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紅樓夢研究全解

第一章 緒論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一部傑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因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並且形成一門學問:「紅學」。

《紅樓夢》研究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本教材就是介紹《紅樓夢》研究的成果,指示《紅樓夢》研究的途徑,幫助大家進入《紅樓夢》的藝術殿堂。

《紅樓夢》是中國審美文化的結晶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紅樓夢》作為一部總結性作品,不僅融合了傳統文學的精華,而且汲取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神韻和意境。《紅樓夢》的美學成就表現在開創了新的藝術世界。研究《紅樓夢》不僅可以領會中國古典藝術的神韻,而且更能欣賞作者天才的創造精神,以及小說展示的美的世界。

《紅樓夢》被譽為「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是一部濃縮的二十四史。研究《紅樓夢》,可以對中國封建社會和中國古代文化產生形象而又深刻的認識。《紅樓夢》通過「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展現的是整個封建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的總體毀滅。在《紅樓夢》展示的世界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封建社會的歷史趨勢,而且會提高對歷史感性認識的能力。

《紅樓夢》的偉大還在於它融會了中國古代文化精神的精華。在曹雪芹創造的藝術世界裡,可以發現新的哲學、新的文化,即曹雪芹的哲學、《紅樓夢》獨特的文化。

《紅樓夢》是偉大的,又是複雜的。人們常感嘆「說不盡的《紅樓夢》」。《紅樓夢》的永恆魅力吸引著無數讀者的探幽索隱。作者生平家世、版本、名物、風俗等方面的考證訓釋,都在「紅學」中蔚為大觀。不僅如此,「紅學」研究還集中各種現代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如哲學、歷史、文學以及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研究方法,使「紅學」研究走向了現代。「紅學」是博大精深的,各種研究成果都具有獨特的價值。

本課程主要從文學角度來研究《紅樓夢》,有以下幾方面應當重視:一,關於作者的研究;二,關於作品思想的研究;三,「紅樓夢」人物的研究;四,關於《紅樓夢》藝術創造的研究;五,關於「紅學」歷史的研究。

此外,有關《紅樓夢》產生的時代,《紅樓夢》的版本,《紅樓夢》中的名物、風俗等方面的研究,也要予以重視。

研究《紅樓夢》,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重複閱讀《紅樓夢》原著;還要充分了解「紅學」研究的成果。

願廣大讀者成為曹雪芹的知音,真正解得「紅樓」之味。

第二章 紅樓夢的時代

《紅樓夢》產生的時代背景,從大的背景看,應該是產生於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主要是18世紀),這是傳統所說的「康雍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的鼎盛時期;從具體的誕生時間看,它應該產生於乾隆的前期,因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二十七年(1723? — 1763?)。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較為特殊的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思想還是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體現出繁榮與衰敗同時存在的矛盾現象。中國封建社會到這一時期已經是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了。但是,中央專制政權的強大,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恢複發展,封建文化的集大成,等等,都使這一時期表現得異常繁榮。在這種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危機。政治高壓、吏治腐敗、思想僵化、貧富不均,嚴重製約著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導致中國社會在這一時期與西方的差距開始拉大,直接導致後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這一時期的政治,集中體現為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由於康熙、雍正、乾隆都是英明之主,君主專制使得帝王得以完全發揮聰明才智,這是「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由於他們的精明強幹,所以權利過分集中的弊端與危害表現得還不充分。但是,由於清朝政權的特殊性質,它是少數民俗統治以漢族為主體的其他多數民族,所以他們採取種種措施以保證滿族政權的純潔性,比如以功名富貴吸引廣大文人,以文字獄、科場案等殺戮手段控制知識分子,由於政權的保守性、文人思想的僵化與對政權的離心傾向等都顯得相當明顯。另外,這一時期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相交織,黨爭(包括滿漢之爭、皇位爭得等)也顯得較為激烈,這些都導致了政權的不夠穩定,隱藏著深刻的政治危機。

這一時期的經濟,集中表現為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與貧富差距的迅速拉大。在康熙鎮壓了「三藩之亂」並收復台灣之後,在統一全國的基礎上,清代統治者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清代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與發展。但是,經濟的繁榮的結果是極少數上層貴族佔據大多數的勞動成果,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沒有從中獲取多少實惠。經濟繁榮的背後,是相對貧困的人越來越多。

這一時期的思想處於一個過渡與轉折時期。晚明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潮繼續發揮著影響,但是由於明朝的滅亡,晚明對個人物質慾望的肯定等受到了懷疑,但全新的思想、道德觀念尚未產生,於是傳統的理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興。這一時期的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說交織著進步與落後等雙重乃至多重的複雜性。

這一時期,是中國古典文學全面的總結時期,清詩與唐詩、宋詞鼎足而立,清詩亦可與宋詞媲美,清代的文章也算可觀,清代的小說(如《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與清代的戲曲(如《桃花扇》、《牡丹亭》等)更是登峰造極,而且這些都出現在清初,直到《紅樓夢》的產生。而《紅樓夢》又恰恰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這是古典文學最後的輝煌,也可以說是古典文學的迴光返照。

第三章 紅樓夢的作者

《紅樓夢》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曹雪芹。從目前的有關記載來看,這一結論也是可信的。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亦號芹圃或芹溪居士。他是曹寅的孫子、曹頫(fu)的兒子。產生於雍正元年(1723)前後,去世於「壬午除夕」即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1763年2月12日),享年四十歲。當然關於他的生卒年以及年齡還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他是曹顒(yong)遺腹子,出生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

曹雪芹祖籍遼陽(也有人認為是豐潤),他的祖先在晚明成為後金的俘虜,所以世世代代為包衣(指奴才),隸屬於正白旗。從他的高祖曹振彥開始發家,曾祖父曹璽時已經開始進入高層。曹璽的妻子孫氏曾經當過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更是康熙的心腹親信,長期擔任江寧織造,併兼理兩淮鹽政。康熙四次南巡時,都住在織造府,多次讓他注意江南的情況,又讓他的兩個女兒嫁給王子,以提高他們家的政治地位與血統,可見康熙對他的信任與依賴。雍正上台後,曹家開始衰落,並於雍正五年(1727)被查抄了家產。但是,隨著曹家親戚的被重新重用,曹家的生活逐漸有了轉機。但是在乾隆五年前後(1740),曹家再次遭禍,並從此一敗塗地。這是曹家的基本情況。

曹雪芹早年享受過榮華富貴,但由於家庭迭遭打擊,經歷曲折,飽嘗世情冷暖,所以對人生、對社會、對歷史都有著獨特的認識。這在小說作品中,有著真切的反映。

當然,現存的一百二十回《紅樓夢》,有人認為後四十回是高鶚續寫的,也有人認為是高鶚根據曹雪芹的殘稿補充而成。我們認為,從目前獲得的各種版本尤其是脂硯齋批點本來看,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有著一定的差距,有的背離了前八十回的思路與思想。高鶚,字蘭墅,別號紅樓外史,隸漢軍鑲黃旗,祖籍遼寧鐵嶺,先世隨清兵入關,其後長期生活於北京,其身世與曹雪芹有一定的類似之處。生卒年不詳,一般認為他生活在乾隆十八年到嘉慶二十年(1753 — 1815),也有人說他出生於乾隆三年(1738)。乾陵五十三年(1788)參加順天鄉試中舉,乾隆六十年(1795)考取進士,歷任內閣中書、內閣侍讀、江南道御史、刑科給事中等職,曾在嘉慶六年(1801)擔任順天鄉試的同考官。

