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譯文2

第三十一章1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2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 禮處之。

譯文1 兵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萬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適可 而止,打勝了也不當成美事。以打勝仗為美事的人,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 是絕不可能得志於天下的。2 所謂兵,是不吉利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時以左方為貴,戰時以 右方為貴,因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喪。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以凶 喪來看待戰事。殺人多了,就揮淚哀悼;打了勝仗,也像辦喪事一樣。

第三十二章1 道常無名。2 朴雖小,天下莫能臣。3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5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譯文1 道,通常不顯露其名份。2 存在的本原 即道的本體 雖然精渺微小,天下卻沒有什麼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 萬物會自動歸順。3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4 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5 道,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導諸水流向大海。

第三十三章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3 知足者富。4 強行者有志。5 不失其所者久。6 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1 能識透別人,算有智慧;能識透自己,才有光明。2 能戰勝別人,算有力量;能戰勝自己,才是真強。3 知足的人富有。4 攻克己身、順道而行的人有志氣。5 持守本相、不失不離的人可以長久。6 肉身雖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生。

第三十四章1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2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3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4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1 大道瀰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2 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誇自詡。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著。3 他愛撫滋養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樣子。當萬物都依附歸向他時,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這樣,他的名份可就大了。4 由於他從始至終不自以為大,這就成就了他的偉大。

第三十五章1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2 樂與餌,過客止。3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1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普天下都歸向他,也不會互相妨害,反 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2 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匆匆過客們沉溺不前。3 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

第三十六章1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 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2 柔弱勝剛強。3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1 要收斂的,必先張馳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強一下。要廢棄的,必先興起一會 兒。要奪取的,必先讓與一點兒。這是微妙的亮光。2 柔弱的勝於剛強的。3 魚不能離開水(而上岸),國家的主權和勢能也無法(離開道)向人展示清楚。

第三十七章  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3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4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1 道,通常看起來無所作為的樣子,實際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2 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萬物自己變化。3 變化中有私慾發作,我便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來鎮住。在這個無以名狀的本原里,慾望將 斷絕。4 慾望斷絕、人心平靜了,天下自然便安穩了。

第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2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3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4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5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6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 取此。

譯文1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為他內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為他內心沒有道德。2 道德高尚的人是無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為了實現什麼。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 有大仁愛的人,是在追求仁愛,卻不是刻意實現某種目的。有大正義的人,是在追求正 義,而且其正義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4 有大禮法的人,是在追求禮法,卻沒有人響應,就掄起胳膊去強迫人了。5 所以,喪失了大道,這才強調道德;喪失了道德,這才強調仁愛;喪失了仁愛,這才強調 正義;喪失了正義,這才強調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 的端倪了。6 所謂人的先見之明,不過採摘了大道的一點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於豐 滿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於大道的樸實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虛華上。據 此而取捨。

第三十九章1 昔之得,一者。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 貞。3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 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4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 譽無譽。5 是故不欲  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1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2 天空得一而清虛,大地得一而安穩,神只得一而顯靈,江河得一而流水,萬物得一而生 長,王侯得一而天下歸正。3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虛,恐怕要裂開了;大地若不安穩,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顯 靈,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乾枯了;萬物若不生長,恐怕要滅絕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歸正,恐怕要跌倒了。 4 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不善。這不正是以 賤為本體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恰恰沒有榮譽。5 所以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硬如頑石。

第四十章1 反者道之動7,弱者道之用。2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1 相反,是道的運動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2 天下萬物都生於實有,實有出自虛無。

第四十一章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為道。2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3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4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5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6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7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1 優秀的人聽了道之後,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聽了道之後,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無的樣子。俗陋的人聽了道之後,大聲嘲笑。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真道嗎?2 所以《建言書》上說:道是光明的,世人卻以為暗昧。在道里長進,卻似乎是頹廢。在道 里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3 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好像受了侮辱,4 寬廣之德卻被視若不足,剛健之德視若苟且,實在的真理視若虛無,5 至大的空間沒有角落,偉大的器皿成形在後,6 聲音太大時,人在其中就聽不到什麼;形象太大時,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麼。7 道是隱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與、又能成全。

第四十二章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8。2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9。3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4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1 道先於萬物而自在,這是他的實在,稱為一。道被言說為道,這是他的名份,稱為 二。道的實在,能被言說為道的名份,是因為他有表象,稱為三。三而一的道生養了萬 物。2 萬物都有背道之陰和向道之陽,兩者相互激蕩以求平和。3 人們所厭惡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嗎?王公卻用這些字眼兒自稱。4 所以,有時求益反而受損,有時求損反而獲益。5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來教你們: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絕沒有好下場。這句話,就作為 教訓的開始。

