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微課回顧|蔣佩蓉老師教育的次序

2月25日晚

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日本等

近四百個微信群、約11萬人同時聆聽

佩蓉姐帶來的《教育的次序》

既有理論,又有鮮活案例的分析

家長們反響熱烈,收穫滿滿。

王彬grace wang:全部聽完了,感謝佩蓉姐的細心及充沛準備的解答,並附加了很好很好的網路鏈接和書籍推薦,真是收穫頗多。這樣的問答形式很好,我們很需要實際案例的操作及解答。比書本上更鮮活和立體的能夠從孩子和家長兩個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重溫和收藏,我們整理了本次直播的精彩內容,包括語音和文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哦~~

家庭教育現狀

現在的父母非常好學,因為老人的一套舊方法無法在現代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使用,所以我們常看到的現象就是家庭教育的課程總是爆滿,因為父母到處急著要學習。同時,現在父母也很忙,所以比較會傾向見招拆招。我看到了家長在每次的講座里都會提問同樣的幾個問題,然後希望專家們能夠給予一個妙招,讓問題馬上得到解決。

但是我想要強調的是:「教育真的沒有捷徑」!你可以去上一百個如何游泳的課,但是除非你下去自己游泳,否則永遠沒有辦法應用你所了解的道理去游泳的。同樣的,你可以去上一百個育兒課,但是除非你天天面對孩子去好好的應用你所學到的,你還是不會擅長教育孩子。另外,要是你希望在育兒中不做錯任何事情,就不會了解育兒的各種挑戰,因為要成為一個懂你孩子的家長,你肯定會在路途中因一些掙扎「溺水」的狀況栽了幾個跟頭,才會發現你逐漸開始擅長和孩子溝通的。

我今天想先解釋一下為什麼面對每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單單解決表面的現象,而是需要挖更深一點,才能處理問題的根源。

我希望家長們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問題一:教育的主導權,到底是應該屬於誰:1孩子?2學校?3家長?

在你們的家裡,實際上是誰在主導孩子的教育的人?

要是我們沒有誠實的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將會無法解決任何孩子的問題。父母應該是孩子教育的主導者。要是家長沒有這個認識,把主導權推卸或讓給孩子、學校或老師,就很難去推動任何積極的改變。唯有父母接受了這個責任和挑戰,為了勝任這個責任而做的預備和成長,孩子才會接受自己的責任、挑戰和成長的功課。

在有些家庭,老人或者保姆是孩子教育的主導者

問題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壓力的來源通常從哪裡來?面對各種不同的壓力,家長通常有什麼反應?孩子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經常會發生,結果就是產生了各種的壓力。壓力的處理是一個心理問題,也是跟我們成長中需要學會的心理功課和成長有關。

通常當壓力來的時候會產生負面情緒,但是我們不能讓這些情緒左右我們對問題理性的思考,還有解決最深層的根本問題。

通常在壓力面前我們會經歷到負面的情緒,但是我們不能出於情緒來解決問題,否則會越處理越讓問題惡化。因為我們的文化往往不允許軟弱的負面情緒的表達(比如哭泣),我們很容易把所有的負面情緒轉化成為怒氣,因為怒氣的攻擊性比較強和積極。但是其實產生這些負面情緒的是壓力。

要是我們再繼續往深層一點繼續挖掘,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壓力往往是因為我們有某個期待沒有被滿足。再深一點的挖掘會讓我們發現其實這個期待的下面有一個有理由存在的需要,也是需要被滿足的需要。

要是我們能夠從需要這個層面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我們會發現期待會變成實際了,被接納了,然後就不會這麼受傷,然後負面情緒就自然消失了。要是我們只解決表面的情緒,說不定這些根會在下次類似情況發生的時候再次冒出芽,再次產生同樣的情緒。所以我們今天想要鼓勵家長們思考的是最底層的需要,不是最上面的情緒。

負面情緒來自於需求的不滿足

梅德林·萊文博士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在她的書《特權的代價》裡面,她提到了一個她常在這些孩子們的家庭裡面觀察到的一個矛盾現象,那就是:

家長在錯的地方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卻在對的地方缺乏參與,這兩件事情同時在發生。