高鶚早年生活較為放浪,像當時的許多滿族少年一樣,年少多才,最好的評價是說他「學邃才雄」、「譽滿京華」,因此狂放不羈。另外他性喜冶遊,經常出入歌樓舞榭,「趁蝶隨蜂,浪贏兩袖香留」,正是他早年生活的寫照。中年以後功名蹭蹬,「泥途悲潦倒」,逐漸意志消沉,「天涯倦客樓頭婦,一種消沉奈落何」,「金樓飄零舊夢懷,凄涼往事付歌喉」。正是在這樣的心境中,他參與了修訂或者續作《紅樓夢》的工作。

第四章 《紅樓夢》的版本

《紅樓夢》的版本分為脂評本系統和程刻本系統。每個系統都有若干版本。

第一節脂評本

脂評本,亦稱脂本,指附有脂硯齋評語的《紅樓夢》抄本。其特點有四:脂評本都是抄本;只有八十回;書名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附有大量的脂硯齋等人的評語。脂評本的「脂」,指脂硯齋,脂硯齋是一個集體筆名,包括十個名字:脂硯齋、畸笏叟、常(棠)村、梅溪、松齋、立松軒、玉藍坡、綺園、左綿痴道人、鑒堂。

脂評本到目前為止,以發現十二個手抄本。

甲戌本。現存十六回(1 – 8回,13 – 16回, 25 – 28回),卷首有凡例五條。

其祖本為乾隆十九年甲戌抄本。該抄本脂評最多,最接近作者手稿。

己卯本。原存三十八回(1 – 20回,31 – 40回,61 – 70回。其中缺64、67回),後又發現三回加兩個半回(55回後半回,56、57、58三回,59回前半回)合計四十一回又兩個半回。該抄本文字與庚辰本大體相同。

庚辰本。現存七十八回(1 – 63回,65 – 66回,68 – 80回),其中第十七、十八兩回未分開。其祖本系乾隆二十五年抄本,有朱墨雙色批語,是最早、最重要的版本。

列寧格勒藏本。存七十回(1 – 4回,7 – 80回),其中79回、80回未分開)。此本有110條眉批、583條夾批不同於一般脂評。該抄本由庫爾梁德采夫於清道光年間帶回俄國。

有正本。書名《石頭記》,存八十回。有脂硯齋評語。卷首有戚蓼生的《石頭記序》。該本字跡工整,清楚有條理,便於閱讀,流傳甚廣。

蒙古王府本。書名《石頭記》。存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與有正本基本相同。該本有六百多條夾批為其他脂本所無。

南京圖書館藏本。書名《石頭記》。存八十回,與有正本系同一祖本。

靖應鯤藏本。書名《石頭記》,存七十八回(1 – 27回,30 – 80回)有大量批語,其中有些批語不見於其他脂本。可惜該本不慎迷失。

甲辰本。書名《紅樓夢》存八十回。是現存最完整的抄本。正文接近甲戌本,但脂批被刪削,異文較多。

科學院藏本。書名《紅樓夢稿》,存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底本由兩個脂本抄配而成。扉頁有「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百廿卷」的題籤。該版本對研究《紅樓夢》續補問題有一定價值。

乙酉本。書名《紅樓夢》。存四十回(1 – 40回),原本級抄配而成,脂批被刪。卷首有舒元煒「乾隆己酉序」。

鄭振鐸藏本。書名《紅樓夢》。殘存兩回(23 – 24回),經過篡改,沒有批語。

第二節程刻本

程刻本又稱程本,是由程偉元、高鶚將原本的八十回抄本補足一百二十回後而印行的版本。其特點有四:程刻本都是刻本;都是一百二十回;書名是《紅樓夢》;沒有脂硯齋等人的批語。

程本書名全稱《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有甲、乙、丙三種版本。

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木活字印本,一百二十回。卷首有程偉元序,次高鶚序,次木刻繡像二十四頁。後來各種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均據此翻刻刊行。

程乙本。乾隆五十七年木活字印本,一百二十回。卷首有高鶚序,次小泉、蘭墅引言,次木刻繡像二十四頁。該本是程甲本的修訂本,改動兩萬餘字。

程丙本。台灣青石山莊影印乾隆壬子木活字本。正文和回目與程甲本、程乙本皆不同。

評本。影響較大的有王希廉評本、張新之評本、姚燮xie 評本,還有王瀣xie評本。

第三節脂本與程本的關係

《紅樓夢》在清乾隆五十六年前以抄本形式流傳。程刻本相繼問世後,出現了刻本與抄本並行的局面。學術界傳統的觀點是:《紅樓夢》最初流行的本子是帶有脂硯齋批語的抄本,脂評本在前,程刻本在後。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年有學者對脂本與成本的關係提出新的看法,得出「程前脂後」的新結論。學術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成為《紅樓夢》研究的熱點之一。

第五章 《紅樓夢》的思想內容

第一節關於主題及分期

《紅樓夢》以賈寶玉的愛情、婚姻悲劇為線索,寫賈寶玉的人生道路;以賈寶玉的人生道路為重點,寫賈府子孫不肖、後繼無人;以賈府的子孫不肖、後繼無人為中心,寫賈府的衰敗;以賈府的衰敗為典型,寫封建貴族統治階級的衰敗。

小說涉及賈府一百年的歷史,涉及五代人,《紅樓夢》反映的是十八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生活,即雍正、乾隆時期。

小說重點寫了最後的二十年,前八十回寫了十五年的事。

根據小說描寫的重大事件、重要標誌,以及人物活動環境的變化,小說情節可分為四個階段:序幕(1 – 5回);迴光返照(6 – 22回);死而不僵(23 – 80回);煙消火滅(81 – 120回)。

第二節序幕

《紅樓夢》前五回與正文內容有聯繫,故稱序幕。其作用有四個方面:

一,通過甄士隱、賈雨村榮枯沉浮的故事概括了小說的主題;

二,通過甄士隱、賈雨村的牽引,介紹了小說中的重要人物;

三,通過甄士隱、賈雨村把天上的愛情故事搬到人間;

四,交代了特殊的藝術手法,「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主要指藝術虛構的方法。

第三節迴光返照

《紅樓夢》第六至二十二回為迴光返照階段。人物活動地點在榮、寧二府。寫及三年左右的時間,寶玉九至十二歲。

第六回開始展開小說情節,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是小說的開端。前幾回用較多的筆墨刻畫了王熙鳳的形象。第七回的「焦大罵府」揭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潰的主題。第八回「鬧家塾」從精神角度寫賈府氣數將盡。小說突出重點,寫了兩件大事:

一是秦可卿之死。

秦可卿輩份低,身份賤,無子息,壽命短,喪事本該從簡。由於賈府外面的架子未倒,遂恣意奢華,大操大辦。選棺木、買官、作好事、弔喪、送殯,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這是賈府迅速敗落的主要原因,喪事也是賈府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通過喪事描寫,展示了賈府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同時也著力塑造了王熙鳳殺伐決斷、精明強幹的形象。

據甲戌本十三回脂批可知,第十三回原為「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後因秦可卿託夢鳳姐有功,脂硯齋命作者刪去。因刪節未凈,故仍能看到蛛絲馬跡。

二是元妃省親。

元妃省親是迴光返照階段的另一件大事。籌建省親別院費時一年多,佔地三里半。主要建築物有怡紅院等十餘所軒館,主要風景點有紫菱洲等七八處。這些建築無不設計精巧、富麗堂皇,花的銀子像淌海水似的。下姑蘇聘教習,採買女孩子,置辦樂器行頭,支出三萬兩;置辦花燭彩燈、各色簾櫳帳幔,支出二萬兩。經過緊張有序的準備,定於次年正月十五日歸省。屆時園中香煙繚繞,五彩繽紛,燈光映照,細樂聲喧,說不盡的太平氣象、富貴風流。