第四十三章1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2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3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1 天下最柔弱的,駕御、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沒有實體的,進入沒有空隙的。2 我由此便知道無為的益處。3 這種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第四十四章1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2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3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1 名聲與生命,哪一樣與你更密切呢?生命與財富,哪一樣對你更重要呢?得著世 界與喪失生命,哪一樣是病態呢?2 貪得無厭的人必有大損害,囤積財富的人必有大失喪。3 所以,知道滿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險,可以得享長久的生命。

第四十五章1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3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1 那完善至極的,看起來卻好像欠缺的樣子,然而永不敗壞。那豐盈四溢的,看起來 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2 最正直的好像彎曲,最聰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辯的好象口訥。3 安靜勝於躁動,一如寒冷抵禦炎熱。唯有清靜,是天下的正道。

第四十六章1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2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1 天下有道的時候,最好的戰馬卻用來種地。天下無道的時候,懷駒的母馬也要上戰 場。2 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所以,以知足為滿足的人,其滿足是永恆 的。

第四十七章1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2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譯文1 不出屋門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見天道。出去的越遠,知道的越少。2 所以聖人不必經歷便知道,不必看見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第四十八章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2 無為而無不為。3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1 追求知識會越來越膨脹自負,追求真道會越來越謙卑虛己。一直謙卑虛己下去,就 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2 在無為的境界里,便可以無所不為了。3 得天下常常是靠無事,倘若極盡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1 聖人無常心10,以百姓心為心。2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3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4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11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文1 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2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3 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4 聖人在天下,以其氣息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注,凝視凝聽,聖人則把他們當嬰 孩看待。

第五十章1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 三12。2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3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 其刃。4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譯文1 人一生出來,就進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竅活著,人以四肢九竅死去,人以這四 肢九竅,將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2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3 聽說善於得到並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會遇到老虎,打仗不會受到傷害。在他面前,凶 牛不知怎麼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麼撲張它的爪,敵兵不知怎麼揮舞他的刀。4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已脫離了死亡的境地啊!

第五十一章1 道生之,德13蓄之,物形之,勢成之。2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3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4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譯文1 萬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養,化育為物形,得勢而成長。2 所以萬物沒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3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貴,在於他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然而然、永恆如此。4 所以說,道生出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撫愛 保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佔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 卻不任意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第五十二章1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2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3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4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5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6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譯文1 世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2 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我們是兒子。3 既知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回歸守候母親。若能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4 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認識的門戶,你就終身不會有勞苦愁煩。敞開你的通達感官,極盡 你的聰明能事,你便終生不能得救了。5 能見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順才叫強壯。6 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恆、得 著永生的意思。

第五十三章1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2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3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譯文1 這使我對大道確信不疑,行於其中,唯恐偏失。2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3 朝廷已很污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卻穿著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劍,吃 膩佳肴美味,囤積金銀財寶,這不就是強盜頭子嗎?這個背離大道的世代啊!

第五十四章1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2 子孫以祭祀不輟。3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 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4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 此。

譯文1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會失落。2 應當祭祀敬拜這完善者,子子孫孫永不停息。3 一個人若這樣,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實無偽。一家若這樣,這一家的恩德必充實有餘。一鄉 若這樣,這一鄉的恩德必深遠流長。一國若這樣,這一國的恩德必豐滿興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於天下。4 所以,將上面的道理用於一身,則知一身;用於一家,則知一家;用於一鄉,則知一鄉; 用於一國,則知一國;用於天下,則知天下。我從何知曉天下之事呢?就是從這裡。

第五十五章1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2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 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3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4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5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1 道德豐厚的人,就像赤裸的嬰兒一樣。2 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咬他,凶鳥不傷他。他的筋骨柔弱,卻抓得牢握得緊。他不懂男女交 合之事,生殖器卻常硬朗,這是精氣純全的緣故啊!他終日哭叫而不啞,這是天然合和的 緣故啊!3 認識天然合和就叫做認識永恆,認識永恆就叫做認識光明。4 使生命更豐盛就叫做福祥,心靈掌管血氣就叫做強壯。5 相反,物質的東西一壯大就會老朽,不合乎永恆之道。不合乎永恆之道的,是早已註定要 死亡了。

