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佛門儀軌詳解
引言 晨鐘暮鼓話禮儀
人們一談起佛教寺院,總會聯想到怒目的金剛、笑面的彌勒,繚繞的香煙,悠揚的鐘鼓……在寺院日常生活中,僧人最熟悉的也是那晨鐘暮鼓之聲。因為它雄渾激越,深沉清遠,警世醒人,餘韻無窮。人們從晨鐘暮鼓的餘韻之中,還可去追尋那豐富的文化內涵。
鐘鼓,作為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禮器和樂器,早在商周時代即被廣泛運用。無論朝會、慶典、祭祀、征戰;都必須撞鐘擊鼓。甚至在《詩經》的開篇《關雎》中,當君子得到夢寐以求的竊宛淑女之後,也是「鐘鼓樂之」。
先秦著名的禮制典籍《周禮》中記載,為了敲鐘擊鼓禮儀的需要,當時已有鍾師、鼓人之設。《春官宗伯第三》說:「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凡祭祀、絕食奏『燕樂』、」《地官司徒第二》說:「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在當代的佛教寺院,榴牙高啄的鐘樓和鼓樓上,也設有專司鐘鼓的鐘頭和鼓頭。
佛教寺院敲鐘擊鼓是有儀規的。早晨,鐘聲繼以鼓點;遲暮,鼓點繼以鐘聲。「鐘敲鶴起,鼓擊龍飛」;「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寺院不僅把鐘鼓作為實施佛教禮儀的重要法器,還在鐘鼓聲中注入了深沉的佛教教義。論其作用,這是寺院以外的鐘鼓所遠遠遜色的。
佛教自漢代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哲學、文學、藝術和民俗等傳統觀念相碰撞、相協調、相融合,使外來的佛教逐漸演變成中國式的佛教。特別是佛教的禮儀,也越來越和中國傳統禮儀相接近了。
中國自古就是聞名於世的禮義之邦。春秋時期,儒家學說即以禮來敬事天地,以禮來維護周天子在諸侯中的宗主地位,也以禮來維繫等級制度下的社會規 范和道德規範。《中庸》第二十七章中即竭力讚揚「聖人之道」所具備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而佛教在此基礎上更有所發揮,竟在戒律上載明僧人應遵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實際上,這僅是個習慣用法,概括其多而已。
在現代僧人所遵循的禮儀上,尚可尋求我國古代禮儀的某些軌跡。以見面禮為例,根據對方的身份,施行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禮節。比如合十、問訊、頂禮、行十方禮,都可與中國古禮的拱手、作揖、跪拜、稽首九拜相對舉,儘管在具體的動作上有些差異。再說僧服,也有禮服與常服之分,除了架緩以外,僧人所著的方袍、披肩、衫褂、鞋襪等,都具有我國漢唐到明清各代的特色。
禮和樂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我國自古重視音樂,《樂經》被奉為「六經」之一,漢代還設立「樂」掌管宮廷朝會及民間採風。佛教傳入後,在原有梵唄的基礎上大量吸取中國宮廷、民間音樂的豐富營養,使佛教音樂不斷發展並傳承下采。直到現在,寺院僧人在每天上殿、用齋和舉行各種佛事時,都必須遵循禮儀;奏樂唱贊。據載,宋代的大儒朱熹「觀於寺僧之齋供,而嘆三代禮樂,猶獨存於釋氏」。古人都有此感慨,時隔千載,今人看見的差異就更大了。
佛教的禮佃也體現在它所倡導的戒律上。為了與中國居於正統地位的儒家相適應,宋代雲門宗禪僧契嵩以佛教的「五戒」殺、盜、淫、妄、酒比之於儒家的「五常」仁、智、禮、義、信。據此可闡發為:本於仁者則不殺,奉於義者則不盜,執於禮者則不淫,守於信者則不妄,師於智者則不酒。奉執不殺者,不求仁而仁著;不盜者。不忻義而義敷;不淫者,不祈禮而禮立;不安者,不慕信而信揚;不飲酒者,不行智而智明。從而大大縮小儒、佛兩家在倫理觀念上的差別,使佛教更能被社會所接受而得到弘揚。
佛教禮儀還體現在它所倡導的倫理道德方面。為了與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相適應,佛教還把許多佛事活動與儒家推祟的孝行結合起來。比如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盂蘭盆經》,在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隆重舉行「盂蘭盆會」,大力宣揚孝道。並使之成為中國佛教的盛大法會和民間大眾的傳統習俗。
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反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無不影響著佛教,並使佛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學者說:「不懂佛學,就不懂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這種見解是很有道理的。佛教禮儀是佛教文化的核心。通過這些禮儀,又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熠熠光輝。
本書所講的佛教禮儀,突出了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佛寺儀軌,包括建築格局、佛像安排、管理機構及其人員的設置。二是叢林規制,包括僧人在寺院應遵守的修行規範、生活制度和禮節威儀。三是佛門戒法,包括各種戒律的區別,以及皈依三寶、剃度出家,直到受「三壇大戒」的全過程。四是佛教用品,包括僧人在穿的衣服、用的物件和作佛事的樂器等方面的分類和規定。五是佛事法會,包括作各種佛事法會的具體內容、儀軌及佛教的節日慶典等。
通過上述介紹,僅能得知佛教禮儀的大體風貌。孔子說:「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f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苟子說:「人無禮不往,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在我國古禮大多廢弛的情況下,獨有佛教禮儀還在叢林寺院中保存和實行著,這種文化現象是值得研究的。在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產生了新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規範,古代那些繁瑣的禮儀是大可不必要的。但作為歷史遺留下的文化遺產,我們可去探討它存在的哲理。也許,這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是有借鑒之處的。
推薦閱讀:
※普賢行願品(發願)(上) |《儀軌與偈頌解釋》上冊
※台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鰲)
※百萬佛號閉關誓願文、入關儀軌、規約注意事項
※藥師修法儀軌
TAG:儀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