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結構與工藝》內部教學資料 | 穿針引線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二章 人體結構分析與人體測量

第一節 人體基本構造與表面形態

  服裝構成的依據不是某件衣服的裁剪數據和公式,而是人體按照系統方法的要求,應該上具有標準特徵的人體。紙樣設計是依照紙樣構成的基本模型即「基本紙樣」而設計的。基本紙樣是理想實體的展平,理想實體又是人的體型和基本機能的高度集中。歸根到底,人體是紙樣設計的唯一根據。服裝構成的人體工學是研究人體外在特徵、運動機能和運動範圍對服裝結構影響尺度的學問,它是服裝造型結構和功能結構設計的理論基礎。掌握了這一理論可以從根本上理解紙樣設計的原理和實質,並能從速運用這些原理和規律指導設計者更準確、有效地實現設計的原理和實質,並能從速運用這些原理和規律指導設計者更準確、有效地實現設計構思。

  制約服裝結構的基礎是人體的基本構造,換言之即構成紙樣原理的基礎是人體基本構造所形成的外部形狀和運動特徵。

 一、骨骼

  由於單位骨骼是人體內唯一固定的形體,人體的運動機能就必須是由這些固定的骨與骨連接的關係而產生,這對於服裝造型結構和運動結構的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探討人體骨骼連接構造對於紙樣是十分重要的。這裡只對作用於服裝結構產生影響的骨骼和骨系關係加以說明:

  1、頭骨:與服裝關係不大。

  2、脊柱:是人體軀幹的主要骨骼。對服裝產生影響的主要是頸椎與腰椎。

  頸椎共有七塊,第七頸椎從上往下尤為重要,它是頭部與胸部的連接與交界點,所以構成基本紙樣後中心線的頂點,也就是測量後衣長的起點。

  腰椎共五塊,第三快是腰部與胸部的交界點,所以,是腰部最細處,是測量腰圍線的理論依據。

  3、胸部骨系:是構成胸廓骨架的骨骼系統。

  (1)鎖骨:位於頸和胸的交界處,共有一對。在服裝結構中,為服裝前頸點的位置點標準。外端與肩胛骨、肱骨上端會合構成肩關節並形成肩峰,即服裝結構中肩點標準肩點位置點。

  (2)胸骨:是肋骨內端的會合的中心區,是人體的前中心線。

  (3)肋骨:共有12對24根,其形狀呈豎起的蛋形。認識這一特點對理解服裝的胸背造型是極為重要的。

  (4)肩胛骨:共有2塊。形狀為上部凸起的倒三角形,是肩與背的轉折點。在紙樣設計中常作為後衣片肩省和過肩線的依據。

  4、上肢骨系:呈現左右對稱狀態。

  (1)肱骨:上端與鎖骨、肩胛骨相接形成肩關節,並形成肩凸,是上衣肩部造型的依據。

  (2)尺骨和橈骨是前臂的骨骼。它們相接後形成肘關節與腕關節。肘關節是袖彎與袖省設計的依據,腕關節的凸點是基本袖長的依據。

  (3)掌骨:與服裝關係不大(略)。

  5、骨盆:骨盆結構中的兩側髖骨與下肢股骨連接,形成大轉子。它是測定臀圍線的標準位置。

  6、下肢骨系:

  (1)股骨:是大腿的骨骼。與服裝關係不大(略)。

  (2)髕骨:也稱膝蓋。是下裝結構設計中造型變化的依據以及長度確定的依據。

  (3)脛骨與腓骨為小腿骨骼。腓骨與踝骨會合處的凸起點是結構設計中褲長的基本點。

  (4)踝骨與服裝的關係不大(略)。

  綜上所述,人體的基本骨架以及運動特徵構成了與服裝紙樣設計相關的基本結構點。即:

 

 二、肌肉

  如果說了解人體骨架是認識人體運動機能在紙樣設計中的制約作用的話,那麼,了解人體肌肉的構成則是理解服裝結構設計如何體現人體造型美的需要。由於人體肌肉的結構很複雜,這裡主要介紹軀幹及頸部肌系和服裝相關的表基層。

  1.胸鎖乳突肌:與鎖骨構成的夾角在肩的前面形成凹陷,因此,對於合體服裝要在此做技術處理—靠近頸側點的前肩線1/3處要做「拔」的處理。而與此對應的後肩由於有肩胛骨,使人體的肩部形成了前凹後凸的肩部造型。這是合體服裝的紙樣設計中肩線前短後長的原因。

  2.胸大肌:由於是胸廓最豐滿的部位,特別女性被乳房覆蓋顯得更加突出,因此,成為測定胸圍線的依據。

  3.腹直肌:結構與相關肌與相關骨繫結合:一是形成了腰凹—測量腰圍的依據。二是形成了腹凸—測量腹圍的依據。而腰凹與腹凸的形體特徵對紙樣設計是很重要的。

  4.腹外斜肌與前鋸肌:由於其處相關的接合處形成了軀幹中最細的部位,因此,測量腰圍時以此處為依據是很合理的。

  5.斜方肌:是人體背部較發達的肌肉,男性更為突出。因此,可以影響肩部和背部的結構造型。同時,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的交叉結構,形成了頸肩轉折點—即頸側點,是紙樣設計中側領口軌跡。

  6.背闊肌:與腰部構成了上凸下凹的體型特徵,因此,是紙樣設計中背部的依據。

  7.臀大肌:是臀部最豐滿處,是測量臀圍的依據。

  總之,從靜態觀察人體體形特徵,可以看出:

  綜上所述,人體軀幹肌肉的形體狀態構成了與服裝紙樣設計相關的設計基礎與修正基礎:

 

  歸納起來,就其人體體表形態來看,可以將人體表面歸納為許多非標準的球面或非標準的雙曲面,如圖。

  屬於球面的表面形態部位大致有:胸部、肩胛部,腹部、後臀部、肩端部,後肘部、前膝部、胯骨部等。

  屬於雙曲面的體表形態部位有:頸根部、前肩凹陷、腰部、臂根部、前肘部、腿根後底部、後膝部等。球面體表的中心部位將決定服裝省尖的位置及工藝歸拔伸展區域,邊緣部位將決定服裝省口的位置及工藝歸拔的收縮區域。雙曲面體表形態的中心部位將決定服裝省口的位置及工藝歸拔的收縮區域,邊緣部位將決定省尖的位置及工藝歸拔的伸展區域。

2樓 2010-07-15 18:45:03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三、男女體型差異

  在服裝行業中有「男活」和「女活」之分(主要是工藝手法的區別),通常「男活」我們稱為「硬活」,「女活」我們稱為「軟活」。這除了考慮到男女體型和功能上的原因,還跟男女紙樣設計中的差異有關的。而這些又都與男女體型上的差異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男女骨骼上的差異

  1.男性:男性骨骼粗壯而突出,上身較發達。一般肩較寬,胸廓體積大,骨盆窄而薄。體型呈倒梯形。

  2.女性:骨骼平滑柔和,下身發達,肩窄小,胸廓體積小。女性的骨盆闊而厚。體型呈正梯形。

上述男女體型的差異決定了男女服裝在紙樣處理上的差異。

 (二)男女肌肉及表層組織的差異

  男女服裝結構特徵,除了受骨骼的影響外,其造型特點主要是由肌肉和表層組織構造的差別所決定的。

  1.男性:男性肌肉發達,頸部豎直,胸部前傾、收腹,臀部收縮而體積小,故整體特徵顯得平直,在服裝造型中稱為「筒型」。

  2.女性:肌肉沒有男性發達,而且皮下脂肪較多。乳房隆起,背部稍向後傾斜,使頸部前伸,造成肩胛骨突出。由於骨盆寬厚使臀大肌高聳,造成後腰凹陷,腹部前挺,故顯出優美的「S」形曲線。

  由於男性較平直的整體體型特徵與男性心理陽剛的特性,男裝的紙樣設計主要在於運用材料的性能和分割技術處理上。主要是注重功能和工藝上的處理。(如推、歸、拔、燙的工藝處理等)

  由於女性高落差的體型變化,不經過褶、省以及分割的處理是達不到完全貼體的目的的,因此,可說褶、省以及分割的運用是女裝設計的靈魂。

第二節 人體測量

 

 一、人體測量概述

  人體測量是結構設計中服裝規格設計的依據,其方法正確與否不僅關係到測量數據的準確性還決定服裝的最終效果,因此必須認真對待這項工作。

  人體測量包括動態測量和靜態測量。人體動態測量數據是決定服裝放鬆量的主要依據。人體的靜態測量數據決定服裝規格的大小。

  (一)人體測量的基準點與基準線

  為準確地進行服裝結構設計和人體測量,將人體的體表關鍵部位分別用一些點、線來表示,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測量基準體系,以保證測量數值的準確。這些點與線我們稱之為基準點和基準線。測量的基準點或基準線在人體上是固有的,不因時間、生理的變化而改變。一般多選在骨骼的端點、突起點和肌肉的溝槽等部位。

  1、人體的基準點包括:

  頭頂點:頭部最高之點,位於人體中垂線上。

  頸椎點:頸後第七頸椎棘突尖端之點。

  頸側點:位於頸側面的根部,從人體側面觀察,位於頸根部寬度的中心點偏後的位置。由於此基準點不是以骨骼的端點為標誌的,所以不易確定應認真尋找。

  肩峰點:也稱肩端點,是肩胛骨肩峰上緣最向外突出之點。

  橈骨點:橈骨小頭上緣最高點。

  莖突點:橈骨下端莖突最尖端之點。

  指尖點:中指的最尖端,上肢在自然下垂狀態時的最低點。

  肘點:尺骨上端向外最突出之點,上肢彎曲時最突出之點。

  乳頭點:乳頭的中心。

  臍點:肚臍的中心。

  腹部前突點:腹部中心線上最向前突出之點。

  臀部後突點:臀部向後最突出之點。

  轉子點:大腿股骨上端向外突出之點。

  膝蓋中心:膝蓋骨的中心。

  內踝點:踝關節向內側突出之點。

  外踝點:踝關節向外側突出之點。

  腳跟點:腿後根向後突出之點。

  趾尖點:腳趾向前最突出之點。

  2、人體的基準線包括:

  頸根線:是人體軀幹與頸部的分界線。此基準線前面通過鎖骨內側端點上緣。側面通過頸側點,後面通過頸椎點。

  肩線:肩峰點與頸側點的連線。

  胸圍線: 人體胸部最豐滿處的水平圍線。

  腰圍線:人體腰部最細部位的水平圍線。

  臀圍線:人體臀部最豐滿部位的水平圍線。

  膝線:通過膝蓋中心的水平線。見圖28。

  前(後)公主線:起自小肩線的中點,經乳高點(肩胛骨)形成的自然曲線。

 (二) 人體測量工具簡介

  1、軟尺:主要用於測量人體尺寸和服裝裁片的長度,兩側分別印有公制和英制或其它計量單位的刻度,長度一般為150CM。

  2、角度計:測定肩斜度,背面傾斜度等身體各部位角度的儀器。

  3、可變式人體截面測量儀:用於測量人體水平橫截面和垂直橫截面的工具。

  其原理是將並排的細小測定棒水平地接觸人體表面,從而得到測定棒所形成的橫截面的形狀。通過分析橫截面可求得人體體型特徵。

  4、人體輪廓線攝影機;從人體前面、側面攝下1/10縮比的輪廓線的圖像,以便從各個側面的照片中觀察體型。

  5、測高計:用於測量人體身高、腰圍高、頸椎點高等各種縱向長度的工具,由管狀主柱和橫臂組成,橫臂的一側固定於主柱上,可根據需要,上下自由調節。

  6、測距計:測量人體兩點之間的距離的工具。

  7、觸角計:用於測量人體曲面的凸出部位寬度的活動式測量器。

  8、桿狀計:用於測量人體曲面的凹進部位寬度的活動式測量器。

  9、滑動計:用於測量手掌等小範圍寬度的活動式測量器。見圖29

  由於服裝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人體服務的,因此,作為服裝結構設計,只研究人體的組織構造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研究人體在靜態和動態下對服裝的制約作用,才能滿足人體的需求。

  本節只把作用於紙樣設計的人體靜態、動態尺度和應用加以說明,所使用的數值為成人正常體型的平均值。

 二、人體靜態尺度

  人體靜態尺度是制人自然垂直站立的狀態,這種狀態所構成的固定的體型數據標準就是人體靜態尺度。

  1、肩斜度:頸肩點的水平線與肩線的夾角,正常肩的夾角為19°~22°凡小於19°者為端肩,大於22°者為溜肩。

  2、頸斜度:是指人體的頸項與垂直線的夾角,女性起伏較大—為19°,呈「S」形、男性起伏較小為17°,豎直形。由此,決定了男女裝紙樣上的差別。即:女裝合體服裝的後身通常加肩省,而男裝不加。

  3.手臂下垂時自然彎曲的平均值:當人體自然直立時,手臂呈稍向前彎曲的狀態,彎曲的程度男性約為6.8cm,女性約為6cm。這決定了男女裝袖時,手臂與肩的關係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男女裝標準紙樣結構線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人體的靜態特徵和參數所確定的。

 

3樓 2010-07-15 18:46:18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三、人體的動態尺度

  人體的正常運動的動態尺度是紙樣中寬鬆量和運動量的設計的依據。當服裝對人體正常運動產生抑制時,說明紙樣設計違背了結構設計的基本規律。人體的正常運動規律是有一定規律的,這些應該作為紙樣功能設計的參考。本節主要將人體的正常運動尺寸的具體數據與紙樣設計的關係加以說明。

  1、關節活動尺度:

人體尺度動態尺度(平均值)

序號

活動部位

活動種類

活動尺度

紙樣作用點

1

腰脊關節

前屈

80°

後身紙樣加量

後伸

30°

一般松度

左右側屈

35°

一般松度

旋轉

45°

一般松度

2

髖關節

前屈

120°

臀部紙樣加量

後伸

10°

一般松度

外展

45°

一般松度

內收

35°

一般松度

3

膝關節

後屈

135°

膝部與足後跟增加強度

前伸

一般松度

外展

45°

一般松度

內收

45°

一般松度

4

肩關節

由前上舉

180°

後袖根加量

後伸

60°

一般松度

外展

180°

腋下袖根加量

內收

75°

一般松度

5

肘關節

前屈

150°

肘部加強、確定胸袋的位置

後伸

一般松度

6

頸部關節

前屈

45°

連衣帽及領型設計參考數據

後伸

45°

左右側屈

45°

旋轉幅度

60°

  2、正常行走尺度:

正常行走尺度

序號

動作

距離

兩膝圍度

作用點

1

一般步行

距離65(足距)

