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 丨紐約」中美慈善領袖齊聚,共話未來公益

2017年五月中旬,愛佑慈善基金會攜SEE阿拉善基金會、騰訊公益、新浪微公益,以及多傢伙伴機構開啟了紐約慈善之旅。

在本次行程中,愛佑慈善基金會與美國Synergos協會共同舉辦了愛佑「慈善+丨紐約」論壇,從中美雙方的角度探討了「公益慈善的未來」,通過本場論壇,旨在搭建中美公益組織溝通交流平等對話的平台,打通中美公益機構間合作的通道。

論壇上,愛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王兵率先發表致辭,他表示,美國經歷了洛克菲勒基金會、蓋茨基金會、扎克伯格基金會為主的三個階段:從傳統慈善到戰略性慈善、再到創新慈善,三個階段非常清晰。

雖然中美慈善在時間上差距較大,但中國慈善在這些年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愛佑為例, 從2004年截止至今,愛佑在孤貧兒童救助領域已經開展六大項目,讓超過五萬名兒童獲得新生,除了有兩個全球同類規模最大的兒童醫療救助項目,還支持醫療機構開展臨床科研項目,並建立了首個中國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手術資料庫。五年前愛佑進入第二個階段,從垂直領域推動中國慈善業的發展,已經在85個子領域資助了100家優秀的NGO,全方位立體地支持中國公益。如今,愛佑已經成為平台型基金會,希望未來能成為生態型基金會,在平台和生態裡面不斷孵化,讓更多物種生根發芽。

慈善+科技,使得中國公益慈善在某些層面實現了對美國的彎道超車。比如,在美國很多機構仍然用郵件和挂號信來募資;但是在中國,通過拇指經濟已經可以在一秒鐘之內進行大規模的公眾籌款活動。

面對美國同行提出的「如何衡量風險和創新」的問題,王兵回答道:「對於愛佑來說,不創新,毋寧死,這是中國慈善人對美國慈善人的回答。中國慈善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在戰略方面中美差距還比較明顯,但是中國慈善會追上美國慈善的腳步,希望大家對中國慈善人士和慈善力量的看法能與時俱進。」

王兵認為,中美未來二三十年將會以公益為理想、以商業思維和科技為手段,形成慈善的共贏。

隨後,美國黑石集團共同創始人、全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發表了主題演講,講述了當初資助成立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並擔任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創始理事的原因。

蘇世民說,金融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增長緩慢,中國卻在不斷發展,就業率不斷提高,這使得一些美國人心存怒意。在蘇世民看來,這種挫敗感和怨氣,會引發貿易問題,繼而可能引發軍事衝突。因此,帶著「我們必須設法阻止或改善這種情況」的使命感,蘇世民創辦了蘇世民學者項目,他希望以此來培養理解中國的人,並通過這些人,將中國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世界。

他表示該學院不僅搭建了中美之間重要的橋樑,也培養了有創造力、獨立、有責任心的全球新一批領導者。

最後,他鼓勵大家走出心理舒適區,大步朝前,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如果想彌補自身不足,取得更多技能,就多跟具備這項技能的人在一起;要敢於冒險,放眼未來。

圓桌論壇:慈善發展道路中的大問題

在第一場圓桌論壇環節,愛佑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耿源、阿拉善SEE基金會秘書長張立、福特基金會副總裁Hilary pennington、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聯合理事兼全球政策及事務主管Rob Rosen,共同探討了「慈善發展道路中的大問題」。

愛佑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耿源表達了對未來技術在慈善應用中的困惑和思考,她表示技術的發展是把雙刃劍,技術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貧困、糧食、能源、環境、疾病等問題,但是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會不會產生新的社會問題?「誰來控制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又成為一個新的命題。

面對現場觀眾提問「是否認為中國慈善發展太過迅速」的問題時,耿源女士表示:「其實我認為慈善發展得不夠快,並沒有追上社會問題的發展。我們需要敏銳發現問題,跟上時代發展,整合資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要保持警覺,要看得更遠,看到潛在問題,甚至一些巨大的威脅,起到敲響警鐘的作用。」

福特基金會副總裁Hilary pennington指出,政府、慈善機構、商業如何應用軟硬科技更近距離地聽取受困人群的聲音?如何更有效地匹配資助方和被資助方?將是有待我們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阿拉善SEE基金會秘書長張立介紹了阿拉善SEE基金會的成長過程,同時表達了對境外NGO法律管理現狀的思考,以及對環境保護資金投入比例的擔憂。他表示,阿拉善SEE將進一步帶動和整合企業家及社會資源投入,並號召公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化保護平台價值,共同守護碧水藍天。

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聯合理事兼全球政策及事務主管Rob Rosen提出,在互聯網連接的全球化經濟下,我們能否充分認清自己,藉助連接的力量,解決更多社會問題,實現自己最大的潛力將是大家共同面對的問題。