過度參與,或者是過度養育的部分,就是在孩子的成就方面過度參與,甚至干擾;但是在孩子的情感方面卻缺席了,導致孩子感覺到隔離。支持孩子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干擾孩子是根據家長的需要。當父母的愛被孩子體會為有條件的,建立在孩子的成就的基礎上面的愛的時候,孩子們會面對經歷嚴重情感問題的風險。

在家裡發生的每一件事裡面,不僅是孩子有需要,有成長的空間,裡面也肯定有家長的需要和成長的機會。要是我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需要,很多時候我們讓他們承擔了他們無法承擔的重擔,自己也失去了寶貴的成長機會,導致一個雙輸的情況。

在接下來分析的案例裡面,我們需要問的是:父母的需要是什麼?孩子的需要是什麼?然後哪個次序比較重要?有沒有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法?還是一方面需要優先的次序呢?

今天講座的主題是:「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哪個更重要?」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兩個都重要,但是要是在解決過程中家長不誠實的面對自己有需要的話,很容易欺騙自己,用「為孩子好」而去強迫或要求孩子按照「為他好」的方法去做。要是家長躲在「以孩子的需要為主」的借口來迴避自己需要完成的心理成長功課,他只會阻礙孩子的成長過程所需要完成的功課,因為孩子需要從自我成長上面分心過來解決家長未完成的功課。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本身焦慮的家長用各種理由來要求孩子做或不做各種事情來滿足這個焦慮,也因此把這個焦慮傳遞給孩子,然後也內化成為了孩子內心的一部分。要是家長尋找其它渠道來解決自己的焦慮問題(比如閨蜜群,信仰,或心理輔導),孩子就有自由去通過自己的冒險與失敗來獲得真實的成長和自信。因此,唯有家長誠實的承認自己有所需要,然後尋找孩子以外的途徑來滿足這些自我成長的需要,孩子才有成長的空間與自由。

所以這次講座最關鍵的重點就是:當然有次序,而且我們需要改變習慣,從自己本身的需要來誠實的面對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其實孩子的問題很好解決,但是家長的問題更加辣手,因為家長多年累積下來的問題和壞習慣才是不好解決的,而孩子的問題只是體現出家長問題的一個出口,也是家長自我成長的一個好機會。但是一旦錯過了,家長總會把事情當成是孩子的問題和需要,想要通過解決孩子的問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卻越做越費勁。所以要是家長能夠習慣先思考自身的需要,先解決這個需要,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需要很容易找到一個雙贏的方法來解決。

家長案例分析案例1

提問人身份:媽媽

孩子性別:女

孩子年齡:6

諮詢的問題:離異家庭,現在爸爸想復婚,可媽媽想再婚。可能復婚對孩子的將來更好,到底更多考慮誰?

佩蓉姐回答:

很多研究發現,要是第一次離婚以後的人沒有反省根本問題,再婚的時候同樣的根本問題會重複,再次離婚的比率也比第一次結婚要高几倍。所以你需要思考的三個問題是:

1. 當初為何會決定跟前夫結婚,發生了什麼問題導致了生了孩子以後,明知會對孩子有所傷害還是選擇了離婚?

2. 有沒有思考自己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裡面帶來了什麼包袱或未得解決的問題進入了婚姻?

3. 這些包袱或問題是否仍然存在?

要是這些根本問題還存在,我建議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考慮跟任何人結婚(包括前夫或新任丈夫)。在這個情況下,媽媽的需要最重要,因為只有當媽媽了解自己的問題和需要,這個深層的需要得到滿足了以後,孩子才有任何幸福的可能。婚姻幸福穩定了以後,孩子才有安全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我會建議媽媽去找心理輔導,了解自己深層的需要以後,如果要走入婚姻,也要找到婚前和婚姻輔導的幫助。

千萬不要為了孩子做出犧牲自己的決定,因為一個孩子是沒有能力去承擔大人的幸福這麼大的責任的。你自己幸福了,孩子不可能不被你感染。你為了孩子犧牲了你的幸福,孩子沒有可能不在這個陰影下面成長,最終也脫離不了你的不快樂。你能夠給予孩子最美好的禮物就是一個幸福的婚姻,因為你的婚姻將會是她的原生家庭。