82~109

裙擺松度

2

大步行走

73(足距)

90~112

裙擺松度

3

一般登高

20(足至地面)

98~114

裙擺松度

4

二台階登高

40(足至地面)

126~128

裙擺松度

4樓 2010-07-15 18:47:30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三節 人體測量數據處理與服裝規格

 

 (一) 服裝規格的確定依據

  1、 以群體人體測量數據為規格確定的基本依據。

  《服裝號型》是以群體人體測量數據為來源,為製作服裝提供了人體數據模型,我國目前使用的服裝號型是對全國21個省、市、地區,測量了近四十萬人的體型,在取得了大量的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應用上述數學上「條件分布」的原理,對測量數據做了綜合分析和數據處理,基本反映了我國人體的規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1982年1月1日實施GB1335—81標準,87年開始修訂,1992年實施國標1335—91標準,1997年第二次修訂,1998年6月1日起實施GB/T1335—97新標準。

  《服裝號型》的人體尺寸是凈體尺寸,還包括了體型類別,並不是服裝的成品規格,服裝的成品規格是成衣的實際尺寸,服裝號型是設計成品規格的來源和依據,適用的人體在數量上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在體型上是人體各部位發育正常的體型,特別高大或特別矮小的,過分瘦高或過分矮胖的,以及由體型缺陷的人,不包括在服裝號型所指的人體範圍內,它分為三個獨立部分,即男子、女子、兒童三個部位,分別用GB/T1335.1—1997,GB/T1335.2—1997,GB/T1335.3—1997表示。

  (1)號型定義:服裝號型是根據正常人體的規律和使用需要,選出最有代表性的部位,經合理歸併設置的。「號」指高度,以厘米為單位表示的人體的身高,是設計和選購服裝長短的依據。「型」指圍度,以厘米為單位表示的人體凈胸圍或凈腰圍,是設計和選購服裝肥瘦的依據。

  (2)體形分類代號: 國家號型系列標準以胸腰差為依據將人體劃分成Y、

  A、B、C四種體型,體型分類代號與數據範圍見表4。兒童不劃分體型,隨著兒童身高逐漸增長,胸圍、腰圍等部位逐漸發育變化,將向成人的四種體型靠攏。

  表4不同體形的胸腰差的數據範圍cm

體型分類代號

男子:胸圍—腰圍

女子:胸圍—腰圍

Y

22~17

24~19

A

16~12

18~14

B

11~7

13~9

C

6~2

8~4

  (3)號型標誌: 按服裝號型系列標準規定,在服裝上必須標明號型。號與型之間用斜線分開,後接體型分類代號。例170/88A,表示身高為170cm,凈胸圍88cm,胸腰差在16~12cm之間。兒童因不劃分體型,因此號型標誌不帶體型分類代號。

  (4)號型系列: 號型系列是以中間標準體為中心,向兩邊依次遞增或遞減組成。成人服裝規格應按此系列設計,身高分別以5cm分檔組成系列,胸圍、腰圍分別以4cm、2cm分檔組成系列,身高與胸圍或腰圍的搭配組成5.4、5.2系列。男女各體型中間體見表5。

  表5中間體的具體數值cm

體型

Y

A

B

C

男子

身高

170

170

170

170

胸圍

88

88

92

96

女子

身高

160

160

160

160

胸圍

84

84

88

88

  成批生產的嬰幼兒和兒童服裝,身高52cm~80cm的嬰兒,身高以7cm分檔,腰圍以3cm分檔,胸圍以4cm分檔,分別組成7.4和7.3系列。身高80~130cm的兒童,身高以10cm分檔,胸圍以4cm分檔,腰圍以3cm分檔,分別組成10.4和10.3系列。身高135~155cm的女童、135~160cm的男童,身高以5cm分檔,胸圍以4cm分檔,腰圍以3cm分檔,分別組成5.4和5.3系列。

  (5)號型應用: 服裝號型首先為消費者選購服裝提供依據,消費者選購服裝前先要測量自己的身高、凈胸圍和凈腰圍,成人還應以胸腰差確定自己的體型,然後按量得的實際尺寸在某個體型中選擇近似的號型服裝,按身高數據選用號。例;身高163~167cm選用號165;身高168~172cm選用號170。按凈體胸圍數據選用上衣型,例:凈體胸圍82~85cm選用型84;凈體胸圍86~89cm選用型88。按凈體腰圍數值選用下裝的型,例:凈體腰圍65~66cm選用型66;凈體腰圍67~68cm選用型68。兒童選用服裝時號可大一至二檔,型可不動或大一檔。例如:上裝56型適用於凈胸圍在54~57cm的兒童;60型適用於凈胸圍在58~61cm的兒童;女童下裝52型適用於凈腰圍在51~53cm之間的兒童;男童下裝57型,適用於凈腰圍在56~58cm之間的兒童。

  其次,國家號型標準為服裝工業企業提供必要的參考和依據。服裝生產企業在選擇和應用號型時應注意,所選號型要適用本地區的人口比例和市場需求情況,相應的安排生產數量,對服裝號型系列中規定的號型不夠用時可擴大號型設置範圍。

  2、 以個體人體測量數據為來源依據。

  制定服裝規格,對某個人進行服裝加工時,可直接從該人體上準確測量各部位尺寸並可根據款式需要加量其他細部結構尺寸,作為確定服裝規格的依據。

  3、各國號型介紹

  作為服裝規格和參考尺寸,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名稱、具體數值都有所不同。我國的服裝規格和標準尺寸特別注重成衣的號型而不注重人體的基本尺寸,因而受到極大限制,在號型系列中只給出十個人體部位尺寸,無細部尺寸,成品服裝品種、規格單一,選擇的範圍局限性較大。

  日本服裝與人體測量機構採用較先進科學的測試手段和方法,每一年都要修訂一次工業生產規格(JIS),因此具有權威性。我國同日本的民族習慣和人體的形體特徵十分相似,為此我們有必要借用日本提供的服裝工業規格和標準尺寸表,日本服裝規格是參照日本工業規格制訂的,它的特點是以標準人體測量的內限尺寸為基礎,在女裝規格中分普通、特殊和少女三種規格,另外日本權威服裝集團在JIS基礎上創立了個人特色的服裝標準規格,如文化式和登麗美式。文化式的規格以S、M、ML、L、LL表示小、中、中大、大、特大的系列號型,登麗美式規格用大、中、小表示。文化型規格較全,尺寸較接近實體,適合於大眾化的標準,登麗美型規格尺寸的比例更理想化些,有發揮的餘地,對設計者來說,在尺寸設計上很有啟發性。

  英國服裝規格是由英國標準研究所提供的,它的規格等級更全更多,是由數字表示的,在規格中從8~12號對圍度和身高的等級和浮動範圍做了概括的劃分,提高了選購的機會。其服裝規格更適合體型發育成熟的英國和歐洲人。

  美國的服裝規格與英國的服裝規格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美國服裝規格更系列化、規範化和標準化一些。美國規格表中的三圍包括了身體活動量的最小基本放鬆度,因此在製作基本紙樣時,毋須考慮三圍的基本放鬆量。

  日本、英國、美國的服裝規格及標準尺寸儘管採用的形式與方法不同,但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即規格表不對單一成品做任何尺寸規定,因此其規格及參考尺寸對任何一個服裝設計者都適用,做為結構設計重要的是正確運用標準規格尺寸,合理制定出服裝的成品規格來。

 

5樓 2010-07-15 18:48:32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二)服裝成品規格的確定

  所謂成品規格設計就是對服裝各個控制部位的尺寸、規格進行確定的工作。成品規格是已經在凈尺寸基礎上加入了款式放鬆度的數值,服裝成品規格的確定有四種形式:

  1、以國家號型標準為依據,加入款式放鬆度,確定服裝成品規格。在進行服裝規格設計之前首先要確定服裝的控制部位,所謂服裝的控制部位是指服裝與人體曲面相吻合的部位。上裝控制部位有:衣長、袖長、胸圍、總肩寬、領大等;下裝控制部位有:褲長、腰圍、臀圍、立襠長等。服裝控制部位數值等於人體控制部位數值加上放鬆度(見表6),而服裝的控制部位與人體控制部位是互相對應的,即:

  服裝衣長 = 人體坐姿頸椎點高±放鬆度

  服裝袖長 = 全臂長 ± 放鬆度

  褲長 = 人體腰圍高 ± 放鬆度

  立襠長 = 坐姿頸檢椎點高 —(頸椎點高 — 腰圍高)± 放鬆度

  領圍 = 頸圍+放鬆度

  服裝肩寬 = 人體總肩寬 ± 放鬆度

  服裝腰圍 = 人體凈腰圍 + 放鬆度

  服裝臀圍 = 人體凈臀圍 ± 放鬆度

  影響放鬆度的因素有很多,要考慮穿著年齡、對象、款式、穿著習慣、季節氣候條件、面料性能、人體運動量的大小、穿著的舒適程度、流行的因素及衣料質地的厚薄軟硬因素等。

  表6人體控制部位數值向服裝規格轉化數值表cm

品種

  放鬆度部位

男襯衣

女襯衣

單中山裝

男茄克衫

女茄克衫

男西裝

女西裝

男毛呢

中山裝

胸圍

20~22

14

20

26

22

18

16

20

領圍

2

2

4

7.8

7.8

4

總肩寬

1.6

1.2

1

3.8

4

1

1

1

前衣長

5.5

2.5~3.5

6.5

4.5

1.5~2.5

7.5

3.5~4

6.5

袖長

2.5

2.5

3.5

2.5

2

3.5

3.5

4.5

腰圍

2

2

2

2

臀圍

12

10

10

13

褲長

0

0

1

0

後衣長

-2

-1

0

-2

-1

-0.5

-5

0

  註:後衣長按1/2頸椎點高計算。

  2、服裝成品規格的另一種確定方法是直接從實物樣品上獲取規格數據,作為服裝製圖時的依據,這種方法更適用於來樣加工,簡稱量衣法確定規格,其操作要點為寬鬆型服裝,一般放平測量,對立體感強的服裝穿在模型架上測量衣長、肩寬、袖長,其它部位放平測量。測量部位上裝一般是衣長、胸圍、領大、袖長、總肩寬;下裝一般是褲長、腰圍、臀圍。下面以兩用衫和西褲為例,說明成衣測量采寸的具體方法。(見圖37,38)

第三章 裙裝基本紙樣變化原理及應用

  裙裝是女子下肢主要的服飾用品,是人們喜愛的服裝形式之一,裙裝的造型、長度、裝飾、款式等變化,給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裙裝千姿百態,從結構設計角度可以進行以下分類:

  按裙裝外部造型來分,可以分為直裙、斜裙和節裙。

  直裙是指側縫與人體的中軸線呈基本平行的一類裙裝,裙裝的裁片大部分採用直紗向。

  側縫與人體中軸線成一定角度並呈現放射狀,一般採用斜紗向面料來裁製的一類裙裝稱斜裙。

  節裙是指裙的橫向由多塊面料拼接而成的一類裙。

  按裙裝的長度來分類,可以分為超短裙、短裙、過膝裙。裙長在人體大腿中部以上的裙子稱超短裙;裙長在人體大腿中至膝部之間的裙子稱短裙;裙長在人體膝部以下、但長度不超過小腿肚的裙子稱過膝裙;而長至人體小腿肚以下的裙裝則稱之為長裙。

  裙裝從腰頭的結構分類,還可以分為無腰裙、連腰裙、裝腰裙、高腰裙。

 第一節 裙裝基本紙樣及結構分析

   直裙原型是人體腹、臀、腰等人體表面形態的結構展平形式,可以作為直裙一類裙裝結構設計的母體,在其上演繹出眾多的裙款結構圖。

  一、直裙原型

  繪製直裙的原型首先需測量人體的臀圍、腰圍、臀高、裙長。臀圍的放鬆度為6~8cm,腰圍的放鬆度為1~2cm,臀高可以測量或按立襠深的2/3計之,裙長可以按設計來確定。直裙原型的繪製方法如圖1。

  二、裙原型的結構分析

 (一)腰、臀差的結構處理

  人體在腰、臀處存在著形態差異,據我國人體測定統計調查結果知,女子的臀腰差大於男子,其均值分別為21.26和16.45cm,橫截面上看,腰部與臀部在前中心線至二側縫線部位差異不大,而後中心線至側縫線部位差異較大。從正面及側面來看,腹部前中心線處的垂直交角

  1、臀腰差與省量分配:人體的臀腰差為臀圍與腰圍之差數。按4開身來計算,則為H-W/4。其量可以分為省量和側縫撇量。側縫撇量按人體胯骨形態設計,一般不超過3cm。每個省量一般也控制在3cm之內。臀腰差大,則省量可以大點,省的個數也略多,反之,可以將省量定小或減少省的個數。

  2、省數、省位、省形:一般裙裝的省數為4~8個,省的位置分布、省形態處理和老年人裙裝處理方法如圖3。在人體腹部,由於腹肌外凸且位置高,省形應採用癟形省,老年人可以做活褶收腰,省的長度一般略短。而人體臀部,由於近腰處凹陷,臀部凸出,可以採用胖形省,且近後中心線處省的長度應略長,近側縫處的後省應略短。側縫弧線的形態與人體胯骨形態相吻合。

  3、省的分布和省轉移:由於人體存在著腹凸、臀凸,為使平面衣料符合人體曲面,必須做省。省的分布如圖4示。直裙原型的腰省可以轉移到其他部位,省的轉移方法採用紙樣剪開摺疊法,如圖5示。首先按款式設定新的省位線,讓其省尖與原省省尖相連,剪開新的省位線,摺疊原省。

6樓 2010-07-15 18:49:51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二)臀圍、腰圍分配比例

  直裙原型在臀圍、腰圍的分配上有二種方法,一種是為了保持側縫線穩定而設計:

  前片:H/4+1   後片:H/4-1

  W/4+1+省量   W/4-1+省量

  一種是為了方便、簡便計算而設計:

  前片:H/4     後片:H/4

  W/4+省量     W/4+省量

 (三) 腰圍線的平衡

  直裙原型的腰圍線在兩邊側縫處要起翹,其原因是裙原型的側縫應符合人體胯骨的形態,而向內弧線收入(即側縫撇量),如果腰圍線為水平線不起翹,則合側縫後裙腰圍線呈凹陷,形成結構設計不平衡,製作後起皺。腰圍線起翹,補足了凹陷,結構平衡,因此起翹量隨裙原型側縫撇量來變化,見圖6(1),側縫撇量越大,起翹量越大。當側縫撇量達到一定量時,腰圍線起翹量增加,同時為了結構平衡,側縫下擺處應放出,見圖6(2)示。