省親活動分為觀光、團聚、宴會、賜名、試才、看戲、行賞、話別等過程。通過演戲暗示了賈府及其主要人物的結局。

省親是大喜事,元春卻以淚洗面,泣不成聲。她稱皇宮是「不得見人的去處」,自己身居皇宮是「骨肉分離,終無意趣」,這些文字流露了元春豐富的感情世界,表現了元春對自由生活、天倫之樂的嚮往,也包含了對封建皇權的批判。

第四節死而不僵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至八十回是賈府的死而不僵階段。人物活動地點在大觀園,計有兩年光景,賈寶玉十三歲至十五歲。

小說主要寫經濟、政治兩個方面。經濟上寅吃卯糧,後手不接。通過一系列日常事務、飲食起居的描寫,分析賈府的衣、食、住、行等支出情況,再對照收入,不難看出其確實入不敷出,必然坐吃山空。儘管賈府也注意興利除弊,開源節流,但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賈府經濟衰落的情況主要以細節加以表現。

政治上一再生事,防不勝防。主要寫三件大事:

一是寶玉挨打。第二十三回前後的寶玉挨打,是賈府內外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其根本原因是正統與叛逆的矛盾,兩個護官府集團之間的矛盾是導火索。主奴矛盾、兩條道路矛盾、嫡庶矛盾則分別是遠因、近因及催化劑。

打,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寶玉改。由於賈母的介入,寶玉不僅沒有改,而且在叛逆道路上越走越遠,題帕定情便是寶玉與黛玉結合起來走叛逆道路的標誌。

二是紅樓二尤。尤二姐、尤三姐被迫自殺一方面反映了賈府男性主子的糜爛和女性主子的毒辣;另一方面,表現了封建貞操觀念及封建習慣勢力的吃人本質。王熙鳳千方百計要害死尤二姐,唆使張華告發,後來被政敵利用,成為查抄賈府的公開理由。尤氏姐妹性格、遭遇不同,而結局相類,表現了封建社會婦女的悲劇。她們的悲劇揭示了賈府主子空虛、庸俗、卑劣的靈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是《紅樓夢》衰敗主題的重要內容。

三是抄檢大觀園。內抄是外抄的預演,是賈府內部各種矛盾激化以後的總爆發。這裡有夫人與夫人妯娌之間的矛盾,也有王善保家的與晴雯等奴僕之間的矛盾。抄檢的結果是晴雯、入畫、司棋等丫環遭到迫害。而作為主子的探春則公開反對抄檢。

抄檢之後,寶玉親自去探視晴雯;並在晴雯死後,撰寫《芙蓉女兒誄lei 》哀悼她、讚美她,批判鋒芒直指封建惡勢力,說明其叛逆性格有了新的發展。

在這一階段,還用零星筆墨穿插描寫了王熙鳳放高利貸等幾件事,都大有深意。

第五集 煙消火滅

《紅樓夢》第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是賈府的煙消火滅階段。人物搬出大觀園。其間有三年光景,寶玉十六歲至十九歲。

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大致完成了悲劇結尾,寫了死亡、抄家、奴隸反抗逃跑以及寶玉出家,因而是成功的。不過高鶚續書也有缺憾,主要是寫到「家道復初、蘭桂齊芳」,寶玉中舉,有些人物的結局不符合原意。

賈府衰敗的原因是金錢和權勢的喪失。衰敗的標誌是敗家、抄家和出家。

賈寶玉的叛逆思想主要表現為:反對封建禮教,反對仕途經濟,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在婚姻愛情問題上,寶玉有三點局限:意淫、泛愛、移情。

賈寶玉具有新思想,是初步民主思想的萌芽,表現為尊重人的價值、女尊男卑、主奴平等。

《紅樓夢》重點寫愛情、婚姻問題,這是小說的題材內容以及所要表現的主題所決定的。小說中的愛情描寫直接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用愛情描寫來烘托家庭衰敗的情況;此外,愛情描寫還掩蓋了某些政治鬥爭描寫。

《紅樓夢》描寫賈府的衰敗具有典型意義。

第六章 《紅樓夢》人物論

第一節論《紅樓夢》人物系統

《紅樓夢》共寫了四百四十八個人物。我們應當從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有機聯繫中考察事物,了解眾多紅樓人物究竟處在怎樣的結構和程序中,他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制約的。這樣有助於我們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把握紅樓人物的特徵,探討那些不能僅僅歸結於單個人物自身某些屬性的根源,進一步把握《紅樓夢》那張龐大而複雜的任務關係網。

一、逆向而動的兩股人流。是甘當「猢猻」,還是直立為「人」,是紅樓人物

作出歷史抉擇時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特徵。在《紅樓夢》的人生舞台上,交織著逆向而動的兩股人流:一股,趨向於人性,千方百計地要掙脫奴性的桎梏gu;另一股,趨向於奴性,自己為奴還強迫他人為奴。可以把《紅樓夢》里幾百號人物排列、組織起一個序列。這個序列的特點是:第一,兩頭小,中間大,像賈寶玉、林黛玉、晴雯這些熱烈嚮往人生自由、追求個性心靈解放的人物,是少數;像賈母、賈政、薛寶釵、花襲人這些甘當「猢猻」、奴性十足的人物,也是少數;更多的,是介乎兩者之間、人性和奴性都不太自覺的「人猿」和「猿人」。第二,階級界線模糊。在趨向人性的一端,在身為下賤、失去了一切的女奴,也有養尊處優的貴族公子和小姐;在趨向奴性的一端,有封建貴族階級的當權者,也有身世凄涼、被剝奪了人格尊嚴的奴隸。所以,維繫《紅樓夢》里眾多人物的,主要是思想意識上的去就、離合關係,即壓抑「人慾」與褒揚、維護「天理」與反對「天理」之間的矛盾關係。第三,相互制約,均為「逆水行舟」。在這個逆向而動的人物序列中,每個人都同時受到人性和奴性的牽引;而且,越是趨向於一「極」,就越是受到另一「極」的制約。這就使人物的性格進程變得十分迂迴曲折、複雜艱難。

二、由「震中」向外擴散的悲劇人物圈。紅樓人物不同質量的「人生價值」

的毀滅,是構成人物系統的又一重要依據。在《紅樓夢》中,曹雪芹打破了傳統小說人物善惡兩分、忠奸分明的「格套」,從而形成了一種更為豐富複雜,也貼近現實生活的人物形象。傳統悲劇以好人、壞人劃分陣線,壞人毀滅了好人的模式也由此而被打破。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紅樓夢》的悲劇人物系統是由層層擴散的悲劇人物圈構成的。每一個悲劇人物,都依據自己的「人生價值」的質量,處於特定的位置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動和毀滅,因而顯示出不同的悲劇意義。

三、歷史螺旋上的葬禮和更生。「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在「好」

與「了」的蟬蛻與升華中考察人物的相互關係。事物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形上升的。作為中國封建末世的一部形象的歷史,《紅樓夢》沒有因襲「歷史循環論」的舊套,它給我們展示的歷史軌跡,不是一個封閉式的圓圈,而是一條開放式的螺旋線。趨向於奴性、人生價值較低的那些人物,一般排列在「好便是了」的歷史程序中;趨向於人性,人生價值較高的那些人物,一般排列在「了便是好」的歷史程序中。

