一天債務人要來還錢了,他就拿出他的借款條來計算,把利息再加利息,使得利率提高,讓借款的人一時無法還清;他又不定時的再貸款給他,等到他的家產差不多要和借款的數目相同時,他就要借款人將本金一起還出,因此害得不少人破產而被逼死。劉鑰匙死後,有一戶人家曾經向他借過款,這戶人家的兒子家裏生了一頭小牛,在這條小牛的背上烙印有「劉鑰匙」三個字,這家人知道是劉鑰匙轉世的,就把這條小牛養大,每天都儘量的要牠耕田做事,又常常用鞭子打牠,打到體無完膚。可見貪得一分不義之財,將來可能要轉世為畜牲來還,我們怎麼可以不多加小心呢﹗七、廉之意義︰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廉字有二義,售物價錢便宜曰廉價;心無貪求,非義不取曰廉潔。是故廉為崇儉之本,儉足以養廉也。不廉則奢,而儉德從此失焉。廉為公德之根,不廉則私,而公德從此破焉。楊震守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戒,伊尹慎一介之取,皆廉潔之心有以致知。故人之存心,不可不以廉為本,人之做事,不可不以廉為根本。廉者,人性本善之操守,時際淑世,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守廉尚公者,百無一焉。修道之士,妄念不起,心無貪著,修身養廉,推行天下,皆以廉相向,則天下安,國家治矣。事例一︰智慧不貪的吳彥甫吳彥甫是清朝人,他小時候,常常喜歡跑到隔壁的一家當舖去玩。那家當舖裏的人想試試他的心地,就故意在地上撒了一些碎金子,然後自己躲在帷幕後面,偷偷的看著。不久吳彥甫跑進來,看到地上有很多金子,就立刻停住腳步,大聲嚷著說︰「老闆,你們的金子都掉到地上了,還不趕快撿起來﹗」當舖裏的人看他不敢進來,就跑出來問他︰「你為什麼光嚷著不進來呀?」他就回答︰「這兒只有金子沒有人,如果我走進門來,說我沒拿金子,誰肯相信呢?」當舖裏的人聽了,都非常稱讚他的見財不貪及智慧。事例二︰官物私饋 嚴辭責子陶侃自幼受到母親湛氏的教導,常常和有德的人親近,因此年輕時品行、德望已漸漸提升了。不久就有人推薦他去潯陽縣做魚梁的監官。他上任不久,便揀了幾尾魚乾封在罐內,並寫了一封信,請人送給母親。湛氏收到了非常生氣,便把魚乾再封好,且寫了一封回信請這個人再帶回去交給陶侃,信裏的內容大意是︰「兒啊﹗你現在做一個監官,地位雖然低微,但是一樣是為公家做事,應該要清廉自守,今天把官家的東西私自拿來送給我,這樣便是不清廉。如果因此而敗壞了名聲,將來朝廷要罷你的官職,而行事正直的官員也不會再保舉你了,這樣將使我們陶家的門風從此不振,我這數十年的辛苦不說,我怎麼對得起祖先呢?你叫我怎 不傷心呢﹗……」陶侃讀了母親的訓諭,非常感動,從此更加努力,再也不敢貪取公家分毫的物品了。事例三︰見財不貪包公在開封府為官任內,素有包青天的盛譽,在其一生中所判的奇案已是不少,最令他久久難忘的便是以下的實例︰當時有百姓名叫李覺安,生了一子名景文,由於自己體弱多病,妻子早故,幼子年歲尚小,自知不久人世,於是將一生積蓄盡寄放在好友張惠明家,計有白金百兩之多。李景文長大後,惠明便要把白金百兩交還給他,不料景文卻不肯收,理由是父親遺囑中並未提及此事,這種來路不明的錢,不能夠貪,而惠明則認為,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朋友之財不可吞,當如數奉還。就這樣地鬧上公堂,請求包公定奪。包公連連嘆奇,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不貪財的人,但是要將錢財判給那一方都會被拒絕,包公除了讚嘆兩人的義勇清廉外,最後只好建議將這批白銀納入公庫以做為救災專款,這時兩人才攜手而去。古人這種清廉的德行,我們應時時內省而效法之。事例四︰廉潔不苟的楊震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廉潔美名傳誦千古的人,他就是東漢的楊震。楊震字伯起,陝西華陰人,他常常為國舉用一些有才能的人,王密就是被他推薦而在昌邑縣當縣令的。後來當他作郡太守時,因公事而到昌邑縣,王密知道了,便帶著十斤黃金來饋贈他,一方面為了答謝他過去的提拔,另一方面是請求楊震日後多多栽培之意。起先楊震看到王密來非常高興的出來迎接他,後來知道來意,廉潔的楊震堅定地拒絕受饋,王密說︰「我趁著三更半夜送來,路上沒有人看到,不會有人知道的。」誰知楊震絲毫不苟嚴正的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已有四知了,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一聽,知道自己錯了,慚愧而退,從此楊震為防止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便嚴格規定不再接受私自的謁見。