  直裙原型的腰圍線在後腰中心線處應下挖1cm左右,這是因為人體臀部在後腰中心處有凹陷,人體穿裙後會因腹凸在上位、臀凸在下位,形成腰節線前高後低,見圖3-1-7,裙底邊形成不水平。為了改善這種弊病,原型的腰圍線在後腰中心線處應下挖。

 (四) 特殊體型的調節

  上面我們講述的原型計算及結構是針對正常體型的,而實際生活中的人體卻有較大差異,我們要觀察人體特點,按其形態來予以適當修正。常見是老年凸腹體,老年人穿裙裝後,由於腹部突出,前裙片底邊上吊起皺,後裙片貼腿,裙下擺前高後低。一般我們可以考慮加大臀圍來滿足肚圍的尺寸或按肚圍設計裙裝結構,前片腰圍可以向後片腰圍借量,前片腰節線略向上抬,前片腰省大而後片腰省小,並設計成癟形省或活褶,見圖8。

第二節 裙子廓型變化的結構規律

第四章 褲裝結構設計

 一、褲裝的控制部位及規格確定

  褲裝的放鬆量是指在凈體腰圍和臀圍的基礎上所加的寬裕量。服裝放鬆量主要有三個作用:

  第一是為了滿足人體活動的需要;

  第二是為了容納內衣層次的增加;

  第三是為了表現服裝的形態效果。

  在量體中,雖然量體的準確與否是十分關鍵的,但放鬆量的確定也是至關重要的。放鬆量的合理加放一般很不容易把握,這是因為放鬆量不僅受到人體活動的影響,還受到款式、品種、年齡、性別、體型、愛好、面料等因素的影響。應對上述影響因素綜合分析,來確定放鬆量。因此,我們應對上述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來確定放鬆量。表4—1提供了褲裝放鬆量的參考數值:

  褲裝的放鬆量cm

 放鬆量部位

款式

褲長

腰圍

臀圍

貼 體

1~2

0~1有時為負值

5~8

3~6

較貼體 2~3 1~2 8~14 6~12
寬 松 若腳口處抽摺,應加2~3CM

14以上

12以上

注意事項

若內穿一條羊毛褲或尼龍褲,須另加1.5~2;一條絨線褲或毛褲,另加3~4。

  圖中,貼體是指某部位的放鬆量處於最小範圍內所呈現的穿著效果,如牛子褲、健美褲等;較貼體是指某部位的放鬆量處於合體適中範圍內所呈現的穿著效果,如直筒褲、西式短褲、西褲等;寬鬆是指某部位的放鬆量處於較大或很大範圍內所呈現的穿著效果,如蘿蔔褲、太子褲、燈籠褲等。

 二、褲裝原型

  褲裝原型是所有褲裝結構中最基本、最簡單的一種褲裝裁剪結構圖。它高度概括了褲子結構的最主要特徵,使之成為不受男、女性別差異、成人、兒童大小差別及季節、內外穿著差異等因素限制的通用褲原型。此外,它的裁剪結構有很簡單,既沒有繁雜的比例分配,又沒有過多的步驟和線條,任何多變的四季褲子都能從中變化而來。

 (一)規格設計

  號型:160/68A

  褲長(L):100cm

  腰圍(W),放鬆量一般確定為2cm,W=70cm。

  臀圍(H),放鬆量一般確定為8cm,H=99cm。

  腳口(SB)的大小一般根據款式來確定,SB=22cm。

 (二)結構製圖

  製圖方法及步驟如圖2所示。

7樓 2010-07-15 18:50:52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二節 褲裝結構分析

 

 一、立襠

  立襠是指腰口直線至橫襠線的垂直距離。用BR來表示,見圖3所示。

  立襠是褲裝結構中一個重要的部位,立襠的長與短都會影響人體穿著的舒適性,以及人體運動。有的人認為,立襠深些好穿,其實立襠太深則穿著者腿抬不起來,有撕襠現象;立襠太短,則有卡襠的現象。立襠的確定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計演算法

  立檔的計算方法有二種:

  以臀圍為比例分配因素而計算的:H/4-m

  以身高和臀圍為比例分配因素而計算的:G/10+H/10-m

  其中女褲m值為0cm;男褲、童褲為1cm。G為身高,H為臀圍。

 (二)測量法

測量法有二種,一種為站著測量法,一種為坐著測量,測出的具體數值再加2~3CM的係數。

  1、站測: 人體呈自然站立,測量時,測者一隻手拿住軟尺零端點與腰部最細處,另一隻手托著臀部最低處進行測量,見圖4。

  2、坐測:被測者坐在木凳上,腰背處自然挺直,測者手拿軟尺,測量從腰部最細處量至凳面的垂直距離。

  對於正常體型的人可以採用計演算法確定立襠的長度,而對於特殊體型的人則應採用測量法才能比較準確。

 二、臀腰差的分配及襇省量的確定

 (一)臀腰差的分配

  臀腰差是整個下裝結構變化的共性問題,為使褲子能很好地貼合人體,這就有待於臀腰差的合理解決。褲子的臀腰差在結構上的處理方式按下列方法進行。

  在圖5所顯示的人體臀、腰截面圖上,將每一個區間內的腰圍和臀圍三等分,並與O點相連。對每一個等分區間內的腰圍和臀圍的長度分別進行比較,可以看到:從前中心線到後中心線之間,它們的差分別是a、b、c、e、f、g,這7個量在結構設計時,一般作如下形式處理:

  a:前褲片門襟的撇量;

  b、c:前褲片折襇量;

  d:前褲片側縫撇量;

  e:後褲片側縫撇量;

  f、g:後褲片省道量;

  h:後襠斜線的困勢(大襠斜度)。

  褲裝結構中,處理腰、臀差的具體形式詳見圖6。當腰、臀差較大時,將折襇量、省量要適當增大;當腰、臀較小時,折襇量、省量要適當減小。對於腰、臀差量的處理,其折襇量、省量應在腰圍、臀圍處逐個均勻地增大或減小,防止褲子腰、臀處出現歪曲現象。

  (二)襇省的確定

  在褲裝原型中,解決腰、臀差的結構形式是省與襇,其確定方法如下:

  1、腰省: 腰省的分布,一般常見於後身。

  (1)省量: 對於勻稱體型,不論省數為多少,男褲省量每個控制在1.5~2cm,女褲省量每個控制在2~2.5cm為佳。

  (2)省數: 在有省情況下,一般為1個或2個,且均以左右對稱形式出現。

  (3)省位: 省的位置的確定,一般以省的個數和有否後袋而定,確定方法見圖7。

  2、折襇: 折襇的分布,一般見於前身。

  (1)折襇量: 對於勻稱體型,不論折襇數為多少,男褲、女褲每個襇均控制在2~4CM,靠近挺縫線處的折襇量可大些,靠近側縫處的折襇量可小些。

  (2)折襇數: 在有折襇情況下,褲裝前片的折襇數一般為1個或2個,有的流行款式可取3個或4個,甚至更多,均以左右對稱的形式出現。

  (3)折襇位:前片折襇的位置,一般確定的方法見圖8,靠近前門襟的折襇在挺縫線處,有正襇和反襇之分,其餘的折襇以等分的形式放置於挺縫線處。

 三、褲裝後襠縫困勢(大襠縫斜度)的確定

  後襠縫困勢又稱大襠縫斜度,是指後襠縫上端腰部處的撇進量,如圖9所示。對於較合體的褲子,若後襠縫困勢過小,則人體活動不便,下肢伸屈受牽制,後腰下部不貼體,褲片起「空」;反之則人體活動利索,下肢屈伸方便,但人體站立時,臀部中心處易出現較多的豎直波紋。

  後襠縫困勢的大小,主要由人體臀部外凸程度決定。人體臀部外凸者,其臀溝的傾斜角度大,褲裝的後襠縫困勢就大;人體臀部較平者,其臀溝的傾斜角度小,褲裝的後襠縫困勢就小。後襠縫的困勢還與褲裝後片是否有省有關,有省者則後襠縫困勢較小;無省者則後襠縫困勢較大。在結構設計中可以用15:X來表示。女子臀腰差大,並且臀部外凸,因此,合體女褲的X控制在3.5~4cm;男子臀腰差小,並且臀部較平,固合體男褲的X控制在3~3.5cm。

  在褲裝結構設計中,後襠縫困勢基本控制在15:0~15:4範圍內。其中,對於後腰口收鬆緊(包括細褶)類型的褲子,後襠縫困勢控制在15:0~15:2之間;對於普通西褲類型的褲子,後襠縫困勢宜控制在15:2~15:4之間,並以臀腰差偏小者趨小,以臀腰差偏大者趨大;對於不加後省的牛仔褲類型的褲子,後襠縫困勢宜控制在15:4~15:4.5內

 四、褲襠寬的確定

  襠寬是襠部結構中的一個重要參數,襠寬與立襠共同組成褲子的襠部結構,見圖10,總襠寬為前、後襠寬之和。

  襠寬與人體臀部前後的厚度有關。當人體前後的厚度較大,呈現圓胖體時,則要適當增加前後襠寬;當人體前後的厚度較小,呈現扁平體時,則要適當減小前後襠寬。

  正常人體的前襠寬一般採用0.05H或0.07H二種比例計算分配法;後襠寬一般採用0.11H或0.09H二種比例計算分配法。無論前後襠選擇哪一種比例計算分配,兩者之和一般等於0.16H。即第一組分配值為0.05H+0.11H=0.16H;第二組分配值為0.07H+0.09H=0.16H。

  第一組分配值適用於側縫線呈現上外下內(指腰口線至中襠線之間部分)傾斜狀態的褲子,如錐褲、筒褲、喇叭褲、西褲和西短褲等;第二組分配值適用於側縫線呈現豎直或上內下外(指腰口線至中襠線之間部分)傾斜狀態的褲子,如裙褲、睡褲、三角褲等。

  褲子襠部結構設計並畫好後,可以與人體上襠圍進行比較。人體的上襠圍是指前腰口點到後腰口點通過胯下的弧線的距離,即AB的弧線長度,見圖11,褲子的上襠圍=aa』+b』b。褲子的上襠圍應略大於人體的上襠圍,並且襠彎弧線的形態應與人體的臀溝弧線相一致。

8樓 2010-07-15 18:51:37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五、褲子後翹的產生及確定

  褲子後片腰口線起翹簡稱褲子後翹,是指褲子後腰縫線在後襠縫處的抬高量。

  (一)褲子後翹的產生

  褲子後翹的產生與人體的向前運動有關。褲裝穿著後有襠的約束,為了滿足人體腰部經常性的向前運動,並給予一定的放鬆量,必須設計一定的起翹量。

  褲子後翹的產生與後襠縫的困勢也有關。褲裝後襠縫的困勢是根據人體臀股溝處的形態而設計的,由於褲子後襠縫存在傾斜度,假如褲裝後腰口線在結構設計中不起翹,則後襠斜線與後腰口線所夾的角度必大於90°,待後襠縫縫合後,腰口線處有結構上的凹陷。後襠斜線的斜度越大,則凹陷越大,只有將其補順,消除凹陷角,褲裝的結構才能平衡,見圖13。後襠斜線的傾斜度越大,褲子的起翹量越大。

  (二)褲子後翹量的確定

  褲子後翹量的大小影響到褲裝結構的平衡,其確定後翹的常用方法見圖14,褲子後翹量一般為2.5cm左右。

 六、側縫線的位置及前後褲片的圍度分配

 (一)側縫線的位置及前後褲片的圍度分配確定的原因

  縱觀所有褲片的腰、臀、橫襠圍等圍度的分配比例,都是設計成前褲片小,而後褲片大的結構形式,這就決定側縫線的位置要前移。褲片側縫線前移的原因主要有二點:

  第一點是考慮人體的舒適性。當人體靜態站立時,上肢自然下垂,手的中指指向人體下肢偏前的部位,人體手的活動區域正在此部位,褲裝側袋設計時,為了使手能伸插自如,褲子側縫線的的位置也隨之確定。因此,褲裝圍度尺寸便設計成前小後大的形式。

  第二點是考慮人體體型特徵。因為人體臀部相對腹部較豐滿、較外凸,為了使側縫線不偏向後側,固後褲片的圍度比前褲片的圍度要大些。

  (二)前後褲片圍度分配比例

  前褲片的圍度分配比例:腰圍:W/4-1

             臀圍:H/4-1

  後褲片的圍度分配比例:腰圍:W/4+1

             臀圍:H/4+1

  七、前後襠彎結構形成的依據

  褲子原型襠彎的形成,是和人體臀部與下肢連接處所形成的體型特徵分不開的。見圖15,看人體的側面,臀部與腹部構成了一個前傾的橢圓型。以恥骨聯合作垂線,把前傾的橢圓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半的凸點靠上為腹凸,靠下較平緩的部分,正是相對褲子的前襠彎;後一半的凸點靠下為臀凸,同時也是相對褲子的後襠彎。這樣的分配,恰使褲子的前襠彎弧長小於褲子的後襠彎弧長。這就是在褲子的結構設計中,後襠彎弧線長大於前襠彎弧線長、後襠寬大於前襠寬的重要依據。

  後襠彎弧線長大於前襠彎弧線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人體臀部屈大於伸的活動趨勢所決定的。後襠寬的增加使人體的前屈的運動量增加,由此可知,襠彎寬度的增加,有利於臀部和大腿的運動。

  褲子前片、後片的襠彎弧線的形態必須與人體臀股溝的前、後形態相吻合,人體穿著褲子後才能感到舒適。由於人體腹凸位置高,而人體臀凸位置低,側面看人體腹部與臀部構成傾倒的橢圓型,因此,在褲子的結構設計中,前襠彎弧線的曲率小,而後襠彎的曲率大,並有一段較平緩的近似直線部分。

 八、褲裝下襠縫的結構形態

  褲裝的下襠縫的結構形態有二種,一種是以裙褲造型為代表,其褲裝前後片的下襠縫與垂直線之間的夾角為0°;一種是以西褲造型為代表,其褲裝前後片的下襠縫與垂直線之間的夾角為近似39°,如圖16所示。按正常人體的結構來處理褲子的下襠縫夾角,則前褲片的下襠縫夾角應為9°左右,而後褲片的下襠縫夾角應為30°左右。

 九、褲裝挺縫線位置的確定

  褲裝挺縫線是褲子前後片以前後挺縫線為基準而成形後形成的造型線。挺縫線在褲子成形後的造型是,前褲片的挺縫線為直線,而後褲片的挺縫線為適體型的弧線。

  為了保證褲子在製作後,前褲片挺縫線為直線,後挺縫線為適體型的弧線,在結構設計中,要進行以下的調整,見圖17示。前挺縫線位於側縫線橫襠大點至前襠寬點的1/2處;後挺縫線位於側縫線橫襠大點至後襠寬點的中點偏移0~2cm處。偏移量與後褲片挺縫線的造型有關,褲子的橫襠大,而褲子的腳口和中襠小,後挺縫線的貼體程度越高,則偏移量就越大。