第五十六章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3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 天下貴。

譯文1 知「道」者不好說,好說者不知「道」。2 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受惑的門戶,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你 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這就是深奧玄妙的同一境界了。3 不能進入這個境界,才產生親近和疏遠,才會有利益和損害,才分出高貴和低賤。所以, 唯有這個境界才是真正可貴的。

第五十七章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2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 有。3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譯文1 以恆常的法度治理國家,以出奇的策略用兵打仗,以無為之道得天下。我何以知道 這一層道理呢?你們看:2 天下越多禁令,人民越是貧窮。人們的利器越多,國家越是混亂。人的技巧發達了,千奇 百怪的事就出現了。法令越是彰明,罪犯就越多。3 所以聖人說,我無為,民心自然歸化。我好靜,民心自然框正。我無事,我民自然富有。 我無欲,我民自然純樸。

第五十八章 1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3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4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1 一國的政治渾然無覺,其人民便純樸敦厚。一國的政治明察秋毫,其人民便尖刻澆 薄。2 禍患啊,帶來福份;福份啊,隱含著禍患。誰能知曉其中的奧秘呢?3 本來正常的,又變得荒誕。以為良善的,又成為邪惡。這種現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經很深 很久了。4 所以,聖人行為方正,卻不以此審判別人;心思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性絹直而不 放肆;明亮如光卻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1 治人事天,莫若嗇。2 夫為嗇,是謂早服。3 早服,謂之重積德。4 重積德,則無不克。5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6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7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8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1 治理人事,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惜愛。2 唯有惜愛,是警醒預備。3 警醒預備,即所謂厚積恩德。4 厚積恩德,則無往而不克。5 無往而不克,則力量無限。6 力量無限,就可以治理國家了。7 國家若有母親,就可以長久。8 (母親)就是那根深蒂固、永生盼望之道。

第六十章1 治大國,若烹小鮮。2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3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4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5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1 治理大國,要像煎小魚一樣。2 以道來統轄天下時,鬼怪不作祟於人。3 不僅鬼怪不作祟於人,神只也不傷害人。4 不僅神只不傷害人,聖人也不傷害人。5 這樣,兩相和好,互不傷害,德就交匯融合於道,歸入其源頭了。

第六十一章1 大國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2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3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 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1 大國如果謙卑處下,慈柔如母,就能成為天下匯歸之處。2 母性常常勝於雄性,就在於她能安安靜靜,處身卑下。3 所以大國若對小國謙卑處下,便能得著小國的信賴。小國若對大國謙卑處下,便能得著大 國的信任。所以,或者因謙卑處下而得著,或者因謙卑處下被得著。大國不過想兼蓄小國 ,小國不過想見容於大國。若要讓兩者都得著自己所謀求的,大國謙卑處下是最要緊的。

第六十二章1 道者,萬物之奧14>。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15。2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3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4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1 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2 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 棄絕呢?3 所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 進這大道里呢!4 古時候為什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裡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貴的啊!

第六十三章1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2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3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4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5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6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1 把清靜無為當成作為,以平安無事作為事情,用恬淡無味當作味道。2 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3 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從細微處著手。4 所以,聖人自始至終不自以為大,而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5 輕易的許諾,必不大可信;看起來容易的,到頭來必難。6 所以,聖人猶有艱難之心,但終無難成之事。

第六十四章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 亂。2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3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4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5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1 安然平穩,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 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亂時治理。2 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3 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 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4 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 有失敗的事了。5 所以,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 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

第六十五章1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2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3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4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譯文1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來越聰明,而是使世人越來越愚朴。2 世人所以難管理,就因為人的智慧詭詐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必然禍國殃 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3 要知道,這兩條是不變的法則。能永遠記住這個法則,就叫至高無上的恩德。4 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麼奧妙,多麼深遠,與一般事理多麼不協調,甚至大相徑庭,然 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順的啊!

第六十六章1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2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3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4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1 大江大海能匯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2 若有人想在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3 聖人正是這樣,他在上,人民沒有重擔;他在前,人民不會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熱心擁戴 而不厭倦。4 他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第六十七章1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2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3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4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5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1 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體像什麼。若具 體像什麼,他早就藐小了。2 我有三件寶貝,持守不渝。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這世上爭強好勝,為人之 先。3 慈愛才能勇敢,儉樸才能擴增,不與人爭強好勝,才能為人師長。4 當今之人,失了慈愛只剩下勇敢,失了儉樸只追求擴增,失了謙卑只顧去搶先,離死亡不 遠了!5 慈愛,用它來征戰就勝利,用它來退守必堅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愛來護衛保守。

第六十八章1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2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1 真正的勇士不會殺氣騰騰,善於打仗的人不用氣勢洶洶,神機妙算者不必與敵交 鋒,善於用人者甘居於人之下。2 這就叫不爭不競之美德,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這就算相配相合於天道。上古之時便如 此啊!

