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演奏的心理聲學
鋼琴演奏的心理聲學是研究聲音和它引起的聽覺及其心理現象之間的關係的一門邊緣學科。它既是聲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心理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心理聲學在鋼琴演奏中的運用,不僅關係到演奏者如何從整體上把握演奏的心態及其定勢,而且有助於把鋼琴演奏作為一門學科進行思考。本文力求對鋼琴演奏中出現的心理聲學問題作客觀的分析,闡述演奏的音樂行為及法則,並對演奏的音樂行為給予描述和解釋。
音樂與物理現象,人類社會及精神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內在的、本質的聯繫。鋼琴音樂表現的媒介是聲音世界。鋼琴是單一音色的樂器,它的每一音各具自己固定的發聲體。鋼琴聲源響出的條件是決定於各音的琴弦、附加在各琴弦前的琴鍵、以及琴梭的運動方式,而觸鍵的情況則決定了琴運動的速度,觸鍵的力度是鋼琴音色變化的最基本緣由。
音樂原初的動力矢量——聲音是具體化的力。每位鋼琴演奏者都以自己獨特的感情體驗,把握著樂音的式樣之間的許多不同類型的關係,選擇有音樂潛在性的聲音類型,迎接著演奏音樂,而音樂在每個演奏者的感情世界中所激起的迴響也迥然各異。音樂對於每個演奏者可能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心弦和音。演奏者所感覺的就是發出來的聲音本身,而這個聲音就是演奏者彈奏動作經過鋼琴而發出來的。聽聲音與發出聲音是一種循環反應,愈是用心聽,愈能發出心裡的聲音。對樂音獲得或宏或細或粗或精的不同感知層次。在鋼琴演奏上,聲音的準備並不只是身體上的,而是要演奏者如何去聆聽、感覺和思考,倘若只用情緒牽引演奏者去感覺聲音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如何在身體上去準備聲音,在心理上去準備聲音。任何一個演奏者都必須具有對聲音「準備」有相當水準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鋼琴上調整自己所需要達到的要求。
鋼琴是一種擊弦樂器。由琴槌撞擊琴弦而發聲,這就是鋼琴獨特的性格。鋼琴聲源的基本形態是因衰減而自然消失的,而物理式聲音的強度變化必然同時引起音色的變化,因為各弦運動頻率、振幅、相位等聲學上因素的相互關係,使琴弦振動的衰減率發生變化;音板共鳴的條件特質,都必然使演奏者產生對心理聲學的某種抽象的、深邃的思索。鋼琴本身是一個完善的獨奏樂器,就其本身的構造而言,的確是完完全全的一個非常精密的機器,它是由一百多個零件組合而成的一個打擊系統。鋼琴上的音高在調律時就已經準備好,演奏上是不可能做任何的改變,這時的演奏者必須用心於:音的高度、音的響度以及音質與音色,只有對琴聲細膩的審察品味,給予一種極為明確的性格,才能進行成功的演奏。
鋼琴發音的性質是它本身所特有的,而且使它自身在樂器體系中的地位獨具特色,這自然是根據弦受撞擊而發音,即根據弦的運動所決定的聲源的產生。從聲源發出的聲波將以一定的聲速向周圍傳播,意味著聲波的能量也是以一定的速度向周圍傳播。鋼琴演奏由於其物質材料樂音的物理屬性決定了它在空間具有擴散力和穿透力,它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更強烈地對演奏者產生生理刺激,受樂音刺激產生的生理反應必然迅速引起心理反應。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也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與語言的天然媒介都是聽覺——聲音,聲音是為解釋樂曲服務的。聲音的可塑性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只是一種感覺。鋼琴音樂是通過樂音表達思想感情並和聽眾交流感情的。聽覺的刺激是聲音,聲音是一種波動,又叫聲波。聲音產生於發聲體的振動,聲源振動發出的能量通過物質媒質的逐層傳遞以縱波的形式傳到入耳而產生聽覺。我們只有聽到了聲音,才能意識到它,如果不憑藉聽覺,即使存在著確實作用於我們耳朵的物質力量也會什麼聲音都聽不到,因此,作為被聽到的聲音,是人在心理上對聲波的感覺。
