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服入門手冊——衣冠篇

什麼是漢服?漢服是從哪裏來的?漢服什麼樣子?我們為什麼要恢復漢服?漢服運動以及復興漢服意義何在?……想必大家初次接觸漢服和漢服運動,都會面臨如上的諸多問題。一個新人滿懷熱情以及好奇心加入一個漢服組織,以上的種種問題,卻很少能夠得到系統而全面的解答。這是新人們的困惑,也是漢服運動組織者們的困惑。新人的困惑還不止這些。令他們更為困惑的是,如果向組織內的同道請教此類的問題,所得到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概是因為組織內的同道們平時獲取相關知識的途徑不一吧。此類問題的各種解答,大多來自網路,而網路上人多嘴雜,每個人各執其辭,要做到答案統一,或者說是接近標準,是非常困難的。一來每個人思想各異,理解各異;二來在當下的漢服界,很難找出一個可以作為「標準」的參照物。除了一些概念性的問題諸如什麼是漢服,漢服的主要特徵等可以有一個相對統一的答案外,其他的較為開放的問題,實在是很難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解答。面對新人的諸多疑惑,卻很難有一個可以作為標準的解答。這對於組織的發展和新人的培養,是很不利的。一來新人的疑惑沒有得到解答,致使新人對組織信任度有所下降,從而影響了新人參與組織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二來組織內部成員在這些問題上各執其辭,不排除有的成員所執觀點與組織內其他成員觀點甚至是組織的宗旨相左,雖然平日沒有顯露,但難免有朝一日提及此類問題而引發爭辯,從而影響了組織內部的團結和管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作為一個漢服與傳統文化社團,我們確實有必要編撰這麼一個小冊子,統一解釋和解答漢服運動中的各種概念以及常見的問題並保持更新。有了這麼一個小冊子,組織裏有新人加入時,以上的諸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這樣一個小冊子,對內是新老成員的知識普及、培訓資料。對外,則是思想宣傳的利器。團隊建設,團結是重要因素。規範化、標準化的建設和管理,則是組織內部團結的保障。建立一個標準、規範的體系,是每一個漢服組織必須邁出的一步。今天我們實現了組織內部小範圍的規範化、標準化,明天我們就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實現漢服復興的規範化、標準化。這也是本人整理、編纂這本小冊子的初衷。本手冊為網上各類資料的整理、修訂、集合,旨在讓各位新入門的同道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漢服以及漢服發展史、相關文化知識以及當代漢服運動及其意義有所了解。希望各位同道認真閱讀此手冊。在閱讀中有任何疑問,可及時向其他同道詢問或者在組織例會上提出,以便及時解惑。希望這本小冊子對諸君有所幫助,謝謝支持!

第一章 認識華夏衣冠一、概念和定義華夏衣冠,又稱「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民族服飾」的簡稱。漢服,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民族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漢族傳統服飾。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國內其他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像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準。所以漢服的界定標準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族人民(先秦時期則稱為華夏族)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二、漢服的界定標準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專有的服飾。而古代胡人(註:先秦時期的犬戎,秦漢時期的匈奴,以及後來的鮮卑、羯、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女真等北方、西方游牧、漁獵民族,都通稱為「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即使一個漢族人不管何種原因穿著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說到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來看,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交領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以系帶、緣邊等為主要風格。即使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和變革,這些主流特徵依然清晰可辨,體現出明顯的漢民族風格。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願、自發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簡言之,漢服的傳承與發展,均源自於漢民族以及漢民族的意願而非漢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漢服的界定,要做到民族性、傳統性、發展的自然性三個標準的高度統一,且三者缺一不可。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滿清服飾以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滿清風格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漢服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視其為漢服的分支。當代旗袍、「唐裝」、馬褂的辨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所謂「旗袍」「唐裝」、長衫馬褂等服飾,雖為漢人所穿著,但是按照以上三個標準來界定的話,均不可稱其為漢服。而是滿清時期服飾的變種。滿清時期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洲人(或曰「女真」,即現代的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在滿清一朝為漢人所穿著,但其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範疇;而今天的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第二章 漢服的溯源及發展約五千年前,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原始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出現了一個質的變化,從無階級社會過渡到了階級社會。從此,衣冠服飾便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黃帝時代冕冠的出現標誌著等級的差別,開始有了區別貴賤的黼黻(註:黼黻,音「fǔ fú」,泛指禮服上的華麗花紋),尊卑貴賤,各有分別,服飾制度逐漸形成。一、漢服的基本特點和風格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漢服的基本特徵,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交領右衽,寬袍大袖,隱扣系帶。交領,指的是衣服的左右兩條領邊在胸前相交,形成拉丁字母」y」的形狀,右衽,指的是衣服的左右兩邊衣襟(又叫「衽」)相交時,是左襟蓋住右襟,使得領口的開口朝右,故稱「右衽」。寬袍大袖,多用於深衣、披風、褙子、襕衫等禮儀用服,以體現出華夏衣冠的莊重、宏大。日常生活、勞作所穿著的衣冠,則是窄衣、窄袖或平袖。除了交領右衽,在漢服的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一些非交領的服飾,如對襟、圓領(也做「盤領」)、豎領等。這些非交領的服飾,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作為華夏社會的非主流服飾,納入漢服體系之中。

