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敢妄言「佛學」 | 一千零一夜
我之所以不太敢在[一千零一夜]中講佛學,是因為我本人就是一個不肖的佛弟子,我學的是南傳佛教,學得很不像話、很丟人。再加上佛典浩如煙海,該挑哪一部給大家講呢?
——第七十九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梁文道:豈敢妄言「佛學」
[一千零一夜 | 梁文道]
一個不肖的佛弟子
一直都有很多觀眾問,我們能不能夠在這個節目里給大家介紹一些佛經?
此前我給大家介紹德國的大思想家萊布尼茨的《神義論》,有些觀眾覺得西方人的神學思路太糾纏了,應該好好學學佛,放下這些糾結。
我之所以不太敢在[一千零一夜]中講佛學,是因為我本人就是一個不肖的佛弟子,我學的是南傳佛教,學得很不像話、很丟人。再加上佛典浩如煙海,該挑哪一部給大家講呢?
但是今天還是硬起頭皮,就跟大家從全佛教世界裡面最聞名的一部經典開始說起。「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每個中國人都會的話就出自這部經典:《心經》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教的「聖典」
再講《心經》之前,我們趁這個機會,再給大家普及一下一些基本的佛學知識。
佛教,跟世界上很多主流的宗教不太一樣,他們多半都會有聖典,這些宗教通常會圍繞著一本書開始建立他們的教義,以及一些教禮的安排和教會的組織。比如天主教、基督教有他們的《聖經》,猶太教有他們的《摩西五經》,伊斯蘭教有他們的《古蘭經》。
我們會說佛教也有佛經啊,但是,佛經不是一本書,它是一大套書,而且每個地方的講法還都不一樣。比如說藏傳佛教的經典和漢傳的大藏經比較厚重,卷帙比較浩繁,相對的南傳大藏經,也是一般中國人口中的小乘大藏經,篇幅就少了很多。
那到底什麼叫佛經,我們從頭開始講。
佛經的傳說
話說,釋迦牟尼世尊,關於歷史上是不是真有這個人,目前已經有定論,不需要爭議,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到300年之間的某一段。
關於佛經的傳說是這樣的,話說當年釋迦牟尼涅槃之後,他的弟子們覺得要好好珍惜老師的教導,害怕教導之後在世間散落任人曲解。於是決定要召集大弟子們,所謂五百大阿羅漢五百個大弟子聚集起來,一起來結集一下佛一生所說的話,然後把那些話定下來,大家都承認,它們是權威的,這就成了後來我們所說的佛經跟佛典了。
這五百大阿羅漢裡面有個召集人,就是當時最大的弟子,大長老,迦舍長老。他召集大家來,然後找了兩個人專門負責給大家背誦佛陀一生說的話。其中一個叫做優婆離,優婆離尊者他是所謂的佛陀十大弟子裡面「持律第一」,就是戒律特別精嚴的一個弟子,由他去說佛陀生前制定了什麼律則、律法、戒律給所有的出家人,讓大家遵守。
優婆離尊者口誦一句,迦舍尊者就問一句,然後其他在場的四百九十八個人聽了之後說:「嗯,對,有道理,佛的確是這麼講過,以我所見這個話不離佛的本意。」這條律就定下來了,這些律結集起來,就是所謂三藏之中的《律典》。
我們今天講佛經,廣義上它包括所謂三藏:經、律、論。「經」指的是佛陀生前所說主要的教義、教法。「律」是佛制定出來的規則,給僧團們遵守的戒律。而「論」則是後來的人要解釋佛法、佛義所造的一些注釋、延伸的理論、探討等等。
而所謂的「經」,是由當時隨侍伺候著佛陀,幾十年跟在他身邊的阿難尊者口述的。他記性特別好,在十大弟子里,他有一個外號叫「多聞第一」,他一句一句把佛陀生前所說的話都背誦出來。全都背誦出來之後,其他四百九十九人聽了都認可。
所以所謂的佛經就是這麼來的,它完全是口傳的。口傳了一兩百年之後,都還沒有用文字書寫,直到再過一兩百年,才用文字定下來。再過了五六百年之後,出現了另一批新的佛經,就是所謂的大乘經典。
這大乘經典裡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我們今天給大家講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我們先給大家從頭到尾,完整念一段,不要怕,才二百六十個字而已。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如是我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所謂「廣本」跟「略本」。「略本」就是剛才我們讀的版本,它和「廣本」之間有什麼分別呢?如果你看過佛經或者聽過一些佛經故事的話,你會知道「略本」跟一般的佛經在結構上是不對的。
一般佛經的開頭都是「如是我聞,一時……」,我們中國人大概都聽過「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典型的佛經開頭要有這四個字,它的意思是「我當初就是如此聽說的」。
一般的佛經有所謂的三分結構,開頭要有個「序分」,就是序言的部分,跟著是「正宗分」,指的就是《佛經》的正文內容,然後還有個「流通分」。
先來說「序分」,它分成幾個要素,第一叫做「信成就」。指的是每部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的「如是」。我們今天中國人常常講成就,它其實是佛經里常用語,我們要曉得佛經對我們中國人的語言影響改變太大,我們太多語言是來自印度佛教,比如還有「方便」。
第二還有「聞成就」,「如是我聞」這其中的「我」是誰呢,就是佛陀的侍者阿難,也就是說,每一回佛經的產生,都是由阿難口誦出來,然後底下其他師兄們,你們說對不對?你們如果也聽過,那就是(這條經)了,這叫「如是我聞」。
第三是「時成就」,印度人有這個毛病,他們不喜歡不準確記錄哪一年、哪一天,不好強調時間。他們說「一時」,意思是,有一回,佛這麼說過……
第四是「處成就」,佛是在什麼什麼場合講的,除了時間,還要有空間。然後是「主成就」,這部經的主人翁佛陀跟大家說話。最後還要有個「眾成就」,就是當時在場的聽眾,一般就是大比丘僧眾一幫出家人。
接下來是「正宗分」,佛經內文。內文完了之後是「流通分」,指的就是聽完佛經,好好地施行佛法教導我們的內容,然後把佛教導我們的佛法弘揚出去,去弘法。佛經的結尾,也是有固定格式的,一般都是說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經》的精華
具備這些元素之後,佛經就齊整了。可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一來就只有個正文。《心經》這部經,到底是不是真經,一直有爭論。今天我們中國人普遍相信的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在佛法的歷史上,是比較後期出現的,那個時候,離佛世尊不在世已經有三四百年左右了。佛教也是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分裂,分成所謂大乘和小乘,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漢傳跟南傳這樣的分別。
在大乘佛教里,經典浩如煙海,其中有一個系統的經,叫做《般若經》。而《心經》之所以這麼叫,有一個解釋,就是說它是《般若經》的一個心要,一個精華。
由於《心經》比較簡短,比較精要,所以很受歡迎。但是恰恰因為精要簡短,所以《心經》其實根本沒那麼好懂。我相信中國佛教徒,大概人人都會背誦,或者至少讀過這本經,但是能否搞明白就很難說了,因為關於《心經》各有各的講法,太複雜了。
「般若」,它其實是翻譯的梵文prajna,指的就是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里所講的般若這種智慧,是什麼樣的智慧呢,我們下一集接著跟大家解釋。
推薦閱讀:
※佛教常識答問——趙朴初老居士著述
※掌中論
※師徒吹牛系列之心若平常 2009-03-03 06:41
※【佛學殿堂】十種禮佛心態