聽覺是個體對聲波物理特性的反映。人的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一種重要的感覺。鋼琴演奏與聲音的信息有關,必須靠聽覺而獲得的,隨著聽覺的刺激,一系列演奏心理活動也相繼展開——知覺、記憶、聯想、情緒活動的激發,審美快感的可能性以及有賴於同聲音相聯繫的某種情緒色彩。演奏音響的刺激,同時也可以提高聽覺能力的敏銳性、選擇性和整體感受性,可以調節網狀結構與大腦皮質系統的平衡性,使大腦機能處於最佳狀態。鋼琴演奏者音高差別的感受性是極高的,而且還要有較強的音色差別感受性,人的聽覺絕對閡限都不是絕對固定的、而是在人的一般生理條件制約下相對變化的,聽覺器官的可訓練性和聽覺感受性發展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聽覺器官對於不協和音的適應性也在增強,隨著聽覺感受性的日益豐富。聽覺器官可以容納的音響範圍也在不斷擴大。樂音是具有周期性的振動,給人以舒適的感覺,這種重複的聲波除了一個頻率最低、振幅最大的基頻音外,還包括許多與基頻成整倍數的較高頻率的陪音(又叫泛音或諧頻音),陪音的多少和強弱可以影響到聲音的音色,根據不同的音色我們才能分辨各個不同的樂音,陪音越多,演奏者愈感到聲音豐富、圓潤。在具有基本相同的聽覺器官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還是期望提高自己聽覺的感受力。作為職業的鋼琴演奏者是具備了敏感的聽覺表現力,同時對他人的演奏也是具有一定的鑒賞力,在聽覺上更容易認知內在的調性關係,更清晰感受音樂結構框架內進行、中止、緊張、解決的運動力度,更容易找出和聲的連貫結構、各聲部關係的走向、樂音運動的強調尺度、高音區線條的吸引力等等。
對鋼琴音樂的感受能力,首先是靠聽音樂這一實際的感覺過程培養起來的,而對自己所演奏的鋼琴音樂有無敏銳的感覺能力,是鋼琴演奏成功的根本前提之一,而演奏心理與音響協調同步,也是演奏成功的關鍵。音樂的動態結構作為一種物理運動、聲音的動態、一種時間的流程,它是具有主體心理運動與客體物理運動相結合的基本特徵。音樂有兩個絕對穩固而又密切相連的基本因素:一是音樂力圖使整個音響世界一一趨於和諧;二是音樂的生命在於激起矛盾。音樂的運動與物理世界的運動都具有相類似的性質,也就是都具有不斷變化的運動過程,都具有運動中時間的連續性、反覆交替的節奏性以及韻律的起伏。在我們的聽覺世界裡,聲音出於無形,根據我們的感知,聲音本身是衍生者,不斷地進行著自我推進活動,以完成它的運動軌跡。鋼琴上任何一個音都有多重性的功能,發音體有規則的重複運動,是產生樂音的必要條件。發音體所發出的音都是複合音,而任何複合音又都可以分解為幾個頻率不同的純音,音高、響度、音色也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鋼琴音樂的特徵是音響,它的感受主要依賴於聽覺,人們頭腦中顯現的音樂基本上是聽覺意象,演奏者聽覺適應是發生得很快的,在聽到恆定音響起始時,主觀響度知覺便增高了,很快進入特定的意境之中,諸心理要素也逐漸展開了活動。演奏者倘若抓住聽覺與其他各種感覺間某些類似之處,以情感為中介使彼此溝通起來,形成審美通感,對實際的音樂產生敏銳、恰當、強烈而又細膩的心理感應,以技巧和內心的體驗、以有生命的聲音動態予以準確、完美的展現。
鋼琴是定音樂器,鋼琴幾乎是一種完備而現成的研究琴弦各種現象、共鳴、拍音及諧音的聲學儀器。鋼琴的許多音響是用一個榔頭撞擊三根琴弦而發音的,其所以不採用一根琴弦,除了音量響度較強之外,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三根琴弦所發出的音高頻率並非完全相同,存有細微差別,這樣就必然會產生一定差額(即拍音),正是這種細微變化的音響才會引起聽眾更大的注意。鋼琴只有在發音比較響的情況下,才能更為明顯地表現出樂器本身的音色。對於敏感的鋼琴演奏者來說,只要有1db的變化,就能察覺音色的變化。就鋼琴演奏聲響來說,響的聲音、較弱的聲音易受注意;對比的聲響、較單一聲響易受注意;爆發性聲響、較漸強的聲響易受注意。