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成長之「獨孤九劍」(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伴你登上成長「巔峰」)
教育之窗
[最受歡迎的草根教育公號 最具人氣的草根教育社群]
關注教育之窗 我們共享精彩
教師成長之「獨孤九劍」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伴你登上成長「巔峰」
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中,獨孤九劍為:總訣式、破劍式、破刀式、破槍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氣式。令狐沖得風清揚傳授獨孤九劍,終成一代高手,登上武道巔峰。今天,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為我們帶來了教師職業成長的「獨孤九劍」,都是些怎樣的「秘籍」「絕技」呢?
第一劍:實錄還原
我喜歡收集課堂教學實錄,特別是有代表性的名師實錄。收集了幹什麼?
首先,把實錄還原成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整體觀照實錄,抽象提煉實錄,很吃功夫。然後進一步,把教學設計還原成教學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這是一種逆向修鍊的過程,跟禪宗里修白骨觀想法有點相似。然後再往回走,你走得進去,還得走得出來呀,不然就會走火入魔的。把理念再還原成設計,把設計再還原成實錄。就這樣折騰來折騰去,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所求啊!這樣一個來回還原的過程,對於修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上得了天」——就是有思想,「下得了地」——就是有技術,幫助真的是很大很大。這是劍宗,我稱它為獨孤九劍的第一劍。
第二劍:情境填空
什麼叫情境填空?我舉個例子,我研究過於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師: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誰來說一說。
生:課文一共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第一種是「夾絲網防盜玻璃」,第二種是「夾絲玻璃」,第三種是「變色玻璃」,第四種是「吸熱玻璃」,第五種是「吃音玻璃」。
師:說得多清楚,多有條理!不過,能說得再簡潔一些嗎?請你考慮一下。(這個學生面有難色,想坐下去。)
好,到了這個地方,你就得打住了,你不能再往下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了。假如你是於永正先生,你會怎麼做?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情境,你怎麼辦?你帶著這樣的想法看那個實錄和光碟,你缺什麼你補什麼?這招很管用。我們來看於永正先生怎麼做:
師:你先別坐下去,請你沉著冷靜地想一想,我看你有這個能力。我們再好好想想,我們不著急。
「我看你有這個能力」這句話很重要。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我看這個就是。但叫我上呢,叫我來個應急處理呢,我肯定到不了這個層次。這麼一比,就比出差距來了,什麼叫大師,什麼是庸師。這不明擺著嗎?接著看:
生:(想了一會兒)課文一共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分別是夾絲網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
好,趕緊打住,你別看了,情境填空,你什麼反應?在這裡定格,你想:如果是我,我是什麼反應?看實錄最怕無所用心、一瀉千里啊!看於永正先生:
師:(豎起大拇指)說得妙,妙就妙在「分別是」三個字上。有了它,你可以少說整整十五個字,下面只說名稱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剛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顯示自己的機會嗎?孩子,這樣的機會可不多啊。
這就是大師級的人物啊,他怎麼跟孩子進行對話的,這個就是情境填空法,可以幫助你積累大量經典而生動的「課象」,變得機智、通變、智慧。你缺什麼就填什麼,練個三年五載,胸中裝了成百上千個經典課象,你想不成功都困難。
第三劍:微格解剖
你可以研究候課,研究導入,研究提問,研究范讀,研究導讀,研究討論對話傾聽訓練結課拓展,研究很多微格。你要深入,你就要研究微格。
比如說詩意語文吧,有人說詩意語文太玄,我怎麼看呢?