案例2

提問人身份 :媽媽

孩子性別:男

孩子年齡:五歲三個月

諮詢的問題:孩子性格開朗,好運動,愛表現,在人多的時候特別愛表現自己好像都會的特點,提醒多了怕影響他的自信,不提醒又怕過於好表現適得其反。比如參加一個試聽課,孩子勇於舉手積極回答問題,但有點不管會不會都主動舉手回答,試聽課老師都很喜歡,但是常態老師上的家長課老師就不敢叫他,怕他萬一不會,會與不會都不叫他,後來在熟悉的班上反倒有點故意搗亂引起別人注意。

佩蓉姐回答:

在這裡,其實媽媽的需要很明顯,就是看到了孩子的行為感覺需要糾正,因為她已經看到了要是沒有糾正這種行為,以後會影響孩子在班上與老師和同學的關係。但是媽媽也有另外一個需要。她擔憂因為糾正孩子的行為不當而傷害了他的信心,所以媽媽需要解決內心對於冒這個風險的焦慮。我看到的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媽媽克服自己的焦慮去嘗試糾正孩子的行為的這個冒險。

孩子需要什麼呢?除了獲得周圍人的關注和肯定以外,他更需要的是長期的、良好的社會關係,因為從這位媽媽的形容來看,他是一個比較外向的孩子,所以他的性格的根本需要就是別人的讚賞和肯定。關鍵是:為了滿足孩子未來長期的需要,爸媽是否願意讓孩子承擔眼前被糾正的不爽呢?有沒有雙贏的方法讓媽媽和兒子的需要都被滿足呢?

我會建議媽媽參考《按天性培育孩子》這本書,了解一下孩子的性格,然後才能根據這種性格的孩子的需要來管教他。

再來,了解了孩子的根本需要以後,媽媽可以先在家裡用其它渠道來滿足孩子的需要。說不定孩子需要更多的稱讚和關注,但是學校因為學生太多而無法給予這些稱讚和關注。要是這是他所需要的,媽媽可以學習如何肯定他。在我的書《豐盈心態養孩子》裡面的品格篇有討論要肯定什麼?我前幾天發的微博也剛好講這一點,網址如下(複製鏈接到瀏覽器):

http://weibo.com/1619699251/Dj7xErytj?from=page_100505161969925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56262909108

http://weibo.com/1619699251/C1VI87jzi?from=page_100505161969925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http://weibo.com/1619699251/y8nuG4qnR?from=page_100505161969925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孩子的信心應該是建立在他能夠用他的努力來改變的行為,而不是他天生就有的本質。相對的,孩子得到的肯定是他懂得很多知識(很聰明),還是他很勇敢—— 無論懂不懂都很願意冒險舉起手來嘗試回答老師的問題?要是媽媽肯定的是孩子知道的多少和對錯,當他答錯了以後信心就會下降,因為他的自我價值受到了傷害。但是要是媽媽肯定的是孩子的勇氣,還有即使答錯了還是願意繼續冒險繼續學習的心態,要是孩子答錯了,他的信心會增加,因為他的行為已經得到了更大的肯定了。

同樣的,我們也看到了媽媽的需要也是要從冒險的行為上得到肯定。這樣,要是她嘗試了去糾正孩子的行為,要是錯了,可以從中成長和學習,下次可以做的更好。要是媽媽能夠勇敢的克服做錯了的焦慮,她的自我成長,可能就是孩子最大的鼓勵和肯定了,不是嗎?

在糾正孩子的技巧上,可以根據孩子長期的需要來提問,讓孩子思考要是答錯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媽媽會怎麼看見孩子的行為(是勇敢還是答錯了)?也要讓孩子站在老師和同學的位子上思考這個問題:要是老師每次都讓兒子回答,是否只會聽到一種答案,聽不到不同的聲音和意見了呢?要是老師都讓孩子回答,別的想要回答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要是老師總是讓班上另外一個孩子回答問題,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當我們幫助孩子從360度的緯度來全面思考這個問題,他應該可以自己得到一個很好的結論,想出一個對於自己最好,心甘情願去做的處理方法。

你可能會想,問這麼多問題會不會讓孩子覺得很累?其實要是媽媽能夠把這件事當成一次母子約會的聊天話題,是不是不僅讓你們一起在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還更加深化了你們之間的鏈接了呢?