在鋼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總是根據音樂的表現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聲響上,並且根據音樂的變化不時地調節觸鍵感覺,隨時注意手指的用力程度與角度,仔細分辨音量及琴聲的圓潤程度,把各種聲音(細緻、柔和、粗糙、打擊、急燥、宏亮、懇求、不安等)表達出來,並對這些聲音有控制自如的能力,而且納入自己獨特的心理模式中,從而轉化為自己獨特的心理體驗。鋼琴演奏在人的心理結構的建造過程中,可以使之逐步地、牢固地形成一種對美的熱愛與追求的積極心理定勢。
鋼琴演奏必須呈現一種心理現象,必須融進演奏者主觀的心理、生理運動節奏。「聽」,是心理的聲音上的運用;「聽」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細聽則是一種心理功能。演奏者內心想像的聲音動態是一種精神的形式,而實際演奏的聲音及樂譜的符號形式又是一種物質形式的存在,把內心的樂音動態宣接外化為活生生的音響動態,這才是演奏者必須考慮的關鍵,也是演奏者色彩感覺藝術造詣的顯著標志。鋼琴演奏者在演奏實踐中發生的心理認識活動,其中包括了演奏的慾望、動機、感情的強烈表現與控制、記憶、想像、應變心理、臨場狀態等複雜的心理綜合活動。的確,鋼琴演奏是一門極高深的表演藝術,演奏應達到心、手、音的一致。它要求演奏者要有良好的空間知覺和準確的手臂運動反應敏捷迅速的動作,不僅有良好的音準感覺和較高的聽覺意象能力,而且有辨別音質的敏感性、對音樂意蘊的領悟把握能力,以發展音樂性的技巧,讓音樂自內心經由手指的技巧而正確的表達。
鋼琴聲音的好壞,固然樂器本身是一大因素,但關鍵的還是演奏者本身手的觸鍵控制能力和他所具有的音樂審美觀念、良好的分辨音色的能力,從而能調動深厚的情感積累、聲音體驗的積累,用合理的技巧來獲得最好的音樂效果。鋼琴演奏表情的變化是根據表情的語法結合音樂特點去建構各種變化的,彈出最弱音後,還能更小聲;彈出最強音後,還能更大聲;能彈出最快的速度後還能彈得更快,使聽眾感到一股新的活力。不同的生理狀態能影響演奏者對音量的作用,反過來,音量的變化也能引起演奏者的生理的不同反應。當音樂以20db左右的音強作用於人耳時,人會產生平靜、溫柔感;當音量加到65—70db時,人會有強烈、緊張、激動的感覺;當音量加到95db時,給人以強烈的刺激、不安,甚至難以忍受。音量的漸強、漸弱具有較強的感情作用,它能在人的生理、心理上造成某種緊張度的加強和減弱,使人產生情感波動。在生理上,人耳對聲音的辨別及對純美音色的要求首先關係到內耳機制的選擇性,通過內耳對音色諧波的分解,聽覺中樞做出對音色本質的反應。喜愛音樂是人類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特別是聲音和人體律動與音樂動力密切聯繫,使音樂與人類具有天然的、內在的關係,若是音樂背離了這種關係,就會失去對人類的影響和魅力。聲音形態與情緒動態具有對應關係,音樂的聲波作為一種物理量,對人體生理結構會產生物理和化學兩種作用,樂音的物體原因是某個適當物體按某一固定頻率振動的運動,其令人感覺到的連續性而區別於雜訊。鋼琴演奏者只有隨時客觀地聆聽自己的演奏,及時反饋調節,才能使演奏適合原來的「理想計劃」,才能對音樂作品隨時產生創新的再建構。
心理聲學可以說是鋼琴藝術理論的「原子」理論,是鋼琴演奏者方向性的張力,是鋼琴演奏者聽覺的動力。了解音響物理的基本知識,了解演奏者心理多層次的動態結構,了解鋼琴聲音運動形態的外形動態愈來愈有必要,這也是鋼琴演奏者對演奏水平期待值的不斷升高。鋼琴音樂的表現力在於音響本身,在於形式美。一句話,在於心理聲學的排練。如何做到理與聲學效果的「同形同構」,講究演奏的方法方式,講究演奏的科學規律和心理規律,講究鋼琴樂器的物理規律現象,這是每一個鋼琴演奏者必須經常思考的問題。
------------------
推薦閱讀:
※肖邦丨為你彈奏一首夜曲,紀念肖邦死去的愛情
※為什麼要練習音階琶音?
※鋼琴演奏中五種必備指法,你是否爛熟於心?
※鋼琴演奏中情感表達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