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聞野史:乾隆
06-19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們不僅在吃喝拉撒上下功夫,死後也是機關算盡。千百年後的現代,科技已然高度發達,但面對極盡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陵墓時,我們仍然發現了許多無法解釋的稀奇事。中國古代為死者準備的墓室與棺槨幾乎都是方方正正的,這大概與天圓地方的傳統宇宙觀有一定的聯繫,希望死者能夠在地下「住」得安安穩穩。但1998年,考古學家卻在浙江印山發掘出一座另類的陵墓——越王三角陵。這座墳墓是長30米,高近6米,截面為等腰三角形的木棹。木槨外覆蓋著140多層樹皮。樹皮被木炭染成黑色,猛一看好像一段黑色的火車車廂。這是中國考古史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三角形制槨室。三角形的墓室是人字坡的木屋結構,用50多根長約5.9米,截面邊長0.6到0.8米的巨大枋木搭建而成。枋木排成兩列,柱頭相撐,上面縱向壓著半圓形的木柱,形成屋脊。每根枋木都經過精心的髹漆,搭建完成後槨內又整體再餘了一層漆,現在有些地方仍然光亮可鑒。陵墓的主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建這樣一座墳墓呢?考古學家通過細緻分析填土中的印紋硬陶與原始瓷殘片,最後認定墓葬的年代在春秋末期。印山位於紹興城南13千米處,春秋時期,紹興地區是越國的統治中心,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越王有兩個。一個是允常。另一個是他的兒子——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由於勾踐比他老爸的知名度高,很多考古學家希望這是勾踐死後的「卧室」。令他們失望的是。比照文獻。這種可能性非常的小。《越絕書》(聽聽這書名,越國能不滅亡嗎?)上記載,勾踐曾經在獨山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後來因為遷都沒有建成。最終他可能埋葬在他祖父夫鐔的墓旁,也有小道消患說他埋在了山東境內,無論如何,沒有哪家媒體披露說勾踐是埋在這裡的,所以考古學家的想法也只能是一廂情願了。允常雖然沒有卧薪嘗膽的兒子勾踐風光。但也是一代明君。在他之前,越國的勢力還很小,日子很不好過。《史記》上說他在位時不斷擴張疆土。積蓄國力,終於,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婆,開始稱王稱霸,牛氣起來。如此明君給自已建一座這樣的陵墓,還不是小菜一碟?並且《越絕書》上也說:勾踐的父親用木材在這裡建了一座大陵墓。由於上述原因。大多教學者都認為三角陵是允常的陵墓。不過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疑問的。因為勾踐曾在這裡伐木材獻給吳國,如果這裡是允常的陵墓,勾踐肯定不會在他老子陵墓所在地伐木動土!於是又有人站了出來,懷疑專家們對三角陵的年代考證錯誤。認為這三角陵不是勾踐、也不是允常的陵墓,是其他越王的,甚至還有人說是吳王的陵墓等等,讓人莫衷一是。《越絕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地方志,它記載了吳越之地由夏禹到兩漢時期的諸多歷史傳說,又以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爭霸過程為主線,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社會民俗、天文曆法等諸多方面。目前,有關《越絕書》的作者有多種說法。而成書年代也有從春秋到兩晉的多種觀點。此外,有關卷數、原書名等問題也存在爭議。七十二疑冢關於曹操的陵墓,在歷史上有太多的傳說。「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們的胃口。傳說,在安葬曹操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從各個城門同時抬出,分別埋在了不同地方的陵墓里。這種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假如是真的。這七十二座陵墓在什麼地方呢?曹操在死前兩年,命人為他在西門豹祠西邊高原上的貧瘠地建造一座陵墓,並特別囑咐說,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這麼說來,曹操並沒有給自己建「七十二疑冢」。再說,建造「七十二疑冢」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當時由於長年戰亂,民生凋敝。如此勞民傷財的工程曹操會建嗎?要知道曹操一生提倡節儉。曹植的妻子因為穿了華麗的衣服。甚至被他賜死了。都苦了一輩子,難道曹操臨死以前突然想瘋狂地折騰一回?這可說不定,他盜過不少墓,心裡有鬼,保不準也害怕別人盜他的墓,做點手腳也不稀奇。對於「七十二疑冢」的位置所在,考古界目前是一點頭緒也沒有,不過對曹操真正埋在哪裡,有四種稍微靠點譜的推測。第一種認為曹操埋在了河北磁縣境內:第二種認為曹操葬在漳河水下。並在河底鋪設了重重機關:第三種認為他埋在了曹魏的行政中心許昌;第四種認為他埋在了鄄城西北的銅雀台下。雖然眾多學者就此問題爭論得臉紅脖子粗,但由於沒有證據的支持,曹操墓的位置仍然是個謎,墓中會有什麼稀奇古怪的陪葬品,我們就更是無從得知了。