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格養成的第一課堂

家,人格養成的第一課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齊家之首要為德,中國歷代家訓、家規、治家格言,無不重視子女的德行培育。中國人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故而許多家庭無不在家庭教育中重視德。

  三國時期,魏兗州刺史、加揚烈將軍王昶教育兒子說:「夫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顏氏家訓》明確告誡子孫:「巧偽不如拙誠」「一偽而喪百誠」,將誠信視為齊家之基。南齊中書舍郎周臨終告誡兒子:「不患不富貴,但當持之以道德。」房玄齡集古今聖賢名句,書於屏風,令兒子各取一具,陳列於堂,並告誡兒子們不可驕奢淫逸,而崇尚忠節。

  作為官宦之家,為官清廉是家誡、家訓、家規的重要信條,南朝人徐勉遺清白於子孫,千古傳頌。徐勉身居吏部尚書、中書令等要職,不營產業,家無蓄積,還常將自己的俸祿分給窮乏者。門人故舊勸他為自己、為兒孫留點財富,他說:「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在他看來,如果子孫有才能,自己便可獲取財富,足以自養,如果無才能,所有財富積累終為他人所有。徐勉的高風亮節,為世人稱道,「遺清白於子孫」也成為歷代清吏恪守的千古明訓。

  浙江浦江的鄭家,號稱江南第一家,以孝義治家,歷南宋、元、明三代,歷十五世同居,綿延360年,鼎盛時有3000人共食,和睦相處。鄭家有條家規:「子孫出仕,有以臟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鄭家為官者有170多位,無一貪贓枉法之徒,這就是祖訓家規在浦江鄭家發揮的作用。這也說明中國的祖訓家規不是空洞無力的道德說教,而是家族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在家為孝子,許國為忠臣,中國傳統社會所謂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聲、名譽、社會評價也直接關係到它的興衰存亡。

  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課堂。人,一出生就被投入到父母經營的文化氛圍中,進入了父母主持的家這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父母是子女的老師,乃至是子女永遠的老師。父母教會孩子說話,教會孩子穿衣、吃飯,教會孩子行為規範以及辨別是非、對錯、善惡等等,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督導者或協助者,親戚、鄰里是父母教育孩子是否成功最初的評判者、鑒定者。

  父母傳給子女的生活知識和人格修養來自於他們的長輩,這種代代相傳的價值觀、處世原則、行為規範,為一個家庭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遵守、模仿,乃至傳承下來,成為這個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風或門風。一個人如果繼承了優良的家風,甚至還將其發揚光大,就是眾人口中的光大門楣,就是孝子賢孫。相反,一個人不僅不能繼承優良家風,甚至辱沒祖宗清譽,玷污了祖宗的名聲,中國人就稱其為不肖子孫。

  無論是古代家風,還是現代家風,最重要的特點是崇德重文,「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幾乎是全體華人共同的家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由許許多多的家庭組成,因而家風、家教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社會教化乃至全民族的精神品質。進入21世紀的今天,呼喚起人們對中國古老家風、家教的記憶,對於建設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對於提高國人精神品質乃至我國的國際形象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顏炳罡)


推薦閱讀:

修爸爸父母課堂
家教課堂:PhotoShop 167種技巧大放送06
2008年蓬萊面授班雙胞胎課堂預測實例
家長課堂:周末孩子愛磨蹭怎麼辦?
《湘夫人》獲獎設計  課堂實錄

TAG:人格 | 養成 | 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