在具體管教孩子方面,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

《管教塑造人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s2vh.html

總結:

媽媽的需要:

1. 尋找肯定孩子的方法:肯定他樂意冒險,通過答錯問題來學習和成長。

2. 面對和處理好自己對於糾正孩子的擔憂和焦慮,冒險得罪孩子或者傷害孩子的信心來幫助孩子糾正目前無法持續的行為。

孩子的需要:

1. 獲得不一樣的肯定,樂意冒險願意答錯問題。

2. 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別人。

案例3

提問者:媽媽

寶寶性別:女寶

寶寶年齡:4周歲2個月

寶寶問題:上小班,比較乖巧,最近她說不喜歡上學,喜歡在家跟爸爸媽媽玩,不知道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陪伴太多導致她不喜歡幼兒園比較受約束的生活,還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厭學時期?

佩蓉姐回答:

在這裡,媽媽的需要是了解孩子能夠在家庭外有快樂的學校和社交生活,而不是繼續依賴爸爸媽媽來滿足她所有的社交需要。這是成長的自然一部分。

孩子也需要克服她對學校的反感而積極融入校園的社交小社會。這樣她才會有所成長,進入更長久的快樂,因為單單爸爸媽媽做朋友是不夠的,也因為她也需要同齡的玩伴。孩子也有另外一個需要,那就是了解生活中不是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能夠達到或者控制的,但是我們最重要的不是讓爸媽改變環境,而是在爸媽的協助下選擇樂意的去面對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

所以即使她不喜歡上學,爸爸媽媽還是需要幫助孩子積極的去面對上學帶來的挑戰,一起陪伴她去面對和克服。至於父母是否陪伴太多,還是每個孩子都會不會經歷厭學期,都不是問題。最關鍵的是孩子的情緒的來源在哪裡,如何幫助她處理這些情緒,還有如何幫助她克服這些情緒,選擇高高興興的去面對一個她不能改變的事實?

因此,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已經上學多久了?要是還沒有到一兩個月,還處在適應期間,不願意去上學是正常的反應。要是孩子已經上學超過半年了,是否以前喜歡,然後有什麼事情發生了讓她不再喜歡學校了?要是有所改變,媽媽需要了解原因,幫助孩子處理帶來反感的根本問題,讓她能夠重新帶著開放的心態回歸校園。爸爸媽媽是否每天在孩子回家以後有問她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樣的有趣的事情呢?

要是你想不出來要跟下課的孩子聊什麼,問什麼,可以參考這些建議:

《跟孩子提問的25個問題》:http://weibo.com/1619699251/D6EJgjbC9?from=page_100505161969925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55692680806

案例4

提問人身份:爸爸

孩子性別:女

孩子年齡:4

諮詢的問題:1、孩子性格太倔強,堅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無厘頭的,如何說服她?2、如何發現小朋友的興趣點(如何發現天賦)以便有的放矢的培養?

佩蓉姐的回答:

看來爸爸對女兒的行為已經定下了「倔強」的結論,但是不知道爸爸是否足夠了解了女兒的性格,然後對於女兒的特點是否會定下比較積極的結論?比如「很有主見和想法」?每一種性格都有它正面的一面和負面的一面。比如一個比較溫順的孩子很容易被人煽動或欺騙跟著別人走,但是會很好跟別人相處。相反的,一個倔強的孩子會很有想法,不容易被騙或煽動,在大家都在跟班的時候不會隨波而流。

因此針對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爸爸的需要就是多多了解女兒的性格,然後根據她的性格來養育她,不是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讓孩子盲目的聽從自己。說不定在這個過程中,爸爸也會發現女兒的性格是一個很大的優點呢。

女兒也有需要,就是有人認同她的意見,願意聆聽她的聲音。她也有需要被父母接納她原來的樣子,才能有信心的去發展自己的想法,因為通常很有主見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先行動後思考而栽了比較多的跟頭。

爸爸在人生的路途上也有比較多的智慧,也有必要管教女兒的各種行為,讓她能夠謙卑受教,才不會因為自己的主見而走了很多彎路而後悔不及。因此,爸爸也需要學會如何在愛里管教女兒。對於爸爸了解女兒性格的需要,還有女兒對爸爸對她的接納的需要,我建議爸爸參考《按天性培育孩子》這本書,了解女兒的性格,接納她原來的樣子,然後根據她的特點和需要來管教她。