第一,我覺得玄沒有什麼不好,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是眾妙之門啊,有什麼不好?我們有些老師的課不能抓住學生的心,不能吊起學生的胃口,我看就跟他們不會冥思、不會玄想有關係。
第二,詩意語文其實並不玄,詩意語文有很多實打實的招,只是你看不出來罷了。比如,詩意語文的課的復沓,就是很管用的一招。你的復沓技術一用,你的場就出來了。有些技術很簡單,就是一層窗戶紙,不捅破你不知道,一捅破,哦,原來如此。但是你千萬不要把簡單當臭蛋啊。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光是針對學生的朗讀,你就可以選擇許多個角度,比如:朗讀狀態、朗讀方法、朗讀質量、朗讀內容、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現場氛圍、思想認知、文化背景、學習要求、動態變化等等。這裡面大有學問。
第四劍:課感積澱
學音樂的人要有樂感,學美術要有美感,打球要有球感,學語文要有語感,上課要有課感。我覺得,課感應該是劍宗修鍊的最高境界。什麼是課感呢?就是你對教學現場的一種直覺,一種當下的把握,一種敏銳而別出心裁的駕馭。在教學過程中,對於那些突如其來的偶發事件,你能不假思索的地、迅速地、果斷作出反應,而且這樣反應是高效的,是巧妙的。
舉個例子,上《二泉映月》,聽完音樂,讓孩子談談感受,你聽出了什麼?一個孩子說,太悲傷了。一個孩子說,太可憐了。一個孩子說,太美妙了。課感不好的老師會說:不會吧,我怎麼就沒有感覺到美妙呢?弄得那個孩子下不了台。我說:你能從悲傷和可憐中聽出美妙來,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啊。不假思索,這是什麼?是課感。第一,化解了這種氛圍上的不協調。第二,小心翼翼地保護了孩子的尊嚴。第三,把這樣的感覺整合到了其他孩子的感覺中,豐富了樂曲的內涵。這就是課感,課的協調感。還有很多,比如課的節奏感,課的情味感,課的層次感,課的風趣感,課的風格感,都需要去修鍊啊。
第五劍:案例鑒賞
對案例一定要學會鑒賞,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後的言說。要看出作者寫案例的價值取向。他之所以寫這個案例,無非就是兩點:第一就是他覺得這個案例本身很有價值,或者他認為這個案例是失敗的,從失敗中尋找這個價值。第二,他總要對案例有所提升啊,為什麼說它有價值、這個價值是怎麼體現出來的。任何案例,圍繞價值二字,你就可以轉乾坤了。
第六劍:文本細讀
你要徜徉在語言之途,在語言裡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詞語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標點符號來讀,都必須抱著林黛玉第一次進賈府的那種警覺。這是修鍊很重要的法門。我帶徒弟,有個要求,每周寫一篇文本細讀,你過了這一關,你上任何課都不害怕。
你有多種方式進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選擇的一種方式。你讓自己走進文本的世界,成為文本生活的一個角色,文本這個「警幻仙姑」帶著你遊歷文本所締造的那個太虛幻境,你用心聆聽她的種種言說,用心體察仙境的種種景象。「千萬次地問」是你可以選擇的另一種方式。進入文本,你不再輕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忽悠,在文本的語言之流中,你總是不停地將它們打斷,你問:這究竟在寫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寫?為什麼只能這樣寫?用意何在?啟示何在?在你千萬次的問中,文本被你掰開了、揉碎了,最後被你消化了、吸收了。前一種是感性地進入,後一種是理性地進入。而更多情況下,細讀方式是你自己的一種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本細讀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第七劍:主題研究
圍繞一個主題,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去收集各種材料,認真分析梳理,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一次主題的梳理研究,你的能量就會往上升。我研究感悟,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嚇一跳。發現有的把感悟和體驗混為一談,有的把感悟和想像混為一談,更有的把感悟和理解混為一談,以為感悟就是理解,理解就是感悟。
其實,感悟和理解本是兩股道上跑的車,理解是理性的、邏輯的、線性的,感悟是感性的、直覺的、網狀的,水火不相容的,居然扯在一起,居然當成一回事兒。我當時寫感悟,手頭收集的文章和專著不下100萬字,我花一個月的時間做這個事情,一做完,有一種感覺,什麼感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第八劍:前提詰問
什麼叫前提詰問呢?就是不斷地追問事情的前因,直到自己覺得沒法再問了才罷手。我和我的徒弟們說,如果一個老師,在教學生涯當中,沒有問過自己這樣三個問題,那麼,我遺憾告訴你,你在專業生涯中是缺席的,是不在場的。
拿語文課程來說,第一,語文是什麼?你必須進行前提詰問,可能最終會沒有答案。你心目當中語文是什麼樣的,你必須問,你必須思考,這是對語文的終極追問。第二,你要成為一名怎樣的語文老師?第三,你認為怎樣的語文課才是有價值的課?像這樣的前提詰問法,你要一直問,一直問,一直把自己問傻了為止。到這個時候,你問到了什麼?你問到了語文的究竟之問,語文到底是有用的還是沒用的?你的生命存在究竟有沒有意義?
第九劍:行動反思
阿普爾、麥克唐納等人把課程的本質概括為一種社會的「反思性實踐」。「反思性實踐」的基本構成因素是行動和反思,那麼課程也應是行動和反思的統一。就自然工作狀態看,絕大多數教師在上完課之後都習慣地認為課程教學已經終結。
其實,教師的專業分水嶺,往往就在這個「行動反思」上。
在教完古詩詞《長相思》之後,我曾經有過一段充滿矛盾、充滿自我批判精神的反思:一方面,我認定詩詞教學重在「見」,因此,舉象造境、想像入境等就成為這堂課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我又擔心這種「見」會導致學生對詩詞的關鍵字眼缺乏必要的解讀,從而疏忽了文字的意義。這種反思,儘管最終沒有結果和定論,但對教師的成長意義重大。
文章來源:蒲公英教育智庫
如果文章給了您啟發,請用點贊和分享來支持作者。謝謝!
推薦閱讀:
※#語文教研群# 成果列表(按發表日期)
※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髮言
※普通教師與特級教師之間的邊界有多大
※妨礙教師成長的那些念頭
※做名普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