許多人勸他,為何不多置些田產以留惠子孫?他笑著說︰「如果一生清苦不貪,而能讓子孫被稱為清官的後代,這不是最好的遺產嗎?」也由於他以身作則,一生清廉,所以子孫們也感覺到很光榮,而淡泊名利,粗茶淡飯,勤苦度日;並在家裏的大廳上懸掛著「四知堂」的匾額,一則表揚祖宗的美德,一則作為他們的警惕。楊震一介不取,一毫不貪的美名,從此流傳千古,永為後人楷模。八、恥之意義︰恥者,羞慚之事也,別是非之心也。違背社會禮教國家法律之行為者,恥也,過也。子曰︰「知過必改,善莫大焉」。又曰︰「知恥近乎勇」。恥者,人之所以有別於禽獸者。恥者,人類文明之象徵。恥者,所以維繫社會安定之力量也。恥者,即自省身心過失,而生愧悔改善之心,即或無過,亦當於聖道生大慚愧心,若於戒律未能完全淨持,於六度未能圓修,於三惑未能斷盡,於自心性未能明見。於世善五倫八德未能實踐,深生慚愧,引以為恥,不忘於念也。知恥則生覺,失恥則入迷,佛者覺也,修道證佛,以恥入手,恥者三省(曾子︰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之原因,改過之動力,清濁分班皆視修子有否知恥之心。不恥同流合污,則與天地合,在塵不染,蓮花何以出污泥而不染?蓋蓮花能入污泥出清香者無他,此恥之功也。事例一︰能忍受辱 有德納福從前有一位名叫林退齊的人,作到尚書的官職,當他要臨終的時候,把兒孫們全部叫到床前並對他們說︰「你們要學習能夠吃虧的雅量,要知道,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有很多都因為不能吃虧而損害了不少國家的利益;相反的,能夠忍辱吃虧的,也成就了不少偉大的事蹟,如韓將軍,當年受到胯下之辱,吃虧到了極點,後來漢高祖劉邦建了壇台,拜請韓信為大將,最後還被高祖封為三齊王,淮陰一帶的少年,屆時都成了他的屬下,由此看來,能夠忍辱的人,日後必定能夠富貴;相反的,不能忍辱的人,日後也可能受到更多的侮辱吧﹗」一個能夠忍辱的人,他必定是個性情平和且心胸寬大的人,因此當他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必然比一般人較為冷靜而能面面俱到地考慮更加詳盡,所以也自然能夠圓滿的解決事情。事例二︰教子清廉的盧氏唐朝時,有一位名叫崔元喡的人,他在當補員外郎職位時,母親盧氏就教誨他說︰「我聽見人家說,凡兒子出外做官的,有人來說他貧乏不能生存,這是好的消息;如果說他財貨很充足,這是不好的消息。所來看見親友中做官的,多將錢物寄給父母,老人家只知高興,竟然不問這些東西是從那裏來的?倘若不是正理而得,那跟盜賊有何分別﹗就算是沒有什麼大的過錯,難道內心不覺得慚愧嗎?你今天坐食俸祿,如果不能忠心、清廉,又何以戴天履地呢﹗」元喡依奉母親的教誨,即以清廉來自我勉勵。盧氏所說的消息好壞難道不是吉凶的分辨嗎?這樣的話真是暮鼓晨鐘,足以發人深省啊﹗事例三︰時時明覺 以留後福宋朝時,范文正公說︰「我每天睡覺前一定反省自己今天所用的物品價值多少?與我為社會國家所付出的是不是能平衡?如果是能夠平衡,我便內心無有慚愧、羞恥而能熟睡到天明;如果付出的不能平衡所花費的,便整夜不能安心成眠,使得床俱還都是冰冷的。」我們要學范文正公時時注意自己所得到的與付出的是否能平衡,如果能常常有餘,才能留福給後人;如果常常不足,恐怕也會影響到後人吧﹗八 聖 道 世尊證道之後,大轉法輪,雖然佛法浩瀚博大精深,但以八聖(正)道稱為最中肯易學之法,白陽弟子修參道學,亦不可不知此者。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與正念、正定。前 言▲佛陀當年出家修行之初,拜了許多老師,採行了各種法門,其中包含了婆羅門教的苦行,還有靜坐、觀空;但這些並沒有讓祂悟道,最後祂體認到惟有中道才能成功。這「中道」便是八正道。在後來 佛陀四十五年教法中也大都離不開八正道。▲八正道乃諸佛神聖教誨人類的最高道理。世人如能把八正道實踐於日用倫常中,我們將可以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達到內心的安祥與周遭人事的和諧,並且逐漸地邁向開悟的境界,因此八正道也是悟道必經之路。一、正 見︰對事物正確的見解。▲一般人看事情只憑主觀意識和事物的外表下評斷,由於其對事物缺乏了解,於是容易產生偏見、誤解,形成了「瞎子摸象,各執乙端。」