考古工作者在對句容土墩墓的挖掘過程中發現了一罐腌制的鹹鴨蛋。裡面的鴨蛋殼完好。白白的鴨蛋形體比現在的鴨蛋略小,還能聞到成味兒。這罐2500年前的鹹鴨蛋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居然保存完好!也許某一天,當我們打開曹操的陵寢時,會有更大的驚喜在等著我們。不腐的女屍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盜掘了裕陵、慈禧陵之後,清廢帝溥儀派滿清遺臣到東陵善後,將拋出的遺骨重新進行了簡單殮葬。當他們清理裕陵地宮時,在棺床西邊的兩棺之間發現了一具奇異的女屍:女屍年齡在50歲左右。皮內完好無損,絲毫沒有腐爛。兩腮和嘴下有很多皺紋,但是仍然還有彈性。而且面客很清晰,好像剛剛入睡的樣子。她的牙齒也沒有完全脫落。只是頭髮差不多有一半都掉了(看來盜墓賊不知道木乃伊也是很值錢的)。據推斷,這具女屍最有可能是孝儀皇后。孝儀皇后是乾隆的第三個皇后,也是嘉慶帝的老媽。但是,在裕陵地宮裡埋葬了一個皇帝,兩個皇后,三個皇責妃,同葬一個地宮,有的比她葬得早。有的比她葬得晚,為什麼其他五具屍體都腐爛了,只有她的屍體沒有腐爛呢?難道她比乾隆的待遇更高級,防腐做得更牛?其實,清代的皇室並不注重屍體的防腐,不就幾斤肉嗎,靈魂都升天了還管這些個俗事幹嗎?清朝時。帝、後、妃死了,少則停靈數月,多則數年,然後才葬入地宮。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後、妃。即使葬入了地官,石門也不關。墓道口也不封,等著皇帝老公,一家人一起入葬。所以有些后妃的屍體在地宮封掩前就已腐爛了。孝儀皇后死於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十七年才葬入裕陵。在這4年里,其棺槨始終停放在靜安庄殯官。入葬地官後,又過了47年,等乾隆下葬後,地宮才正式被封死。孫殿英將裕陵炸開時,距孝儀皇后被葬入地官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她的屍體居然沒有腐爛,而且面目如生。這不能不讓入驚嘆。遺憾的是重新裝殮後,孝儀皇后的屍體也漸漸腐爛。只剩下了骸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的屍體在地官153年的時間裡都沒有腐爛,為什麼重新殮莽後就腐爛了?難道是她老人家因為被打擾而生氣了?可惜,我們無緣見到孝儀太后的真客。她的不腐之謎也暫時無法解開。不過總有一天。我們、或者我們的子孫們,能解開這個謎團。帝陵陪葬制度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制度起源於秦代,秦始皇陵園中共發現17座公子、公主、大臣的陪葬墓。西漢時,帝陵的陪葬墓中還出現了功臣元勛的身影。到了唐朝,皇帝為了向大臣表示恩寵,准許大臣及其家屬陪葬帝陵。這種陪葬制度為宋朝承襲,到了明清兩代逐漸衰落。到了清朝,帝陵中的陪葬墓就只有少數皇后、嬪妃的陵寢了。不入地宮的皇后乾隆一生曾迎娶過三個皇后,但只有兩個皇后隨乾隆入莽地宮。他的第二個皇后烏喇那拉氏被葬在了嬪妃的墓園。更不可思議的是,她竟然被安放在純惠皇貴妃地宮的一側,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待遇連嬪妃都不如。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古代男人只寵愛小老婆?烏喇那拉皇后是滿洲鑲黃旗人,比乾隆小7歲。乾隆還沒當皇帝時,她就是乾隆的側福晉。乾隆登上皇位後,封她為嫻妃,後來又封為嫻責妃。孝賢皇后死後,她被晉封為皇貴妃,總管六官,代行皇后職務,後來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就此看來,這水兩口還是很有感情,很恩愛的。不過感情再好也有拌嘴的時候,有一次,乾隆去南方遊山玩水,她隨駕南巡。到了杭州,不知道為什麼小兩口鬧了彆扭。乾隆派人把她送回了北京。乾隆回京後,又下令收回了她的四份冊寶,裁減了她手下的傭人,只留下兩名宮女。一年後,她憂憤而死,正在避暑山莊的乾隆得知消息後,只打發她的兒子永璂回京料理喪事,並發了一道降等治喪的諭旨,以「皇貴妃禮葬」。烏喇那拉皇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遭遇呢?宮廷對此事諱莫如深,倒是民間有一則故事,說乾隆前往江南途中曾招尼姑侍寢(風流帝王也做這樣的缺德事?)。她多次苦勸他,反而被他冷落,一怒之下就把頭髮剪了。在清朝,只有皇帝或者太后去世時皇后才能剪髮,她這一舉動無疑如同詛咒了皇帝和太后。乾隆盛怒之下將她送回了北京,由於理虧心虛,沒有廢她的皇后位,不過他將憤怒都藏在了心裡,直到她死後,還用薄葬的方武發泄對她的憤恨(皇帝氣量也這麼小。大家以後可別相信「宰相肚裡能撐船」了)。故事很精彩,遺憾的是這則傳說有很大的演繹成分,不是歷史。但學者在清官皇家文檔中的隻言片語中確實發現烏喇那拉皇后曾經「去發」。難道她吃醋吃到腦子壞了。真用「去發」去詛咒薄情郎?如果我能穿梭時空,肯定去研究研究。我能穿梭時空嗎?不能,所以,這註定是一宗謎案了!碑本來是先秦時期下葬時牽引放下棺槨之用。東漢時開始在碑上刻字來記述主人的生平,不僅僅達官顯貴死後要在墓前石碑,即使普通老百姓也是如此。一時間立碑之風廣泛流傳。南朝的南梁時期,在墓前立石碑歌頌墓主人生前的功德成為一種制度。唐朝時對立碑的製作還做了詳細嚴格的規定。唐代帝陵前都有石碑。而且不止一座,石碑外通常又有碑亭。現在保存最好、最重要的就是乾陵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