我也建議爸爸參考《管教塑造人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s2vh.html。

但是問題應該沒有這麼簡單,因為要是爸爸覺得女兒倔強,女兒抵觸爸爸的勸勉,很可能父女中間的關係還沒有足夠親密。在進行管教以前,爸爸可以先檢驗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女兒玩耍,建立親密關係還有女兒對自己的信任。要是給予女兒的接納,關愛,讚賞,和時間不夠,要先補充這些再來執行管教,會發現反應會有改進。補充了陪伴和玩耍的時間也會解決爸爸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陪伴孩子玩耍的過程能夠觀察到孩子的興趣和擅長,然後根據遊戲中的洞察來引導女兒發展不同的興趣。比如要是女兒喜歡畫畫,可以陪伴她去考察美術課。要是她好動,可以考慮參加一個球隊或運動項目。要是她喜歡聽故事,可以一起閱讀和發現新書,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來發現的。

案例5

提問者:爸爸

寶寶性別:女寶 男寶

寶寶昵稱:暖暖 豆豆

寶寶年齡:5周歲 1周歲

諮詢問題: 家裡有多個孩子,年齡不同,媽媽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才能給到不同年齡的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知道佩蓉老師有三個孩子,想聽聽您的切身體會和分享、建議。尤其,孩子性別不同的情況下,喜好和需要的東西不太一樣。媽媽如何做才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需要。

佩蓉姐回答:

首先這裡有媽媽的需要,也有每個孩子的需要。我剛分享了一句話就是「你不能從空的杯子倒出任何東西。要先照顧自己。」

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的習慣,還是總是把自己倒空呢?要是都是「空杯子」的狀態,需要先學會自我照顧。具體的建議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

《自我照顧,媽媽的必修課》: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gm0x.html。

再來,每個孩子都需要爸爸,也需要媽媽,最需要的是單獨的關注。我建議爸爸和媽媽雙雙都定期的跟每個孩子約會,跟某個孩子有一個單獨給孩子的感情銀行存款的時間和地點,別的孩子不能有同樣的體驗。比如,我跟老大定期約會的地點是一個下午茶的茶屋,所以老大總是會對下午茶跟媽媽的約會時光連接在一起。跟老二就是某一個冰淇淋店,等等。我們會發現孩子們會比較能夠體諒和解決自己的負面情緒。要是孩子多,我們建議每個月跟每一個孩子都有約會時間,或者每周會有一個家長帶一個孩子出去約會。約會時間不僅能夠滿足孩子對爸媽的關注的需要,更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溝通渠道,讓孩子以後有美好的回憶。這是最近我跟凱文喝下午茶的故事:

《下午茶的種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2vojo.html

有關「媽媽如何做才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需要」這個問題需要調整自己的期待,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爸爸或媽媽。孩子們也需要知道爸爸媽媽也不是完美的人,也會有限制,不能永遠都能完美的滿足每個孩子的每個需要。當爸爸媽媽誠實的承認自己的有限,忽略了孩子或者犯錯了以後積極的道歉和改變,孩子們也能學到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有限,還有當自己犯錯的時候積極的道歉和改變。在這裡,我想跟這位媽媽分享這兩篇文章,避免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也學會接納自己的有限。

  1. 《完美主義的癥狀與修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16ipf.html

  2. 《我只是一個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e94e.html

案例6

提問人身份:媽媽

孩子性別: 女

孩子年齡: 8歲(二年級)

提問內容:性格像男孩子一樣調皮,好動,做事馬虎,學習上屬於被動狀態。課堂如果老師講課好,基本上還可以認真聽講,如果老師講的無趣,基本開小差了!現在困擾我的是,孩子學習不主動,課後不複習,全部依賴我盯著,跟著,催促著!(我全職媽媽)知道這樣下去,我和她都身心都疲憊!想改變這個狀況?學習上繼續陪?還是放手?如果放手後成績下滑怎麼辦?