四、從總體上歸結《紅樓夢》的人物系統,應當抓住一個中心環節,那便是:

「情不情」向「情情」的運動和轉化。所謂「情不情」,是指賈寶玉不但用情於對己有情的人,而且還用情於對己無情的人和無知者。所謂「情情」,是指林黛玉用情專一,只對那些有情於自己的人表示眷戀和關懷。

五、寶玉論

一、今古未有之一人

首先,在賈寶玉豐富的個性因素中積澱著人類的某些普遍的人性特徵,是人類追求純潔的愛及自由、平等精神的藝術表現。寶玉那些令人瞠目的「怪僻」和「乖張」,總是直接地或間接地體現著普通人的主要特徵:其思想,遵循著人們通常的思維規律;其行為,在人們社會實踐的一般方式相一致;其情感,表現出普通人醞釀和宣洩喜、怒、哀、樂的生動性。

其次,從寶玉性格的內部結構來看,他那些驚世駭俗的個性因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同其他許許多多極普遍、極常見的個性因素糾纏在一起。這樣,當他的性格步履向著「今古未有的」奇、絕境界突進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帶上了世俗的風度和普泛人情的塵埃。

最後,寶玉作為「今古未有之一人」,其性格特徵表現為既從中國文化中汲取了諸多精神要素,又以自己獨特的感受力和創造性為中國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內容。

二、「童心」的靈光

首先,寶玉是以對女性的「清凈潔白」的美好世界的維護表現出他的「童心」的。賈寶玉吧「人」分成兩類,歸返「自然」的一類和失卻「自然」的一類;所謂「女兒」和「男人」,只不過是他獨家發明的、分別貼在這兩類人身上的標籤罷了。他高舉著的「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的思想旗幟,說到底,是對「人」之「魂」的召喚。

其次,寶玉的「童心」還表現在他與世俗社會扼殺人性中最美好感情的各種禮法秩序的抵觸與對抗上。我們應當把賈寶玉的「人論」,放到明清之交那個「天崩地解」的社會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從啟蒙思潮的澎湃和幽咽中追攝寶玉的「清凈」之人的蹤影。

再次,寶玉的「童心」,有表現在他對於被社會所污染、摧殘與毀滅的美好事物的挽救與摯愛上。

三、弱的天才

寶玉是弱的天才,他的憂鬱與猶疑,他的多情善感與無力承當責任,他的妙語神解與行為能力的缺乏,都構成了強烈的悲劇色彩,使他的性格既有天才的光輝,又有一種弱者的悒鬱與無奈。

首先,寶玉性格「弱的天才」特徵同寶玉情感的深沉性相關。在賈寶玉的情感天地里,很少有庸俗浮淺、無病呻吟的東西;他抒發的往往是悲劇人生的至情至感,一種深而廣的憂憤。

其次,寶玉「弱的天才」性格,還蘊藏在他那豐富複雜的情感內容之中。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心情魔態幾千般」,其情感世界,交織著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經緯。

第三,寶玉「弱的天才」性格特徵,還體現於其內在的情感的「焦點」——「痴」上。「焦點」,即匯聚所有情感能量的中心點。情感焦點的凝鑄,可以使深沉、豐富、跳蕩的情感流水,從各個方面匯聚到一起來,形成一個內涵深廣、傳神的「泉眼」。這是靈魂的「眼睛」。寶玉作為「絕代情痴」,放射出了人性中最為奪目的光彩。

第四,說不清寶玉「終是何等人物」。早曹雪芹的筆下,賈寶玉是一個有多方面的、內在聯繫著各種思想、情慾、能力、美德、惡習的統一體,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人,人們很難用三言兩語將他描述,寶玉形象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意會於心、不可言傳的審美感受。「這一個」寶玉是由許許多多的「寶玉」組合而成的複雜的形象統一體。在賈寶玉的性格世界中存在著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這種「人際關係」,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各種社會人之間的吸引和排斥,而是許許多多個「賈寶玉」之間的關係,用黑格爾的話說,即本身統一的「自己和自己發生關係的主體的個性」。曹雪芹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天才,成功地展示了各種「賈寶玉」之間矛盾統一的生動局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如脂批所云「終是何等人物」的豐滿而充實的人物形象。各種「賈寶玉」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疊印。這是指大同小異的「賈寶玉」之間的相互「接力」,層層遞進,不斷強化。二是交切。一些差異頗大的「賈寶玉」,在相互摩擦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切點」,這樣,就加強了寶玉性格世界內部的凝聚力。三是逆反。這是指處於對立狀態中的「賈寶玉」,如何相反相成,在深刻的心靈撞擊中保持了自己的整一性;是讀者從南轅北轍的性格蹤跡中,尋覓到主人公的人生坐標和心靈天平的實際支撐點。

第二節黛玉論

一、論黛玉的性格特徵

第一,黛玉性格的一個主導方面是他的叛逆精神和高尚境界。所謂叛逆精

神,是指黛玉對當時社會所崇尚的一些行為規範和主要的價值準則的反叛。而高尚境界,是指黛玉的人格精神所達到的完善性的標誌,是符合歷史的必然要求的價值的體現。

第二,黛玉的性格世界中,有具有敏感、多疑和傷感的性格素質。敏感,是指對周圍的人與事具有超乎尋常的感受力;多疑,則是由於自己的身世而形成的自卑感所建立起來的一種本能的防禦機制,即時時刻刻防備意外的傷害。但是這種傷害總是無法逃避,甚至也是難以反抗的,所以這也形成了黛玉性格中揮之不去的傷感。曹雪芹為這種性格素質的成長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養料,使它不斷充實,變得相當活躍,充滿生氣。

第三,在黛玉的叛逆精神中,黛玉的性格素質又顯得嬌貴、清高,帶有相當濃厚的貴族氣味。一方面,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不可擺脫她那貴族本性的羈絆,她對封建秩序的反抗,說到底,只是一個具有初步民主精神的貴族少女的反抗。另一方面,黛玉的貴族精神又是具有積極的、正面的價值的,即對自身尊嚴的捍衛與高揚。貴族精神本來是建立在人的等級制基礎上的,但在那個尚無法矚望打破等級制的歷史背景下,擁有一種貴族精神或在精神上保持一種貴族氣質,也不失為一種精神反抗的手段及精神高尚的標誌。尤其是與奴性相比,更是如此。

第四,黛玉的性格有充溢著詩性的芳馨,使她的叛逆精神帶著一種詩意的激情和神韻。在《紅樓夢》里,林黛玉表現了卓越的詩歌天才。詩魂,總是從她的言談舉止中飄散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林黛玉的詩人氣質里更多地帶有叛逆者與求索者的基因。

作為林黛玉主導性格的叛逆精神,並沒有「唯我獨尊」,單獨突出,它總是自然地、巧妙地把自己的影響力滲透到其他一些性格素質里去,從而使豐富複雜的非主導性格素質,也曲折地或明或暗地透射出叛逆精神的光彩。這種情形的出現,只有從「滲透」與「凝聚」的矛盾關係中尋找答案。

二、論黛玉的性格演變

林黛玉的叛逆性格是和她的叛逆愛情一道成長的。她和賈寶玉的愛情從萌動到被毀,大體上經歷了這幾個階段:試探、定情、相對和諧、冀求婚姻歸宿、落入「機關」、情斷人亡。在每一階段中,黛玉的性格保持一種主要的特質,但又不是凝滯的。隨著人生旅程的延伸、生活環境的變化,各種矛盾線索的扭結和牽動,她那「單一的雜多」性格,總是不斷地有層次地向前推進。可以就「贈絹」、「憶絹」、「焚絹」幾節,對林黛玉的性格演變作一番分析。