  後挺縫線在結構設計偏移後,後褲片在製作中必須進行熨燙工藝的處理,如圖18所示。在下襠處進行拉伸熨燙,使凹陷狀的下襠縫被拉伸、拔開成直線狀,並將褲身部分向挺縫線處歸攏;在側縫線的上段進行歸攏熨燙,使之呈直線狀後向挺縫線處推開。這就使後挺縫線在褲子成形後呈上凸下凹的弧型,凸狀則對應於人體的臀部,凹狀則對應於人體的大腿部。

9樓 2010-07-15 18:52:16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服裝款式的變化,主要反映在服裝外輪廓的造型變化及局部的款式變化上。作為服裝主要品種的褲裝,其款式變化主要表現在褲腳口的變化、褲子長度的變化、褲子總體造型的變化、褶襇的變化、分割線的變化等。

 一、褲腳口的變化

  褲腳口是指褲腳下口的邊沿。褲腳口的款式變化通常可分為三大類,即錐形褲、直筒褲、喇叭褲等,見圖19。這三種褲型的結構特徵是以中襠和腳口之間大小關係來確定的,在褲裝結構變化中是較典型的褲型。

  (一)錐形褲

  錐形褲是最常見的褲子款式,整體呈現倒梯形。這類褲子通常強調臀部略大,而腳口收小,即褲子自上而下逐漸變小。按臀圍大、橫襠大、中襠大、腳口大四個尺寸指標之間的大小變化程度來區分,錐形褲還可以依次分為西褲、蘿蔔褲、太子褲、腳踏褲等。由於錐形褲的造型與人體體型相接近,穿著後舒適、穩重、大方,因而受到廣大穿著者的喜愛。

  錐形褲的結構設計趨勢主要掌握以下幾點:

  (1)臀圍的放鬆量一般比較大。

  (2)腳口的尺寸一般根據褲子的款式而定,腳口尺寸要小於中襠,可以用0.2H﹡-0~4cm設計腳口的大小。腳口最小值應大於足圍,當小於足圍時,褲腳口處應設計開衩。

  (3)錐型褲的褲長一般要略短,褲長隨著腳口變小而變短。  (4)錐形褲一般中襠線要下移,中襠線可以在臀圍線(或橫襠線)至腳口線1/2處。中襠線下移量隨著臀圍大與腳口大的差量而變化,臀圍大與腳口大的差量越大,則中襠線下移量越大。

  (5)當臀圍的放鬆量較大時,襇的個數增加,由原型褲子的2個折襇變化到3個、4個,甚至更多。

  (6)當遇到太子褲、板褲等臀圍放鬆量較大的褲型,臀圍的放鬆量要按兩次加放。第一次加放的放鬆量為圍度上的放鬆量,其作用是為了保證人體的運動和整體圍度上的造型;第二次加放的放鬆量為局部造型的放鬆量,其作用是為了某種褲型局部造型的需要。

 1、男太子褲的結構設計

  男太子褲的結構設計見圖20。男太子褲的結構特點:太子褲為錐形褲,臀圍的放鬆量較大,臀圍第一次的放鬆量為15cm,臀圍第二次造型放鬆量為10cm,並加在褲子前片上,臀圍總的放鬆量為25cm。前褲片腰部有3~4個折襇,前片有斜插袋,後袋有2個,腳口有開花省。

  2、男板褲的結構設計

  男板褲也是錐形褲,其結構與男太子褲比較相似,見圖21示。板褲的臀圍放鬆量也較大,臀圍第一次放鬆量為12~14cm,第二次造型放鬆量為6cm,並加在褲子前片上。板褲的腳口一般要略小,前褲片腰部有3個折襇,前片有斜插袋,後袋有2個。結構製圖中中襠線位於橫襠線至腳口線的1/2處。

 3、羅卜褲的結構設計

  見圖4-3-4所示,羅卜褲的結構特點:臀圍設計的較大,腳口設計的較小,呈上大下小的造型,形態近似羅卜。;;羅卜褲的結構設計:羅卜褲的臀圍放鬆量較大,一般放鬆量為12~16cm,腳口大一般為15~20cm,腳口大隨臀圍增大而增大,前褲片腰部有2個或3個折襇,褲後片有省,結構製圖時中襠線可以略下移。

 (二)筒褲的結構設計

  直筒褲的臀部較合體,整體造型呈長方形,中襠或中襠偏上部位至褲腳口呈直筒狀。由於褲子的臀部合體,從臀部處自然吸進至中襠附近,側縫線和下襠線在中襠偏上部位至腳口都為垂直線,垂直的褲型使腿的長度增加。因此,直筒褲很適合身材矮小者或體型發胖的中年人。

  直筒褲的結構設計要點:

  (1)臀圍的放鬆量比較適中,一般為6~8cm。

  (2)腳口不宜太小,一般測算值用以下公式:0.2H+2cm。

  (3)在結構製圖中,中襠=腳口。

  (4)褲長設計的要略長,以至腳底的長度確定之。

  (5)在結構製圖中,中襠線應上抬,可以取臀圍線或中臀圍線至腳口線的1/2處。

 1、女連腰直筒褲結構設計

  女連腰直筒褲結構製圖見圖24,其結構特點:此款為連腰褲,前褲片有折襇,並有斜插袋,後褲片上有省,注意省的形態為橄欖型,結構設計時,中襠大=腳口大。

 2、直筒牛仔褲的結構設計

  直筒牛仔褲的結構製圖見圖25所示。直筒牛仔褲的結構特點:直筒牛仔褲的放鬆量一般為4cm左右,前褲片有月亮形口袋,後褲片的臀部有橫斜向分割,前後褲片無省、無襇,後省可以轉移到分割縫中。在結構製圖中,應將後襠困勢略加大,並中襠大=腳口大。

10樓 2010-07-15 18:53:03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三)喇叭褲的結構設計

  1、喇叭褲的造型特點

  喇叭褲臀圍處收緊,臀圍的放鬆量較小,加寬褲腳口,並且褲長加長,整體造型呈梯形。在結構上多採用腰部無襇或低腰結構,橫襠圍也較小,中襠略上處開始至腳口處逐漸增大,腳口呈喇叭狀。由於腳口寬大,不受鞋面的的阻擋,再穿上高跟鞋,可以增加腿的長度,加上上緊下松的誇張造型,使穿著者帥氣凌人而不同凡響。

 2、喇叭褲的結構設計要點:

  (1)喇叭褲的臀圍的放鬆量要小,一般為4~6cm。

  (2)喇叭褲的立襠較短。

  (3)腰部無折襇,通常採用低腰。

  (4)腳口大為0.2H+4~6cm,有時甚至更大。

  (5)在結構設計製圖中,腳口大應大於中襠。

  (6)中襠線的位置為中臀圍線(或腰口線)至腳口線的1/2處。

  (7)前門襟線、後襠斜線、側縫線的困勢加大。

 3、牛仔喇叭褲的結構設計

  牛仔喇叭褲的結構如圖26所示。其結構特點:前褲片上有弧形分割袋或月亮袋,右袋壁上設有一小貼袋,後褲片上有橫向分割育克,育克下左右各有一個貼袋,袋口角處用金屬鉚釘固定,腰為低腰結構,所有縫子通常採用對比色裝飾線輯縫。

 二、褲裝長短的變化

  按褲裝的長短變化,褲裝可分為長褲類、中長褲類、短褲類。隨著褲裝長短的變化其褲子的款式也有變化,還可以形成許多褲款的變化。

  (一)長褲的結構設計

  長褲是指褲子的長度至人體踝骨上下的男女褲子的總稱。長褲的款式變化很多,以上所述的褲子款式均屬長褲類。長褲類的褲子由於褲子較長,穿著後給人以修長感覺,是男女老少最常見的褲款。

  男西褲是男褲的典型品種,也是男士的禮服褲型。男西褲的結構特點:男西褲的結構製圖見圖27所示,有前側袋,前褲片有二個折襇,前門襟開門,後褲片有二個省並有二個挖袋,造型屬錐形褲結構,上腰。

  (二)中長褲的結構設計

  中長褲是指褲子的長度至膝蓋骨以下,占長褲總長度的3/4左右,通被人們稱為「七分褲」或「三骨褲」。中長褲具有輕鬆、涼爽、行動方便的特點,很適宜騎自行車時穿著。

  「七分褲」也即「三骨褲」,是夏季時髦女士穿著較多的褲型,而且款式變化也較多,尤其在褲腳口的裝飾變化。「七分褲」的結構製圖見圖28,其結構特點為,前褲片有2個折襇,有側縫直插袋,後褲片有2個腰省,褲長設計至膝蓋骨以下,褲腳口側面開口並用繩子固定,腰為上腰,腰可以裝鬆緊帶。

  (三)短褲的結構設計

  短褲是指褲子的長度在人體髕骨上方的男女褲子的總稱。短褲由於長度不同,風格也不同。較短的短褲,給人以輕便明快、活潑健美的感覺,很適合青年、少年夏季穿著。較長的短褲,具有穩重大方、典雅輕快的特點,很適合年長者夏季穿者。

  男西式短褲是短褲的代表性品種,其結構設計圖見圖29示。男士西短褲的結構特點:與男西式長褲基本一致,但褲長縮短,一般褲長設計在人體大腿中部。前褲片有2個折襇,有斜插袋,後褲片有2個省,有後袋並為上腰。

 三、裙褲的結構設計

  裙褲,顧名思義是似裙實褲,是褲的簡單形式,又是裙的複雜形式。遠看似裙,近看是褲,在結構上仍保持褲子的橫襠結構,由此形成了裙褲的獨特風格。裙褲集裙子的舒適、飄逸、涼爽之優點和褲子活動方便優點於一身,所以,作為旅遊、運動等用途的服裝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裙褲與褲子的相同點是有兩個褲腳管,有橫襠結構;不同點是裙褲的褲腳管趨於裙子的造型。裙褲與裙子的相同點是造型上同裙;不同點是裙子沒有兩褲腳管,沒有橫襠結構。

  裙褲按長度可分為:長裙褲、中裙褲、短裙褲。結構設計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裙褲的長度上進行變化。長裙褲有飄逸洒脫之感;中裙褲有典雅文靜之美;短裙褲有活潑可愛之美。

  (一)裙褲的原型

  裙褲的原型代表了裙褲的基本結構形態,是所有變化的裙褲的基礎。裙褲原型的結構製圖見圖34,裙褲的前片有兩個省,後片有兩個省,上腰,是在原型裙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裙褲的腳口較大,前後襠寬的比例分配計算公式為:

  前襠寬=H/12  後襠寬=H/8

  (二)裙褲的結構設計

  在裙褲原型的基礎上,也可以象裙子一樣有各種造型和款式的變化。如裙褲的長度、腰頭、折襇、褶、分割、衩等的變化。總之,適用於裙子所有結構的變化均可以適用裙褲。

 1、斜裙褲的結構設計

  斜裙褲是在原型裙褲的基礎上,從裙擺處將裙原型剪開,並把腰部的一個省或二個省合併,使之裙擺增大,趨於裙子的造型。斜裙褲的結構設計圖見35示。

  2、折襇連腰女裙褲的結構設計

  折襇連腰女裙褲的結構特點:前裙身上有折襇三個,靠近前中心線一個折襇,兩側各有一個折襇,折襇是陰折襇;有弧形插袋;裙褲的後片上有兩個省;側縫略向外撇出或者依據款式撇量也可以增大,但下襠線不宜向外撇出過大,因為下襠線在兩腿之間,如果在此增加過多的擺量,人體運動時會增加摩擦,而不活動時在兩腿之間有許多褶,影響舒適和美觀;連腰。結構設計圖見36示。

 3、圓弧形裙擺的裙褲的結構設計

  圓弧形裙擺的裙褲的結構特點:其結構是在圓裙的基礎上,再確定立襠和大襠、小襠,大襠和小襠的襠寬按裙褲的襠寬分配計算比例來確定。前片有斜插袋,前後片有省。結構製圖時,先按45°的圓裙進行製圖,畫好腰口線,然後再確定立襠深和大、小襠寬。

11樓 2010-07-15 18:53:39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一章 衣身原型及結構變化原理與應用

  一、人體與服裝結構形式

  從服裝適合人體的角度分析,服裝的整體結構形式可以分為平面結構和立體結構。

  1.平面結構的服裝:平面結構的服裝將人體視為二維物體,忽略了人體的曲面體的特徵,將衣身做成了平面結構形式的服裝,如中國古代服裝就是最典型的平面結構。

  2.立體結構的服裝:將人體視為一個複雜的、由若干個曲面組成的集合體,人體正面為相對的二個梯形,側面形成獨立部分,既考慮人體有寬度、長度,又考慮人體具有一定厚度。立體結構服裝就是將人體視為三維物體,在此基礎上形成服裝,如歐、美板型服裝。

  二、服裝原型和分類

 (一)服裝原型

  原型就是根據人體各部位的尺寸、形狀繪製的一種能反映人體各部位結構、形狀、比例關係的平面圖形。原型本身無任何具體服裝款式的結構意義,所以服裝的原型不能代表任何款式的結構圖。

  服裝原型取得方法有三種:

  1.立體的方法:就是在專為立體裁剪使用的人體模型上,按立體裁剪的方法得到原型。這種原型準確、誤差小,但技術要求高,設計成本高,不適合成衣批量化工業生產。

  2.立體、平面兼做的方法:就是採用平面製圖與立體裁剪相結合的方法得到原型。此種方法快速、準確。

  3.平面的方法:根據長期觀察、總結人體各部位形態、各部位比例關係規律,採用一定比例分配計算而繪製的原型,然後再依據人體加以修正。這種方法快速,適合工業化成衣生產。

 (二)服裝原型的分類

  1.按原型的流派分類:

  (1) 英、美、意等歐派:此類原型是根據歐美等國的人體體型而設計的原型,適合人體曲面起伏大、省量大的情況。

  (2) 日本派:最典型的有二類,一種為文化式原型,一種為登麗美原型。與我國的人體體型較接近,原型的差異程度小,可以為我們所用。

  (3) 中國派:我國目前原型也較多,都是八十年代我國服裝界借鑒日本原型,再結合我們自己的平面裁剪方法總結出來了。

  在此我們以圖示的方法加以簡介,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客戶要求加以選用。如圖1示。

  1、原型的適用部位分類:

  按原型的適用部位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衣原型、袖原型、裙原型、褲原型。

  2、原型的適用性別分類:

  按原型的適用性別分類,可以分為男裝原型、女裝原型、童裝原型。

 三、上裝原型的繪製

  上裝原型的種類很多,但總結起來竟也大同小異,我們只需掌握一種熟悉的原型就可以進行不同款式服裝的結構設計。在此,我們僅介紹日本文化式原型(女裝),筆者常用原型(男、女裝)。

  (一)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

  1.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的規格: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有自己的規格系列,規格分為S、M、ML、L、LL五個型號,具體參考尺寸見表5-1-1。

  表5-1-1日本女裝文化式參考尺寸cm

規格名稱 S M ML L LL
胸圍 76 82 88 94 100
腰圍 58 62 66 72 82
臀圍 84 88 94 98 102
背長 36 37 38 39 40
臀高 17 18 18 20 20
袖長 50 52 53 54 55
全肩寬 38 39 40 40 40
立襠長 25 26 27 28 29
身高 150 155 158 160 162

  2.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的繪製方法: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是按人體的凈胸圍、背長二個具體數值來進行比例分配,並繪製完成的,其原型內只含有10cm的基本放鬆度。見下圖。

 (二)常用女裝原型

  此原型是吸取日本女裝原型的繪製方法,結合比例分配計算,設計出的適合我國人體現狀的原型。原型繪製中需測出人體的凈胸圍,然後按穿衣的層次、服裝款式造型、服裝面料的特性等因素考慮其放鬆度,以服裝成品的胸圍規格繪製原型。在原型繪製中需確定胸圍、背長、前腰節長(可以計算)、肩寬四個尺寸。

 (三)關於原型的幾點說明

  1.原型是人體體表形態的一種平面表現形式,它真實地再現了人體體表的形態,無論哪種原型,只是繪製方法不同而已,是總結者觀察人體的角度不同所致。各種原型在進行省的轉移後可以互換,初學者使用原型時,可以只使用你最熟悉的一種。

  2.正確使用原型,必須記住原型的特點和與其他原型的差異。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繪製的比例公式中,B是凈胸圍,原型中含10cm的基本放鬆度,而筆者女裝原型中的B是成衣成品的胸圍。

  3.原型是我們進行具體服裝款式結構設計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結構變化設計。在進行複雜服裝款式的結構設計時,相對不變的部分就可以稱為原型,所以在結構設計中有一次原型、二次原型、三次原型的提法。

12樓 2010-07-15 18:54:44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二節 原型的結構分析

 一、原型的試樣

原型是按正常人體設計的,而現實中的人體卻千差萬別,所以原型會在某一部位存在不適合人體的情況。鑒於以上二個原因,一般我們在使用原型時,要對平面結構製圖得到的原型進行試樣。

 (一)胸寬、背寬

  1、胸寬、背寬的計算方法:男、女原型的調節數不同,男式原型一般比女式原型的調節數數值要大點。而背寬的調節數又大於胸寬的調節數,這是由於人體經常以向前運動為主,應給予背部一定的寬餘量。

  2、胸寬、背寬調節數的一般範圍:調節數的取值按不同的計算方法而定:

  1.5B/10+調節數  女裝原型胸寬的調節數為3~3.5cm  背寬的調節數為4~4.5cm

            男裝原型胸寬的調節數為3.5~4cm  背寬的調節數為4.5~5cm

  B/6+調節數    女裝原型胸寬的調節數為3cm     背寬的調節數為4.5cm

  2B/10-調節數   女裝原型胸寬的調節數為1.5~2cm  背寬的調節數為0.5~1cm

            男裝原型胸寬的調節數為1~1.5cm  背寬的調節數為0~0.5cm

  3、胸寬、背寬的調節:圓胖體型的人,體型渾厚,胸寬、背寬相對小,而袖籠門寬度應增大,調節數可以設計小些。扁平體與其相反。遇到挺胸體,胸寬應適當增加,背寬適當減小,駝背體與其相反。

  (二)乳凸量與乳高點

  見圖3示,乳凸量即為人體胸部隆起造成前後腰節長度的差值。我們在進行服裝結構設計中必須考慮乳凸量。否則會影響服裝外觀的平整和平衡。

  乳凸量隨人體乳房的豐滿而定,中、日兩國人體相近,一般乳凸量為3~3.5cm左右,應視人體胸部情況進行設計。

  人體的乳高點也是可以變化的,青年婦女乳高點偏高,中老年婦女由於肌肉鬆弛,乳高點降低。在結構設計時,可以實測人體的乳高、乳距來確定乳高點。乳高點實測時要注意穿胸衣。

  (三)撇胸

  人體的胸部呈隆起狀,在進行合體的服裝結構設計時,為了保證胸部服裝的平整,必須設計撇胸。撇胸是指為了調節胸部至前頸點形態之差距而設計的量。撇胸的作用有:

  1、調節胸部及乳凸與前頸點間的表面形態差,使平面面料滿足人體曲面。撇胸的確定方法見圖5。

  2、調節前沖肩的大小。通過調節撇胸量使前沖肩大小適合人體及服裝結構平衡。

  撇胸量的大小依據人體胸部的豐滿程度、工藝情況而定,一般為0.5~2.5cm之間。

  撇胸量可以分為基本撇胸和補償撇胸兩部分。基本撇胸是指服裝縫製後仍留存的撇胸量,它的作用就是上述結構設計中的二點。補償撇胸是指為了補償面料縫縮及工藝歸拔後造成門襟止口向內彎曲量,補償撇胸在服裝製成後是自然消失的。見圖示。

  在進行寬鬆式服裝設計時,連挂面形式的門襟設計及對格條需保持前中心線垂直等服裝設計,可以不設撇胸,或以省代替撇胸。

 (四)肩斜度與落肩量

  肩部是支撐服裝的重要部位,尤其是服裝的肩斜度與人體肩斜不符,會使服裝的胸、背、腋下產生皺摺。一般正常人體的肩斜度為18~22°,肩頭處略前傾。見圖。

  根據人體肩部部形態,在服裝平面結構處理上,肩斜度的設計規律為:

  1、肩斜度的確定方法:肩斜度的確定方法有二種。一種為肩斜度表示法,圖(a)。一種為落肩表示法,見圖(b)。

  2、人體的肩部呈前弓狀,並肩頭呈前傾狀。因此,前肩斜度應大於後肩斜度,也即前落肩量應大於後落肩量。前後肩斜度之差約2°左右,前後落肩量差約0.5cm。

  3、肩斜度在結構設計中也因人而異,以上的肩斜度確定方法適應正常體,當遇到以下情況應進行適當調整:

  溜肩的人,結構上落肩量相應增大,聳肩或平肩的人亦反之處理;

  駝背體及兩肩頭前傾(沖肩體)較大的者,前落肩量增加,後落肩量減小。

  裝墊肩的落肩量應調小,其調節量按墊肩厚度適當考慮,墊肩有效厚度視材料而定。

 (五)前後袖籠深差

  在結構製圖上,國內常用的表示前後袖籠深的方法有二種。一種以頸側點到胸圍線間的距離表示,一種以肩端點到胸圍線間的距離表示。見圖。

  由於人體背部隆起,肩部呈前弓狀,使服裝的前後袖籠有一定的差值。前後袖籠深差由於男、女體型上存在差異,其值是不同的。以頸側點計算袖籠深的方法來確定,一般男裝前後袖籠深差為2.5cm左右,女裝為1左右。遇到特殊體型,前後袖籠深差應調正。

 (六)沖肩量

  沖肩量受肩寬、胸寬、背寬等影響。胸寬、背寬的比例確定是以服裝的胸圍為依據,胸圍放鬆度大,則沖肩量由於胸寬和背寬的計算比值增大而減小,因此肩寬、沖肩、胸寬、背寬等應視具體情況,來尋找符合人體的數量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撇胸調節沖肩量。

  一般正常情況下,前衣片沖肩量大於後衣片沖肩量,這是由於胸寬小於背寬,前胸又有撇胸調節。前衣片沖肩量正常在2.5~3.5cm左右,後片沖肩量為1~2.5cm左右。

  老年人因體態肥胖,胸圍增大,肩寬相對較窄,沖肩量略小。結構設計中,可能由於按胸圍計算胸寬、背寬,使沖肩過小,為求結構的平衡,可以適當調小胸寬、背寬的調節數。青年人的沖肩量應略大。

第三節 省量確定與省轉移

13樓 2010-07-15 18:55:22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三節 省量確定與省轉移

 

 一、上裝原型中胸省、背省的確定

  (一)省的作用

  1、可以使平面面料改變為圓錐面或圓檯面等立體形狀,使之符合人體的曲面。

  2、能調節人體相關的二個圍度差值,即胸腰差、臀腰差、肩背差等。

  3、解決某些部位曲面展平後重疊的結構。

 二、省的分類及胸省分布

  從上裝胸、背部省分析,其分類方法有二種:

 (一)按省的形態分

  人體胸、背部的曲面是很不規則的,為了使平面面料適合人體,省縫去的那部分面積具有不同的幾何形態,按其形態分類,見圖:

 (二)按省的位置分

  為了做出上裝胸、背部的曲面形態,並達到服裝款式特定效果,胸省、背省的位置是根據需要設定的。省的名稱是以省底所在的部位來確定。胸省、背省的分布圖見圖所示。

 三、省的轉移方法

  省的轉移方法有以下三種,每一種轉移方法有其適用範圍,在結構設計中可以自由選擇。

  (一)量取法

  它只適用日本文化式原型。腰節線取平,腰部的全省量分解為腰省及側縫省。

  將腰節線取平,把側縫前後差(乳凸量)做側縫省。這個量可以在側縫處任意位置截取,省尖指向BP點,結構製圖中省縫應等長。見圖12所示。

  (二)旋轉法

  即以BP點為旋轉中心,旋轉衣片一個省量,將省轉移到其他部位的方法。

  旋轉法適用於胸部省的轉移。旋轉法轉移省的步驟:

  1、先確定新省的位置點,見圖。

  2、然後按住BP點,以BP點為旋轉中心旋轉紙樣。紙樣可以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也可以按逆時針方向轉動。當認定新的省位相對原省位為逆時針方向處,則順時針旋轉紙樣;當認定新省位相對原省位在順時針方向處,則逆時針旋轉紙樣。

  3、旋轉紙樣後,畫出旋轉方向那一側的新省位到原省位之間的紙樣圖形,非旋轉方向那一側的紙樣圖形不變。

 (三)剪開摺疊法

  剪開新的省位線,將原省摺疊的轉移省的方法。這種省的轉移方法既適合胸部省轉移,又適合背部省的轉移。這種省轉移方法相對旋轉法更適合結構分割較複雜的省轉移和連續多個省的轉移。其製圖步驟:

  1.確定新的省位線,使新的省位線通過BP點或原省尖。

  2.按省轉移量摺疊原省,剪開新省位線。見圖所示。

  省量以省底的大小確定。在省轉移過程中,新省張角與原省張角相同,由於新省縫長度與原省縫長度不同,按扇形弧長公式計算,新省量與原省量是不相同的。但是做出服裝曲面效果是一樣的。

 四、省轉移時遵循的原則

  根據造型的需要,省可以被分散為若干個新的小省,也可以被轉移到衣片的任何部位,因此,,在應用原型進行省轉移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省經轉移後,新省的大小與原省的大小不同。這是因為胸高點BP、肩胛骨點並不位於服裝前衣片、後衣片的中心點,省在轉移的過程中,其轉移的角度不改變,根據扇形弧長公式計算,其省量不同。再者由於服裝面料具有可塑性,因而實際收省量也比計算的角度小。

  2、在省轉移的過程中,如新的省與原型省的位置不相連時,應盡量通過BP點做輔助線使兩者相連,便於省的轉移。

  3、無論服裝款式怎樣複雜,省在轉移時都要保證衣片的整體平衡。一定要使服裝的前、後衣身的原型腰節線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保證製成樣板後的整體平衡和尺寸的準確。

 五、省的結構設計

依據服裝款式變化,又考慮服裝外觀合體平服,使衣片平面結構分解達到最完美,需要對省的諸因素加以設計,省的結構設計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省的數量設計

  一個省的省量過大,縫製後的服裝易在省尖處形成尖點,曲面造型不圓滑。

  因此,如果合體服裝需收入的省量過大的話,應設計多個不同方向的省,使曲面造型勻稱平緩。省的數量確定還應兼考慮造型及面料特性。一般胸、背部的省多設計2~3個,並多以分割線貫穿處理。省的數量過多顯得零亂,而更忌多方向多省。衣片上常見的形式見圖15所示。

 (二)省的形態設計

   視衣身在某部位與人體貼近程度的需要而定。衣片適合人體曲面的要求高,要視人體曲面的形態收省,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見圖所示。

 (三)省的位置設計

  不同位置的省都可以做出胸或背部的曲面形態。但不同部位的省還具有影響某部位局部造形的功能。因此,省的位置也必須根據服裝款式的造型需要而設計。如馬甲,為了使胸部隆起,袖籠處貼體平服,應設計腰省和袖籠省;再如,為了做出衣片的公主線分割,而設計肩省和腰省。

 (四)省量的設計

  理論上省量以人體各截面的圍度差及曲面隆起的程度而確定。設計寬鬆式的服裝,則省量小,合體的服裝其省量設計應大。服裝曲面隆起的程度大,則省量設計的大。單個省的省量一般控制在3.5cm以內。

 (五)省端點的設計

  省尖(省端點)應指向人體曲面最高點。人體曲面是平緩圓滑的,因此省尖不能達到人體曲面曲率最大點。象胸部省尖點的確定。見圖。

 六、省變化的應用實例

  省的變化主要應用於女裝。

  1.單個集中省的轉移變化:單個集中省的轉移變化,具體步驟如圖所示。

  (1)以女裝原型為基礎,在複製的原型上作出新的省位線;

  (2)將新的省位線剪開,並摺疊原省,將其轉移到新省上;

  (3)確定省的端點,修正新的省縫,使省縫兩邊等長,並光滑連接。

  2.多個分散省的轉移變化:多個分散省的轉移變化,具體設計步驟如圖。

  (1)確定新的省位線。當原型中的省位線妨礙新省位確定時,可以將原型的省轉移為臨時省,臨時省位線的確定原則是只要不妨礙新省位的確定。

  (2)作出新省位線,並使新省位線與BP點相連。

  (3)剪開新省位線,摺疊原省位線,並將其轉移到若干個新的省上。

  (4)修正新省縫,使之光滑連接。

14樓 2010-07-15 18:56:46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四節 衣身上的其他變化綜述

 