▲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靈,客觀的態度,對事物的因果關係作一了解,站在超然的立場以不同的角度,依中道的尺度對事物詳加考量,這樣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下的斷言,也才是真知灼見(即正見)。正見者,佛雲︰「見無所見是為正見。」又雲︰「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正見以白話解釋之,即謂正確地觀照事、人、我、法、相也。凡人每以「我識」、「六根」做為判斷一切事理的憑準。於是隨相轉念,尤其以自我(私心)為中心之立場,分隔了大我與真我之合一。於是三毒五蘊因之而生。故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即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此者正見使然也,能正見者,何懼不能見性?二、正 思︰正確的思惟。▲你所思所想對不對,想法合道的話就是正思,道心即天理良心、佛心。▲濟佛曰︰凡於自性中流露出來的道理就是智慧。▲上天賦給我們這個靈性,暫住在這宇宙內,就看你怎 用心用它了。正思者,正念也,正心也。「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此意在勉人需於正思用功夫也。正思亦可謂正確之思惟。「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故修子必於思想上以道心調人心,以道心克慾心也。所謂「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其意即此也。三、正 語︰誠懇正直的語言。▲言語來自心靈的深處,它是心靈的波動,內心情緒的反應。▲不妄言、欺詐、惡口、兩舌、綺語。▲用語必須和藹委婉,切忌尖酸刻薄。▲謹慎出言。除非必要,否則三緘其口,常保持高貴的緘默。▲重然諾。▲勿巧言。▲知逆耳忠言;悉美言無信。正語者,正確表達以道德真理為依據之理論。天地無言,唯賴人語。故修子本身應培養對道德真理之認識,尤其擔當承先啟後之神聖任務者,對道義道史上應隨時隨地提示給大眾,此亦維護正法,同助天盤也﹗四、正 業︰合乎常道的思想行為。▲剋守五戒、四勿,以維身口意三業清淨。▲多行善舉濟世救人,弘法利生以成就道業(善業)。正業者,正確之行為也。凡為修士必有規戒可循,聖人以道設教,匡扶人類行為不至越軌。故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一步應該事事以利他為主,利他即是仁愛精神,由小及大而為博愛、天下為公。是故修士於初修之時循規蹈矩,日久功深,則為所欲為皆不踰矩也。五、正 命︰順行正法,遠離五邪命。▲五邪命(應出家僧而說),雖稱出家,唯所作所為實以生活為目的稱之為邪命。包括詐現異相自誇功能占卜吉凶高聲現威說法得利。▲正當清淨的行業,以養活命。(指在家居士)正命者,正確之靈命、天命、性命、生命、使命、壽命也。上帝為靈命之源,人類皆秉承天命賦性而生,人人均負神聖使命,藉著心身之生命融會理、氣、象於因緣之中。故修子由日常生活之中領悟生命之實相,行使因緣之使命,終究達於天人合一之天命,皈回靈命之源也。修子切莫因修道而作離群之想,蓋大乘道者乃悟出世心行入世行也。故過正常生活,不怪力亂神,不違俗離常,在衣、食、住、行、育、樂上順天性之自然而行之事也。六、正 精 進︰正確精進於涅槃之道。▲以堅定之意志,勇猛精進,努力不懈去追求解脫。▲精進需要有正確的方向。▲白陽弟子必須抱道奉行,遵循一貫法門,腳踏實地,真功實善,動時渡人靜渡己。並且不急於成佛,不妄求神通,有始有終至成道為止。正精進者,君子自強不息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則 踏實地,心悟佛意,有過懺悔,有功不彰,一切盡其在我,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而失自然,或揠苗助長,造成身心之傷害也。要知大乘佛子乃是世世願行菩薩道者,於精進中不疾不徐,無為而為,無求無執,如此方是正精進也。七、正 念︰憶念正道,息一切邪念。▲以四念處為念︰ˉ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_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道為念,以眾生為念,以渡化眾生之使命未完成為念。▲以默念五字真言息妄念。正念者正心,亦是覺心菩提,佛之掃三心、飛四相;儒之格物致知;道之清心寡慾者是也。如是則人慾盡而天理行,習染一除,本性可見也﹗修子必持平等、至善、慈悲則達正念。八、正 定︰悟入真正無漏清靜之禪境。