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8句詩詞,帶你品讀一份亘古不變的情懷

詩詞典故中的家國文化

中華文化是家國文化,家國思想根深蒂固,家國情懷一脈相承。「國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概念,只有我們的國文中才把「國」叫做「國家」。國與家緊密相連,家是國的基礎、有國才有家。讓我們一同重溫那些傳達家國理念、表達家國情懷的詩詞典故,感受那份亘古不變的情懷。

1/8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大學》為「四書」之一。這句話論述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古時想要彰顯美德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中的「八目」,也是其核心思想。在儒家所倡導的人格階梯中,進退有序、長幼有序的「齊家」是一個人成年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代志士仁人的宏願。

2 /8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孟子》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在這裡,孟子解釋了天下、國、家、人的關係: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國與家相輔相成,國家的仁德政治,家庭的仁德風氣,個人的仁德修養,都關係著社會的繁榮和穩定。

3 /8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霍去病是西漢名將。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為邊患。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霍去病率軍抗擊匈奴,屢立奇功,勇冠三軍。他得勝歸來後,漢武帝為他建造了「豪宅」以表彰他的戰功,霍去病堅辭不受,並留下了千古名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以保境安民為己任,寧願在大漠風沙中率將士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也不願在皇帝為他建造的豪華府邸中安享榮華。擲地有聲的問句,問出的是愛國之情、英雄之氣。

4/8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抱朴子》是晉代道教大師葛洪所作。他提倡儒家的忠孝仁義傳統,並明確提出「愛國如家」的思想。這裡烈士是指有氣節、有壯志的人。這樣的人熱愛祖國,猶如熱愛自己的家,在國家有難時,他們願意為國盡忠,體現大義。

5/8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春望》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詩人除了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更由家書的不易得感到對國家深深的憂慮。

6 /8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于謙《立春日感懷》于謙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這首詩是其於邊地前線所寫。詩人一顆赤心渴望著報效國家,而身在他鄉,思念親人又不禁使他雙眼淚流成行。佳節引起了詩人的思親之念,但是為了國事,又不得不堅守崗位、羈留在邊地,把對家的情意深凝在對國家的擔當上,表達了詩人思國又思家,百感交集的心情。

7/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這是明代思想家顧憲成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時留下的一副對聯。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以此勸學生要好好讀書,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更進一步,說明光讀好書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不夠的,要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勸勉讀書人要心有國家,體現了讀書人既認真讀書,又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

8/8一室之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劉蓉《習慣說》劉蓉是清代古文家,《習慣說》選自其《養晦堂文詩集》。劉蓉少時專註於讀書,竟沒注意到屋中地上的坑窪在不斷侵蝕擴展,父親看到後對他說,你連一間屋子都管理不好,如何還能治理國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齊家」是步入社會的起點和前提,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在於家風的涵養、家教的養成。從個人到國家天下,從正心誠意修身到治國平天下,一個不容忽略、不可越過的環節就是「家」。

▲"蠅貪"嗡嗡叫,反腐敗怎麼向基層延伸?先看這幾招

▲到紀委挖消息、打招呼?後果很嚴重…

▲那些年令人望而卻步的景區高檔會所,如今什麼模樣?

▲收取出嫁管理費、向低保戶索要"辛苦費"...8月通報101起侵害群眾利益問題

推薦閱讀:

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古詩詞賞析】…《渡荊門送別》(40)
詩詞史話 唐詩演義:無詩不成唐24
五千年來,最觸動心靈的10句詩詞

TAG:詩詞 | 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