「贈絹」是寶、黛二人的定情標誌。從此以後,他們的愛情生活由試探階段進入了相互體貼、相對平和的階段。由於贈絹定情,她已經明確地把賈寶玉作為終身伴侶來愛護、來關照了,他們之間,開始了一段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愛情生活。

「憶絹」則黛玉性格演變的又一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由於對愛情的必然歸宿——婚姻——的無力自主和悲觀情緒,黛玉的性格中出現了對於既有社會秩序的幽怨、懷疑與憤恨的因子。

「焚絹」激起黛玉對整個貴族世家的加倍仇恨,迫使林黛玉在反叛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她決定用自己的生命來作最後的抗議。焚絹,便是這一衝刺的最初閃光和起步信號。

第三節寶釵論

一、論寶釵的性格特徵

(一)注重現實的功利是寶釵性格的重要特徵。在寶釵性格中存在某種商人的氣質,那就是把金錢看得比較重,在人際關係中注意交換。她勸寶玉「上進」,「在大事上用心」,希望寶玉能夠在那一社會所倡導和規定的主流價值觀念下進入名利之場,掙一個前途,獲得功名利祿,表明她的人生目標的功利取向。在人際關係中,她更注重的乃是以籠絡的手段廣施恩惠而獲取最大的利益。

(二)寶釵性格的另一特徵是事故而虛偽。所謂世故,是指通曉世間的各種表現的社會價值規範之下的潛在的規則。寶釵在處理事情時善於趨利避害,利用人心、人性中潛在著的各種東西達到自己的目的。正因為寶釵實際上遵循的是潛隱著的規則,所以她表面上的溫柔敦厚就不能不是一種虛偽的行為。在寶釵待人接物的處世哲學「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之中,除了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指歸的自私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己知」當作「不知」的虛偽,所以她的謙恭與她實際上的才能、才華的不相稱,她的對人厭惡而表面仍然春風滿面,就都是虛偽的最充分表現。

(三)寶釵性格中存在著冷靜甚至冷酷的高度理性特徵。由於洞悉了人世間的一切關係都隨著利益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寶釵就冷卻了對他人乃至對一切生命的情感,而讓冷冰冰的理性計算來支配自己的行為。

二、論寶釵的性格矛盾

(一)「做人」與「戀愛」。王崑崙在《薛寶釵論》中精闢地概括說「黛玉是戀愛,寶釵是『做人』。」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在寶釵世故的「做人「中,追求戀愛的成功也是異常重要的一個目標。一方面,她看到寶玉對仕途經(世)濟(國)的反感;另一方面,她確實看到寶玉的才華、柔情與細心等方面的優點。更重要的,作為一名少女,對自己的初戀對象,她著實投入了自己的許多心力與熱情。這在小說中有對出描寫。我們不能因為寶釵虛偽與冷酷而抹殺她性格中的這一方面。

(二)「冷」與「熱」。在寶釵表面冷冰冰的對待一切事物的態度下,隱藏著極其熱衷的功利心態。但是,寶釵的「熱」有並不總是負面的,其中包含著一些積極的因素。這就是青春的生命熱情的迸發與開放。

(三)「儒」與「道」。探求寶釵的性格根源,我們不能不看到她被人們認為是「假道學」的東西,並不都是虛偽的。因為那都是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儒家思想所熔鑄而成的。不過,在寶釵性格中,還有道家的「裝愚守拙」的一面,即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掩蓋起來,用謙卑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寶釵身上的儒家思想的衝突,不僅表現了她性格矛盾的深層原因,而且也從一個側面表達了曹雪芹對中國古代精神世界的反思。

第四節風姐論

一、「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鳳姐的經世濟國之才。「家」作為一個社會的基層單位,是包含著封建社會「國」的所有生活結構與生命根源的細胞。鳳姐的「協理寧國府」也就表現了她的經世治國之才。在鳳姐的「經世治國」式的行為中,顯示了封建政治不可化解的矛盾。一方面是對積弊與禍端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是治家理國者本身一旦獲得權力後必然弄權貪酷,從而使任何天才最終都只能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二)鳳姐的語言天才。鳳姐的精神、氣質以及性情風韻在她的語言才能中得到最為充分的展露。她要求的是剛健而婀娜的女性語言,決不遷就那種纖弱而病態的語言趣味。這當然反映了鳳姐這樣的以干「大事」、抓「主腦」為人生目標的幹才對沉浸於柔情與溫馨世界中的小兒女情態的不滿,但她這樣的主張本身體現的精神卻不能不說是健康而有爽朗之氣的。鳳姐的語言又決非枯燥可厭的,而是充滿了機智與幽默,甚至可以說是體現了一種難得的智慧。

(三)鳳姐的生存智慧。鳳姐被稱為「辣子」,表明了她的性格中存在的無賴與撒潑的智慧,一方面是對上的,一方面是對下的,其要害都在於取得某種打破既有規範的權利。由於綱常的鬆弛與家族中男人的或平庸或無恥,人際關係中主奴之間的紛爭也日趨激烈,鳳姐的生存智慧就成了應付這種局面的直截了當而見效甚快的苦口良藥。雖然她永遠是從自己的生存目標出發的,但趨向目標中燃燒出來的才能卻是照亮「紅樓」的一種炫目而又奇詭冷峻的光芒。

二、「機關算盡太聰明」

聰明而「太」,其過失在於這種聰明與算計都超出了道德的底線,在擴張其個人慾望的過程中傷害與摧毀著別人的利益乃至生命。

「太聰明」就是聰明表現在對別人的生命價值的漠視,對別人的情感世界的漠視和鄙夷,以及對異己者的無情剿殺。

鳳姐是貪婪而自私的。她的「機關算盡」相當重要的內容就是「權」與「利」。「太聰明」的結果是貪婪的慾念毀滅了她內心中一切美好的東西。

三、「凡鳥偏從末世來」

曹雪芹在「康乾盛世」烈火烹油般的氣勢中,卻已經嗅到了末世的氣息。《紅樓夢》中有那麼多神經過敏的「悲讖chen語」、「感凄清」、以及種種「異兆悲音」,都是讓自己筆下的人物在最繁華時感覺到最悲涼的歷史趨勢。鳳姐在這樣的氣息中的一切努力、掙扎與苦心的奮鬥,最終只能是徒勞而悲慘的。

鳳姐永遠是揀高枝兒棲息的。她飛得越高便越能擺脫各種各樣的限制,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並且在權力的頂峰上主宰著別人的命運。

但是,鳳姐又畢竟是「凡鳥」。這不僅是因為她作為女性而無可改變的宿命,更重要的是她的性格中存在著與世俗社會的「權」與「利」膠著在一起的堅硬內核。與她的才能相比,鳳姐的德操把她降落到「凡鳥」的位置上來。以「凡鳥」與「末世」相結合,則鳳姐的一切作為都無可挽回地把賈府及她自己推向一種「昏慘慘似燈將盡」的境地。「末世」的腐朽敗落的機制使得任何可能成為鳳凰的人物都容易「風塵骯髒違心愿」,而「凡鳥」們的貪婪無厭與恣意妄為又從總體上加速了「末世」的到來。曹雪芹對鳳姐的刻畫,是投射著某種深邃的歷史觀與人生觀的。