▲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定禪未必要靜坐,動亦定,靜亦定,才是真定,行住坐臥皆可修禪定。▲六祖惠能雲︰外離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因此禪定不拘形式,不離本心即是定。▲白陽弟子可以守玄修禪定。正定者,自性無散亂之意也。此境與戒、慧同體,故修子由戒入手,由慧啟門,皆可達於正定。依信、願、行三者同步而進,自然瞭然大道奧義,而立金剛定正信,持此信力,即可不受外界夢幻不定之現象所動搖,如此辦道如意,修道安穩矣﹗八聖道實為修子自觀自照之明燈,若能依此、修此,可獲大益,何樂不為?天開科選與考魔之關係 大家皆知道,現在是紅白交替,紅陽天盤已成過去,已經交白陽天盤。紅陽天盤內,所有仙佛之果位,一律撤消了,亦就是西方不留一佛祖,天上不留一菩薩,白陽天盤之果位,要重新建立。掌白陽天盤的祖師,大家都知道,就是吾們的祖師爺 彌勒古佛。白陽天盤的果位, 老預定為三千六百聖,四萬八千賢,這次天開科選,就是選取這三六四八之數。所以 皇敕命吾們的老祖師掌理天盤,吾們的師尊師母掌管道盤,普渡大開,釣取良賢,凡我修道之人,具備內功外德之條件者,均有被選之資格,大家趕上這一場,真是出頭的好機緣。不過各位要知道,真道有真考,考之與道,如影隨形,所謂「真道真考驗真心」者是也。不過這考有箇人考與統體考兩種分別。個人考大致來說,有明考、暗考、順考、逆考、反考、正考及有情考、無情考等等。因為各人的前因不同,故所遭遇之考魔,亦不一樣。總之,上天降考,決不是故意的與我們為難。北海老人有雲︰「賢良遇考莫埋怨,事不由人總在天。」所以脩道人無論遭遇任何之事,總應認為是自己前世或今生所種之因,一概聽其自然,萬不可有怨天尤人的表現。何況值此末世,上天設下天鼎地爐,凡是三曹之內,上自河漢星斗,氣天諸仙,下至陰曹地府,幽冥鬼魂,中至人間眾生,有情萬類,統在鼎爐之中,誰也逃不出去,都得要考出箇高低來。這鼎爐中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考,另一條路是劫。在吾們人間來說,考是對好人的,劫是對惡人的,好人受考而不遭劫,惡人遭劫而不受考。吾人要想平平安安脫過末劫,只有咬緊牙關,忍受一切考魔,才有度過末劫殘年之可能;否則,不能忍受考魔,不但不能脫劫,更無成道的可能。至於統體考,是整個道盤統體的大考,共有三場之分,這三場大考,是選拔仙佛的大考場,將來大家能不能成道,端視考的成績為何而定。第一場和第二場,均已過去,現在已臨第三場了。如果在第一場未考好,還有第二場;倘若第二場仍未考好,還有第三場;這第三場,乃是最末一場,考好了,就是萬八的快樂,考壞了,就是萬八的苦惱。仙佛批訓常雲︰「考罷三場定大案。」這場神鬼皆驚,所謂「午時成道巳時墜」,就是說的這一場。這一場的腳踏點,叫做「千鈞一髮」、「一刻重於九鼎」,一旦天時有變,萬教齊發,一切的法術,假師假祖,必將出現,也就是「三十六位假弓長,七十二位假彌勒」,他說他有天命,他說他辦收圓,並且他有妖術邪法,例如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移山倒海、點石成金、騰雲駕霧以及一切想像不到的顯化,無奇不有,藉此來引誘大家、考驗大家,是不是有貪心妄想,倘若你對於此場識不透,認為他是真的,跟隨他走了,那麼無論你修了多少年,行了多麼高的功德,結果落了個白修,前功盡棄,功敗垂成,落花流水,萬劫不復,那便可憐極了。仙佛有雲︰「自身墜落猶小可,九玄七祖哭九泉」,是何等的可怕啊﹗但望大家到了那時,千萬別起貪心,勿生妄想,無論他有什麼樣的顯化,吾們不要相信他。吾們必須知道,妖術邪法,不是正道,不能成正果。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古千佛萬祖,並無一位仗著法術而成道的,所以任他用何方法來引誘吾們,吾們的心要堅決到底,不動不搖,最要緊的,要把這條金線抓住,不要放鬆,才不會走錯路線。一旦天時到了,祖師出頭,一呼百諾,一正壓百邪,平收萬教,萬道歸宗,正法顯露,邪法滅絕,一道同風,大同景象,末場大考,至此為終,考完之後,安盤定位,收圓結果,皆大歡喜,如此才不枉生逢三期,修道一場也。最後,敬祝各位聖果輝煌,萬八快樂。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哪些八字的女人婆媳關係不好
※山星向星的生克比和關係表
※八字如何斷大運流年流月與命局作用關係的原則和分析技巧
※婚姻中這3種夫妻關係最累,你屬於哪一種
TAG: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