圓桌論壇:慈善創新

第二場圓桌論壇,嘉賓們圍繞「慈善創新」主題進行了深度探討。本場論壇的嘉賓分別為騰訊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倞,新浪微公益主編楊光,戴維·洛克菲勒基金會執行主任Lukas Haynes,藍色避風港倡議(BHI)聯合創始人、ImPact公司聯合創始人Liesel Pritzker Simmons。

戴維·洛克菲勒基金會執行主任Lukas Haynes講述了遺產對於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遺產投入到慈善領域當中。他表示,正是這筆遺產,才促進他們有更多創新。面對主持人提出的慈善領域目前未做且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他表示,最需要做的是加強全球化慈善,加深慈善合作。

騰訊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倞在面對主持人提出的「如何運用創新手段帶動更多用戶投入到慈善當中去」的問題時講述了騰訊的創新理念。她指出除了網路捐款,比如三天時間超千萬用戶參與、籌款量超三億的9.9公益日,騰訊公益還開啟了一些創新的產品。如微信運動鼓勵大家捐步,企業進行配捐、讀書捐閱讀時間、騎共享單車捐里程等等,通過不同用戶場景進行捐贈,同時鼓勵大家更健康地去生活。

藍色避風港倡議(BHI)聯合創始人、ImPact公司聯合創始人Liesel Pritzker Simmons向大家講述了影響力投資的相關經驗。面對主持人提問「影響力投資是否會解決當前慈善領域未解的大問題」時,她表示,雖然商業創新解決了許多問題,但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需要民間社會組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新浪微公益主編楊光介紹了中國公益創新的現狀,面對「未來技術在慈善領域的角色」這一問題,他回答:「我們更關注的是技術對受助群體、公眾認識的改變,中國正在通過互聯網降低慈善成本,提高慈善效率。一方面希望未來把互聯網的技術人性化地跟公益需求結合起來,比如新浪公益、螞蟻金服和阿拉善SEE基金會聯合發起的「螞蟻森林」活動,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在草原種樹;另一方面希望幫助更多中小型公益組織儘可能解決社會問題,希望通過互聯網能帶來公眾對慈善概念的轉變,這是新浪微公益平台的意義所在。」

論壇最後,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掌門人、Synergos 協會主席佩姬·洛克菲勒(Peggy Dulany Rockefeller)發表閉幕致辭, 她說:「我一直認為,慈善是奉獻我們的全部,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仔細聆聽,思考我們的方向和戰略;建立信任,達到縱向與整個社會、橫向與整個世界合作的模式。我們經常討論創新是未來的方向,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古老文化的智慧,說起來,中國的歷史比美國更加悠久長遠。」

最後Peggy以一首來自霍皮長者的古詩

結束了本場論壇

You have been telling the people that this is the Eleventh Hour.

你總跟人們說關鍵時刻就快來了,

Now you must go back and tell people that THIS is the hour.

現在你要回頭去告訴他們時候已經到了。

And there are things to be considered:

要開始思考:

Where are you living?

你住在哪裡?

What are you doing?

你正在做什麼?

What are your relationships?

你的人際關係如何?

Are you in right relation?

你是否擁有對的關係?

Where is your water?

你的活水在哪?

Know your garden.

找到你的花園。

It is time to speak your truth.

此刻,是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了。

Create your community.

創造出你自己的社群,

Be good to each other.

善待彼此,

And do not look outside yourself for the leader.

不要徒然向外去追尋導師。

This could be a good time!

此刻正是時候!

There is a river flowing now very fast.

江水滔滔東去,

It is so great and swift that there are those who will be afraid.

水勢如此盛大湍急,渡者不免心生畏懼,

They will try to hold onto the shore.

不免緊抓岸邊不放,

They will feel they are being torn apart, and they will suffer greatly.

似乎自己將被撕成兩半,深受其苦。

Know the river has its destination.

知道河流自有其歸處,

The elders say we must let go of the shore,

長老叫我們要放掉緊抓岸邊的手,

Push off into the river.

躍身入水。

Keep our eyes open,

睜亮雙眼,

And our heads above the water.

讓頭也浮出水面,

See who is in there with you and celebrate.

看看誰與你同在並感謝。

At this time in history, we are to take nothing personally,

在這歷史性的一刻,不要再用個人的角度看世界了,

Least of all ourselves.

至少我們不要這麼做,

For the moment that we do, our spiritual growth and journey Comes to a halt.

因為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的靈性成長旅程將嘎然而止,

The time of the lone wolf is over.

不要再當孤獨之狼了。

Gather yourselves!

大家一起來吧!

Banish the word struggle from your attitude and vocabulary.

擺脫對抗的態度和語言,

All that we do now must be done in a sacred manner and in celebration.

以聖靈充滿的態度和感恩的心情過日子。

We are the One』s we』ve been waiting for.

我們就是自己所等待的人!


推薦閱讀:

一人為木,眾人若林
二十年前被資助過的貧困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公益視界|當你看見,那黎明的星空
湯燦參加過哪些公益活動?
公益旅行的體驗是什麼樣的?

TAG:未來 | 公益 | 慈善 | 紐約 | 領袖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