 一、衣片上分割線的應用

  衣片上的分割線按其結構設計的性質也分為功能型(工藝型)分割線和裝飾型(造型)分割線,功能型分割線一般在設計中有較固定的位置和形態,而裝飾型結構線則位置、形態較隨意。

 (一)衣片橫向分割

  衣片的橫向分割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

  1.以不同的衣長做為橫向分割的表現形式,如圖所示。按不同衣長稱謂有:短上衣、上衣、短大衣和長大衣。確定衣長時依據款式圖,在人體上按類比方法測量得到所需的尺寸。

  一般常用服裝品種的衣長計算方法見表。

 表常用品種衣長估算表

品 種

女 裝

男 裝

西裝、外套

40~42%身高上下

43~45%身高上下

短大衣

48%身高上下

50%身高上下

中長大衣

60%身高上下

62%身高上下

長大衣

65%身高至85%身高

70身高上下

襯衣

40%身高上下

42%身高上下

背心

30%身上下

30%身高上下

  2.以腰部附近斷縫作為橫向分割的形式,如圖20。腰部附近的斷縫影

  響服裝外形很大,常見的是高腰、中腰、低腰。高腰顯得人體修長,顯得人身高,低腰可充分顯示人體軀幹部的美,中腰強調腰部造型。在結構設計中,中腰的斷縫位置設計在正常人體的腰節線上,而高腰的斷縫則設計在正常人體腰節線之上,低腰的斷縫則設計在正常人體腰節線之下。

  3.以約克作為橫向分割的形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如圖21示。約克是英譯音,

  約克泛指服裝中橫向斷縫線形成塊面和起連接作用的分斷塊面。約克的分割線可以是直線、斜線和曲線。

 (二)衣片上的縱向分割線

  衣片上的縱向分割是決定服裝圍度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縱向分割線主要有十二條,見圖22。服裝衣片上相對應的縱向分割有以下幾種主要形式:

  1.三開身:象我們裁製的西服就是三開身的縱向分割形式。衣片的縱向分割線設計在背寬線上。

  2.四開身:象我們裁製的襯衣、外套、風衣等,就是四開身的縱向分割形式。衣片的縱向分割線設計在側縫線上。

  3.公主線、刀背縫:公主線、刀背縫分割都是以人體胸高點和肩胛骨為設計重點,多用在合體服裝上,因為設計在人體前後面與側面的分界線上,可以更顯現人體的曲線美。公主線、刀背線設計位置如果偏離人體前後面與側面的分界線過大,則影響服裝的造型,使人有偏瘦、編胖之感。

 (三)衣片上分割線的應用

  衣片上的分割線有橫向、縱向、斜向、直線、曲線分割線之分,按其性質有造型性分割線和功能性分割線,造型性分割線多用於茄克衫等寬鬆型服裝上,功能性分割線多用於合體的服裝上。

1.造型性分割線示例:這是一款夾克衫,是男裝,如圖示。

2.功能性分割線示例之一:這是一款覆肩式女襯衣。如圖示。

3.功能性分割線示例之二:這是一款公主線分割的女式夏季套裝上裝。見圖。

 (四)相關結構線吻合

  無論哪種分割線都將衣片分為二片,其兩片相對應的分割線是相關結構線,在結構設計中,相關結構線必須形態上要吻合,數量上也應吻合。

  1.相關結構線的形態吻合

  衣身上相關結構線的形態吻合分二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造型性的分割線,其相關結構線的形態吻合是曲率相同,曲線凹向也相同。在結構製圖上分割線基本重合。如圖26。

  第二種就是功能性分割線,其相關結構線的形態吻合是曲率相同,曲線凹向相反。在結構圖上其分割線在設省處分家。如圖27。

  2.相關結構線的數量吻合:

  相關結構線的數量吻合也分二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就是單純性分割線,其分割分出的二條相關結構線長度完全相等。

  第二種情況就是分割線與褶、襇等工藝形式相結合時,其相關結構線一方需將展開量進行工藝加工後使其長度改變以達到與另一方相關結構線長度相等,

  (五)連省成縫

  1.連省成縫適合的面料:

  宜使用有一定強度和厚度的面料。細薄柔軟的面料容易產生縫皺。

  2.連省成縫的原則:

  (1)連省成縫時應盡量通過人體胸、背部隆起處曲率最大的工藝點或附近,有效的發揮省的作用,使服裝面料適應人體幾何塊面的曲面形態。

  (2)當橫向和縱向二個省連接成縫時,從工藝加工上考慮,以最短的路徑相連,但也考慮造型、貼體、美觀。

  (3)連省成縫時,應使分割線光滑美觀。

  (4)連省成縫應先做省的轉移,然後再將省連接成縫。

  (5)連省成縫的縫子兩側的結構線屬相關結構線,應注意形態吻合,長度相等。

 二、衣片上展開變化應用

  衣片上同樣有褶、襇、波浪、環浪等工藝形式的運用,使服裝款式更豐富多彩。

 (一)衣片上褶、折襇的應用

  圍繞衣片胸高點的四周任一位置所打的褶、襇都統稱胸褶襇。而圍繞肩胛骨的四周任一位置所打的褶、襇都稱背褶襇。

  1.胸、背褶襇的作用:適應胸背部隆起需要,擴大胸、背部周圍的放鬆量。

  2.胸、背褶襇應用示例:見圖,這是較有代表性的胸褶例子,結構處理見圖。一般結構設計時,先進行省的轉移,再進行展開處理。見圖典型背褶例。

15樓 2010-07-15 18:57:26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見圖32,這是較典性背褶例子。見圖33,二款折襇變化的例子。a圖是背部襇的變化,其結構設計特點,是先確定覆肩分割線,然後展開衣片。b圖是胸部曲線襇,結構處理的特點是先將省轉移到側縫處做為一個襇展開量。而另二個襇則用展開處理,按曲線襇的位置、形態確定剪開輔助線,展開量按折襇大小自定。

 (二)衣片上波浪的應用

  衣片上也存在波浪的設計,波浪的形成從結構設計角度來看,可以分為有摺疊起浪和無摺疊起浪。見圖34(a)、(b)、(c)、(e)、(f)。其中圖(a)(e)屬無摺疊起浪。圖(b)(f)屬有摺疊起浪,而圖(c)屬混合型起浪。

  1.波浪的結構設計

  (1)一般設計波浪的服裝款式應採用懸垂性、柔軟性均好的面料。

  (2)波浪的結構處理必須通過在原型上剪展的方法,按以下四個要點去進行結構上的處理:

  根據波浪的起浪部位在原型上確定剪開線的位置;

  根據波浪的數量在原型上確定剪開線的數量;

  根據波浪的形成趨勢在原型上確定剪開線的形狀;

  根據波浪的大小和深度在原型上確定展開量。

  (3)波浪展開處理方法有平行展開、扇面展開、混合展開。選擇什麼方法進行展開處理,應從具體款式的具體造型效果自己選用。

  2.波浪的結構設計圖例:

  將(a)、(b)、(c)按款式的造型效果採用不同展開方法處理,如圖35。

  3.垂浪與環浪的結構設計:

  圖34(e)、(f)是與圖(a)、(b)、(c)是不同的,雖屬波浪,但呈環圓狀。所以我們可以稱一般波浪為直形波浪,而圖34(e)無摺疊環形波浪稱垂浪,圖(f)有摺疊環形波浪則稱環浪。它們不僅可以設計在領胸部,也可以設計在其他部位,是服裝比較重要的表現形式。一般結構設計時,可以採用平面結構設計方法,但要與立體結構設計的試樣方法相結合去完成更準確。

  (1)環浪的結構設計

  從圖(f)可以看出,環浪的形成是有摺疊起浪,為了闡述方便,我們先了解一下環浪的結構名稱。見圖36。從環浪線的排列上,它有二種形式:

  平行環浪,每條環浪線均互相平行。

  輻射環浪,每條環浪線之間的間距均由上向下逐漸增大。見圖37。

  從環浪形成的頂部造型,它有二種形式,一種為平口型,一種為非平口型如圖38示。

  環浪從工藝裝配形式上有二種形式,一種為連通式,一種為斷接式,如圖39。

  環浪的結構設計圖,屬平口型環浪。先確定平口型環浪的平口線的長度,然後再延長出去3~5cm。因為環浪結構在環浪線處除有與環浪相垂直的展開量外,順環浪線方向也應放增長量,否則環浪垂不下去。再繪製一塊輔助展開用的短形紙板,紙板的寬度按設計的展開量來確定。按環浪數量的確定剪開線,按環浪的形成趨勢確定剪開線形態,按環浪所在的位置確定剪開的位置。將短形紙板插入每條剪開線中將原型剪展。然後修正浪軸線。如果採用斷接式則將斷接處進行展開,而衣身可以按原型設計即可,如圖。

  (2)垂浪的結構設計

  垂浪實質上是無摺疊起浪的環形波浪。它的結構設計可以通過剪展的方法,也可以按製圖的方法,見圖示。

第五節 門襟、袋的結構設計

 一、口袋的設計

  口袋是服裝的主要附部件,它不僅具有裝物放手的功能,也具有裝飾的作用。設計師們經常運用口袋的造型、大小、款式來補償和完善自己的設計,使其藝術更完美。

  1.口袋的放手、裝物功能:袋口的尺寸設計應按掌圍來計算,但也考慮其功能。

  2.口袋的位置設計:口袋位置設計應考慮二方面,首先口袋位置設計應利於放物、裝手、取東西方便;其次口袋位置應與服裝的整體造型協調,見圖。

 二、門襟及紐位的設計

  門襟是為服裝穿脫方便而設置開口形式,門襟可以設置在任何部位,也可以有各種形式來裝飾服裝。

  (一)門襟的分類:

  1.按疊門量的大小分:門襟或里襟止口線至扣位中心的距離稱疊門量。如圖:

  (1)對合襟:沒有疊門量的門襟。

  (2)對稱門襟:有疊門量的門襟。一般男裝扣眼鎖左襟,女裝扣眼鎖右襟上。

  (3)非對稱門襟:疊門量從上到下是變化的,並且有時兩側疊門量是不同的。

  2.按鈕扣排列的排數分:

  (1)雙排扣:疊門較寬,一般6~10cm。

  (2)單排扣:疊門較窄,一般按D+0~0.6cm( D為紐扣的直徑)。見圖。

  3.從門襟止口的線型上分:有直線襟、曲線襟、斜線襟,見圖。

  4.從門襟所在的部位分:可分為前開襟、後開襟、肩開襟、腋下開襟,見圖。

  5.從裝扣的形式分:可分為暗門襟、明門襟。暗門襟是在服裝表面看不到鈕扣;明門襟是服裝表面能看到鈕扣。見圖48。

  6.按門襟的長度分:可以分為半開襟、全開襟。半開襟是指開口只開到服裝的一定高度,全開襟是指開口一直開到服裝的底邊,如圖。

 (二)門襟的設計

  1.疊門量設計:對合襟在凈粉結構圖設計中不設疊門量。但為了美觀,在工藝製作時,加入一個里襟,裝拉鏈的對合襟可以加里襟,也可以不加里襟,或外加蓋襟,蓋襟在凈粉結構製圖中應畫上。

  單排扣的疊門量根據面料的厚度及鈕扣大小、受力的大小綜合考慮,依據以下公式確定:疊門量=D+0~0.6cm,D是鈕扣直徑,一般面料厚、受力大,考慮調節數的上限。雙排扣疊門量設計6~10cm,一般夏季衣服,鈕扣小、面料薄、面料強力小,應取調節數的上限,冬季服裝或大衣,因鈕扣大、面料厚而取調節數的上限。

  2.曲線型的非對稱門襟的結構設計,可按類比方法確定其位置,按仿形法繪出止口線形態,疊門量依自己選擇設計,而且左右襟還可以不對稱。對於直線型的偏門襟,應先在原型上確定偏門襟偏離中心的位置,然後再畫好其疊門線,加入疊門量,繪出左右止口線。止口線的形態在結構製圖中,應按仿形法繪出。

  3.門襟的開口設計何處,就在服裝衣片上按款式要求在何處確定位置,然後加入疊門量,繪出止口線。門襟開口的高度依款式在結構圖上確定。

 (三)鈕扣位置確定

  鈕位在疊門處的排列間距通常是等分的,也可以不等分,也可以按節奏感排列。

  一般襯衣、西服、外套最低一粒鈕扣按:1/3衣長-1.5左右確定。大衣的最後一粒鈕在此位置偏下,隨大衣的衣服長短來確定。一般短上衣最後一鈕位置偏高,長上衣最後一紐扣位置偏低。裙片的最後一粒鈕應在大腿中部至膝間設計。上裝最高一粒鈕扣,一般按領深的開口而定,裙片的最高一粒紐扣按腰口來定,最高一粒紐扣距領口或腰口距離為疊門量。

 (四)口袋、門襟的結構設計實例

16樓 2010-07-15 18:58:43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二章 衣領的結構設計

第一節 無領的結構設計

 

 一、無領的分類

  無領型衣領是直接以衣身的領窩弧線為造型性結構線的一種領型,她的特點是只有領窩而無領片。見圖53,無領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平口型無領:也稱為領線領、領口領。

  2.花式無領:有飾邊無領、抽褶無領、垂浪(環浪)無領。

  二、平口型無領的結構設計

 (一)平口型無領的基礎領窩弧線

  平口型無領的基礎領窩弧線就是原型的基礎領窩弧線,以人體頸根圍度為基準設計的。

 (二)結構設計

  平口型無領的領窩弧線是一條造型性的結構線,在結構設計時,按具體的服裝款式,

  以類比的方法確定其領口的寬度和深度,以仿形的方法在衣身上繪出變化的領口弧線,如圖。

 (三)平口型無領結構的合理處理

  平口型無領的結構設計雖然簡單,但要在結構設計中注意以下幾點:

  1.原型的無領領窩弧線是領口的最小尺寸,在設計中不能小於此領口的大小。

  2.當領口小於頭圍大於領圍時,應注意設計開口。當領口大於頭圍,可以不設計開口。

  3.無領領口理論擴展範圍:無領領口理論擴展範圍的確定以不過分暴露人體為原則。

  三、花式無領的結構設計

  1.飾邊式無領結構設計:見圖,首先按平口型無領設計領口弧線,然後按款式的變化設計出飾邊。

  2.垂浪式(環浪)無領結構設計:首先按平口型無領設計領口弧線,然後按款式的變化設計垂浪的位置和剪展線,再剪展並修正好領口弧線和前中心線,完成結構設計圖。

  3.抽褶式無領結構設計:見圖,首先按平口型無領設計領口弧線,然後進行省的轉移並剪展處理,修正好領口弧線,完成結構設計圖。

  4.原身出領(變形式無領)結構設計:這是無領的一種特殊形式,在標準領口基礎上延伸出一部分,而這部分介於頸與胸之間,頸與胸的凹陷處是標準領口。結構設計時,延長小肩線並做出肩、頸部結構線形態,與人體的肩部、頸部曲線相一致,在肩胛骨處設計省,以符合人體頸與胸曲面轉折的形態。見圖58示。

