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選擇之義,即是「選凈土、選正行、選正業」
【擱外道,選內道】
生在人道是離開生死輪迴的一個契機,可是如果毫無宗教信仰的人,他還是依業輪轉,即使遇到了宗教,所遇的不是佛教而是其他的宗教,雖然講博愛,講救度,但那是不究竟的。所以,這第一重選擇之前,應該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內外選擇」,選內道(佛教叫內道),擱外道(其他宗教叫外道)。
【擱聖道門,選凈土門】
第一重選擇: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凈土門
這首偈子是講佛法之中的選擇,要速離生死必須要遇到佛法,現在我們都遇到佛法了。龍樹菩薩把佛法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大師進一步把它分為自力和他力,到了道綽禪師就分為聖道門和凈土門,這些都是對於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分派判教。到最後,聖道門和凈土門就成為凈土宗判教的專有名稱和定論。所以法然上人說:生而為人,要速離生死,就要遇到佛法,其他的宗教還不行。佛教之中有兩種勝法,兩種勝法就是聖道門和凈土門,聖道門同樣的也能離開生死,可是它是難行道,是靠自己的力量,龍樹菩薩形容說:就好像「陸路步行」,在陸地上靠自己的雙腳走路,要到達很遠的目的地,這個很難、很苦,恐怕會半途倒下去,所以說是難行道,是自力。那麼易行道呢?是靠他力,也就是靠交通工具,我們即使再怎樣軟弱,依靠交通工具,也必定到達目的地。在當時,最舒適、最快速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龍樹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法門,就是本願船,很輕易的就能夠橫超六道苦海,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所以我們學凈土法門,念六字名號,就是在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船,依靠這個交通工具。佛法中的聖道門和凈土門,我們要擱舍難行的、自力的,必須要迴向才能往生的聖道門,選入凈土門。
【拋諸雜行,選歸正行】
第二重選擇:
欲入凈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聖道門中的修行,如果不迴向往生,就是聖道,迴向往生的話,就是雜行。不過,應該先來解釋什麼是聖道,什麼是凈土。
所謂「聖道」就是聖人的根性,它是「從凡入聖」,這叫聖道門,也就是說他有聖人的根性,雖然是凡夫,可是他可以生生世世,這一輩子、下輩子,下輩子不成就再下下輩子,這樣苦修六度萬行來從凡入聖,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其間都不能有退心,有退心就半途而廢了,這個叫「聖道門」。聖道門是在娑婆世界成佛度眾生,它的先決條件,必須要有聖者的根性,這樣講起來是難得的,但我們都做不到,以此衡量,我們都不是聖人的根性。
凈土門是「從穢入凈」,從這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成就佛果。是不是到了極樂世界再去學、再去修聖道門所應該修的法門?不用!因為所應該學、應該修的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面,阿彌陀佛都已經為我們完成了,統統容納在這六字名號裡面。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用再假借其他方便,只要「華台端坐念彌陀」就可以了。所以,法照大師說:
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
也就是說,到了極樂世界要成就佛果,不必勞煩我們再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廣修六度苦行,只要端坐在蓮花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其實,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而成佛,我們到極樂世界六根門頭對極樂世界的六境,都能夠大徹大悟,都能夠成佛的。
【傍於助業,選專正定】
接著第三重選擇,第三首偈:
欲修於正行 正助二業中
猶傍於助業 選應專正定
五正行,目的就是在正定業,因為,第一正行「讀誦」,真正的讀誦,不是用口去讀誦,而是用身體去讀誦,身體去讀誦就是憶佛、念佛,也就是去實踐它。因為經文在講教理,讓人依教理去實行。所以誦經固然有其功德,但是經的本身目的,不是只要人家去誦,而是要人家通過讀誦之後,了解它的教理,然後依教奉行去實踐。所以,我們讀誦凈土三部經之後,凈土三部經就可以擱在一邊,然後專一去念這句名號。就像法然上人,到了年老的時候就是專一念佛。他說以前他一天念三部《阿彌陀經》,一部是用漢音念,因為當時隋唐時代的音叫漢音;一部是用吳音念,也就是宋朝之後,日本和大陸來往的往往都是江浙一帶,那一帶的音是吳音;另一部是用日文的音。所以,一天念三部,音各不同。到了年老的時候,法然上人就一部也不誦,他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越來越專了。因為不論《無量壽經》也好,《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也好,都是在闡釋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就必定往生。既然如此,我們就歸結在專稱佛名了。以前的種種熏習是一種前方便、預備教育,是過程不是目的,最終目的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的佛堂從早到晚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摻雜其他,因為不必加,只是一個月當中有兩次另外誦念《阿彌陀經》,讓我們熏習極樂世界的景象,熏習《阿彌陀經》所開展的往生的方法,熏習十方諸佛護念我們的經文教理,並不是因為必須加上誦經,才有往生的功德。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不用加料的,它本味就很醇厚了,雖然只是一句名號很容易、很簡單,可是味道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非常豐富,讓人有無窮的法喜。
五種正行中,第二種是「觀察」。這句名號的本身,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都蘊含其中,念佛本身就受著彌陀光明的包容,而且有十方諸佛的護念和菩薩的相隨,所以也不必再去做觀察。
第三種正行「禮拜」也是一樣,如果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禮拜,那還可以,但如果禮拜的對象不是阿彌陀佛,就不成為這個法門的助行。而且,禮拜的往生功德不在於禮拜的本身,而是因為有這一句名號,所以禮拜阿彌陀佛,一方面禮拜,一方面念佛,才有往生的功能;如果執著自己非禮佛拜佛不可,否則功行不夠,資糧有缺,這樣就成為正行當中的雜修,而不是專修了。也由於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這裡就以念佛為主,並不是不禮拜,而是因為一方面我們空間不夠,一方面要適應各個根機,一方面想完全依據正定業,因此我們以念佛為主。
「讚歎供養」也是一樣,唯有「稱名念佛」才是真正的讚歎供養。不然,我們離開了專稱名號,對阿彌陀佛就是一種不了解、不孝順、不敬重。而真正的讚歎供養,唯有專稱彌陀佛名。
【稱名念佛,依佛本願,必定往生】
所以,五種正行中,只要修稱名念佛,其他四種就統統融入,統統包含了。其他四種正行的目的,就是要歸趨到正定業的專稱佛名,所以第四首偈就說: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表示專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依據、契應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除了專念彌陀以外的種種,都不是依佛本願,不是順佛本願的話,就未必百分之百的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稱名必得生」,「必」是必定,不是或然率,是百分之百的。再看講稿:
此文明示三重選擇之義,亦即於「二門、二行、二業」之中,「擱聖道、選凈土;拋雜行、選正行;傍助業,選正業」,簡言之即是「選凈土、選正行、選正業」。
這個就是三重選擇,第一重,選凈土;第二重,凈土當中選正行;第三重,五種正行之中選正定業。旁邊還有三個表格:
這些都很淺顯,能夠一目了然,也由於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不作解釋,今天晚上我們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二零零四年六月二十日
(摘自《慧凈法師講演集二 · 正行與雜行四》)
推薦閱讀:
※做人我選擇:1善良,2厚道,3忍讓,4寬容,5真誠(太精闢了)
※如何用筆跡指導你的職業選擇
※選擇放棄和錯過,亦是一種美麗....
※中式裝修上如何選擇卧室風水飾物
※我選擇放棄,是因為深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