佩蓉姐回答:

在這裡能夠聽到一個媽媽的焦慮:

  • 第一個焦慮的來源是女兒的性格不符合媽媽對典型女孩子的期待,所以帶來的情緒是困惑,焦慮,和不耐煩。

  • 第二個焦慮的來源是女兒對於學習的動機的缺乏,所以帶來的情緒是更多的焦慮和一點怒氣。

  • 媽媽的第一個需要就是對於這些焦慮的來源的解決,但是我認為女兒這些現象只是喚醒媽媽內心本身就已經存在的焦慮,只是媽媽還沒有時間去往深一層挖掘。首先,女兒的性格形容也能用開朗,幽默,俏皮,大氣,勇敢來形容,為何媽媽看見的卻是女兒的缺點呢?這些特點有多少是在自己身上也看到,不接納的呢?我發現接納的功課需要從自己身上開始完成,才能去接納孩子。要是我沒有處理好自己本身的完美主義和焦慮,我就肯定沒有辦法接納我的孩子,因為我連自己都還不能接納,怎麼可能接納甚至欣賞別人呢?因此,我建議媽媽多多了解自己成長的過程,是否有把一些自己童年的包袱帶進來育兒過程中?有沒有對付過自己的完美主義或努力學會接納自己?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被接納的感受還有這種感受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的益處?

    自己在接納這方面的功課完成好了以後,就可以下功夫去了解女兒的性格,根據性格來幫助一個俏皮幽默,精力充沛,大氣不記仇的陽光女孩子主動積極的去做最好的自己啦!我也建議媽媽參考《按天性培育孩子》來根據女兒的性格來幫助她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態。

    女兒也有需要。童年的她還是挺愛玩的。她需要一個美好的童年。她也需要了解她,接納她的性格,欣賞她的特點的爸爸媽媽,才能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再來,她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為她帶來足夠的成功體驗的行為來給她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然後這種成功的體驗能夠給她內心的動力要去自己學習的更好。我從來沒有遇見一個天生就熱愛學寫作業的孩子。我們家長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幫助女兒建立一些苦中取樂的應付機制。最關鍵的就是如何調整作業的難度、密集度、和量來允許女兒有能夠勝任這些作業的成功感和信心?在訓練孩子這些「寫作業技巧」上面,也可以參考上面的這些建議:

    1. 要是孩子在速度方面有掙扎,可以考慮使用定時器來幫助自己加強時間觀念:《用定時器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2vhan.html

    2. 張紅梅的這篇文章在孩子寫作業的技巧上面給了一些很棒的建議:《孩子初學寫字的四字要訣:「少,慢,記,等」》: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MxOTIyMw==&mid=401167911&idx=1&sn=43d5c58f669e6d9640a5e6d57ac31691&scene=0#wechat_redirect

    3. 有關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快樂兒童的7個習慣》是一本非常值得父母跟小學裡的孩子們多次重讀和實踐的一本書。

    當女兒每天能夠因為自己的努力而獲得自己去玩或做事的時間和權利,你會看到她會積極努力的主動完成她的作業。當她無論再如何努力也無法在睡覺以前完成她所有需要做完的作業,你會看到她會越來越被動。不要讓自己成為她的監牢看守人員,而是成為她的啦啦隊,為她順利快速的完成作業而加油喝彩!

    案例7

    提問人身份:媽媽

    孩子性別:男

    孩子年齡:6歲

    諮詢的問題:

    1、寶貝好勝心太強,輸不起,不論幹什麼,只要不如人就發脾氣、哭。

    2、針對愛哭的男孩應該怎樣教育。

    3、家裡人教育方法不一致怎麼辦?

    佩蓉姐回答:

    爸媽有三個需要:

    1. 在教育方法上面達成一致

    2. 學會讀懂孩子的性格,接納孩子的好勝心還有強烈的目標傾向,然後幫助他學會好好的用自己的好勝心和目標傾向來學會跟朋友相處。

    3. 了解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

    孩子也有需要:

    1. 他的好勝心被了解,接納

    2. 他輸的時候的挫敗感而帶來的眼淚和哭泣被接納,情緒處理接受幫助來恰當的處理。

    這些需要裡面,最致命的就是父母對教育方法的不一致。我不了解夫妻在哪些細節不一致,但是從問題的內容,我猜測會跟孩子的哭泣有關(也就是孩子的第二個需要)。通常媽媽都比較不能接受或忍受孩子的哭泣。我們需要問自己為什麼?在《佩蓉的媽媽經》這本書裡面有一章「眼淚的價值」裡面有提到眼淚是上帝賜給我們自我修復的自然機制,所以眼淚是絕對有價值的。