第七章 《紅樓夢》藝術論

第一節藝術特質論

一、《紅樓夢》作為一部「詩體」小說,是曹雪芹以詩人式的創作衝動進行意向經營和融會雅俗文化而創作的藝術精品。首先,曹雪芹是以詩人式的創作衝動投入創作的。創作衝動是作家內在的激情在文學創作中的表現,它驅使作家把自己的經驗、感受與想像迫切地表達出來,把創作意圖付諸藝術實踐。詩人的創作衝動更多地體現為「以情寫情」的個性情感的抒發,所以無論詩人所寫的內容是什麼,都帶著強烈而濃郁的抒情色彩。其次,在《紅樓夢》中著意經營了許多詩的意象。這就使《紅樓夢》具有了很濃很濃的象徵意味。《紅樓夢》眾多的意象之中有一個「君臨」一切的意象,它便是「紅樓」。再次,《紅樓夢》的詩性特質還體現在曹雪芹將詩性的高雅與小說的「俗性」進行的融合與升華上,使中國古典小說真正獲得了「詩魂」。

二、《紅樓夢》的藝術精舍中,貫穿著曹雪芹對於世界、人生的哲學思考,是一部尋覓精神家園的傑作;小說滲透著一種形而上的意味。

《紅樓夢》從女媧補天寫起,並以具有哲理性的神話結構全書,使小說自始自終都具有形而上的意味。《紅樓夢》就是寫一塊被遺棄的「多餘的」石頭尋找精神家園的歷程。《紅樓夢》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辭》和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兒誄lei》,可以反照出曹雪芹尋覓精神「家園」的內心蹤跡,值得我們認真揣摩。

三、《紅樓夢》的藝術特質中,又體現了曹雪芹深厚的歷史意識,他是以一種宏觀的歷史視野來安排自己筆下的藝術世界與人物命運的。

首先,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運用了錯亂歷史時空的手法,來表現其對歷史的形而上的思索。其次,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在《紅樓夢》的藝術表現中,又與封建社會整體的衰亡史聯繫了起來,揭示了封建社會結構內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最後,曹雪芹的歷史意識又是通過其悲劇意識表現出來的。曹雪芹的歷史意識正是在「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宇宙意識與對古往今來的歷史反思中而形成的,在《紅樓夢》的藝術構造中,曹雪芹形成了自己對於人類歷史的反思的「一家之言」。

第二節 藝術構造論

一、論《紅樓夢》的矛盾主線

從作品具體內容來分析,賈寶玉、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發展和叛逆愛情的悲劇,是全書的矛盾主線和全書藝術結構的中心。

在《紅樓夢》里,榮國府主要存在著三種矛盾:以賈寶玉、林黛玉為代表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封建叛逆者,同以賈政、薛寶釵等為代表的封建衛道者之間的矛盾;以晴雯、鴛鴦等人為代表的被壓迫的奴隸,同以賈母、賈政、夫人、王熙鳳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有封建階級內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矛盾。這三種矛盾,各有自己的活動範圍、運動特徵和發展趨勢,但是,作為作品裡的矛盾副線,後兩者總是巧妙地扭結在寶、黛悲劇的矛盾主線上。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線索,在《紅樓夢》里起著重大的結構作用。它把書中的幾條矛盾副線統率起來,扭結起來,牽向更深、更廣的去處。它又把書中的主要任務、次要人物團結起來、調動起來,充分亮相,表現出各自的性格光彩,從而使作品的情節順暢地、有節奏地向前展開。

二、論《紅樓夢?的敘事藝術

(一)複製和輻射

(1)復現。復現是指在同一部作品中多次描繪同一類生活景觀和畫面,在反覆出現的同一類生活現象中藝術地表現其中蘊含的意義的差異。由於曹雪芹對生活的描摹十分精細,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觸及到某些人物、事物和場面,譬如林黛玉的「哭」,寶、黛二人「三日惱了,三日好了」的愛情試探,就在小說中「復現」許多次;然而,讀者並不感到厭煩,反而覺得變化無窮,意趣繁密。這不能不歸功於曹雪芹對日常生活的潛心觀察。他善於捕捉一瞬間的形象,善於表現每一運動階段事物的精微變化。他懂得,藝術的「復現」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重複」,只要客觀情境和內容因素稍微改動一點點,藝術形象便呈現出新貌、新聲、新色、新線,並由此而組合成新的姿態。

(2)輻射。輻射是指從生活現象的某個點出發,根據這一現象所維繫的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路和事情的線索,對生活進行延展性的相互聯繫的描繪。曹雪芹的筆下,「輻射點」總是有力地牽制著各個生活「線頭」,使它們「條條大路通羅馬」;同時,又放開手腳,讓每個「線頭」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向前伸展,做到「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這表現為:① 過細地鑒別每條線上的獨特內涵,決不讓人物泛泛而談,做一些遊離於性格邏輯之外的事情;②恰當地處理每條「線」之間的內在關係,讓它們在必要的時候相互交叉,形成一個新的、共同的「興奮點」;③分清主次,突出諸多「線頭」中最重要的一個,使「輻射中心」所包蘊的思想光彩顯得更加耀目;④節外生枝,寫好某條「線」上滋生出來的、有表現價值的新枝蔓。

(二)流動和切入

(1)流動。這是指在描述生活現象時,注意考察事件的相互勾連、相互承傳的關係,使生活變遷的連貫性在敘事中得到原生狀態的表現。

《紅樓夢》在表現日常生活的變遷時,不用過多地突起突收、飛揚跳蕩的筆墨,來造成「跳躍」與「驚奇」的效果;而特別注意氣韻的貫通和畫面的銜接,講求「起、承、轉、合」的自如,追求「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效果。曹雪芹善於用流動的「視點」去觀察流動的生活,多採用「漁舟逐水」法,即選擇一個人,讓他駕著流動的「小舟」,去瀏覽每一「小溪」、每一「港汊」的風光,最後獲得一個完整的印象。為了把這些色彩紛呈的「小溪流」擰在一起,曹雪芹還巧妙地設置「環扣」,使它們前後呼應,首尾相銜,自然而然地向前流淌。在《紅樓夢》里,還有另一種展示「生活流」的方法:它不是用一個人的眼睛去掃描流動的生活,而是讓「後浪」推「前浪」,相互「接力」,向縱深發展。曹雪芹筆下還深入地描寫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種「流動」,即人們感情意緒的「流動」。

(2)切入。這是指在對某一生活現象進行掃描時,突然中止對前一幅生活畫面的描寫,直接將藝術的鏡頭轉向後一幅生活畫面。這一種表現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方法,可以收到對比強烈、節奏緊湊的效果,借用現代電影藝術的一個術語,就是直接「切入」生活場景和生活鏡頭。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往往從大處著眼,在流動的生活主脈中突然「切入」幾個「飛來」的生活鏡頭;這些「鏡頭」,似乎與生活主脈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一旦插足進來,便充分顯示出藝術結構上的特殊意義,使生活主脈的底蘊得到了更加鮮明的揭示。

(三)融化和凝聚

(1)融化。這是指在藝術描寫中,用分散的筆墨,把對人物與事物的刻畫放置到流動而複雜的生活現象中去敘述,最終使讀者從融化到生活之流的各種細節中得出對人物和事物的總體印象。《紅樓夢》是對日常生活的「全息攝影」,較多地帶有散文的氣息和詩歌的韻味,很少有掀天巨浪和灼熱的戲劇衝突。它很「散」,有如分散在廣闊平野上的河、湖、港汊,不像那橫貫千里、波濤滾滾的大江。然而,它又不「散」,因為它經緯交錯,網路勾連,是一張精心編織起來的、綱舉目張的生活之網,所以書中的絕大多數人物,都不能離開生活的整體。曹雪芹很少用專門的、系列性的回目,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成長史;在他的筆下,人物的各種性格特徵猶如紛紛飄灑的雪花,靜悄悄地「融入」生活的溪流,分散在各回章節之中。