二、常見漢服款式介紹(一)上衣下裳在商代時,已經出現了交領的服飾以及上衣下裳的形式。只不過當時的袖子比較短,下裳也較窄。在商代,常服和禮服已經分開,並初步建立了禮服制度。上衣下裳為舉國通行的統一款式。可見那時的民族服裝屬性已經確立,上衣下裳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也是流傳最久遠的一個款式。到了西周,禮服制度日趨完善,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之上,以章紋作為衣裳等級的標誌,並出現敝膝,組玉等相關禮服配件,這樣完善的禮服系統一直延續到明朝。隨著禮服制度的逐漸完善,冠、帽、巾體系也開始成型。

上圖為皇帝禮服——十二旒十二章大裘冕,典型的上衣下裳制衣冠

上圖為永樂年間皇帝冕服圖示(二)上衣下褲——裋(音shu4)褐與上衣下裳同時期出現的,還有上衣下褲,也做「裋褐」、「短褐」,主要為勞動人民日常勞作穿著。上衣緊窄貼身,窄袖或者平袖。下穿褲子。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褲子無襠,只是兩條褲褪束於雙腿。到了秦漢時期,隨著騎馬的盛行,開始出現了褲襠部份縫合的褲子,併流傳至明末。

上圖為裋褐平民勞作衣、未成年人童子衣,均為裋褐形制(三)深衣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次歷經重大變革的時期。由於這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各諸侯國思想變動較大,普通的上衣下裳穿戴顯得繁瑣,已滿足不了人民的需要,於是出現了漢服體系中的另一個款式——深衣。深衣其實就是將上衣和下裳從腰部縫合到一起,同時系腰帶。穿著深衣能文能武,可以做常服,也能做禮服,是漢服的一個變革,也是進步。深衣的裳有12幅片拼接而成,代表一年12個月;上衣由4幅布組成,代表一年四季。深衣分為直裾,曲裾兩種樣式。直裾深衣後來作為深衣的主流樣式,一直沿用到明朝並且為歷代儒生所看重,視為儒家法服。曲裾的深衣則在魏晉以後開始衰落,不為人們所重視和穿著,直裾的深衣,歷代一直盛行,成為庶人的民間禮服和士大夫階層的居家便服。(四)襦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沿用周朝的服章禮儀制度,各種禮服的款式也基本沒有改變。民間常服,也依舊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並存,只不過深衣已逐漸開始取代上衣下裳成為主流,並且下裳較之前朝日趨變寬大。到了東漢,基本上已經是深衣的天下了。不過,在此時期,上衣下裳依舊流行於平民裝束中,並且有了新的發展。上衣變短,齊腰或者胯部,扎到裙子裡面,袖子窄小,裙子寬大。這樣的裝束稱為上襦下裙,即「襦裙」是也。襦裙多為女性穿著。

(五)直身袍衫(上下通裁類)深衣出現後,還出現了一種上下通裁的衣冠式樣,袍和衫。直身袍衫外觀類似深衣,但是和深衣不同的是直身袍衫腰部沒有縫合線,且兩側開衩。袍和衫的區別在於袍有夾層,即兩層,而衫只有一層。這種上下通裁的袍衫從漢一直延續到明末。到了宋明時期,袍衫和深衣一樣,已經是當時漢服的主流式樣。並且根據內部結構的細微差別,分化為直身、直裰、道袍三種。直身、直裰、道袍,主要區別在於衣身兩側的開叉及擺片。(六)圓領袍衫東西兩晉交替之初,長城以北也就是當時的「塞外」,多個游牧民族部落,主要是「匈奴、鮮卑、羯、氐、羌」趁著中原西晉王朝衰弱空虛之際大規模的南下,並各自為政,建立了多個胡人政權,與中原的中華政權對時。五胡的大舉入侵,打破了自秦漢以來的中原大一統局面,開啟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在南北朝這個時期,出現了兩種新的漢服款式:直領和圓領的袍衫。直領和圓領的袍衫一改華夏衣冠以往交領右衽的主題風格,形成了另外一種風格。圓領袍衫除了領口呈圓形外,其餘形制皆和直身袍衫一致,同為上下通裁且兩側開衩。圓領袍衫到了唐宋時期,成為漢服的主流款式之一,並被用作朝廷官員的工作服,他有一個專有名詞——公服。朝廷文武官員的公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末。
推薦閱讀:

醫學入門3(50)
詠春拳入門拳套--【不看後悔
「葉吟學詩速成堂」上篇:《我們能通過習練快速入門會寫》
有哪些經典的法律、哲學和歷史方面的入門書籍值得推薦?
楊公入門斷民間秘術13

TAG:漢服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