第六十九章1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 無臂,執無兵,扔無敵。2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3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譯文1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動地舉兵伐人,而只是被動地起兵自衛;我不敢冒犯人 家一寸,而寧肯自己退避一尺。」這樣,就不用列隊,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為天下沒 有敵人了。2 最大的禍害是輕敵,輕敵幾乎能斷送我的寶貝。3 所以若兩軍對峙,旗鼓相當,那悲傷哀慟的一方必勝無疑。

第七十章1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2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3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4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譯文1 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天下的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2 (我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們自以為有知識,所以不認識我(的話和我的 事)。3 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貴。4 所以聖人外表是粗麻衣,內里有真寶貝。

第七十一章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2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3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1 知道自己無知,最好。無知卻自以為知道,有病。2 只有把病當成病來看,才會不病。3 聖人不病,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是病,所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1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2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3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1 當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權威時,真正的大權威就來到了。2 不要妨害人們的安居,不要攪擾人們的生活。只要不令人們生厭,人們就不會厭惡權威。3 所以,聖人深知自己,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卻不自我尊貴。

第七十三章1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2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3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然而善謀。4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1 有勇氣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氣自認怯懦,不敢妄為的,得活。這兩 種勇氣,一個有利,一個有害。2 上天所厭惡的,誰曉得個中原委呢?3 上天的道,總是在不爭不競中得勝有餘,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 悠然中成全。4 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飄渺的大網,稀疏得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麼可以漏網逃脫。

第七十四章1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2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3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斬。夫代大匠斬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1 人民若不怕死,以死來恫嚇他們又有什麼用呢?2 如果先使人民懼怕死亡,有為非作歹的人再處死,這樣誰還敢為非作歹呢?3 冥冥永恆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企圖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的人,就好象外行 人代替木匠砍削木頭。代替木匠砍削木頭的人,少有不傷著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1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2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3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4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文1 人民吃不飽,是因為統治者吃稅太多,所以吃不飽。2 人民不好管,是因為統治者人為造事,所以不好管。3 人民不在乎死,是以為他們追求今生太過份,以致不在乎死。4 所以,唯有不執著於今生享樂的,比那些過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第七十六章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2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3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4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5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1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2 草木活著得時候,枝葉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3 所以堅強的,屬於死亡;柔弱的,屬於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4 軍隊一強大就要被消滅了,樹木一強盛就要被砍伐了。5 強大的處於下勢,柔弱的處於上勢。

第七十七章1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 之。2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3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1 上天的道,不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嗎?高了向下壓,低了向上舉,拉過了松一松, 不足時拉一拉。2 上天的道,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人間的道卻不這樣,是損害不足的,加給有餘 的。3 誰能自己有餘而用來奉獻給天下呢?唯獨有道的人。4 所以,聖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不讓人稱讚自己有才 能。

第七十八章1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2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3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16。4 正言若反。

譯文1 天下萬物中,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勝過水 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麼能改變它。2 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3 所以聖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4 這些正面肯定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話一樣,不容易理解。

第七十九章1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2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17。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1 用調和的辦法化解怨恨,怨恨並不能消失貽盡,這豈算得上良善呢?2 所以,聖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卻不索取償還。有德之人明潦欠債而已,並不追討;無德 之人卻是苛取搜刮,珠鎦必較。3 上天之道,公義無私,永遠與良善的人同在。

第八十章1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 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2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 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1 國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們畏懼死亡而不遠 行遷徙。雖有車船,卻沒有地方使用;雖有軍隊,也沒有地方部署。2 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以其飲食為甘甜,以其服飾為美好,以其居處為安逸,以其 習俗為快樂。鄰國的人們相互可以看見,雞鳴狗叫聲相互可以聽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 相互往來。

第八十一章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3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4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5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1 可信的不華美,華美的不可信。2 良善的不巧辯,巧辯的不良善。3 真懂的不廣博,廣博的不真懂。4 聖人不為自己積攢什麼: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給了 世人,自己就愈發豐富了。5 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加害於天下。聖人的道,是為了世人,而不與世人相爭。