把人物的性格蹤跡「融化」在生活的「水網」之中,還可以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一些著墨不多的次要人物,由於被「融化」了,得到許多方面的「關照」,結果變得相當活躍、相當厚實。

(2)凝聚。這是指集中筆墨,對特定的人與事進行突出的描寫,使其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曹雪芹常採取「凝聚」法,讓那些不可能多路面的人物,在特定的場合下,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凝聚」起來,變成一顆閃閃發光的藝術「結晶體」以此躋身於《紅樓夢》的人物之林。最典型的兩個例子,就是焦大和傻大姐兒。

第二節悲劇藝術論

一、價值的毀滅

《紅樓夢》寫好人並不「完全是好」,寫壞人並不「完全是壞」;因此,在《紅樓夢》里很難找到一個純粹的「有價值的人物」。構成《紅樓夢》悲劇衝突的被毀滅的一方,就不可能是標準的「有價值的人物」,而只能是一些「人生有價值的東西」了。

(1)什麼是曹雪芹眼中的「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曹雪芹作為封建末世的進步思想家,他已經從艱辛的人生歷程中逐步領悟到:只有那些敢於突破封建思想羈勒,爭取平等、自由的思想、言行才是「人生有價值的東西」。

(2)曹雪芹眼中的「人」,究竟是什麼模樣?曹雪芹眼中的人是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由於主、客觀條件各不相同,而使人生有價值的東西不斷消長的矛盾結合體。

(3)曹雪芹如何展示「人生價值」的兩種不同情形的毀滅?《紅樓夢》確認了悲劇人物的複雜性,讓各種社會矛盾在人物的性格世界裡擺開了一決高低的戰場,十分嚴峻地檢驗著「千紅」、「萬艷」的「人生價值」,讓不同質量的「人生價值的東西」遭到了不同形式的毀滅,這樣,「一哭」、「同悲」就不是一種大同小異的、缺乏個性的腔調,而是嘈嘈切切、複雜而又和諧的混聲大合唱了。

二、真實性與必然性

曹雪芹總是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悲慘的現實世界,認為只有尊重「事體情理」,「按跡尋蹤」,才能真正寫好人世間的「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他的《紅樓夢》,不肯「謀虛逐妄」,比較鮮明地同那些「瞞」和「騙」的文學作品劃清了界限。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曹雪芹以極大的真誠,去認識和表現生活中的淚痕悲色,使《紅樓夢》里的悲劇世界同客觀存在的悲劇世界血脈相連,氣息相通,而且更集中、更概括、更具有典型意義。

(一)在相當廣泛的範圍內,把被封建統治階級顛倒了的「真」和「假」重新顛倒過來。

《紅樓夢》出色地從許多方面恢復了「真」和「假」的本來面目。這不僅可以深刻地揭示那一社會的本質,而且可以幫助讀者領悟這樣一個道理:當垂死的封建階級,十分荒唐地、強詞奪理地用政治暴力和思想壓迫,把「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統統顛倒了的時候,那些「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怎能夠獲得起碼的生存權利呢?他們只好站在石隙里萌發,在風刀霜劍中成長,到頭來,還是敵不過「死而不僵」的封建「百足之蟲」,慘痛地遭受了毀滅的命運!這恰好表明:曹雪芹並沒有把釀成悲劇的原因,歸之於不可知的「天命」,或者是什麼「偶然際會」,他已經把視線投向社會本身的矛盾、缺陷和荒謬,努力在那裡探尋悲劇的原因了。

(二)打破「團圓主義」,指出《紅樓夢》的結局是「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曹雪芹勇敢地面對了筆下人物必然走向悲劇的命運,而絕不肯違背生活邏輯和人物性格邏輯的許可,用人為的「大團圓」來自欺欺人。他在作品裡強調的「末世」、「樹倒猢猻散」等嚴格地從本質上、從發展趨勢上規範了那一時代的特徵,為《紅樓夢》里的眾多人物布下了無法掙脫的悲劇氛圍。曹雪芹堅決打破「團圓主義」的藝術實踐,是對中國悲劇藝術的一個重大貢獻。

(三)在殘酷的現實環境中,表現悲劇人物的死亡。

在《紅樓夢》中,造成人間慘劇的,並不僅僅是由於某些人的卑劣和罪孽,更主要是由於那一社會的腐朽、殘酷和不公。這樣,《紅樓夢》所表現的悲劇人物的死亡,就帶有比較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就相當真實地映照出那個殘酷現實世界的原形來了。

三、幾乎無事的悲劇

在《紅樓夢》里著力表現的是那些「近於沒有事情的悲劇」,使它們在藝術的聚光燈下,清晰地顯露出自己的淚痕悲色,以「醒國人之目」,以震世人之心。

曹雪芹在精選悲劇題材的時候,審慎地注意到當「人生價值的東西

消磨於極平常的、幾乎沒有什麼事情的悲涼歲月時,人們往往把握不準愛憎褒貶的感情天平,甚至出現了悲劇主人公無病呻吟、自尋煩惱的情況。在充滿隱憂和隱痛、是非界限不甚分明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曹雪芹通幽發隱、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極不尋常的思想意義,讓人們從幾乎無事的「小悲劇」中看到驚心動魄的社會「大悲劇」!

《紅樓夢》里的「小悲劇」,因其小,所以涉及面甚廣,和許許多多普通人有關;這樣一來,它所包含的社會意義,就不是那些著眼於英雄悲劇的作品所能比擬的了。

《紅樓夢》里的「小悲劇」因其小,所以是與非的界限常常如遊絲飄忽,被毀滅者很難找到知音,甚至還要遭到各種各樣的誤解、嘲笑和非議。然而,曹雪芹恰恰從這一種「無病呻吟」中,聽到了被沉痾所折磨的心底的哭泣聲、靈魂的呼救聲,以及置之死地而奮起的生命吶喊聲。

四、歷史意識的投影

「紅樓」悲劇,具有極其深廣的歷史內涵。所以,我們檢視曹雪芹對中國悲劇藝術的貢獻,必須特別留意他的歷史意識是以怎樣的「性格— 思想」模式熔鑄於《紅樓夢》的藝術實體之中,使之成為一部從規模、氣勢、容量諸方面遠遠超過前賢手筆的悲劇史詩的。

它首先是審美的,對整個歷史流程採取審美觀照的態度,將歷史經驗滲透到夢魂飛度、思接千載的情感波動之中。

《紅樓夢》審美情感的基調是深而廣的憂患。中國傳統文化是飽含憂患意識的。特別是在撫弄歷史經緯的時候,其憂患意識尤為強烈。曹雪芹的憂患意識以深沉、闊大為特徵,他給《紅樓夢》披上了濃重而又無邊的「悲涼之霧」,他的靈智在辛酸的血淚中凝聚、閃光,這是先於他的其他許多悲劇作家所無法企及的。

由於曹氏家族的升沉巨變實際上疊印了數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種種家事、國事的投影,曹雪芹本人的憂患意識和末世之感實際上濃縮了中華民族心靈史的層層血淚;所以,蘊含在紅樓悲劇中對歷史蹤跡、演進態勢的哲理沉思,具有極大的概括力,顯示著知情、清晰的哲人風度。這主要表現在曹雪芹天才地、勇敢地打破了一個盤踞在人們心間達數千年之久的歷史「怪圈」—— 封閉的由盛到衰、由衰到盛,由治到亂、由亂到治,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跳不出去的惡性循環。曹雪芹創造的紅樓悲劇,之所以較之先前的任何悲劇作品更富於壯麗的、凝重的、氣概非凡的史詩意味,其原因就在於:赫然寫在《紅樓夢》悲劇長卷上的「樹倒猢猻散」一語,已不僅是封建末世社會情狀的形象寫照,而且帶有人類發展史的辯證意味,他庶幾觸摸到了一條樸素的歷史法則:「猢猻」應當努力變「人」舍此,你別無出路!

