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附中女生武亦姝走紅,該校語文老師卻擔憂古詩文教育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里,《中華詩詞大會》也許是最火的電視節目之一。「這個00後美少女滿足了人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網友點贊了一位00後女生武亦姝,她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復旦附中」)。16歲的她在2月1日播出的《中華詩詞大會》電視節目中,憑藉豐富的詩歌儲備量贏得比賽。在後來的網路傳播中,她典雅從容的現場表現,收穫大量關注和讚歎。她的一名同學稱,武亦姝在該節目中背誦的帶「月」字詩句,大多出自該校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面對讚譽,這套校本教材的主編之一、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卻表達了對當下古詩文教育的擔憂。他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坦言,武亦姝只是個例,更多的與她個人愛好和積累有關。她的走紅,反襯出古詩文教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因為普遍對古詩文缺乏更深刻的認識,所以出現了這種追捧。」家長質疑為什麼要背那麼多古詩文《中華古詩文閱讀》第一冊就選了《詩經·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一在電視節目中為武亦姝贏得最多讚歎的詩句,正出自這首詩。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冊,在復旦附中和語文課本同為必修,融入日常教學,其教學內容大大超出考綱要求。黃榮華說,一個學生兩年里找了他五六次,問為什麼要背那麼多古詩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長質疑:為什麼高考只佔6分的古詩文默寫,在復旦附中平常的測試中要佔到二三十分,要學生花那麼多時間的時間去背?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他再三表達了對當下古詩文教育情況的擔憂,很多中小學語文老師正在做的是「考什麼就教什麼」,「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產出、最高的分數」,讓語文教學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反映出來的一個結果是,學生往往直接記下結論,「再放到某個地方去得分。」黃榮華拿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舉例說,「如果失去了去追究為什麼是沉鬱頓挫,不去追問為什麼是杜甫這樣一個詩人,成為唐代站在詩歌頂峰上面的人,他對中國文化前代有什麼接受史,對後代有怎樣的影響史,我在他身上獲得了什麼?其實這個就不是基礎教育,就是技術教育。」在他看來,堅持「高標準」古詩文教育的壓力,近年來似乎越來越大,考試分數稍有走低,反對聲便又高過一浪。好在古詩文教育得到了校方的支持,這所滬上知名高中,一直以堅持素質教育著稱。高一第一次家長會上,他就告訴家長,既然選擇了復旦附中,就要接受這樣一種教育,「他們也覺得有道理」。希望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土壤黃榮華相信,這樣的古詩文教育可以讓學生在高三時輕鬆應付考試,還能向學生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版圖,他要讓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的土壤。憑藉豐富的詩歌儲備量、典雅從容的現場表現,武亦姝在2月1日播出的《中華詩詞大會》節目中大放光彩,她不僅贏得了比賽,還在後來的網路傳播中收穫大量關注和讚歎。在接受採訪時,黃榮華向澎湃新聞記者強調,武亦姝只是個例,「誰編《詩經》不會把《七月》編進去?但我可以說,這屆學生學完這本書(指《中華古詩文閱讀》),能背出來的可能就她一個。」這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還認為,武亦姝的走紅,反襯了古詩文教育的現狀,「因為普遍對古詩文缺乏更深刻的認識,所以出現了這種追捧。」這一稍顯悲觀的看法,或許來自於他的高追求。他希望達到的是,讓學生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存在方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他的精神,根植到底部,作為一種底層展開。」在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中,多位復旦附中畢業生的說法印證了黃榮華的想法。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學生李靜智說,雖然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吸取的養分,將讓她受益終身,「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學會了做一個有人文精神的『人』。」她還說,班裡大部分學生都能按照要求背誦所有篇目,「大家捧著《論語》相互考考,也構成了我們共同的回憶,特別美好。」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施佳蔚也表示,母校的古詩文教育讓她覺得既幸運又值得,「比如《詩經》,課本里最多選取其中的一兩首,如果沒有學校和老師的硬性要求,我們可能就不會想到去接觸這些內容。」
推薦閱讀:

古詩鑒賞分類鑒賞指導
古詩有什麼分類?
相思詩詞 古代經典相思詩詞古詩
語文三年級古詩歸納練習題
十首描寫夏季的古詩詞

TAG:女生 | 教育 | 語文 | 古詩 | 語文老師 | 擔憂 | 武亦姝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