    為什麼我們不能容忍孩子用哭泣的方法來安慰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的機制呢?眼淚對媽媽來講有別的意思嗎?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媽媽能否在孩子哭泣的時候去安慰他呢?要是不能,能否暫時離開,給孩子一個哭到盡的時間和空間呢?另外媽媽也能同時幫助孩子學會其它情緒的表達方法。可以參考我的書《豐盈心態養孩子》裡面有關情商的內容。也可以參考這篇有關情緒管理文章裡面有關眼淚的處理建議:

    《父母如何自我成長》: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1i3vp.html

    無論夫妻不一致的是什麼,我建議你們約會去外面,帶個筆記本,把你們不一致的地方記錄下來,然後一點一點的討論你們同意要如何處理。回家以後列印出來彼此提醒,然後執行。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反駁配偶或跟 TA 爭論,而是根據你們事先同意的來執行。要是對於執行的態度或行動有所不認同,可以再約會去外面討論。為什麼要去外面呢?因為要是你們在公共場合辯論,就會老實一點,說話尊重小聲有分寸,也有起點和終點,不能呆在那裡太久。要是在家裡討論,容易失控,沒完沒了。

    要是約會還是不能讓你們夫妻達成一致,我建議你們一起去上一個親子教育課程,至少有共同語言可以用來溝通。真的不行的話,可以找父母教練或婚姻輔導幫忙協商。

    有關父母的第二個需要還有孩子的第一個需要,建議你們參考《按天性培育孩子》,學會如何幫助一個 D 型的孩子運用他的好勝心來保護和幫助別人,不是勝過別人。

    案例8

    提問者:媽媽

    孩子性別:男孩

    孩子年齡:4周歲

    諮詢問題:差不多最近幾個月開始,去親戚或長輩家不愛理睬,到門口也要扭捏很久才走進去,大人說話幾乎不搭理。平時也經常帶他出去玩兒,路上遇陌生人也會對話,並不認生,為什麼到了自家親戚這兒會變成這樣?大人該如何引導?(自家親戚是熟悉的 一周會聚一次)

    佩蓉姐回答:

    首先這裡有一些需要了解的細節:

  • 為什麼孩子會對自己家裡的親戚反感呢?

  • 是否有親戚會用孩子不喜歡的方法逗他?

  • 媽媽有沒有引導親戚如何跟孩子互動?

  • 要是孩子喜歡一個人,應該不用提醒就會很樂意的去打招呼。要是孩子不喜歡一個人,就非常難強迫孩子要主動理睬對方,因為尊重是一個雙行道。

    在這裡,媽媽應該不僅僅需要孩子主動打招呼,說不定要往後退一步來了解一下當孩子不理睬親戚的時候,自己的內心產生了什麼樣的反應和情緒?然後根據這種情緒來追蹤情緒的來源。是否自己感受了難堪?羞愧?自卑?是什麼樣的互動帶來了這些情緒?跟某一兩個人?唯有媽媽解決了最根本的情緒來源以後,才能出於愛心的去引導孩子去跟一個他不喜歡的人打招呼。不然最好只能產生外在的行為,卻不能促成媽媽想要的孩子對於自己家人的喜愛。但是最壞會產生未來孩子跟媽媽感情的破裂,拒絕跟媽媽回家。

    另外,這裡也可能有界線問題,因為有些成人看到了孩子因為不會跟孩子互動,就用逗孩子的方法來面對孩子。做媽媽的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不搭理是大人造成的,還是孩子缺乏培養?要是問題的根源是大人的做法需要糾正,媽媽去糾正孩子會在孩子內心產生怨恨,因為孩子不但覺得受欺負,接受不到媽媽的保護,而且接受到責備。要是這樣,難怪孩子不願意跟媽媽回家。這個問題要從根源解決,情緒層面解決,才能開始培養良好禮貌習慣。媽媽需要了解逗孩子的成人是否願意學慣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來跟孩子互動?否則媽媽需要保護孩子的界線,不要求孩子跟這個成人接近。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林永健對林大竣的教育?
    賴國全的書能不能給小孩兒做啟蒙教育?如何評價這個人?(詳見問題說明)
    分析性寫作如何分析
    等一個面試結果的時候收到另一家offer怎麼辦?
    雙「主修」和雙「學位」的區別在哪裡?

    TAG:教育 | 微課 | 回顧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