第二節 立領的結構設計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使學生掌握上裝里領結夠的設計原理。

  2.掌握立領款式的結構設計方法。

 二、課程類型與教學方法

  1.課程類型:理論教學。

  2.教學方法組合方式:講解式、比較、圖表。

  3.學時:4學時。第八次課。

 三、教學內容

  一、立領的組成因素及立體造型

  條狀的領片圍繞於人體的頸部的領型稱之為立領。見圖。

 (一)立領的組成因素

  1.領下口弧線:領下口弧線與領窩弧線是一對相關結構線,應做到形態、長度吻合。

  2.領上口弧線:立領領片的另一端輪廓線稱之為領上口弧線,其長度為領上口圍,它是一條造型性的結構線,隨服裝款式而設計。

  3.領寬:領下口線至領上口線之間的距離。一般領寬的表示方法是,以領後中心線處的寬度來確定,見圖。

  4.領窩弧線:標準的領窩弧線就是衣身原型的基礎領窩弧線。

 (二)立體的造型和分類

  以上三種組成因素相互配合形成立領領片的立體造型,其分類有:

  1.直立領:見圖61,它的特徵為領上口圍L1= 領下口圍L2

  2.鈍角立領:又稱傾向人體頸部型立領,它的特徵為領上口圍L1<>

  3.銳角立領:它的特徵為領上口圍L1 > 領下口圍L2 。

  4.其他分類:當立領領片寬度增高稱「高領型立領」;當立領領片的前端與衣身相連的立領領型稱「連衣立領」;結帶領也屬直立領的一種特殊形式。

 二、立領領窩弧線的設計

  (一)正常立領的領窩弧線

  1.立領領大取值的部位在人體的頸根部。

  2.立領的領窩弧線標準形態就是原型的領窩弧線。

  3.立領前橫開領的數值與撇胸量無關,撇胸量應隨人體胸部的隆起程度而變。

  4.立領領窩弧線與人體的肩斜度有關,要根據肩斜調正領窩弧線。

  5.一般立領領窩弧線略小於領下口弧線,製作後的領子可以平服。

  6.中式平連袖立領領窩由於肩線轉平而向後移,因此領窩弧線改變,見圖63。

 (二)變化的立領領窩弧線

  正常的立領領窩弧線是合體的立領領窩結構線,在實際設計中,立領的領窩弧線還可以依款式而設計,加寬領窩的橫開領和加深直開領,使領窩弧線遠離人體頸部。

 三、直立領的結構設計

  直立領的結構特點是領上口圍等於領下口圍,領下口弧線是一條直線。

  (一)普通式直立領

  見圖,首先根據款式以類比的方法確定領窩的開度,然後以仿形方法繪出領窩弧線的形態。領片的領下口弧線是一條直線,其長度等於領窩弧線長,領片的領上口弧線是一條造型結構線,依款式而定。

 四、鈍角型立領的結構設計

 (一)鈍角型立領的造型與結構

  見圖示,鈍角立領的結構特點是領上口圍小於領下口圍,領下口線是一條向上翹起的弧線。當其差值增大,則領子造型的圓台錐度越明顯。

 (二)鈍角立領的結構設計

  1.結構設計方法:鈍角立領的結構設計方法有二種:

  (1)直接製圖法:是一種單獨繪製領片的方法,見圖,鈍角立領關鍵是確定領片的上彎翹度,可以按以下公式予測:

  領下口長-領上口長/3…………………………………(6—1式)

  領翹度在實際設計中應靈活掌握,按人體頸部錐度一般選擇0~3cm左右。前領翹度越大,則前領口越靠近人體頸部;後領彎勢越大,則後領口越接近人體頸部,一般取0~1cm。

  (2)藉助衣身制領的方法:這是在已設計好的領窩弧線上藉助衣身的標準領口繪製領片的方法。此方法適合於連衣立領和領窩弧線較複雜的鈍角立領。見圖。

  前領切線的斜度決定領片前領口處靠向人體頸部的程度,錐度大,則選擇a的上限。前領切線斜度的變化區域就在平行於頸側點與前頸點的連線和平行於上平線的連線內。

  後領切線的斜度決定領片後領口處靠向人體頸部的程度,錐度大則選擇b的上限。後領切線的變化區域較小,一般為10:1左右。見圖。

  2.典型的鈍角立領結構設計實例:

  (1)連衣立領領片的前端與衣身連為一體,為了使平面面料符合於人體頸與身間形成的雙曲面,應在衣身上做省或設分割,解決領片與衣身處的重疊結構,見圖示。

  (2)高領鈍角立領由於人體的頸部在一定的區域內要轉動,為了領片寬度加寬後能滿足人體頸部、臉部的舒適性,應將領窩弧線的橫開領、直開領加大,見圖。

  (3)其他鈍角立領的結構設計,見圖,立領的領上口弧線是一條造型線,可按款式仿形。

 五、銳角立領的結構設計

 (一)銳角立領的造型及結構

  見圖示,銳角立領的特徵是領上口圍長度大於領下口圍的長度,所以領片的造型為倒錐形,領下口弧線向下彎曲。彎曲度越大,則領片上、下口圍度差越大,領子的倒錐形的錐度越明顯。當領下口弧線的曲度與領窩弧線曲度一致時,立領特徵完全消失,變為坦翻領。

  (二)銳角立領的結構設計

  1.結構設計方法:銳角立領的方法有二種,一種為直接繪製領片法,一種為剪展法。

  2.銳角立領的典型設計實例:圖示,銳角立領結構設計的關鍵是確定領片領下口弧線的下彎的彎曲程度,彎曲程度大,則領的造型的倒錐度越大。領的下彎曲度按款式設計。

  3.銳角立領其他結構設計:銳角立領領上口線是一條造型性結構線,可以仿形設計。銳角立領領片加寬時,也應考慮頸部、臉部舒適而適當加大領窩弧線的橫開領和直開領。

17樓 2010-07-15 18:59:55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三節 翻領的結構設計

 (一)翻立領的結構分析

  1.翻立領的組成:翻立領由領窩弧線、獨立領片組成。領片又由翻領和底領二部分組成,見圖,二者在結構上呈分離結構。各部位的名稱見圖。

  2.翻立領的結構分析:翻立領的底領部分的結構類似於鈍角立領的領片的結構,領片的領下口弧線呈上翹的形態,翻領部分因要翻貼於底領外,所以其結構呈向下彎曲狀態,領外口弧線大於領口弧線。

 (二)翻立領的結構設計

  1.翻立領的結構設計實例:見圖79示,翻立領的結構設計方法採用獨立設計繪製領片的方法。首先依據款式設計領窩弧線,然後獨立繪出底領部分和翻領部分。

  2.翻立領的領窩弧線:翻立領的造型決定其領窩弧線就是基礎領窩弧線,領窩弧線應確定在人體頸部與胸部、背部的交界面上。

  3.翻立領的底領:底領的結構設計同鈍角立領,主要控制領的翹度,但翻立領的造型決定其底領領片的翹度變化不大,一般在0~3cm之間。

  4.翻立領的翻領:翻領的關鍵是控制領片的下彎曲度,我們將翻領的下彎彎曲程度定義為翻領松度,也有將翻領領外口弧線與翻領的領下口弧線的長度差定義為翻領松度。

  5.翻立領的翻領領外口線:她是一條造型性的結構線,可以任意依款式仿形設計,可以為圓角、方角、尖角等。

 二、連翻領的結構設計

 (一)連翻領的結構分析

  1.連翻領的組成:連翻領由領窩弧線、領片二部分組成。領片以領口線為界分為翻領部分和底領部分,二者是連為一體的,在製作形成領子時,才形成二部分。見圖。

  2.結構分析:連翻領的翻領部分和底領部分是連為一體的,所以其領片結構呈現為:領下口弧線長度小於領口弧線長度,領口弧線長度小於領外口弧線長度,領片總的變化趨勢呈現向下彎曲狀。

 (二)連翻領的結構設計方法

  1.直接製圖法:見圖示,此種方法適合於翻領松度較小,領外口弧線造型比較簡單的領型。首先依照服裝款式的領型先設計好領窩弧線,然後單獨繪製領片,確定合適的翻領松度。領外口線仿形處理。

  2.肩線摺疊法:見圖示,此種方法適合於翻領松度較大,領外口弧線的造型變化較複雜的連翻領。肩線摺疊量的大小決定翻領松度。肩線摺疊量設計得越小,則翻領松度設計得越大,領外口弧線與領下口弧線的長度差越大,領子造型越向肩部平坦,其底領部份減小,翻領部分增大。

  3.藉助衣身制領的方法:見圖示,具體製圖步驟如下:

  (1)確定翻折線連翻領的翻折線是將裝領點和頸側領口翻折點連為一線。頸側領口翻折點按0.7bcm設計(b為連翻領後中心處的底領寬)。

  (2)翻領松度確定翻領松度的確定按(a+b):2(a-b)進行設計。a為連翻領後中心處翻領寬,a與b以服裝款式的領型設計。

  (3)領外口弧線首先按服裝款式在設計好的衣身上繪出領外口弧線的造型,然後以翻折線為垂直平分線,仿形得到領外口線。

  4.修正法:當採用以上三種方法將連翻領設計好後試樣,當感到翻領松度設計大了或設計小了,則可以採用修正法。見圖示,即採用摺疊或剪展領外口弧線,來調正翻領松度。

  (三)連翻領的結構設計

  1.領窩弧線:連翻領的領窩弧線設計較隨意,但由於有底領要聳立在人體頸部,因此,一般領窩弧線的前、後橫開領和後領窩的直開領變化很小。見圖。

  2.翻領松度:連翻領的領片呈下彎曲的形態,下彎的彎曲程度是翻領松度,翻領松度是連翻領造型的關鍵,翻領松度的設計是連翻領結構設計的關鍵。翻領松度小,則領型高聳,底領增大,翻領減小,反之,則領型平坦,底領減小翻領增大。影響翻領松度的因素有:

  (1)翻領寬a和底領寬b當領型越接近平坦於肩上,則底領越小,翻領相對越大,領外口線與領下口差值越大,翻領松度就越大。因此,a-b值越大,翻領松度越大。

  (2)面料的特性面料越厚,翻領部分翻於底領部分之上,所需翻容量越大,翻領松度應越大。面料柔軟、疏鬆易變形,則翻領松度應設計小。

  (3)領窩弧線的前直開領前直開領開得越深,領外口弧線與領下口弧線相對的差值越小,翻領松度越小。見圖86(2)、(3)。

  (4)領外口輯線領外口弧線輯明線跡的多少也影響翻領松度,輯明線越多,縫縮率越大,翻領松度越大。

  3.領外口弧線:領外口弧線是一條造型性結構線,可以隨意變化,與結構設計無關。因此,可以依服裝款式領型仿形設計。

  4.領下口弧線:領下口弧線彎曲的曲率最大部位應在人體頸部轉折與肩胛處,因人體在頸部轉折與肩胛處轉折曲度最大。領下口線彎曲的部位和形態影響連翻領局部造型。

 (四)連翻領的底領的特殊處理

  1.結構分析:按連翻領的結構特徵,翻領與底領部份是連體的,因此有以下關係。

  領下口弧線長 < 領口弧線長=""><>

  人體頸部形態為圓台體,上小下大,因此連翻領的底領部份並不合體,見圖88,領口處向外張。為了調節改善,在原來連翻領的工藝製作時,採用領口處「歸」,領下口處「拔」。如果在衣領的結構上進行調整,使其領口處的結構線變短,就能使連翻領的底領部分的結構滿足人體頸部的形態,使領片的結構更趨合理。

  2.連翻領底領結構的特殊處理:見圖,將翻領和底領之間的領口線做為分割線在2/3處部分斷開,調整底領部分的結構形態,使其底領呈上翹形態,以滿足人體頸部的圓台曲面。

 (一)坦翻領的結構分析

  坦翻領型是連翻領的一種特殊結構,是底領領寬等於零或接近零的一種連翻領。其結構特徵為,翻領與底領的寬度差很大,領下口弧線的彎曲程度接近於前後領窩弧線的彎曲程度。

 (二)坦翻領的結構設計

  1.坦翻領的結構設計方法:採用肩線摺疊法進行坦翻領的結構設計,見圖91。

  (1)按服裝款式設計的坦翻領領窩弧線形態,以類比的方法確定領口的開度,以仿形的方法繪出領窩弧線的形態。

  (2)將已設計好的衣片肩線重疊,肩線摺疊量的大小按翻領松度的大小來確定。坦翻領的翻領松度很小,因而肩線摺疊量很小,一般1~2cm。

  (3)按領款繪出領外口弧線的形態。

  翻領松度除通過肩線摺疊量來確定外,還可以通過在結構設計圖上進行取值微調,用以調正坦翻領的領下口弧線的曲度。

  2.坦翻領的結構設計:

  (1)領窩弧線坦翻領因為無底領或底領近似為零,所以領窩弧線可以千姿百態,隨意設計。結構設計中只要遵循服裝款式仿形設計即可。

  (2)翻領松度坦翻領的翻領松度從理論上講應等於領窩弧線的彎曲度,實際上一般掌握:領下口弧線的彎曲度略小於領窩弧線的彎曲度,究其原因有:

  A、使坦翻領的領外口服貼於人體肩部,領面平整;B、使坦翻領能保留很小的底領部分,裝領止口處於隱蔽狀態;C、面料有一定松度,領外口線處由於是斜紗有變形,為了調整其變形而使領外口線平整。

  (3)領外口線是一條造型結構線,按款式造型仿形處理即可。

18樓 2010-07-15 19:00:44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三)帽子的結構設計

  帽子是坦翻領的一種款式形式,結構設計方法採用反方向肩線摺疊法。延長前衣片小肩線,在延長線上進行衣片肩線摺疊確定翻領松度。繪出領下口弧線,再按人體頭部的尺寸、形態設計出帽型,見圖示。

 四、波浪領(領外口起浪的連翻領)結構設計

 (一)結構分析

  見圖示,是在坦翻領基礎上再增加領下口弧線彎曲度,使其領下口弧線的曲度遠遠超過領窩弧線的曲度,領外口弧線的長度顯著增加。

 (二)結構設計

  1.結構設計方法:採用肩線摺疊法。首先按坦翻領的領型設計基礎領型,然後按款式圖的波浪位置和波浪形成方向、波浪大小確定剪開線的位置和剪開線的形態、剪展量的大小。

  2.結構設計實例:見圖示,波浪式連翻領的結構設計分三步進行:

第四節 駁領的結構設計

 

  一、駁領的結構組成和結構分析

 (一)駁領的結構組成

  圖示,駁領是由肩領與駁頭二部分組成,肩領的前部和與衣身連為一體的駁頭共同翻折,在胸部形成敝開的一類領子。造型多樣,有長、短、寬駁頭駁領;立、平駁頭駁領等變化。

 (二)駁領結構分析

  1.肩領:駁領的肩領從整體造型上看,應具有連翻領的結構特徵,有底領和翻領二部分組成,二者也是連為一體的。駁領的肩領的前部和與衣身相連駁頭一起翻折,並存在串口。因此肩領的領下口弧線總變化趨勢是下彎曲的,前部領下口弧線有折轉上翹。肩領領下口弧線向下彎曲的曲度稱翻領松度。

  2.領窩弧線:駁領的領窩弧線與肩領的領下口弧線是一對相關結構線,形態上有對應關係,長度應相等。

  3.駁頭:駁領的駁頭是與衣身相連為一體的,以駁口線為界翻貼於衣身的肩胸處,具有坦翻的特徵。

 二、駁領的結構設計方法

 (一)藉助衣身繪領法

  此種方法適合於翻領松度較小的常見的普通駁領。設計駁領分四步進行:

  1.確定駁口線:按款式以類比的方法確定下駁口點,上駁口點在小肩線延長線距頸側點0.7bcm處,b為肩領的底領寬。連接上、下駁口點為駁口線,見圖示。

  2.設計翻領松度:以0.9b的距離做駁口線的平行線,在此上取:

  (a+b):2(a-b)………………………………(6—3式)

  再將平行線與小肩線的交點和新的定點連為一直線,取後領弧線長,並做出後領中心線。

  3.確定肩領:在後領中心線處依次截取肩領的底領寬bcm、翻領寬acm。

  4.仿繪駁頭、確定串口和繪出領下口弧線、領窩弧線:

 (二)肩線摺疊法

  此種方法適用於翻領松度大的駁領。採用此法設計駁領也分為四步進行,見圖示。

  1.確定駁口線:在前衣身上設計駁口線,方法同第一種方法。

  2.設計翻領松度:將前衣片小肩線延長,將前後衣片頸側點重疊,前後小肩線反向摺疊。摺疊量小,翻領松度大,摺疊量大,翻領松度小。

  3.確定肩領:在後中心線處截取底領寬bcm和翻領acm。由於翻領松度大,領下口弧線與領窩弧線在頸側點附近重疊量大,為了保證領下口弧線與領窩弧線的長度相等。

  4.仿繪駁頭,確定串口和繪出領下口弧線、領窩弧線:同第一種方法。

 三、駁領的結構設計

 (一)駁領的結構設計實例見圖示。

 (二)領窩弧線的設計

  駁領的特點是前胸部是敞開的,所以不強調領圍的尺寸,主要考慮領子與領窩的配合。在領窩設計中,由於肩領要聳立在人體頸部,因此,對前後衣片領窩的橫開領要求嚴格。後衣片的直開領也不可以設計過大。前衣片的直開領可以按駁領的領款確定串口線。

 (三)翻領松度的設計

  駁領肩領的翻領松度的確定,應參考以下幾種因素綜合考慮:

  1.肩領的翻領與底領的寬度差:翻領越寬,底領越窄,所需的翻領松度大。

  2.駁頭的長度:駁頭長度長,說明領片趨於直線部分加長,領外口線與領下口線相對的差距減小。因此翻領松度小。

  3.面料特性:面料松、面料薄,翻領松度小。面料彈性好,翻領松度小。

  4.有或無領豁口:無領豁口的駁領應比有領豁口的駁領其翻領松度大,因為領豁口的存在可以自動調節領外口弧線少量的不足。

  5.領外口線輯明線:因為多輯線而存在縫縮率,因此翻領松度略大。

 (四)領外口線的設計

  領外口弧線是一條造型線,可以在款式設計時,依據流行趨勢隨意設計成各種不同的造型。結構設計時依據具體領款仿形設計即可。

 (五)駁領底領的結構處理

  見圖,將翻領與底領間領口線做為分割線斷開,調整底領部分的結構形態,即底領的領口弧線減短並變直。此種結構處理的駁領多用於高檔男式西裝。

19樓 2010-07-15 19:01:23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第七章 袖的結構設計

  一、袖的分類

  1.袖的長短分類:見圖示,中國人習慣將袖分為短袖、中袖、長袖。日本人習慣分得細點,有三分袖,四分袖……九分袖、長袖。

  2.按袖的造型分類:見圖示,有圓裝、插肩、連袖、無袖、寬鬆袖及各種花式袖。

 二、袖籠的結構分析

  (一)袖籠圍度

  以AH代表袖籠圍度,袖籠圍度即袖籠弧線長。見圖103示,從前肩端點A至後肩端點B之間的弧線長。袖籠圍度的大小受到袖籠門的寬度、袖籠深和沖肩的影響,而袖籠門的寬度與半胸圍、胸寬、背寬的取值有關;袖籠深由設計而求;沖肩受肩寬、背寬、胸寬的影響。

  1.袖籠圍的設定:袖籠圍度是服裝結構設計首先應掌握的一項重要數據。一般較合體的袖籠可以通過測量人體的腋窩圍度加上適當的放鬆量而設定。寬鬆的袖籠也可以依款式要求以腋圍為基礎,加大放鬆量的設計而設定其袖籠圍度。

  2.袖籠圍度:從實踐證明,袖籠圍度與服裝的半胸圍有較密切的關係,並與半胸圍的增減成正比關係。因此,在服裝設計中可以用半胸圍的大小來驗證袖籠圍度。一般有以下參考的關係:

  外衣:AH = 0.94~0.98HB………………………………(7—1式)

  襯衣:AH = 0.88~0.92HB………………………………(7—2式)

  HB為半胸圍的表示符號。袖籠圍度還受到流行趨勢的影響,要注意觀察流行的袖籠形態來進行結構設計。

 (二)袖籠弧線的標準形態

  1.人體腋窩截面形態:人體的手臂呈前彎曲的狀態,見圖104,因此人體的靜態的腋窩截面的形態呈略傾倒的橢圓形,並且上小下大,略像鴨蛋狀。

  2.袖籠弧線的標準狀態:這是指合體服裝的袖籠弧線形態。見圖。

  以人體腋窩的截面形態為依據,服裝的袖籠弧線標準形態也是一個略傾倒的橢圓形。前袖籠弧線上部曲率小,前腋點位置低,前袖籠弧線下部曲率大,前袖籠門略寬。後袖籠弧線上部曲率小,比前袖籠弧線上部要略平直點,後腋點位置高,後袖籠弧線下部曲率略大,比前袖籠弧線下部的曲率略小,後袖籠門略窄。因人體的肩部呈前弓形,並存在前後差,所以前肩端點比後肩端點低。

 (三)袖籠弧線的變化

  標準的袖籠弧線只代表了合體的圓裝袖的袖籠弧線,而根據袖型的變化,袖籠弧線也會發生形態的改變。

  1.無袖的袖籠弧線變化趨勢:袖籠可開深。袖籠門也可以開寬,形態也發生改變。

  2.插肩式袖籠弧線變化趨勢:見圖,前後腋點是袖籠弧線變化的轉折點,腋點以上部分的插肩線是以款式而變化的,腋點以下的插肩線是以袖子造型狀態及人體結構而定的。

  3.寬鬆式圓裝袖袖籠弧線的變化趨勢:見圖示,胸寬、背寬相應增大,袖籠深加深,袖籠門變窄,前後袖籠疑難線的曲度變小,前後袖籠弧線曲率漸接近,袖籠底部變尖形。

  三、袖山的結構分析

 (一)袖山弧線長與縮縫量

  1.袖山弧線長:袖山弧線與袖籠弧線是一對相關結構線,二者在理論上應達到形態上吻合和長度上吻合。按圓裝袖的袖山處結構的造型和縫製工藝的要求,袖山弧線長度應長於袖籠弧線長度,即:

  袖山弧線長 = 袖籠弧線長(AH)+ 縮縫量……………………(7—3式)

  2.影響圓裝袖縮縫量的因素:圓裝袖是袖型中的「原型袖」,影響其縮縫量的因素有:

  (1)袖籠弧線長:袖籠弧線長,袖山弧線相應也長,按縮縫量分布的相對增長比例,縮縫量也增加。縮縫量與袖籠弧線長成正比關係。

  (2)面料的厚薄:對同一種袖型來講,縮縫量的大小隨面料的厚度而定,面料越厚,縮縫量越大。縮縫量與面料的厚度成正比,其一般參考數值為:薄型面料的二片袖的縮縫量為3~3.5cm左右;中厚型面料的二片袖的縮縫量為3.5~4.5cm左右;厚型面料的二片袖的縮縫量4.5~5cm左右;薄型面料的一片袖的縮縫量為2cm左右。

  (3)縫頭的倒向:在袖子的工藝製作中,袖縫的倒向也影響到縮縫量的大小。袖縫的倒向有三種,即為縫子倒向袖側、縫子倒向衣身側和分縫。其縮縫量關係為以下不等式:

  袖縫倒向袖側> 分縫 > 袖縫倒向衣身側………………………(7—4式)

  縫子倒向衣袖,表明衣袖處在外圈,衣身處里圈,縮縫量大,而且此類袖袖山頭飽滿。縫子倒向衣身側,衣身處於外圈,袖子處里圈,此類袖的袖山頭與衣身相連平展,縮縫量就小,甚至縮縫量為負值。分縫的縮縫量介於二者之間。

  (4)袖的造型:袖的造型有一片袖、二片袖等。一片袖一般不符合人體手臂形態,袖山高較低,袖肥較大,袖子的造型寬鬆,運動效果佳,袖的縮縫量小。二片袖符合人體手臂形態,袖子造型好,袖山設計高,袖肥相應小,運動功能略差,袖的縮縫量大。總之,袖的縮縫量與袖山高成正比。

  (5)墊肩厚度:裝墊肩的袖型一般較注意袖的造型,袖子的袖山高一般都設計得較高。墊肩厚,由於墊肩的伸出支撐原因,使袖山頭處有凹陷,袖山處縮縫量的增加,有助於消除凹陷,因此墊肩厚度與縮縫量成正比。

20樓 2010-07-15 19:02:09

江南紙樣

V.18認證會員

(二)袖山產生與袖山弧線的標準形態

  1.袖山產生:人體的軀幹部是一個不規則的立體曲面體,人體的手臂也是一個不規則的圓台體,二個曲面體在腋窩處構成相貫結構。人體的腋窩是衣身曲面體與手臂曲面體相連的截面,呈上小下大的非標準狀的傾倒的橢圓形。見圖108,穿在人體上的服裝其結構也是二個曲面體表面的曲面,沿服裝衣身和袖子的接合部位的交線展開袖子的曲面呈平面結構,就形成了袖山弧線的曲線形態。

  2.標準的袖山弧線:見圖示,一片袖的標準袖山弧線可以細分為前、後袖山弧線,前、後袖山底弧線,整個袖山弧線可以近似地看成四條位於不同象限、具有不同參數的拋物線。前袖山弧線比後袖山弧線的曲度大,而且有一個明顯的轉折點,這與人體手臂前傾,人體向前運動佔主流有關。前袖山底弧線曲度大,而後袖山底弧線曲度小。

  3.袖山弧線與袖籠弧線間的關係:袖山弧線與袖籠弧線是一對相關結構線,袖山弧線與袖籠弧線的形態吻合遵循以下關係:

  (1)袖籠弧線的上方的曲率小,而袖山弧線的曲率大,因為圓裝袖袖山處應縮縫後與袖籠組裝。

  (2)袖籠底弧線的曲率與袖山底弧線的曲率相一致。

  (3)袖籠弧線上的工藝點與袖山弧線上的工藝點有對應關係,即袖籠弧線是一條圓滑的曲線,袖山弧線也是一條圓滑的曲線,袖籠弧線如有折點,袖山弧線也一定有折點。

 (三)袖的組裝角度與袖山高度的關係

  人體的軀幹部基本處於較穩定的狀態,而人體的手臂活動範圍則較大,因此要設計一個活動量大而又保持一定造型好的袖子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二者之間兼顧考慮。

  1.袖的組裝角度與袖山高度:圖示了三種不同袖子與衣身的組裝形式,袖的組裝角度(袖子與水平線的夾角)越大,袖山高度應越高,袖子造型好,袖子的運動功能差。

  2.袖深比:袖深比是指袖山高與袖肥的比值,是恆量袖子結構的一個重要參數,其表示式為:

  袖深比 = 袖山高………………………(7—5式)

  袖肥

  從袖深比公式來看,當袖山弧線長一定時,袖山高與袖肥成反比關係,袖山高,袖肥小,袖子造型佳,運動功能差。

  3.袖深比與袖子造型:這是三種較典型的袖深比圖示。袖深比越大,袖山高越高,袖肥越小,形成袖山處的外肩角越明顯,成形內夾角小,袖子瘦而合體,腋下面料堆積少,造型美觀,但運動功能差。

  寬鬆的便裝選擇低袖山,袖肥大的袖型,便於運動;一般西裝,合體外衣選擇高袖山,袖肥小的袖型,追求造型美觀;肥胖人,應選擇袖肥略大的袖型。

 (四)袖山弧線與袖籠弧線的關係

  袖山弧線與袖籠弧線在配合上注意形態上吻合,當袖籠弧線形態改變時,袖山弧線形態也發生改變,其規律見圖示。

  1.袖籠弧線與袖山弧線的曲率變化成正比關係:袖籠弧線曲率增加,袖山弧線曲率也增加。

  2.袖籠深增加,袖籠門變窄,袖籠弧線呈窄長形,與之配合的袖子的袖山高較低,袖肥增加,前後袖山弧線曲率變小,前後袖山弧線的形態差異也變小了。

 (五)袖山高度與袖山弧線的曲度

  袖山高度的不同選擇,袖山弧線的曲度也不一樣。其規律見圖示,

袖山高度越高,前、後袖山弧線的曲度越大,前後袖山弧線差異大,前袖山有明顯的轉折,後袖山無轉折,製圖時其定點的值也較大。

21樓 2010-07-15 19:02:33


推薦閱讀:

玻璃鋼船工藝流程
滻川龍劍茶製作加工工藝
畲族剪紙工藝
《我拍景德鎮的工藝瓷器的體會》
不能錯過的:黃花梨圈椅製作工藝流程

TAG:教學 | 工藝 | 服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