注釋

本譯文的參考,除流行古本王弼、河上公外,又馮達甫、揚家駱、劉思、任繼愈、陳鼓應等,後者均瑰集了諸家成說。神光之下,廣覽博採,不拘一格,以求融通老子微言大義。不及之處,破讀而就,以道貫之。凡此,見注。

通常譯為「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於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裡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詳見本書引言之四「大道之言」。

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不確切。這句話里的「帝」,顯然並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因為老子常將「上」字用於「上天、上德、上士」等等,顯然老子並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並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詞。老子不用「上帝」一詞,顯然是因為這個「帝」 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語。因為唯有老子的「道」,才與今日所言「上帝 」之無限、永恆、自在的內涵相一致。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二節之五「《老子》中的神與帝」 。

釋德清註:「致詰,猶言思議」。又馬王堆甲乙本「致詰」作「致計」,均有深究之義。

此處之「常」,絕非今日唯物論者所謂「規律」。王弼注為「性命之常」,河上公注為 「使不死」,均是永恆、永生之意。

「式」,即「丁」,古代太史占天文的工具,在兩塊木板上刻者列干支,可以轉動。此處用來喻聖人成為人們認識上天大道的工具。又見二十八章。

反,有相反、返歸二意。二意相通:反於世界,返歸於道。詳見第三部一章一則「反」。

後人的解釋要麼依據唯物辯證法,要麼依據陰陽學說,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節來證明。莊子對此早有精妙的解釋,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證。莊子說:「既然是`一'了,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然而,既然稱之為`一'了,豈不是已經說出口了嗎?這個`一',與我們對它的言說,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從無到有,到`三'為止(《大宗師》)」。莊子所說的三個「一」,很繞口,其實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實在」這三者。此處譯文即根據莊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顯參考了莊子。道的名、實、像及其三者的關係,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論及。詳見第一部二章一節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節之二「名實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談名實像」。

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純粹光明,是「一」。萬物卻有向光與背光的兩面,故曰「抱陽而負陰」。向道與背道這兩面相互激蕩,靠「氣」(靈?)而平和。

「無常心」,有本作「常無心」、「無心」,即無私心。馬王堆本「常」為「恆」,「無恆心」亦即不固執一己之心。

「歙」,音「吸」,納氣入內。「歙歙焉」,有靈氣運行、並非人意之狀。

從韓非子注。不論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竅;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竅。聯繫上句「出生入死」的總概括,以及後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總結論,此意順達。有人將「十有三」譯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屬性等意。用於大道者,當是恩德。

「奧」字,河上公注為「藏」,王弼注為「庇蔭」,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均作「注」,讀作「主」。其實,道作為萬物之「主」,已將「保藏、庇蔭」萬物的意思涵括進去了。

「保」字,任繼愈和陳鼓應的譯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寶倚也」,說「道也是惡人所要處處保持的」。這話顯然不妥,因為惡人即不道之人,這是盡人皆知、亦老子明明判了的(18,19,53等),惡人怎能處處保持道呢?王弼注為「保以全也」,馮達甫據此譯為「道為不善人所賴以保全」,即「不善人雖未嘗重道,但能保持道亦可全其身」。這種解釋恐怕連解釋者本人也會感到牽強附會的。「善人之寶」與「不善人之所保」兩句相對應,「之所保」顯然是被動式語態,意即不善之人被「道」所擔保,即為中保;「善人之寶 」是主動態,意即善人視「道」為至寶,用來救人。兩句聯起來,意思很明白:「道」是善人所用之「寶」,用來「保」不善之人。這可以聯繫前面老子所說「聖人常善救人,無人被棄之不顧;他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其資材」(27:3-6)的話來看,所謂「保」不善之人,就是使他們坐進大道里,使其不善得以遺棄,使其罪得以赦免,這正是老子接下來所強調的(62:2-4)。詳見本書第二部第二章第二節。

國之污垢,即罪惡;擔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難。

古時借債,刻在一塊板上,劈開,債主存左邊,債人存右邊;此為「司契」。「司徹」則是貴族按成徵收稅租,一種剝削。


推薦閱讀:

一句話讀懂《道德經》
趙妙果老師詳解《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大智若愚
道德經》是全人類最偉大的倫理經
道德經丁口論 第四十三章之一 至柔馳至堅 無有入無間。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TAG:道德 | 道德經 | 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