第八章 《紅樓夢》的地位與影響

第一節 《紅樓夢》的地位

《紅樓夢》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白話長篇小說的經典之作,而且也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藝術頂峰。

《紅樓夢》在清朝的命運可謂大起大落。它一方面獲得了民間眾多讀者的喜愛,另一方面卻又屢屢被官府名列於查禁的「淫詞小說數目」,受到了官方的打擊和禁行。對待《紅樓夢》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不僅反映了《紅樓夢》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也代表了封建社會末期以官方為首的社會正統勢力對於文化的敏感態度和鉗制政策。《紅樓夢》的長期禁毀扼殺了《紅樓夢》問世以後可能會出現的小說創作高潮,也阻礙了中國小說創作的正常發展。

近代對抗清朝統治的特殊環境使得《紅樓夢》的這一「排滿」傾向再度被革命者發掘,進而成為革命與反革命鬥爭的文學武器。「西學東漸」的狂風吹進了《紅樓夢》接受的天地,造成了紅學史上獨特的景象,即用西方美學思想來批評《紅樓夢》。《紅樓夢》在近代紅學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承擔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政治改革的角色,被時人目為有力地改良工具。對於《紅樓夢》政治作用的擴大無疑是有害的,它阻礙了對於《紅樓夢》的正常範圍的研究。

《紅樓夢》在20世紀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直至成為一門「顯學」。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紅樓夢》從浙江的乍浦港一路飄洋過海,流傳到日本的長崎。這是已知的《紅樓夢》流傳到國外的最早文字記載。在日本的紅學家中,大高岩對《紅樓夢》的研究和評論是最全面、系統的,他認為曹雪芹具有近代思想。《紅樓夢》一書約於嘉慶末年至道光初年傳入朝鮮半島,被認為是外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教科書。1832年,帕維爾·庫爾梁德采夫將一部早期脂評抄本《紅樓夢》帶回了俄國,即「列藏本」。《蘇聯大百科全書》(1936年出版)評介《紅樓夢》是一部描寫垂死的封建貴族之家的史詩,是中國最優秀的文學作品之一。1958年,帕納休克翻譯了第一部俄文全譯本《紅樓夢》,底本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以程乙本為底本的校注本,這也是歐洲國家出版的第一個全譯本。法國《通用百科全書》認為《紅樓夢》是一部反映18世紀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現實主義古典作品,是18世紀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大學首次出版發行了西班牙文版的《紅樓夢》全譯本,認為《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登峰造極的作品。

第三節《紅樓夢》的影響

包括思想、藝術、文化等幾個方面的影響。

關於《紅樓夢》的主題思想,研究者歷來莫衷一是,說明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這個問題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偏重於強調作品的政治意義,一是更為注重作品的情感意義。而《紅樓夢》所產生的思想影響,也正集中體現於這樣兩個方面。

就小說創作而言,一是《紅樓夢》續書的大量湧現,二是模仿之作的不斷湧現。幾乎各種戲曲樣式對小說《紅樓夢》都有改編,具體劇目則至少有上百種之多。隨著《紅樓夢》在海外的流傳,其他國家的作家也受到了啟發和影響。

《紅樓夢》由一部小說發展為紅樓文化,成為今天人們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九章 《紅樓夢》研究概觀

第一節舊紅學階段

所謂舊紅學,指的是「五四」時期以前,有關《紅樓夢》的評點、索隱與題詠。其中以評點派最具有代表性,貢獻也最為卓著。

脂硯齋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以其史料價值而非藝術價值著稱,它為人們提供了關於《紅樓夢》作者、版本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如果單純以藝術價值來評判評點派,難么《紅樓夢》評點家中應以王希廉《紅樓夢評註》、姚燮的《讀紅樓夢綱領》和張新之的《妙復軒評石頭記》三家為代表。

索隱派是20世紀初紅學研究中形成的一個派別。該派別力求「索隱」出《紅樓夢》所寫的「真內容」、「真故事」。索隱派並無統一說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清世祖與董鄂妃」說、「明珠家事」說以及「政治小說」三說。代表人物及著作有王夢阮、沈瓶庵的《紅樓夢索隱》,蔡孑jie民(元培)的《石頭記索隱》,鄧狂言的《紅樓夢釋真》。他們被胡適稱為晚清索隱三派。

第二節新紅學階段

新紅學是指以胡適、俞平伯為代表的考證派,其創始人是胡適、俞平伯和顧頡jie剛。從學術上看,胡適是「新紅學」的開山者,俞平伯則是完成者。

「新紅學」是在胡適、俞平伯和顧頡剛通訊討論《紅樓夢》的問題醞釀成熟的,時間大約是在1921年4月到1921年10月。「新紅學」這一概念最早是在顧頡剛為俞平伯《紅樓夢辨》所作的序中提出的。紅學主要包括「曹學」、「版本學」、「脂學」、「探佚學」以及對《紅樓夢》研究史、有關《紅樓夢》資料及其典章制度與飲食服飾的研究等幾個方面。代表人物及著作有胡適的《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的《紅樓夢辨》、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

第三節批評派的紅學研究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版的《教育叢書》雜誌刊載了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不僅揭開了現代紅學研究的序幕,而且把一種嶄新的小說研究方法引入到文學研究領域,從而在《紅樓夢》研究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吳宓的《紅樓夢新談》提出了「現實世界—— 理想世界—— 藝術世界」的結構來解釋《紅樓夢》的藝術結構。佩之的《紅樓夢新評》用西方社會學來解說《紅樓夢》。陳覺玄的《紅樓夢試論》提出了「四大家族」的說法。

第四節解放以後的紅學研究

1949年以後,《紅樓夢》進入了它的普及期。一方面有些專家學者繼續他們的書齋研究,另一方面由於毛澤東「《紅樓夢》要讀五遍」的提倡,出現了一大批業餘紅學家,產生了現實主義的紅學。1978年後,《紅樓夢》研究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期。

對於《紅樓夢》研究的研究包括:第一,對於《紅樓夢》研究本身的史料搜集和整理。一粟編輯了《紅樓夢卷》(兩卷本),該書彙輯了從乾隆到「五四」之前的有關《紅樓夢》研究的資料。朱一玄編輯了《紅樓夢資料彙編》,輯錄了康熙至「五四」之間的有關《紅樓夢》的資料。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的《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彙編》收錄了1911至1949年間有關《紅樓夢》的文章。第二,關於《紅樓夢》研究的研究,即紅學史的研究。如朱淡文的《紅樓夢論源》、劉夢溪的《紅樓夢與百年中國》、韓進廉的《紅學史稿》、白盾主編的《紅樓夢研究史論》等。


推薦閱讀:

幼兒園繪本閱讀的實踐研究
八字進階----給研究八字過程中迷思無進的易友
錢一舟:江村研究的「破繭」與遺憾 | 社會科學報
紅水河文化考察與研究(一)
【菲律賓研究】張行:杜特爾特訪華,菲美真會分手嗎?

TAG:紅樓夢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